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痂之癖的意思:喜欢撕人伤疤吃(最重口的成语)
嗜痂之癖原意指的是那些爱吃痂的人,痂就是伤口痊愈后留下的疤,出自《南史·刘穆之传》的“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而后来逐渐延伸为一种形容人有怪异癖好和嗜好的成语,有点类似现代的异食癖,比如吃泥土等。
嗜痂之癖的意思

和醍醐灌顶类似,嗜痂之癖也是有两重含义的,一是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喜欢吃伤口上硬壳的习惯和嗜好,其中“嗜”就是喜欢和痴迷,而“痂”则指的是伤口快要痊愈时出现的硬壳,“癖”则指长期的嗜好。第二层含义则是统指怪异癖好。这一成语最早时出自《南史·刘穆之传》,后来在《聊斋》中也曾经使用过这一成语。
嗜痂之癖的故事

嗜痂之癖出自《南史·刘穆之传》,因此这个成语故事还要从刘穆之身上说起,刘穆之是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曾经在朝堂上有着极大的势力,死后更是被封为南康郡公,而他的孙子刘邕就是“嗜痂之癖”故事的主人公,他世袭了南康郡公的爵位,虽然没有太大的才能,但是在朝廷中的地位却非常高。

刘邕生平最大的癖好就是喜欢吃痂,并且他还认为痂的味道就像鲍鱼一样美味,突然有一天他前去探望一位好友孟灵休时,正好赶上孟灵休受伤,而当时伤口刚好结痂,眼尖的刘邕发现有一块痂掉在了床上,于是他也是毫不避讳的直接走过去将其捡起来吃掉了,这一怪异的举动甚至连好友孟灵休看到了都惊讶不已。

而这还不是最为恶心和怪异的,据说当时刘邕为了满足自己已经被勾起来的嗜痂之癖,甚至召集了他管理的南康郡中的两百名官员前来,无论他们有没有过错,刘邕都命令每一个人都要挨打,而被打的皮肉绽开后,就等待着伤口结痂,等到痂结好后,刘邕就直接将痂撕下来食用,这一举动简直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历史上真的有嗜痂之癖吗

实际上按照《南史》和《宋书》中的记载,刘邕确实到过孟灵休家中,但是只描述了将他弄得浑身是血,并没有提到任何的嗜痂之癖,所以很多人都分析认为“嗜痂”会导致他人流血,这很可能是代指当时刘邕对其他人的剥削,毕竟直到现在,我们也将请客吃饭、借钱等金钱的给予称为“出血”。
曹操为何打天下非得亲征(深层次的考量)
曹操亲自率军打天下的决定,不仅是军事需求,更是政治和心理上的深层次考量。在三国乱世之中,曹操以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成为了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的军事行动不仅仅是为了扩张势力,更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和提升士兵的士气。曹操亲自率军打天下的行为,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1、控制军权与政权的稳定我要新鲜事2024-03-01 17:05:310000重温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获得更高成就
意大利著名的画家达芬奇留下了许多旷世佳作,而关于他的事迹最出名的就是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画鸡蛋是最简单的事情,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好,而且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而正是长期画鸡蛋练出来的画工为后来的旷世佳作打下来基础。一、重温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我要新鲜事2023-03-15 04:16:520006项羽为什么叫西楚霸王:历史的烙印(年少有为)
因为项羽他是楚国人,说的更准确一点项羽是西楚人。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很有名的将领项燕,项燕在攻克楚国之后按理说应该封为楚王,但是就当时的情况来说项羽自封楚王有些大逆不道,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西楚。而霸王就更不用说了,项羽少年成名,武功盖世,战功赫赫,自然担得起霸王二字。一、传奇的一生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1:46:350000为什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郑和没有(地理位置不同)
从南宋到元朝,中国的海洋贸易已经相当发达了,朱棣只不过是沿袭了这个潮流。郑和下西洋后继无力的关键问题是朱棣搞贸易专营吃独食,只有皇帝自己受益,毕竟是太监主导的海洋贸易,没有跟江南士大夫阶层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关系。相反随着明朝中央向北方转移,皇室对于经济中心的影响力越来越小,结果就是天子守国门,南方士大夫通过海洋贸易大把搂钱。我要新鲜事2024-01-06 19:58:520000铁帽子王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是一种爵位承袭制度(不是官职)
清朝时期朝廷当中除了众多王爵之外,还有一个铁帽子王的称呼,例如在《武状元苏乞儿》当中,苏灿在广东面对的僧格林沁就是一位铁帽子王,本以为铁帽子王很厉害,但是苏乞儿对于铁帽子王却并没有多少敬畏之心,那么铁帽子王如果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官呢?铁帽子王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0:57: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