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之死:到底是被毒死还是自然死亡?
康熙为清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他开创了康熙盛世,被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这样一位伟大的皇帝,他的死因却是一个谜团。对于康熙之死有两种说法,一是他是病死的,二是由雍正毒死的,但是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公元1722年,69岁的康熙兴致勃勃去南苑打猎,一开始只是“偶感风寒”,但是病情突然加重了,过了几天就西去了。而有人说,康熙是中毒而死。雍正朝吕留良一案中,曾静的供词为: “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这是说康熙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雍正。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认为,康熙当年的病情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曾身临其境的意大利人马国贤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由此看来,雍正进献的这碗人参汤绝对有问题,不然何以喝了这碗汤,康熙就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死了。至于为什么雍正会下毒将康熙毒死呢?说是晚年康熙一直没有立继承人,一干皇子都让他极为失望,病重时才立下遗诏立皇十四子为太子。遗诏留给了隆科多,而隆科多早就和雍正勾结在了一起,于是将“十”改为“于”。

野史中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康熙临终时召大臣入宫,久无人至。猛地一睁眼,发现皇四子胤立在跟前,大怒,摘下自己所佩玉佛珠掷向胤。不久,康熙便驾崩了。胤拿出经过篡改的遗诏,向诸兄弟及文武百官宣布父皇已经传位给自己,并以佛珠为证。

然,也有的专家根据官方史书,尤其是根据雍正删改的《圣祖实录》,认为康熙的确是病死的。活到68岁,在古代已经是高寿了。康熙那个时候可能因为年事已高,很有可能患有各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自四十七年冬开始,疾病缠身,衰老体弱,心悸几危,右手失灵,头晕、腿肿,“稍早起,手颤头摇,观瞻不雅”,“心跳之时,容颜顿改”,这些都是老年疾病的常见现象。康熙之死,很有可能是因为突发疾病造成的。

或许,真正的世界末日离我们还十分遥远,但可能20年或30年后,气候变得异常干燥,洪水泛滥成灾,甚至不少国家战事频发,谁又知道呢?
灭绝之灾降临,如何留存一丝生命的希望?
圣经《创世纪》当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诺亚在上帝的指引下建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在洪水到来前,他将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按类别、雌雄带到方舟上避难,最终把生命的火种保留了下来。

2009年美国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影片《2012》上映,其排山倒海、天坼地裂的惊悚画面曾一度引发了人们的巨大恐慌。面对世界末日,影片中的四艘诺亚方舟最后只能装载社会精英、有钱人和一群动物逃生。

电影《2012》剧照
电影《末日先锋》里,绿洲消失后,幸存的年迈女战士奄奄一息时,将怀中的一袋种子交给年轻女孩,期盼有天女孩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再度播种。地球因核战争而变成一片荒芜,但种子却是文明重生的希望。
尽管神话故事是假的,影片情节也是人类杜撰的,但西方似乎一直存在这种“末世论”,以及与这个“末世论”始终相提并论的另一个警示——生命的延续。

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有一座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名叫朗伊尔城。
它距离北极只有1300公里,是地球上位置最北的城镇。

那里一年中白天的平均最高温只有四个月不在冰点以下,而且从10月底到2月中,太阳根本不会升上地平线,只有寒风刺骨的漫长极夜。

在那里,死亡是违法的,病人和老人必须离开;那里也不许生孩子,孕妇临产前一个月也必须离开。
为什么会有这样不近人情的法律?原来,朗伊尔城的地下几乎全是冻土,埋在地下的尸体不会腐烂,细菌也不会死亡。一旦有害细菌泛滥,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听起来,作为罪魁祸首的“冻土”实在没什么好处,然而,正是因为有这些“冻土”,在这城镇附近的另一侧山麓,建有一座拯救人类的全球种子库——斯瓦尔巴种子库。
斯瓦尔巴种子库是专门为“世界末日”准备的“种子银行”。

它旨在保护数以百万计的粮食作物,使其免于在气候变迁、核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浩劫中灭绝,所以它也被称为是农作物的诺亚方舟。

我们先来看看俗称“世界末日地下室”的全球种子库长什么样。

深藏在永冻土层下的斯瓦尔巴种子库,就好像一座天然的大冰箱。种子库的入口处,是极为先进的设计,它装配了金属反射镜,能在白天反射阳光,并在黑暗的夜晚发光。

从大门进去,是一条120米长的隧道,深入砂岩山里,直通三个长45米,宽、高各4米的独立种子仓库。

周围全用1米厚的隔温混凝土墻打造,以防止发生山体崩溃时所造成的任何结构损坏。

从大门到储存种子的仓库,中间配备五道防爆舱门,安全性可比美国黄金储藏库,能够承受里氏规模6.2级的地震以及核武攻击,任何人进入种子库都必须通过这五道安全门。

处在冻土和厚重岩石底下大约430英尺(约131米)的种子仓库,始终维持摄氏零下18度的低温,储存在仓库中的小麦大麦可以保存一千年,高梁可以保存一万九千年。

而且,这座山位于海平面以上430英尺(约131米)的地方,即使南北极冰冠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这座种子库仍会保持干燥。
当地难以置信的酷寒、北极浮冰,还有超过人类数量的北极熊,也成为人为安全措施外的额外天然屏障。

全世界的国家都可以免费将种子存放在斯瓦尔巴种子库,当作安全备份。

储存在种子库的朝鲜种子
各国挑选合格的种子,用特制的三层铝箔袋密封,接着运往斯瓦尔巴,在斯瓦尔巴机场通过安检系统,随后送到种子库。

种子库的工程师对每个种子样本进行分类,注明其品种、种源及年龄等所有信息,并转录到一个科学界常搜取资讯的网站。也就是说,只要输入种子编码,就可以在任何网站的资料库找到它们。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工作原理基本上和银行金库一样,工程师不能打开任何种子、任何来这里的箱子,只有储户才能够打开并提领储存的种子。

目前仓库内的种子数量已接近 100万粒,当中的物种全部都是重要食物来源,比如有小麦、大麦、扁豆、绿豆、鹰嘴豆、高粱、豌豆及超过86种不同马铃薯,物种种类有超过4000种。
其中,也包括中国的水稻和蔬菜。

众所周知,自农业文化开展以来,人类便有保留种子的习惯。
但是,斯瓦尔巴种子库不是地球上唯一的种子库,在世界各地还有1700个左右的“种子银行”(seed bank),由不同国家和组织运行。
中国昆明就有一座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野生植物种子库。

各位看官恐怕就要问了,既然各国都有自己“种子银行”,大家又何必大费周折的把种子送到北极去?
况且,这个全球种子库造价不菲,足足耗资900万美元,每年还要数百万人来运行它,常年运转费用大约为10万至20万美元。

也许,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敘利亚人,他们是从斯瓦尔巴种子库中提取种子的第一个国家。
2015年,由于敘利亚内战,他们位于第一大城市阿勒颇的种子库被炸毁,导致种子库无法提供适合当地种植的耐干旱作物种子。
敘利亚人只好从斯瓦尔巴种子库提取种子回国复用,第二年又重新挑选合格的种子,送回斯瓦尔巴种子库储存。

除此之外,那些分布各国的“种子银行”也并非完全保险,不时因水资源短缺、地震、战争或是其他自然灾害遭受威胁。
例如,菲律宾的国家种子库曾毁于洪水,重建后又因火灾被毁;在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乱地区,当地种子库损毁严重。
显然,斯瓦尔巴种子库因为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它的特殊构造,充分体现了它“世界末日地下室”的价值。

或许,真正的世界末日离我们还十分遥远,但可能20年或30年后,气候变得异常干燥,洪水泛滥成灾,甚至不少国家战事频发,谁又知道呢?
而能够重启农耕文明、拯救人类的就是冰封在斯瓦尔巴种子库的几百万份作物种子。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能摈弃政治与经济的差异,秉承储藏所有种子、保护农作物多样性的一致性理念,建造了这座为全人类谋福利的工程。
但无论如何,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期待”世界末日种子库“永远没有被启用的一天。
曹操有几个儿子,25个儿子大都惨死/曹丕混的最好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四方征战为完成自己的霸业,身边也有很多女人。那么曹操有几个儿子呢,虽然我们有所耳闻的就那么几个,但是曹操的儿子数量可不少,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不过很可惜的是,大部分都早夭,有些则惨死,只有当上了魏文帝的曹丕,是混的最好的。曹操儿子一共25个我要新鲜事2023-03-15 12:42:020000逛窑子 抽大烟 把财产败光后饿死 大清为何会没 (已是空壳)
大清王朝之所以会没有,是因为在当时的年代之中有内患问题,早已是个空壳,才导致最终无法取胜。在清朝末期的时候,整个场景则是十分的腐败,在刚刚开始建立支出发展是比较可以的,但是从清朝的嘉庆年间开始就开始逐渐的衰败,首先有了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这就导致清朝国门被突破。清朝末期的堕落我要新鲜事2023-02-20 01:21:170002中国最劲爆最离谱的野史是什么
秦始皇和外星人的故事、汉灵帝荒淫无度、明朝时期火器的威力等。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当中,流传的无数真真假假的故事。特别是那些光怪陆离的野史,为我国的历史长卷增添了几分趣味和神秘。1.秦始皇和外星人的故事我要新鲜事2024-08-13 15:26:3900012李自成遭到山海关惨败后是否还有翻身机会(有的)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在山海关遭遇惨败,这一历史事件常常被用来讨论领导者和起义军在面对逆境时的命运和可能性。尽管李自成遭遇了重大挫折,但从多个角度分析,他在那个时刻仍然拥有重新振作的机会。1、军事角度的机会我要新鲜事2024-01-30 20:56:090001历史上三次“神秘”巧合 令人不得不怀疑 世界或许是一个轮回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19世纪曾经这样写道:“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这句话或许深刻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尽管历史不可能完全重复,但其中的某些情节和模式却会在不同的时代间呈现惊人的相似性。人类文明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已有六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新的文明不断崛起。特别是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惊人的巧合,仿佛历史在不断地上演。巧合一:我要新鲜事2023-08-23 18:42:0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