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19

朱三太子到底拥有多少实力?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我要新鲜事2023-04-17 18:37:090

满清入主中原,全力追杀朱明王族子孙,造成朱氏子孙拼命的隐姓埋名躲避,而假的皇室,尤其是朱三太子横行各地。朱三太子七十五岁了,啥都没干,还被剐了500多刀,结局挺惨。他没有任何实力,也没有任何“罪行”,主要是冒充他的人、打着他名号造反&招摇撞骗的人太能折腾,什么屎盆子都往朱三太子头上扣,扣得清廷心惊胆战。

这人能量太大了,怎么全国各地都是都是他的身影,所以一旦抓住无论有罪没罪都要处死,借此表达一个信号-朱三太子被我朝处决了,反清人士都收收心吧。其实该造反的还是造反,没有朱三太子那就直接反清复明,连扯虎皮的步骤都省了。

朱三太子的口供

1644年,北京陷落之前,崇祯帝斩杀后宫女眷,让三位皇子换装为百姓,“万一生还,光复社稷”。其中即有清代大名人“朱三太子”朱慈焕,后来下落成谜,也不得不成谜,早抓到的话,朱慈焕早就死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收录了官员向康熙帝汇报情况的奏折,记录非常详细:

据朱慈焕交代,姓朱,全名朱慈焕,是朱明皇族后裔,排行第四,时年七十五岁,我二哥早死了,三哥和我同岁,十岁时候就离开了,后流落到祖籍凤阳,被人收养,但是收养人也怕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又送走了我,无奈出家为僧,后还俗入赘余姚胡家。知道他身份的张念一怂恿他造反,朱慈焕害怕,直接躲宁波去了,后来又迁往湖州,又迁往山东汶上县在民间教书,官府查得紧,妻妾、儿媳、三个女儿都自杀了,还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子,已被收监。我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反而躲着那些妄为之人,我可劝不住他们,我都躲到山东了,只想苟延残喘而已。

ε=(ο`*)))唉,反正你自己不说没人知道,吹呗,结果好多人找他举事,全家死绝,真是祸福岂无凭。

朱三太子的号召力

朱三太子的传说在民间是很有“市场”的,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民众们都觉得朱三太子未死,一直在筹谋光复社稷,如果这种意识并没有深入人心,“骗子”们的谎言便不会得逞,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呼应,谁都觉得朱三太子死了,那还怎么忽悠呢。

这里就要提及朱三太子的身份问题,冒充朱三太子的既有仁人志士,也有宵小之辈借机诈骗财物,同时这也是构陷他人的妙招,朱三太子被抓后的结果只能有一个,从帝王到民众都知道,小鱼小虾米还可以“恩养”一下,充充大度贤德,朱三太子可是决计活不了的。

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从顺治说起:

顺治八年,第一个倒霉蛋出现,一个茶叶贩子首先被告发,说该人自称大明三皇子,吹吹牛的事,一查就清楚。

顺治十二年,南昌有人阴谋作乱,自称朱三太子。

顺治十三年,一破产商人自称朱三太子,搞了个大型庙会party,能捐钱的,等反清复明成功后,都有官可做,结果被封官的人谁也不服谁,一个不让路,我官比你大,一个也不让路,这不还没正式册封呢么,得,打起来了,闹到官府,后果就是全部死掉。

顺治十六年,一骗子自称朱三太子,能和顺治帝搭上关系,买官很轻松,半年多就骗了七万多两银子。

康熙十二年,有人因不满逃人法,聚众造反,自称朱三太子被镇压,当街与清兵对砍,行事极其乖张,社会影响极大,200多人被杀。

同年,吴三桂起事消息传到北京的转天,北京人杨起隆冒称朱三太子起事,天子脚下,北京各城门全部关闭,满城搜捕,城中禁止起火做饭,但是城中仍起火处无数,因党羽众多,到了“斩决无地”的程度,无奈“以车满载出九门斩之,尸积如山,如是者八日”,通过大屠杀血洗京城八日,完事了?没有,抓捕一直持续到转年,逮捕2000人,公示数百人,共犯数万人,公示数千人。杨起隆本人逃脱,根据当时清廷所发的悬赏来看,杨起隆从未被抓捕落案,后来抓了个人押回京对质,杨起隆的老婆竟然不认识,可见又抓错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案

康熙四十六年,苏州又有人因明事被抓,牵出了四明山的张念一,张念一又牵出了朱三太子朱慈焕。找明末尚存的老太监来看,没人认识他,又是一起冒认吹牛案件,康熙帝一怒之下就把老头剐了,儿子们斩立决。

上面一段我得解释一下:这人到底是不是朱慈焕呢?应该是。因为他的完整审讯记录都有存档,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且与同案犯的口供对应,履历都经过核实,身份确定无疑,唯一不认的就是虽然自己泄露了身份,但是并未参与任何谋反行动,这一点也被查实,确实没有实际参与谋反,反倒辗转躲到了山东。

康熙帝怎么说的呢,“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死刑),以息乱阶。”虽然无罪,但还是要死。

有意思的情节来了,九卿又上奏, 说崇祯四子早在崇祯十七年就已经死了,明代老太监都不认识他,这人肯定是假冒的,嗯······这招是和多尔衮学的,九卿的处理意见是凌迟处死。

啥意思呢?

①我们没杀朱三太子,也不会因为他的身份而杀他。

②此人罪名并非朱明王室后裔,而是冒充朱明王室。

③后续的《明史》编纂者,明显注意到了这点,朱慈焕本来是四子,改成五子(因朝廷公布了呀,四子早死)这样朱慈焕就坐实了“假冒自己”的罪行。

注:《明史·诸王传》和《弘光实录钞》在朱慈焕的记录上是相抵触的。

朱三太子为何“深入人心”

康熙四十六年,又,江宁织造曹寅汇报,抓到两拨“朱三太子”部众,两个案子同时发生,同样发生在江浙,但是互不相识,可见朱三太子名头的火爆程度。

要说这朱三太子岁数铁定是不小,有点猛追彭祖的势头,活的年头忒多,足足耗死三代皇帝,后来的台湾朱一贵,雍正一朝的甘凤池,周昆来,张云如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

连雍正帝都抱怨,“从前康熙年间,各处奸徒窃发,动辄以朱三太子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贵者,指不胜屈。”手指头都不够数的。

雍正帝很纳闷,“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之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否则隐匿姓名伏处草野。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从来改朝换代,旧朝皇家宗室要么臣服,要么隐居。怎么本朝的奸民这么奇葩,还有寻死上赶着假称朱姓蛊惑人心的,而且数量如此众多。

拥护朱三太子真的是为了反清复明?

即便是集权中心的北京,朱三太子也有供其生存的肥沃土壤即群众基础。

朱三太子就像被砸的地鼠,全国各地乱窜,天知道下一秒从哪儿又钻出来。

那个时期,其实距离大明国灭时间并不长,明末的不少太监尚在,民间经历过明朝的人更多,都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明朝这政权怎么样,最后怎么死的,老百姓也不傻,都心知肚明,至于责任划分问题,争议太大,也得不出个统一结果。

我个人认为是清廷责任最大,至于什么得国最正,当属无稽之谈,但是出于统治合法性和袭权正统性的必要宣传,也是当时的清政权没有办法的事,他只能这么说。这种观点无助于改变什么,总之还是清廷统治,但康雍二帝对此的看法也并非全无道理。

最关键的是,相对明末,民生确有改善,而且还改善了不少,不能说非我族类就寸功全无,你当着朱元璋的面骂元朝,他也不乐意(原因很多,本题不讲)。无论明清,该捧就捧,该骂就骂,不吹不黑,别牵强附会乱丢黑锅就好。

“朱三太子”们生长的土壤

之所以朱三太子在民间还有生存基础,源于清廷与民间“新”的矛盾,自满清入关,是否发生过大规模屠城,当时的百姓可能比你我更有发言权。退一万步讲,即便全是假的,百姓们都这么认为又怎么办呢,那年月也没个抖音,没个头条的,信息闭塞。

满清入关后,对功臣肯定是要有所分封的,蛋糕要分着吃才行,老壶装新酒,矛盾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地权上,跑马圈地民怨极大,无论什么时代这种行为都是逼人造反,通县没有一寸土地是原主的了,雄县也是一样,圈上就是我的,补偿款朝廷说是发了,问题是没人见到过,农民直接变成了农奴,还以种地为生,但地是人家的,以前能有点余量,现在只够生存,甚至不够生存。

圈地,逃人,投充,屠城,等等等等,只要诸如此类的压迫没有停止,朱三太子们就会杀之不绝,对于舍命造反的人来说,明清并没什么区别,反正活不下去了,为了多活几天也得造反,至于死,不造反早就死掉了,哪里还有机会考虑这种问题。

所以说朱三太子纯粹是被逼出来的,小民一个不好起事,当然要把自己的草台子搭建的大一些。即便没有了朱三太子,后续也还会出现朱六太子,朱三太子次子,然后就是神仙妖怪各种托词各种教,外加“李开花是皇帝”,总之借口好多,都是解决积怨的借口。

随着康熙、雍正的励精图治,改善民生,民族矛盾有所缓解,百姓大多还是趋向于安稳度日,但问题只是相对减轻,民族歧视和压迫没有停止,那反抗自然也不可能完全断绝,只不过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蛰伏期而已,但反清复明或以此为由头的反抗贯穿整个清代,从未停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