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权柄三十年,蒙蔽君王三十年,他成了大清史上的第一权臣
说到清朝的权臣,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鳌拜。也对,鳌拜本身的所作所为,具备了一名权臣所有的优良品德,他的桀骜不驯,他的蛮横专权,最后玩坏了自己,成全了康熙。
然而,在这个人面前,鳌拜简直就是一个小儿科。
此人操纵权柄三十年,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欺上瞒下,大肆网罗人才,形成了清朝史上最大的党派,“门生故吏遍於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他就是穆彰阿!

1、能力出众的孔门弟子。
穆彰阿是满清镶蓝旗人,虽然出身旗籍,但他似乎丧失了其祖先尚武的基因,因为他不是靠着祖父辈的荣光进入大清朝的政坛体系,完全是自己考进去的。
嘉庆十年,他通过“之乎者也”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进士,任职翰林院庶吉士,随后又在嘉庆主持的朝考之中升为少詹事,从开始的无品无级一下子成为正四品,不得不说,穆彰阿是有真才实学的。
作为孔门弟子,穆彰阿并不是一个书呆子,相反他相当的聪明机智,所以官也升得快。
在嘉庆一朝,穆彰阿历任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侍郎,虽然不是各中央部委的一把手,但最为一个科场的新星,能在短短十余年间快速进入中央部委工作,并长期在中央各部委的二把手位置上轮值,这在官场上是极其罕见的。
这一点,连他的前辈曹振镛都要礼让三分。
然而,穆彰阿是一位极具野心之人,他想拥有更多的权势,如果能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最好不过了。
显然在嘉庆朝,他没有这个机会了。所以,他把目光瞄上了帝国未来的继承人,皇次子爱新觉罗绵宁。

2、穆彰阿的晋级之路。
一朝天子一朝臣,熟读儒家经典的穆彰阿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新皇帝要想坐稳屁股下的龙椅,肯定会换一批血,他的机会就是等着新君继位换血。
公元1820年,61岁的嘉庆帝驾崩,爱新觉罗绵宁继位,是为道光帝。这位大清国的新君,刚上台就显示出了老辣的手段,就用“遗诏事件”成功罢免了他父亲的托孤老臣,换上了自己的亲信。
穆彰阿就此正式挤入帝国的核心圈子。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穆彰阿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成为了道光的贴心跟班。而也就是在这一刻起,他利用自己满人的身份和善于窥测皇帝心理的特长,一改嘉庆时期的隐忍,开始了政治上的狂飙猛进,一举拿下了道光朝,甚至是大清第一权臣的名号。
这实际上和道光的执政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道光虽然刚上台时罢免了军机老臣,但本性上依然是一个守旧之人。在他的统治之下,大清朝政治萎靡不振,官场腐败严重,社会浮夸成风,而他提倡的节俭作风却成为宫廷内宦、朝堂百官敛财的新手段。
这就给了穆彰阿操纵的空间。

因为他发现朝堂之上根本就没有威胁他的人,而那位被道光寄予厚望的宰相曹振镛是个只懂得“多磕头,少说话”的老头,至于争权夺势,他没有那个心思!
善于徇私舞弊的人,往往都是政治嗅觉极强的人。
穆彰阿和曹振镛井水不犯河水,他充分利用道光的心理,通过漕运总督的位置,满足了皇帝对银子、粮食的渴望,成功进入了军机处,加封太子少保,又一次在国家兵部、户部、工部之间进行轮值,只不过这一次他是国家部委一把手了。
权臣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慷他人之慨,拿皇帝的东西给自己赚人情,收买人心。穆彰阿的本质还是孔门弟子,本身又是进士出身,这样他就有机会利用国家公器为自己谋私。
如果说,穆彰阿利用官职的优势结交朝中大臣,和某些思想、利益都一致的人拉帮结派,那么科举,就是穆彰阿用来结交年轻人,打造自己利益网的主要手段。
在古代,读书人讲究的是“天地君亲师”,老师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科场之上,能得到考官的青睐都是终身受益。
正因为这样,穆彰阿利用自己担任乡试、会试、绩效考核等考官的身份,对一心谋取前途的科场菜鸟们大肆卖好,将大部分企图光宗耀祖的读书人都网罗到自己的羽翼之下,形成了清朝史上最大的派系,“穆党”。
“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典会试五。凡覆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国史、玉牒、实录诸馆,皆为总裁。”---《清史稿》

3、穆彰阿终于活成了大清第一权臣。
权臣都希望自己能够一手遮天,也会为这个目的而努力。
道光后期,皇帝的“老成持重、讳言变革”的思想越来越重,大清朝积重难返,道光和穆彰阿根本就没有考虑如何改变他们面临的困局,相反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新思想,对于相悖于大清朝而存在的事物,他们都会惊恐万分。
正因为如此,穆彰阿躲在了朝堂的阴暗之处,成为了那个暗箭伤人的捕猎者,而第一个成为他猎物的人,叫林则徐!
道光十八年,林则徐以自己的忠心和决心,终于换来了道光帝同意他赴广东禁烟的圣旨,但这引起了穆彰阿的强烈不满。
此时的大清朝已经糜烂至极,鸦片走私和大清朝各级官吏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而军机首席大臣穆彰阿,虽然不直接参与这种生意,但作为“穆党”的领袖,“门生故吏遍於中外”,孝敬肯定是少不了的。
但林则徐的禁烟仿佛一把利刃切断了他的财源,不仅如此,他还嫉妒远在广东的林则徐简在帝心。在这种双重的怨恨下,穆彰阿开始破坏禁烟大业,并做好了随时将林则徐打倒的准备。
英国人给了穆彰阿这个机会。他们不满清政府的禁烟政策,认为大清国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并以此为借口挑起了战争。
面对英国人的军舰直接开进了渤海湾,并在塘沽口一带进行游弋,坐镇京城的道光帝从最初的兴奋变成了恐惧,“厌战求和”成了他难以开口的心思。
道光这种微妙心理被穆彰阿窥视后,他立马指示琦善将英国人发动战争的罪责全部推到了林则徐的身上,并以“开兵衅”的罪名纠集“穆党”成员一起发难,成功地牵着道光的鼻子把林则徐流放到了新疆。

为了尽快促使战争的停止,穆彰阿遥控耆英、伊里布、牛鉴、黄恩彤等人哄骗道光帝,使他完全接受了英国人条件,签订了《南京条约》。
穆彰阿对林则徐是非常痛恨的,痛恨到只要是一力主战的,不分是否旗籍、汉籍,全部一撸到底。比如坚持抗英并反对割让香港岛的闽浙总督邓廷桢、在台湾坚持抗英斗争的姚莹、达洪阿,都在他的操纵下被清廷革职查办。
而在此之前,想以自己的死唤醒道光帝的王鼎也是白死了。
朝堂上的浑浑噩噩,但也阻挡不了清醒之人。大学士王鼎是道光朝少有几位清醒之人,73高龄的他,对穆彰阿的卖国行为是一清二楚。
当他得知林则徐被发配新疆后,他怒叱穆彰阿是大清朝的秦桧、严嵩,坚决要求道光杀穆彰阿、杀琦善。
然而,无论他如何抗议,皇帝都置之不理。这让老先生明白了一个道理,“穆党”已经掌控了朝廷的耳目、口舌,要想打破眼前的僵局,唯有已死明志,效仿古人行尸谏之举!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公元1842年6月8日,老先生在自家的房梁之上自缢而亡,并留下了“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的临终遗折。
只可惜,“穆党”一家独大,老先生虽然壮烈,但遗折却落到了穆彰阿的学生陈孚恩的手里,并改了遗书上奏道光帝,而他的儿子王沆却不敢说出真相。
自始至终,道光对王鼎的真正死因并不清楚,他一直以为这位嫉恶如仇的老先生是暴病而亡;而京师的读书人都不敢讨论王鼎,一件社会舆论导向的大事件,就这样被“穆党”悄无声息地掩盖了。
王鼎尸谏后的第88天,《南京条约》签订了,穆彰阿终于活成了大清第一权臣!

4、结语。
此后的八年时间里,穆彰阿的政治生涯依旧坚挺,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依然是道光朝的一道标杆,照样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对于他来说,这是幸福的,皇帝恩宠,门生遍地,跺一跺脚朝堂震动,动一动嘴百官匍匐。
但对于国家来说,却是不幸的。因为从道光二十二年到道光三十年,整整八年的时间里,作为军机首席大臣,穆彰阿没有丝毫的作为。
他没有肩负起作为宰辅应有的责任,也没有承担起一个政治人物应该有的担当,不去思考如何协助帝王改变国家面临的困局,却依旧沉醉在权术之中而无法自拔,这样的人身居高位永远是一个祸害。
在其位谋其政,一个政治人物,尤其是掌握绝对权柄的政治人物,如果做不到为国为民,那么留下的就是一世或几世的骂名!
因为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醒目的总比糊涂的多!
三国五大守城高手,第一耗死孔明,第二坑苦关羽,第五吓哭孙权!
在以冷兵器作战的古代,攻打一个势力或国家的时候,首要战略目标就是占领对方的城池,所谓攻城掠地是也。三国时期,也是如此。但是当进攻方以占领对方城池为目的的时候,被进攻方也相应会采取守城措施,善守者反而能不战而胜,不善守者不但被对方攻下城池,甚至还会被俘虏甚至斩首。因此,在有些时候,善守比善攻更能显示一个将帅的能力和素质。在三国时期,就诞生了一批善守的将帅。今天,分享给各位小伙伴。第一:司马懿。我要新鲜事2023-05-21 04:51:540000其实乾隆不是因为下跪问题拒绝通商要求 而是英国要求太无理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崛起,英国开始寻求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一个神秘而富饶的国家,对于英国的商业和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马戛尔尼使团应运而生,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前往中国,试图打开中国的门户,开拓中国市场,并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我要新鲜事2023-05-23 20:12:510001盘点古代实力最强悍的3位女将军,知道第一是谁吗?
古代战争频发,战士们经常征战沙场。在我们的印象中驰骋沙场的战士都是武林高手,并且个个都是男性,他们杀敌无数,英勇无比,彰显男子汉的硬派。而我们很少听说有女性可以上战场的,毕竟在封建制度的影响下,女性的地位普遍不高,不被认可。可事实上,古代女性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下面大江就给大家讲一讲,历史上战斗力最强的三位女将军。如有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拍砖!花木兰我要新鲜事2023-08-18 20:23:430004卞姓起源和来历:黄帝后裔姬明受封于卞地(以国为姓)
卞姓最古老的源头就是黄帝儿子龙苗,他生下了吾融,后来吾融的儿子姬明受封于卞国,于是后裔子孙就以国为姓,成为了卞姓最早的一脉族人。之后的卞姓分支则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的名士卞随,周文王的后裔卞叔田等人。卞姓起源和来历1.源自姬姓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8:56:370000荆轲简介:战国时期人物(曾因刺杀秦王政失败被杀)
荆轲是古代一个著名的刺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我们从小就有听说,后世人们也对荆轲的勇气和人格魅力赞不绝口,因此现在也有许多根据历史上真正的荆轲来创造的人物,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历史上真正的荆轲吧!荆轲简介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9:19:0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