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 统治了276年不反抗 (三个理由)
我要新鲜事2023-04-11 16:17:390阅
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但他们不反抗,是因实力区别,当时汉人没遭到歧视和满人汉化程度高的原因。在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就是清朝,当时总共是统治了276年,是在中原地区的时候就落到了满人的手中,汉人曾经历过被少数民族统治过的时期,但是每一次都是受尽了欺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反抗战争,可是到了清朝的时候却再也没有了起义行为,即便被统治也不反抗,也是有所原因的。

实力不允许
在当时的汉族与满人的相处是非常融洽的,而且是真的臣服于满清的皇帝不进行反抗,是因为当时实力上面会有区别,汉人从小就是讲究君子动口不动手比比较知书达理,但是游牧民族却极其的擅长骑射功夫,擅长打仗在当时根本就没有能力再去对战,女真人侵犯汉人的领地也并不是第一次,之前靖康之耻就是如此难,从虽然报了仇,接触的也是蒙古人的力量,不然最后是取得不了战争胜利的,在明朝灭亡过之后,当时的汉人是没有能力在与清军对战的,也需要一个安稳的环境。

汉人没遭受歧视
在当时的汉人和满人的相处环境是比较好的,也没有遭到别人的歧视,在清军入,关过之后也没为难老百姓,反而还发布了很多的政策,都是有利于农民和百姓的,在康熙帝继位过之后更是继续的减免税负政策,去修建各种国家的基础建设,老百姓生活的安居乐业,能吃饱穿暖肯定也不会再去起义反抗马汉也能通婚,在随着互相有过婚嫁之后,也变得越来越融合。

满人的汉化程度非常高
在当时游牧民族虽然特别的粗糙,但是一直都在努力的学习,也在不断的汉化,真心的接受汉族文化,在元朝的时候,确实没有皇帝愿意汉化,满清皇室确实必须要去学习汉文化。满人也是推动汉文化的以功臣,占领国家国之后就用文化童话,当地人是很多国家做的事情,可是满人确实没有这样做,而是决定把自己人汉化,因此也得到了汉人的心。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明朝文官集团为什么如此强大(政治制度的支撑)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朝以其独特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而著称。明朝文官集团的力量之所以强大,不仅因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因为其坚实的政治制度基础。我们将探讨明朝文官集团强大的原因,并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政治制度支撑下的文官集团兴起我要新鲜事2024-02-05 14:47:200001满族八大姓氏是什么旗 八旗是哪八旗(1615年创立)
在清朝,有满族八大姓氏,也有八旗,所以不少人以为八大姓氏每个统领一旗。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清朝八旗旗主的姓氏都是爱新觉罗,所以满族八大姓氏不是什么旗!满清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因为是由皇帝直接统领的,下五旗由皇室成员统领。一、满族八大姓氏是什么旗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1:18:280002哲哲并非皇太极原配,又没有儿子,为何却能成为皇后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将自己的“大汗”称号改为皇帝。既然有了皇帝,自然就要册立皇后,于是皇太极立大福晋哲哲,为中宫皇后,又称国君福晋。一直到皇太极去世,都没有换过皇后。因此很多人都误会,哲哲就是皇太极的发妻,册立发妻为皇后,自然在情理之中。然而哲哲并非皇太极原配,并且众所周知,哲哲一生无子,只为皇太极生过三个女儿。既然如此,她为何却能成为皇后呢?我要新鲜事2023-04-21 18:37:470000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是哪个朝代:周朝(存在791年)
周朝凭借其791年的超长寿命成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周朝是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最后一个国君后正式建立的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周朝按照周天子对于诸侯的控制程度可以划分为西周和东周,两者的划分的历史事件是周平王东迁作为一个实力节点。西周时期周天子对于折后都是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一、周朝的分封制分析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6:56:1700011951年李敏回北京前,贺子珍让她传达一个嘱托,主席听后:不至于
1947年冬天,李敏跟随母亲贺子珍从苏联归国后,便一直在毛主席身边生活。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李敏成为了父母之间沟通的一道桥梁。1951年,李敏再一次来到上海看望母亲,临别之际贺子珍特别叮嘱了李敏一句话。当李敏将话带给毛主席时,主席微笑着摆了摆手道:“不至于。”那么,贺子珍究竟让女儿给毛主席带了什么话?这句话的背后,又饱含着怎样的深意?我要新鲜事2023-05-23 04:01: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