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特色鲜明的古埃及史专著
中文文献对古埃及历史的书写早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中后期。以艾儒略、南怀仁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不断输入西洋知识,其中就有关于埃及历史的相关介绍,这些介绍激发了国人的研究兴趣,推动了一些政人学者开展对埃及历史的记述活动。可以说,传教士的早期介绍对国人输入与传播埃及历史知识具有前期铺垫之功。

1840—1860年,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编纂了《四洲志》《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外国史地著作,其中包含了对埃及历史的相关介绍,这成了早期国人记载埃及历史的切要之书。
1861—1911年,在国内埃及历史知识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旅行日记和亡国史译著两种记述形式。这一时期,以斌椿、张德彝、王韬和郭嵩焘等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记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些赴埃的国人目睹了埃及真容,接触到了新鲜的历史信息,通过整合这些“信息资源”,以文字记录其所见所闻,开始书写一部部精彩绝伦的埃及见闻录。与此同时,伴随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开始出现埃及亡国史研究热潮,其中以麦鼎华译介《埃及近世史》(上海广智书局1902年版)与赵必振翻译的《埃及史》(上海广智书局1903年版)最为著名。
1912—1949年间,报纸与期刊中记述的埃及历史知识在数量和内容上均有明显进展,记述内容更为深刻、系统、精准。埃及历史的记述群体日益扩大,以夏鼐为代表的专业学者开始出现,并编纂了专门记述古埃及文明的系列文章。
要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文文献中对埃及史的相关记载成果对于促进埃及学的建立与成长、构建埃及学根基具有开创性意义。但整体而论,这些记载与认识总体水平还不高,尚未从认识层面过渡到学术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人对埃及历史的撰著研究开启了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古埃及史研究成就斐然、逐渐走向繁荣。在埃及学学术研究领域,许多埃及通史著作纷纷出版,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数刘文鹏的《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周启迪的《古代埃及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王海利的《埃及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等。
与上述三部埃及史著作相比,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李晓东教授撰著的研究古埃及史的力作《古埃及极简史》有其自身鲜明特色。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较为清晰地再现了古埃及历史发展的演变趋势及动因,“于简捷中观大势,在大势中寻动因” ,这即是作者致力于写作极简史的初衷所在。拜读之余,笔者认为本书的主要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和以往出版的埃及通史著作相比,本书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一改编年体的体例,以专题性质呈现,以“一条大河的智慧凝聚”为总体思想,着重对埃及历史大势及其动因进行清晰而深刻的概述,使读者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或了解埃及史。
其二,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书通过历时性的梳理,从历史走势、政治经济大势、内外战争大势与宗教信仰大势四个视角概括分析古埃及历史大势,以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把握古埃及历史的时间走势轨迹”。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其著作中阐明了历史的基本含义:“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历史的基本特征即以时间上继起的先后次序为起点纵向书写历史,本书首先在书中列出古埃及历史大势年表,有意勾勒古埃及历史脉络,体现历史的历时性及纵深感。该书第二章“古埃及历史大势之惑”着重探索“历史大势背后的动因”,即以共时性向度,立足当下的历史现实,按照“向后思索”的方式,来探寻古埃及社会现实背后的动因。对古埃及历史大势所映射的内在共时结构的分析,对我们深入认识古代埃及史,掌握古埃及历史大势之动因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其三,作者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古埃及历史进行宏观分析与微观探讨。首先从宏观上对古埃及历史大势及大势之惑进行总体分析,勾勒埃及历史基本轮廓,认为“观其大势可统领认识把握全貌,亦可于宏观上认识其发展规律”。在微观上则选取人物、战事、建筑三大角度,臧否核心人物,描绘重大战事,评析建筑文化,并进行了清晰而深刻的分析与论述。该书结构严谨,脉络层次清晰可辨,使读者既能在宏观上对古埃及历史形成整体认识,又能在微观层面上对埃及的关键人物、战事、建筑有具体的了解,对古埃及历史有更深层次的体认。
其四,作为一部通览埃及历史的专著,《古埃及极简史》以“大学者写小书”为要旨,在研究过程中秉承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的原则,将学术著作的严谨性与普及读物的可读性有机结合,既对专业埃及史学者特别是研究生有一定的启发,同时也为业余爱好者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平台。
此外,本书语言简洁、平实而不流于肤浅,尽量避免运用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文中多运用导图概述章节主要内容,以呼应其“极简”主旨。要之,该书是一本专家学者与普通读者都可以阅读的学术著作,极简而不简单,简洁而不失厚重。
作者陈德正,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金亚洁,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康熙帝叫错水果名 后人跟着念错300年至今没改 (哈密瓜)
康熙帝曾叫做一个水果的名字,后人跟着念错了300年,这个水果是哈密瓜。哈密瓜是在现代生活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水果,很多的超市之中都有售卖,可在古代的时候只有皇家才能够吃到。根据史记在过年前两世纪华夏有人开始种植哈密瓜,最早的时候则是在敦煌,因此有了汉明帝阴贵人,梦食瓜,敦煌献异瓜种的记载。哈密瓜的出现我要新鲜事2023-02-24 15:08:190000浅析古欧洲贵族所面临的,来自国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压力
#历史开讲#文|木木编辑|观星在欧洲的封建社会,国王通过封臣关系将贵族纳入到统治阶层的阵营之中,国王向贵族提供封地与特权,贵族向国王提供支持与帮助,双方形成了一种和谐互助的契约关系。在英国,贵族从一出现就位于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的顶级部分,与国王一样,都属于统治阶层。但是英国的贵族与国王并不仅是一种单向的从属关系。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53:530000张廷玉是第一汉臣 论起排起名的话 大概率前三都难进
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些名字成为了卓越和权势的象征。然而,在这众多的名字中,有一位政治生涯既尴尬又不平凡的人——张廷玉。他曾在康、雍、乾三朝担任要职,甚至死后被赐予配享太庙的殊荣。然而,尽管在政坛上履历丰富,张廷玉似乎总是黯然失色,即便在雍正朝最得宠爱的时期,他也难以与鄂尔泰相提并论。我要新鲜事2023-11-13 20:14:490000刘邦为了增加汉朝人口 想出了这样的招数(增加人口)
刘邦为了增加人口宣布15岁以上的单身女性需要交纳税款。在楚汉争霸时期令人意外的是,作为一个小混混的刘邦最后当上了皇帝,可能就是因为古代一直以来的一个定律就是君子永远都赢不了小人,因为那个时候的君子总是在讲究原则,可是小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不择手段,刘邦作为小人中的小人,他的成功可以说是必然的。而刘邦在当了皇帝之后,也确实想出了不少的办法去让汉朝变得更好,其中一个就是增加汉族的人口。增加人口我要新鲜事2023-12-17 12:21:330008四大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 这些人怎么发明出来这些的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响彻海内外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毕升发明了印刷术,司南和火药的发明人在历史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四大发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社会提供了方便,四大发明要比西方国家早好几百年。一、蔡伦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0:20: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