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是谁发明的,塞缪尔·莫尔斯创造了摩尔斯编码
在上个世纪电报是十分常用的,特别是在各种谍战片中,几乎所有重要的情报都是通过电报传播的。那么电报是谁发明的呢,那就是摩尔斯编码的创造者——塞缪尔·莫尔斯了。这里需要科普一点,电报和电报机并不同。在电报发明之前,就早已有了电报机的存在。
电报是谁发明的:塞缪尔·莫尔斯

电报是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和大家所想的不同,电报并非指的是发送电报的机器。它是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该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编码。

虽说现在,随着电话、传真等的普及应用,电报已很少被人使用了。但是在某些领域,摩尔斯编码也是很常用的,所以电报是谁发明的,就是摩尔斯编码的制造者塞缪尔·莫尔斯。塞缪尔·莫尔斯本来是个画家,后来对于电学感到极大的兴趣,便开始研究电报。

摩尔斯电码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它由美国人艾尔菲德·维尔发明,当时他正在协助萨缪尔·摩尔斯进行摩尔斯电报机的发明,可能人们会好奇电报是谁发明的究竟是谁。

因为这个点子是塞缪尔·莫尔斯所设想的,所以电报的发明者应该是他。虽然摩尔斯发明了电报,但塞缪尔·莫尔斯缺乏相关的专门技术。他与艾尔菲德·维尔签定了一个协议,让他帮自己制造更加实用的设备。

艾尔菲德·维尔构思了一个方案,通过点、划和中间的停顿,可以让每个字符和标点符号彼此独立地发送出去。他们达成一致,同意把这种标识不同符号的方案放到摩尔斯的专利中。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美式摩尔斯电码,它被用来传送了世界上第一条电报。

作为一种信息编码标准,摩尔斯电码拥有其他编码方案无法超越的长久的生命。摩尔斯电码在海事通讯中被作为国际标准一直使用到1999年。1997年,当法国海军停止使用摩尔斯电码时,发送的最后一条消息是:“所有人注意,这是我们在永远沉寂之前最后的一声呐喊”!
电报机是谁发明的

而在电报之前,其实就已经出现了电报机了。1774年,一个瑞典发明家发明了一种装置,在装置中每根电线代表字母表中的一个字母。当电流从代表某个字母的电线流过,它会给与之相连的一个小球充电,而后者随后会敲响一个小铃,发出与这个字母相应的音符。这个装置当然很难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应用。

后来在1832年俄国外交家希林制作出了用电流计指针偏转来接收信息的机器。1835年美国画家莫尔斯经过3年的钻研之后,成功地用电流的“通断”和“长短”来代替了人类的文字进行传送,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莫尔斯电码,第一台真正实用的电报机才问世。
老虎凳是什么:一种不见血的刑具(新中国后已废除)
老虎凳,相信大家都有说耳闻,这是一种刑罚工具,就是将人固定在凳子上,然后在你的脚下不断加高,这是一种不见血的酷刑,结果能让受刑人你膝盖骨直接断裂!在黑暗的中国近代,我党的许多革命烈士都受到过老虎凳的迫害,所以新中国建立后,该刑具已经被废除。一、老虎凳是什么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17:430008汉匈和亲 为何素来都是公主远嫁匈奴(政治因素)
汉朝和匈奴和亲一直都是公主嫁到匈奴,因为生活习性不同和政治上的原因,汉朝皇帝从不娶匈奴公主。和亲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是能够获取一定利益的,政治联姻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每个朝代里面都会有一些和亲,最多的一个朝代是汉朝,其中最有名的是昭君出塞,能够缓解汉朝和匈奴之间的矛盾,但从来都没有匈奴的公主嫁到我国的。生活习性都不一样我要新鲜事2023-03-25 18:53:360003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公主:第一被脱光腰斩(三位刽子手行刑)
古时候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即便是当时最尊贵的公主也是不例外的,甚至很多时候都会成为国家的牺牲品,尤其是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公主更是悲剧,比如卫长公主就曾经被残忍腰斩,下面就跟着探秘志一起来看看吧!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公主1.卫长公主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5:49:100002读《量子物理史话》:原来荒谬的,才是真实的
仔细读罢《量子物理史话》才发现:原来荒谬的,才是真实的。看问题,看文化;想问题,用思维。文化,可以普及;思维的改变,难于上青天。改变难,不等于改变不了,不等于不该改变。恰恰相反,思维比文化更应改变,否则,一个人永远不能更新,一个民族根本不能强盛。因为天地阴阳观,中国人至今还停留在二维思维之中,最高至二维辩证法。这种平面类比思维,在农耕时代,的确智慧;然而在信息时代,则显得“愚不可及”。我要新鲜事2023-05-20 13:07:0100012004年非洲女孩找到中国大使馆,要来中国寻亲:我是郑和水手后裔
2005年4月,纪录片导演吴建宁亲自率队,踏上了由南京前往非洲肯尼亚的航船。作为一手打造出“南京电视台现象”的总编导,能让吴建宁亲自带队出征采访,足见这次采访对象的非同寻常。“我们这次采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台内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做准备。”临行前,面对记者的镜头,吴建宁语气坚定地说道。他表示,之所以决定前往非洲,是因为在一年前,有一位肯尼亚女孩曾给中国大使馆写信,称自己是郑和水手的后裔。我要新鲜事2023-05-23 07:41:2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