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首位共产党员,临终提交恢复党籍诉求,去世5天中央决定:党龄从1921年算起
本篇来说一个特殊的中国共产党员,说他特殊,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殊之处是,他是一位文学大师,在中国文坛、甚至文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二个特殊之处是,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可以追溯到1921年建党之初。
这位特殊的人物,就是茅盾。
茅盾原名叫沈德鸿,又名沈雁冰。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说:
第一个部分是早期参加革命事业。
在1896年7月4日,他于浙江桐乡乌镇一个书香之家出生。
他的父亲叫沈永锡,是当地的一位秀才,但是思想开明,对新事物也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尤其对自然科学有着极高的热情,为此,他曾专门自学了高等代数和微积分。
他的母亲叫陈爱珠,出身名医世家,贤惠达理,饱读诗书,文学修养特别深厚。
在这样开明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沈雁冰自小就得到了极好的文学熏陶。
在1913年的时候,沈雁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预科。1916年8月沈雁冰毕业之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这一时期的工作,对于沈雁冰日后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让沈雁冰真正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则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并且,在五四运动之后,沈雁冰还认识了当时的革命领袖人物陈独秀。
1920年初,因为军阀对陈独秀的追捕和迫害,为了继续开展革命工作,陈独秀被迫秘密离开北京,来到了上海。
在陈独秀离开北京的时候,他已经与另一位革命领袖人物李大钊就中国共产事业的开展,进行了商讨和筹划。
因此,一到上海,陈独秀就积极投入到了革命事业的建立之中。为了了解上海的情况,陈独秀除了到工人中做调查,还在自己的寓所专门约见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这其中就有陈望道、李达,还有本篇所说的沈雁冰。
对于陈独秀希望在上海出版《新青年》杂志的设想,沈雁冰不仅积极表示赞同,而且还积极为《新青年》杂志撰稿,并参与了编辑、翻译工作。
陈独秀在上海的革命工作开展很迅速,同年5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算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基础。至8月,以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为核心的革命者建立了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陈独秀担任书记。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由该组织的二号人物李汉俊推荐和介绍,沈雁冰也加入到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的组织。从此,沈雁冰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他们经常在陈独秀家里召开会议。
这一时期,沈雁冰做了许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主要的有三件:
其一是在嘉兴南湖开会前,因当时的党组织还没有党章。所以,陈独秀让沈雁冰把《国际通讯》中的俄国共产党党章翻译过来,暂时作为第一次党代会的参考党章。
其二是上海党组织当时创办了一份革命理论刊物,叫《共产党》。沈雁冰大力支持该刊的各项工作,比如编辑、撰文、译文等,比如他当时为该刊写过一篇比较有影响的文章叫《自治运动与社会革命》。
其三是上海党组织为了选派有志青年到俄国学习,也为了掩护中国共产党员在国内能够安全地开展活动,便创办了一个机构叫——外国语学社。沈雁冰为该学社也做出了大量工作。
时至1921年7月23日,那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上海早期的共产党组织的成员,也因之而都转成了正式的中共党员。沈雁冰,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坛、或者中国文学界第一位中共党员。
随着党组织的建立,活动的日渐频繁,但是政治形势也变得紧张起来。尤其是1921年冬天,陈独秀的住所被查抄之后,党组织的联络点便成了问题。那么怎么办呢?
当时沈雁冰在《小说月报》担任编辑,工作地点固定,职业掩护性也比较好,于是,在此后一段时期,党中央便决定以沈雁冰之工作地点为掩护,开展通联工作。沈雁冰也就随之成了中央联络员,党的工作关系隶属于中央工作人员支部。
就这一时期的历史,后来沈雁冰在回忆录中曾写道,录在此,以供参考:
“党中央因为我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是个很好的掩护,就派我为直属中央的联络员,暂时我就编入中央工作人员的一个支部,外地(党组织或党员)给中央的信件都寄给我,外封面写我的名字,另有内封则写'钟英’('中央’之谐音)。我则每日汇总送到中央。”
此后,党中央创办了两所学校,一所学校是平民女学,一所是上海大学。其中上海大学是综合性学校,平民女学则主要是培养党的妇女运动骨干的学校。沈雁冰则担任两所学校的老师,在平民女学担任英文老师,在上海大学则是文学老师,主要讲授小说。
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之后沈雁冰被组织任命为国民运动委员。不久以后,因为邵力子的一再邀请,沈雁冰辞去了上海方面的工作,尤其是上海地方兼区执委会的领导岗位。沈雁冰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主编《民国日报》日刊《社会写真》)负责编辑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尤其是参加和领导了工人罢工工作。
在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沈雁冰参加了上海全市的三大罢工工作,即上海市工人、商人、学生罢课。但是五卅惨案受到残酷镇压,英国捕头带人打伤、打死中国学生等人数十名,引发全中国人民的震怒。
6月3日,沈雁冰不惧敌人,在他主编的《公理日报》,对五卅惨案令人愤怒的真相,以及上海各界参加运动的具体情况,向全社会进行了仔细而深刻的报道。
不仅如此,沈雁冰接着联合共产党员董亦湘等三十余人,发起成立了一个组织,叫“上海教职员同志会”,积极开展反帝工作。
时至八月份,在党组织的安排和指示之下,为了积极响应大罢工运动,沈雁冰联合10余人组成了中共临时党团,领导商务印书馆的工人们举行大罢工。在当月22日,沈雁冰领导的罢工人数多达3000多人。当时成立了“罢工中央委员会”,沈雁冰也是委员之一。他还负责起草了《罢工宣言》以及《复工条件》等。经过四五日的努力,最终取得罢工胜利。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
孙中山去世,对于国共的命运影响极大。
孙中山去世后,两党分歧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右派势力的猖獗,使得共产党不得不做出调整和对策。当时沈雁冰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参与筹组两党合作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沈担任宣传部部长。
不久到了1926年,国民党二大召开,沈雁冰也参加了该次会议。
会议结束之后,因为工作安排,沈雁冰被留在了广州。
这次,他的工作比较特殊,是给毛泽东做秘书。
但是不久中山舰事件就爆发了,党中央便安排沈雁冰回上海,任上海区委委员,主要负责国民党方面的工作。但是当时的时局变化实在是太快,不久革命军北伐收复武汉,沈雁冰又被安排做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教官。
第二部分是在低谷中参加革命事业,以及文学创作。
1927年4月12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狭隘的蒋介石不顾大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事件。
该事件使得革命力量受到极其严重的摧残,大革命也从胜利走向失败。
无数革命党人,或死、或伤、或与党失去联系。
1927年8月,沈雁冰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好不容易回到上海,但是却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在此期间,沈雁冰蛰居于上海景云里11号半的三楼。
他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无比苦闷中,拿起了笔,开始了他的一部小说的创作,这部小说就是《幻灭》。
至此,他的人生进入到了另一种阶段,即文学创作的新征程。
《幻灭》写完,在发表的时候,因为他的身份太过敏感,很多地方都不敢接受他的稿子,导致他的书稿无法出版。被逼无奈之下,他才第一次使用了那个叫“茅盾”的笔名。
因为时局不稳,安全都成问题。在1928年7月,沈雁冰化名方保宗,东渡出海流亡日本。
也是从此,沈雁冰与中国共产党失去了联系。
在流亡日本期间,沈雁冰写了一部残篇小说《虹》,以及许多散文。
第三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和临终遗言。
一年多后,也就是1930年4月,沈雁冰方才离开日本,回到上海。
在上海,沈雁冰开始“左联”工作。
并在,在不久,大概是1931年和1932年的那一年,他写了一部长篇巨著,即《子夜》。该长篇奠定了沈雁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但是沈雁冰其后的人生,不仅是文学创作,而且继续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比如全面抗战爆发后,沈雁冰奔赴广州编辑《文艺阵地》,其后又至香港编辑《立报·言林》。
可是在香港,沈雁冰成了敌人紧盯的目标,人身安全时刻都有危险。后来东江游击队为了营救这些社会进步人士,联合港九地下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才把沈雁冰、邹韬奋等进步人士从香港营救出来,后来,他们历经艰难,尤其是在八年抗战期间,可谓是历经生活之波折,但是他们始终以革命战士的姿态顽强斗争。在这一时期,沈雁冰写下了《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重要作品,歌颂人民的抗日斗争。
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沈雁冰被选为全国作协主席。新中国成立之后,沈雁冰更是被组织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还担任了《译文》和《人民文学》的第一任主编。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沈雁冰为新中国的文学繁荣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此时,沈雁冰的党员身份一直没有恢复。
在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在重病之中,给中央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表达了恢复共产党党员党籍的心愿。
实际上,当时的沈雁冰已经因重病不能写信,所以这封信是由他口授、他的儿子韦韬做的笔录、最后由沈雁冰强撑病体在信的末尾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沈雁冰(茅盾)。
签完字后,沈雁冰艰难地说道:
“我死了,反正什么也不知道了,那时如蒙追认,将是我一生的荣耀。”
沈雁冰死前,留下两封遗书,按照他的遗愿——死后交给党中央。
1981年3月27日,85岁的沈雁冰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如他遗愿,他的遗书被递交党中央。
在其去世5天后——1981年3月31日,党中央迅速做出了一个决定:
“恢复沈雁冰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因此,在4月10日,为沈雁冰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时候,他的遗体上盖着一面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沈雁冰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比较深远,尤其是根据他的遗愿,以他捐赠的25万元人民币,所设立的茅盾文学奖,至今仍然在激励着无数中国文学创作者。
1956年,毛主席专机失联吓坏刘亚楼,安全着陆后主席笑骂:你骗我
1956年6月4日,北京西郊机场,塔台。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正襟危坐,眼睛死死盯着眼前的无线电设备,焦急地等待着一架“失联”飞机的消息。这架“失联”飞机的来头可不小,是毛主席往返北京和广州的专机,途中由于恶劣天气,专机失去了和指挥塔台之间的联系。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9:20:220001爱德华四世的统治时期,英格兰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文|青丘编辑|海蓝宝爱德华四世的统治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都给英格兰社会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在经济上,爱德华四世的统治给英格兰带来的经济层面的一大变化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爱德华四世的统治给英格兰带来的一大变化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爱德华四世即位之前,英格兰贸易的不景气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爱德华四世即位之后颁布了一些贸易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保护了英国商人的利益。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44:290000秦朝是当时世界最强吗?实力未超过罗马帝国(不想统一世界)
秦朝是在群雄四起的战国时期,发展成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个显著的标志。秦朝的国力我们可想而知,应该是很强的,那么秦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吗?又或者说,当时秦朝有着统一世界的想法吗?亦或者外国人是如何看待秦王的呢?这些问题你们想知道吗?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秦朝是当时世界最强的:不是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20:060000唐伯虎是哪个朝代的 唐伯虎的一生是怎样的(明朝)
唐伯虎是明朝的,唐伯虎一生比较坎坷,属于明代著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从小出生在商人家庭,江苏吴县人,父亲为了更好的照顾家庭从事餐饮行业,当时古代的等级制度当中商人是最后一个等级。因此父亲想要将唐伯虎培养成读书人,改变家庭的命运,从小唐伯虎非常聪明,16岁就已经考上秀才,19岁唐伯虎结婚,妻子出生在官宦家庭,长相非常秀丽。发生转折我要新鲜事2023-08-24 17:06:120000重庆80岁老人黄昏恋,新婚夜丈夫大惊,妻子竟是失散60年的"熟人"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1997年,生活在重庆干女儿家的刘泽华已经八十多岁,在邻居的撮合下,她见到了生活在破旧棚子搭建起的住处的邱云。明明对这个名字毫无印象,但她看到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的时候,就是觉得两人是见过的。邱云高高瘦瘦,虽然八十多岁了,但是体态很好,肩膀很宽。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11: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