晚清四大名臣都有谁,如何评价晚清四杰(毁誉参半)
晚清四大名臣处于国家最动荡的时期,这四位老臣也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历史书中经常出现晚清四大名臣的身影,清朝末年是靠他们四个人的积极探索国家发展道路撑过去的,虽然也有丧权辱国的条约诞生,但是对于那时候风雨飘零的国家也是无可奈何。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一、曾国藩

晚清四大名臣中的曾国藩是进士出身,知名理学家,能诗善文,最露脸的战绩当然就是平定发匪之乱了,但对太平军作战中也多有败绩,属屡败屡战、最后成功性的人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晚清四大名臣中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二、左宗棠

晚清四大名臣中的左宗棠是举人出身,自比“今亮”,镇压太平军战功显赫。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最重大的贡献是解决了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之乱,收复了新疆,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成为晚清不可多得的亮点,仅凭此一项即可入选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位儒将之列。

左宗棠严守御"外患"与除"内忧"的忠君爱民思想,精心求学,积极探求"上慰宸辰,下安百姓,振刷纲纪,济时匡世"的途径。在他的一生中,既有精忠报国、抵御外侮的积极一面,又有镇压农民运动的消极一面。但无论如何,他都应该是晚清四大名臣中的一位杰出人物。
三、李鸿章

李鸿章本是曾国藩手下的一个小幕僚,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李鸿章为晚清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从而成为人臣里面最大的反面教材。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
四、张之洞

一百年来,海内外毁誉相半,而毁多于誉也。无论其政绩,还是其为人,都有人坚持其批判态度。关于兴办洋务,张之洞是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其后半生,一直倡导新学,兴办洋务。但是,对其评价,不敢恭维之人,相当多。一句话,张之洞办洋务,完全是“好大喜功”。

张之洞为官圆滑、惯于见风使舵。其对戊戌变法的态度,墙头草,两边不得罪。戊戌变法,张之洞可立于不败,实系其圆滑。张之洞为官,自有其两面性,一是正直敢言,二是谨慎处事。张之洞做京官,有所谓“清流”之说,众多敢言大臣,激清扬浊,被人称为“青牛”。
清朝时期的官员有多累 看完可能不想当官(清朝官员)
清朝时期的官员要一两点起床,并且下班后也不能休息。在我国每一个封建王朝都会有着不同的规矩,但是在每一个王朝里人们都是想要当官的,毕竟当了官才能够让自己手里有着更多的权利。只不过在清朝时期,有很多人或许有着能够当官的。机会,但是他们却主动放弃,因为在清朝时期,不少级别低的官员都是相当劳累的,甚至还有一些身居高位的大臣则是会被累死。清朝官员我要新鲜事2023-11-07 21:26:390001四川一山村反复出现一封信,40年来从未有人查收,背后有何隐情?
2015年四月的一天,家住四川夹江县顺和乡万家坝的杨云清老人,在记者和众多亲人的陪同下,来到了云南临沧市茅孔镇半个山头村,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杨富友。身为父亲的杨富友已经九十多岁,儿子杨云清看着他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佝偻着身体、颤抖着双手,内心五味杂陈,恍惚间有一种既陌生又似曾相识的感觉,与此同时内心还有一丝的后悔。我要新鲜事2023-05-23 21:35:090000朱元璋迫上梁山:朋友来信邀请,这次不得不反
朋友汤和写了一封信给他,信的内容是自己做了起义军的千户,掌管很多军队,希望朱重八也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共谋大业(如果知道后来老八能当皇帝,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吧)朱重八看过后,不动声色,竟然将信烧掉了。他还没有去参加起义的心理准备,还没有战胜自己。但是当天晚上,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知道了他看义军信件的事情,准备去告发他,顿时朱元璋慌了神。我要新鲜事2023-04-17 18:34:420001水神共工长什么样子?共工为何要撞向不周山(人面蛇身红头发)
导语: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的共工怒撞不周山的神话传说故事,大家都知道共工这位神话人物。共工在我国古代的地位极高,因为共工是中国最早的水神,为古代的农业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接下来呢就由探秘志小编为大家揭秘水神共工长什么样子以及共工怒撞不周山的神话故事吧!感兴趣的赶紧一起往下看~~共工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3:54:50000381年邓小平接见金庸,保卫部门查到两事觉得不妥,邓小平:不用管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金庸。在这次会面之前,还曾发生了一个不为人知小插曲,差点导致会面未能如期进行。按照当时的工作流程,对于要与国家重要领导人见面的人员,保卫部门都需要例行调查。当工作人员审查了金庸所有情况后,发现了两处地方存在不妥。邓小平听取了汇报后,只回复了四个字“不用管它”。我要新鲜事2023-05-23 22:12: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