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放犯人一般发配到哪里 蛮荒之地(身体心灵受尽煎熬)
我要新鲜事2023-05-13 12:28:300阅
在很多的影视剧中,犯过法的人一般都会被处置,或者是被流放。有的人是充军,有的人是流放到蛮荒之地等等,那么古代流放犯人一般发配到哪里呢?古代发配流放犯人到什么地方?流放的犯人有人看管吗?今天就和小编来看看吧。
古代流放犯人一般发配到哪里

在古代很多的人犯法都是直接关进去监狱等等,但是很多的人会被流放到极其偏远的地方,在很多人眼中,被流放相当于死刑,或许永远都回不来了。动不动就会发配到千里之外,那么古代流放犯人一般发配到哪里?在秦汉时期,西部敦煌、酒泉等地是主要的流放地,唐宋以后,一般都是发配到南方,比如云南、海南岛、广州等地,元朝的流放地主要是西北、海南、东北等地,到了清朝时期,主要的流放地就是宁古塔以及西北的蛮荒之地等。这些地方都是当时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路途遥远,很多人在半路上都会被折磨致死。
古代被流放的人都干什么

一般来说流放的人都是罪犯,如果都选择关押,朝廷还要管饭管住。但是也不能所有的人都杀掉,所以朝廷让这些人流放到偏远地区,让他们自生自灭。偏远地区的经济等方面肯定是比较落后的,这些罪犯过去了,想要活下来就要自食其力,相当于有了免费的劳动力去开发这里,对朝廷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情。所以被流放的大部分都是在做苦力的,一般都是当奴隶,干粗活、修葺长城等,有的女囚犯会比较惨,比如充当军妓等。
被流放的人为什么不逃跑

首先犯人是没有身体条件去逃命,流放的人身上都要带着枷锁,佩戴刑具,据说重量达到十几斤,再加上路途遥远,也不是想喝水就喝水想吃饭就吃饭的,压根就不会被优待,甚至还会被狱卒打骂,备受煎熬。另外被流放的地方,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形特殊等等,就算找到机会逃跑,也许半路就死掉了,被抓回来结局也很惨,家人也受牵连。逃跑并不划算,如果朝廷遇到点喜事,准备大赦天下之类的,说不定有的犯人还有机会回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黄河捞尸人的诡异故事,黄河中竟有凶煞尸王
黄河捞尸人是从古以来就一直流传在黄河边的神秘职业,他们有很多自己的规矩,并不是什么尸体都会打捞,因为有的死尸会容易自己也会惹上麻烦。黄河捞尸人还曾亲述过关于黄河尸王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黄河尸王的故事究竟是怎么样的吧。捞尸人的规矩我要新鲜事2023-03-14 06:42:4000014蓬姓起源和来历:周天子封庶子于蓬邑(以国为姓)
蓬姓主要有三大起源,一是源自蓬国,周天子当时将自己的庶子赐封于蓬邑,建立蓬国,后被灭绝,子孙和国民也就以故国为姓。二是源自植物名,汉朝时期有一位名人叫做球,当时因为今殿后回家发现家中蓬草丛生,一问时间已经过了九十年,而他在感慨之下就以蓬草为姓。三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古秦族建立了蓬国,子孙以国为姓。蓬姓起源和来历1.源自蓬国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1:36:490000古罗马打得过秦朝吗:古罗马打不过(秦朝军事实力强劲)
古罗马打不过汉朝,同样的也打不过秦朝。有许多学者声称,古罗马的实力比秦朝要高不少,因此古罗马与秦朝开战,秦朝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然而有更多的学者通过史料记载反驳了这一说法,古罗马虽然实力强劲,但是单凭综合实力以及军事实力是无法与秦朝相抗衡的。历史上的两国并没有什么交集,由于距离太远,因此没有发生过或大或小的摩擦,因此都不到准确结果。一、秦朝武器先进我要新鲜事2023-05-12 01:35:340000被软禁54年,张学良给周总理写过2封密信,1961年周总理回复16字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将军因此惹毛了蒋介石,被扣押在重庆。在软禁期间,张学良曾冒着巨大的风险,给周恩来总理写过2封密信:柱国兄来谈,悉兄一本初衷...周恩来总理收到密信后,眼眶湿润,心中感慨万千。为何张学良在紧要关头选择给周总理去信?这两封密信里到底说了什么,让周总理如此动容?我要新鲜事2023-05-24 21:39:5300011985年穆加贝访华,邓小平:此人以后一定要吃亏,32年后果然应验
1985年7月的一天,天气很热,在北京接见外国领导人的会议室里,邓小平正满头大汗地注视着对面的人。只见那人神色凝重,时不时对邓小平的言论频频点头,他看起来似乎十分疲惫。他就是津巴布韦的领导人,也是津巴布韦的开国总统——穆加贝。穆加贝望向邓小平的目光中充满了尊重与钦佩,他不断地对邓小平说的话表示赞许。可是当邓小平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穆加贝却深深地皱起了眉头。我要新鲜事2023-05-25 02:27: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