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18

街亭之败为何惨败?并非马谡无能,毛主席前后两次点评道破原因

我要新鲜事2023-05-20 01:47:380

刘备死五年后,诸葛亮为了给偏狭的蜀汉谋出路,被迫开启了北伐之路。

时间是在公元228年,春。

为何选在这一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魏国的曹丕死了,继位的是曹睿。

这算是一个政治契机,一般而言,旧帝驾崩,新帝继位,许多工作还没有调整好、或者步入正轨。

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自己准备好了,因为在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27年,他给蜀帝刘禅写了《出师表》,又做了一些重要的人事安排,比如调整赵云领兵驻守汉中、让魏延做了丞相府司马,等等。

所以,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带着准备充足的蜀军出发了。

一开始,倒是顺利——魏国境内比较偏远的南安、天水、安定这些地方,都纷纷倒戈投降。

魏明帝曹睿一听,很是吃惊,不过吃惊归吃惊,魏国毕竟不是被吓大的。曹睿搁在古代帝王堆里,还算是明君一枚,他很快就做了安排,自己亲自驾临长安坐镇,派出两支大军,一支以曹真为帅抵挡赵云,一支以司马懿、张郃率领抵挡诸葛亮。

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的局面便出现了。

两人,都非泛泛之辈。

司马懿计谋过人,诸葛亮也是才智过人。

因此,双方皆对一个地方,极其看重。

那便是街亭,此地在秦岭之西边,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庄浪县东南之地。

此地乃汉中之咽喉,古今凡是咽喉之地,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魏国而言,如果控街亭咽喉之要地,则诸葛亮根本无法占领陇西,将被迫撤军汉中。于是,北伐就夭折了。

对于蜀国而言,占领街亭,则陇西可稳固驻守,于是便有了进一步进攻魏国的前沿阵地。

也正因此,诸葛亮对于街亭是格外看重的,他说“街亭地方虽小,其战略地位却重于泰山,倘若街亭失守,蜀军将面临失败的结局”。

一般而言,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多为险关要隘。但是街亭却并非如此,此地不但没有坚城可守,而且也没有险阻可依。所以诸葛亮说“守卫极难”。

从各种情况可知,街亭之重要,在于其战略地理意义,得失之间决定胜败。

故此,双方都要争,可是如何争,却是极其考验双方统帅的。

先说诸葛亮,诸葛亮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人事选择的时候,显得确实有失严谨。

因为当这个问题出现后,诸葛亮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了街亭的重要性后,便是定人领兵去抢占此地。结果马谡毛遂自荐,说自己愿意接受这个重任。

马谡当时的职务是参军。

除了这个职务之外,马谡与诸葛亮的私交也非同寻常,被诸葛亮视为“心腹”,经常在一起神聊,甚至通宵达旦。

那么马谡到底是何许人?到底能力如何呢?

马谡于公元190年,生于襄阳,字幼常。

他的家庭很厉害,单是兄弟就五人,被世人称之为“马氏五常”。

其长兄叫马伯常、次兄叫马仲常、三兄叫马叔常、四兄叫马季常。

马氏五常,都很有才气。但是名气最大的莫过于老四和老五。

老四马季常,便是马良,在209年刘备做荆州牧的时候,马良就开始追随刘备。刘备汉中称帝后,封马良为侍中。在攻打东吴的时候,刘备御驾亲征,带在身边的谋臣之一便有马良。夷陵兵败,马良遇害,应是死于乱军。

马氏五常论名气,除了马良,便是马谡。

与马良一样,马谡也是刘备在荆州的时候,就跟随了刘备。

后来刘备入蜀,马谡先后做过三个官职,一个是绵竹的县令,一个是成都的县令,再一个是越嶲的太守。

从马谡担任的职务可知,马谡擅长的应该是行政管理。

但是,马谡本人呢,除了行政事务之外,却格外热衷于军事。

尤其是,马谡和诸葛亮特别谈得来,有时候甚至能够通宵达旦地神聊。

诸葛亮学富五车、知识渊博、才能出众,如果对谈的人,是个酒囊饭袋胸中无墨,就自然是无法长聊的。

由此可推知这个马谡也不是等闲之辈,史载其才学和器量,是超于常人的。

正因为马谡这个人的军事理论水平不错,且口才也极佳。所以,最终成了诸葛亮的神聊知己好友。

比如在刘备死后、南蛮搞事情,诸葛亮要带大军去平定叛乱。

可是如何平叛,当时诸葛亮也心里没底。马谡送行诸葛亮数十里,最后诸葛亮请马谡就此事给出一个建议,马谡便说:

“南中一地因地理偏远,不服久矣,即便今天带兵平定,明天大军一撤就又反,反反复复没有终止。以后蜀军要集中兵力北伐,南蛮知情必然又更加疯狂地叛乱。可是如果大军过去把南蛮叛军全部杀掉,也不现实,一方面是短期无法实现,一方面是显得过于残暴易失人心。所以啊,对于南蛮的叛军,最好的办法还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采取心理战的方式,使其真心归附,如此后方安定,利于日后北伐。”

马谡这一套,说得真不错,诸葛亮也觉得不赖,后来就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到了南中,攻心为上,杀雍闿,则赦免孟获,结果南中之乱不仅平定,而且人心归附。至少是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这个地方一直保持了稳定。

就这个事来看,马谡也并非后来所批的那么一无是处。

看官往往这样,一个人一旦有一个污点,便全面否定整个人。

可是,现实中,哪有一身是光没有一点污点的人呢?

所以,看待事务和人,都应该客观理性。尤其是那些争议比较大的人。

马谡这个人,便是如此。

他有他的闪光点,有他的才华。

可是,后来因为一件事,他的这个人,就等于彻底被历史否定了。

他也等于被钉在了失败者的耻辱柱上。

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带着马谡,马谡是丞相府的参军。

参军这个职务,论官不大,但是极其重要。比如孙坚就曾经做过张温的参军,荀彧也做过曹操的丞相府参军。

当时,诸葛亮力排众议同意马谡领兵去占领要地街亭。

马谡就去了。

当然,马谡为了让诸葛亮在众人面前有个交代,便立下军令状。

这样,众人也无话可说。

当然,诸葛亮还是有点放心不下,虽然平日里聊军事,马谡说得不错,但是毕竟没有实战经验,所以就派了一员有实战经验的将军担任副手,此人便是王平。

王平这个人,原先是賨邑侯杜濩的部从,算是比较优秀的。后来杜濩归附曹操,王平就也跟着归附了曹操。曹操那里人才简直太多了,像王平这样的,在那里很难显露出来,所以一开始只做了一名代理校尉。在后来王平作为夏侯渊的部署将领在定军山之战中,魏军失败,王平就投降了刘备。

刘备这里与曹操那里不同,人才相对稀少,所以王平的官就做大了起来,先后担任了牙门将和裨将军等高级别的军职。

不过往后再说,王平的仕途腾达,竟然还得感谢马谡(在街亭之败后,马谡被斩,王平升为参军)。

因为,根据诸葛亮的安排,王平就作为马谡的副手出发了。

马谡倒是懂得兵贵神速,所以跑得很快,至少比司马懿和张郃快。

因为马谡到达街亭的时候,这里还没有一个魏兵呢。

既然来得早,那就好好按照要求部署吧。

前面已说,街亭这个鬼地方很邪,虽然占据着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但是却没有任何险关要隘可凭借,就是一块平地,所以要守这种鬼地方,只能自己创造。

怎么创造呢?诸葛亮交代了,在街亭要道安营扎寨,堵住路。

可是到了街亭之后,马谡便生了轻敌之心,认为魏兵不敢来,在路上安营扎寨比较麻烦,还不如就在路口旁边的山上扎下营寨。

为何选山扎营,从马谡的角度来看,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那座山是附近唯一的一座山,相比平地,占据高山,更安全。

第二个理由是山上树木繁茂,便于就地取材安营扎寨。

第三个理由是守住高山,敌人若来侵犯,居高临下,占据攻击优势。

但是王平却不这么看,王平认为马谡之谋虽好,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占据高山虽好,但是山上却无水源,兵马饮水要从山下取。若魏军来到,只需控制水源要道,围困住山,就等于掐住了蜀军的命门要害。

王平这话,一听就是有实战经验的。行军打仗,毕竟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

可是马谡没有听取王平的建议,最终他们取了一个折中办法,马谡带主力据山而守,王平率五千兵马在山下之西侧安营扎寨,如此双方可以互为犄角之势,魏军若来,也好互相策应,不至于被搞死。

再说魏军,接着不久,魏军的司马懿和张郃就来了。

对待街亭这个要地,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态度是有不同的。

司马懿为了了解街亭的虚实,先是让次子司马昭前去探路,摸摸敌情虚实。接着不放心,又让张郃率军再去街亭探探虚实。

并且还对张郃说如果敌军已经控制了街亭的要道,且有重兵把守,那么咱也不要动。

结果司马昭就把探到的情况,给司马懿汇报了一下,听说蜀军已经到了街亭,不过屯兵于山上时,心里一乐。不过他也没有因此轻敌,反而趁夜换了便衣带了随从亲自去了一趟,经巡视后,心里便有了底。

但是,还不够,司马懿又派人打听蜀军守山的领军将领,结果闻知是马谡。心里便更踏实了一分。

可是这也不够,又传唤张郃,问张郃的探报情况,张郃汇报街亭西边有一军,为王平统领。

如此,情况了解透彻,当夜司马懿就开始安排具体的军事行动。

令张郃统兵挡住王平之道,令申耽、申仪带兵围山断水。

这就是魏兵前后的部署安排。

结果很显然,我们都知道,马谡败了。

但是这个失败,如果全归咎于马谡,其实是片面的。为何如此说呢?

毛泽东在读到《资治通鉴》卷72《魏纪三、四》时,也就是看完“失街亭”这一段历史时,前后两次点评,道破原因,第一次他写了七字评语:

“初战亮宜自临阵。”

第二次在读到该历史战役的时候,他再次写下了这样的点评之语:

“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其实,我们仔细揣测,便理解了毛泽东的这一段道破原因的评语。

街亭之战极其重要,可以说是第一次北伐的第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战役。如此重要战役,作为三军主帅,自然是要亲临一线坐镇指挥的,节制三军,调兵遣将,以作可靠安排。

可是诸葛亮呢,却没有这样做。

在这其中,凸显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作为主帅,诸葛亮个人内心的轻敌。因轻敌,所以没有亲临一线。

第二个问题是,作为主帅,诸葛亮对人事的安排,不够理性客观,偏私人感情。

马谡作为参军,有他的长处,比如军事理论、提建议,等等,这是他的可取之处。但是,他毕竟没有带过兵,没有任何实战经验。

行军打仗这种事,那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不能凭借私人感情,就错误的使用马谡。

尤其是当他准备启用马谡领兵镇守街亭的时候,是有人不同意的,但是诸葛亮坚持己见。

后虽然以王平作为副手来平衡马谡的实战不足,但是副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决定权的。尤其是到了前线、无法节制的时候,情况就更加不可预知。结果后来发生的事情就应验了,马谡的部署,王平不同意,但是王平没有决定权。

第三个问题是,作为主帅,对整体军事部署,都过于表面化。表面来看诸葛亮的部署,环环相扣,似乎都很严密,但是其实是问题不断的。

比如在派出马谡王平后,又担心马谡王平有失,(这说明他已经不放心了),于是又派高翔,让其领兵镇守街亭东北方向的列柳城,只要街亭出现情况,让其出兵救援。

可是派出高翔后,诸葛亮又担心高翔不是张郃的对手,所以又派魏延领兵屯兵于街亭之后。

一次部署,两次补救。

诸葛亮明知马谡王平不行,为何不亲临前线,亲自部署安排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如果从一开始就解决好了街亭的问题,也不至于在后面不断采取补救措施了。

战场上的战机,都是瞬息万变的,容不得你补救,也不会给你补救的机会。后来的战事,也基本是这样的。

魏军能胜,基本都是避免了诸葛亮的部署错误。

在人事安排上,司马懿以名将张郃为先锋。

张郃对阵马谡,自然不在一个重量级。

尽管如此,司马懿还是谨慎为上,虽然消息不断传来,最后还是亲临前线查看了一番,才做决定。

在街亭之败后,诸葛亮也痛定思痛,认识到了问题所在,所以以后每次出战,诸葛亮便再也不敢大意了——重要的军事行动,诸葛亮都会亲自坐镇,虽各有胜负,但是类似于街亭这样低智商的惨败却没再发生。

所以,就街亭之败而言,说到底跟马谡的关系不是太大,主要责任还是三军统帅诸葛亮。

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毛泽东点评《资治通鉴·魏纪》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