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有1次灭掉东吴的良机,连司马懿都没看到,唯此人看破,其才比郭嘉
(说历史的女人——第41期)
魏蜀吴三国互相博弈多年,最后至晋才实现统一。
对于魏国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说遗憾,主要从大的方面来看,原因至少有三个:
其一是魏国的农业、经济,是魏蜀吴三国中相比之下,最为富足的,尤其是曹操在推行屯田制后,魏国的军队粮草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尤其是免除了运输之苦,以及运输所耗费的时间、物力和财力。
因《三国演义》之影响,后人多为诸葛亮之木牛流马而称赞不已,但是木牛流马也不过是一个山路运输工具而已,与曹操的屯田制(军垦),简直不在一个级别。军垦的便宜之处在于,士兵有仗打仗,无仗则耕种。如此,不仅仅是解决了一定程度的军需粮草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
此外,魏国占据中原要地,比如洛阳、长安、徐州等,交通便利,经贸发达,适合耕种的良田也多。在地理上也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其二是魏国的军事实力,无论从兵源(魏国民户占三国之最),还是兵制建设(步、骑、水兼备),也是三国中最多的。
其三是魏国的文武团队、政治基础,相比之下,略胜一筹。魏国的政治基础,是由汉过渡到魏。这个过渡过程经历了好多年,从曹操到曹丕。在这个过渡过程中,曹操为此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也是非常扎实的基础。
可以说,在曹操晚期的时候,汉早已名存实亡,而曹魏则已是实至名归,曹操无非是不想落下一个坏名声,所以坚持没有称帝而已。曹操死后,不仅给曹丕留下了一个稳定的政治舞台,而且还给他留下了一个强大的文武班子。以三国比之,魏国的文武班底极其强大,这方面是人才济济,前赴后继,没有断档。
有此三大原因,魏国却没有实现统一,若曹操在天有灵,恐怕也会感到痛惜的。但是,魏国没有统一,并非是实力不行,也并非是没有机会,只是魏国的后继者,无论雄才、还是大略,都不及曹操,且各有弊病,不得伸展。
今特举一例,也可以这么说——其实魏国有一次千载难逢的灭吴良机,此机是失去后,再也没有了,当时连机警如狼的司马懿都没看到,但唯独此人看破,从人才的特点而言来看,此人其才堪比郭嘉第二,也是善于奇谋,善于识人。
我们先来看这个所谓的良机,此良机也就是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也就是蜀吴之战。主动发动者是蜀国的刘备。
刘备为何不惜一切代价要发动这场战役,说法也是比较多,但是主要原因,根据历史的记载(《三国志》)来看,是因为关羽失荆州。
关羽失掉的荆州,为吴国所得。但是吴国的可恨之处在于,他得这个荆州得的不光明正大,而是耍诈偷袭而得,至少刘备一方是如此看待的。当时蜀国和魏国在干架,关羽统率进攻襄樊,水淹七军、势如破竹,眼看得逞,后来因樊城曹仁死守、以及援军徐晃的支援,导致关羽的攻势被灭了不少。
东吴参战有两个目的:
第一是因为大势所趋,不得不取。三国实力,以曹魏最强,东吴和蜀国半斤八两。但是若蜀国借助与东吴的盟国关系不断进攻魏国强大自己,那么三国的实力就会发生变化,也就是魏国最强,蜀国居中,东吴最弱。自古弱肉强食,胜王败寇,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孙权岂会不知,岂能看着蜀国坐大?此为大势,必须审时度势,相机而动。
第二个目的是,魏蜀交战,东吴为何不进攻魏国,趁机瓜分呢?原因很简单,魏国实力强大,对魏用兵得不偿失,唯恐“赔了夫人又折兵”,却让蜀国继续得到好处,自己也会折损许多。
此外,于东吴有利之地,是为荆州,得之也能守之。再者,荆州之兵全在前线,另关羽俘虏于禁数万俘虏后,因粮草短缺,出现了问题。还有一个要紧的问题是,关羽留守荆州的将领,与关羽关系本就不和。因此,偷袭荆州,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所以,孙权才做了“偷荆州”的决定。为了让这个计划万无一失,该计划的执行者吕蒙还装病骗了关羽,最后“白衣渡江”,给关羽来一个釜底抽薪,彻底就把关羽的后路给断了。
关羽兵败,吴军追击,关羽被杀。
此战的结果是:魏国之围解除,东吴得到实惠,落了荆州,蜀国损兵折将。
但是如果到此为止,也不算最坏,可是事实并没有这样。
关羽死了,刘备怒了。
人一怒,就容易冲动,别看刘备那么大年纪了。
赵云劝不住,诸葛亮也劝不住,谁也劝不住,那就只能任由刘备去了。
听说刘备要来打架,孙权慌了。
孙权刚得了好处,按说应该得意忘形呢,但是这小子从小就沉着镇定,所以他听说刘备来打,心想这刘备真是老糊涂了。
刘备糊涂,他不糊涂,他立即派遣使臣降低身姿去给刘备说好话希望得到谅解——“咱俩还做好兄弟!”与此同时,诸葛瑾也专门给刘备写了一封信,分析利弊。
可是,刘备看罢直接丢到一边去了,继续调兵遣将,攻打东吴。
孙权一看,这咋办?老刘是铁了心要给我干架了。可是,既然非要干,那我也不怕。可是,打,需要讲个策略和法子。
这个万全之策就是,一边选一个杰出的将帅去统兵御敌,一边赶紧排个能说会道的使臣去曹魏那边装孙子。
于是,孙权的使臣就带着礼物(此礼物指的是被关羽俘虏的魏国大将于禁)来到了曹魏皇帝曹丕那里,一边夸曹丕英明神武,一边表达愿意俯首称臣,言辞凿凿,态度诚恳,一不留神儿,真就相信了孙权的“真心实意”。
曹魏群臣听罢,个个开心得不行,这个曹操用了几十万大军都没搞定的东吴,竟然这么容易就成了曹魏的属臣了。若真如此,天下就剩偏下一隅的弱蜀,那么统一天下,岂不近在咫尺了?
可是,就在群臣都在恭贺,就算没有恭贺,也表示沉默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对曹丕说了这么一段话:
“孙权无缘无故对我魏国投降,必定是遇到了极其危难的事情,之前孙权杀关羽,刘备与关羽情同手足,岂能没有反应?他必会兴师问罪于东吴,如今东吴遭遇强敌,举国惊慌不安,本该举兵应敌,又恐我魏国从北方趁机进攻。所以,孙权才降低身段委曲求全向我魏国称臣,如此做的目的有两个:
其一是可以免除我魏国突袭的忧虑;
其二是可以借魏国为后援,稳定东吴国民之心,激励东吴军中士气,增加东吴整体气势,凝聚力量专一对付蜀国。
如今这天下之地,魏占十之有八,蜀、吴各占一州,依山傍水,有急情则结盟而互相救援,这是小国的生存之道,但今天他们却相互攻伐,实在是自取灭亡、天要亡他们啊。如今这种局面,我们应该大举出兵,渡江长江进攻吴国,蜀国攻打东吴之外围,我则攻东吴之内陆,东吴必亡······”
曹丕听罢,却说了另外一番道理,说:“不如接受了东吴的投降,然后攻打蜀国。”
但是这位谋臣反对说:
“魏国与蜀国距离遥远,中间道阻且险,若闻我攻打,其则退军,我们的军队却还没有到达,等于白出兵,毫无意义。如今刘备对吴用兵,是盛怒之下的用兵,必伐之,不伐不罢休。故此若闻我攻吴,则知吴必亡,将会更加用力进攻,以图与我争割东吴地盘,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是难以改变计划控制自己的盛怒去挽救东吴的(赵云、诸葛亮等蜀之重臣劝谏不要对东吴用兵,刘备不听,反怒,便可见一斑,刘备之怒不可控,对吴用兵不可变)。”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这位谋臣之分析,可谓是入木三分,透彻至极。
能出如此狠辣计谋,且对人之性格、特点分析如此之透,三国时期,除了郭嘉之外,鲜有人可做到这一步,即便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也略逊一筹(在此并非贬低司马懿,而是因为人之才干各有长短,司马懿擅长的是政略算计,尤其其城府之深、韬晦之术在三国可谓是无人可敌。当然,司马懿的军事、政治才干,在三国也是罕见的,综合实力比诸葛亮强。该篇所侧重,以单论军事计略。)
言归正传,给曹丕献计者——便是刘晔。
刘晔,淮南人。少年有才名,被誉为其有王佐之才。三国时期,能有“王佐之才”之誉的人并不多。
刘晔的才干表现主要有两个特点(与郭嘉极其相似):
第一个特点是料事如神堪比郭嘉,善用奇计。
在公元215年,曹操征张鲁。张鲁令其弟张卫率领军队借助汉中险要地理,据险而守,修筑山寨。结果,曹操之军久攻不克,伤亡很大,加上粮草困乏,曹操不想再徒增损伤。于是,便令夏侯渊、许褚等撤军。
撤退之军,因道路曲折险阻,误创张卫别营,营中惊慌,士兵离乱。刘晔见此情况,认为此时是取胜之机,出奇制胜。曹操听其计,令后撤之兵掉头进攻。结果一举攻破张卫之守,不久之后,张鲁便投降了,汉中就这样落入曹操囊中。
汉中为曹操所得后,蜀中大惊,人心不定。刘晔对曹操进言,当立即进攻蜀中,那些蜀中惊慌的势力便会望风归附,尤其是刘备占据蜀中时间不久,根基也不稳定,蜀中多股势力,并不真心归附刘备。但曹操却没有答应。可是过了七日之后,有从蜀中投降过来的人言及蜀中情况,说刘备杀惊慌者亦不能稳定人心时,曹操想再进攻蜀中,问计刘晔,刘晔却说此时已经晚了。因为,刘备已经采取措施,人心已被稳定,且防备工作已经妥善。
攻蜀良机,就此错过。(当然,当时曹操没有如刘晔所谋取攻蜀,还有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曹操本人的身体不行了,精力不济,心有余力不足。)
再看一例,公元224年,曹丕亲率大军进攻东吴。魏国大臣认为曹丕御驾亲征,东吴孙权必定会亲率大军抵抗,但是刘晔却认为孙权不会亲来。结果,孙权果然没有出现,而是静待曹丕行动。
第二个特点是识人之准,犹如郭嘉在世。
三国时期,看人之准,郭嘉是出了名的。但是刘晔之识人判断,与其不相上下。且看一例。
公元220年,孟达叛刘投魏,曹丕对其格外器重,且加以重用。
魏讽也算东汉末年之名人,诸多官员都争相与其交往。
但是刘晔见过这两人之后,却说此二人日后必叛。后来,都果然应验。
魏讽在公元219年于邺城发动叛乱,而孟达则在公元227年与诸葛亮暗通书信,酝酿叛乱。
再说一例,公元228年,辽东发生变故,公孙渊逼迫叔父公孙恭让位,自立为辽东太守。刘晔认为公孙氏旧居辽东,又有山海阻隔,日后恐难以制约,必会叛乱。建议趁辽东内乱之机,出兵伐之,且悬赏反对者协助。辽东问题,便可解决。但新上任的皇帝曹叡没有采纳,结果公孙渊后来(公元237年果然叛魏)。
刘晔料事如神、善于识人、长于谋划和军事计略,故此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晔的评价,是与郭嘉等人放在一起的,载曰:
“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毛泽东主席在谈及三国人物的时候,对刘晔的评价也是极高的,他说:“刘晔曾经长期跟随在曹操身边,出过不少奇计······”
一个“奇计”,就点明了刘晔的人才特性。
刘晔在夷陵之战前,对于曹丕的那次进言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夷陵之战,对于魏蜀吴三国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夷陵之战前,三国实力的顺序为:魏、蜀、吴。
夷陵之战后,三国实力的顺序变为:魏、吴、蜀。
此外,蜀和吴的盟国关系,夷陵之战也是一个分水岭。
夷陵之战前,已经开始变化,荆州之失和关羽被杀,是蜀吴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转点。这个转点到了无法和解的程度。一方面是私人关系,关羽与刘备情同手足,关羽被杀,刘备岂能不痛?另一方面是政治地缘关系,荆州对于蜀国犹如一条伸向中原的腿,东吴将其夺取,等于斩蜀之足,蜀之实力和国力由此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刘备在老迈之年,岂能不忧虑日后之问题?刘禅年幼,蜀本偏狭,刘备自然想多给儿子留点老本。
因此,发动夷陵之战,对于刘备而言,不仅是带着私人感情,也是有着其战略目的的。当然,有人会说,他不担心魏国偷袭?正如刘晔所言,魏与蜀之间,除了距离远,而且道路艰险,攻之不易,守之却易。所以,刘备虽有忧虑,却不担心。即便魏国来攻,他也有防守之余地。反之,攻吴,顺江而下,有着地缘优势。
即便如刘晔所谋,魏国攻吴,他则与魏瓜分东吴,至少可以实现当年周瑜、鲁肃曾经谋划的“分江而治”,或类同之局势。这是刘备的野心——因为他知道三国鼎立早晚会结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是,各国均自有谋划。刘备的谋划,对于蜀国是机会,但对于魏国而言,恰恰也是一次难得之良机。曹丕若采纳刘晔之谋,与刘备瓜分东吴,若论其利,自然是魏大于蜀。
可惜的是,曹丕不纳刘晔之言,偏偏接受了孙权的“假意称臣”。结果是,谋划最多的,野心最大的,反倒什么也没得到。蜀国败了,刘备病了,不久死了。
再看东吴,孙权赢了,危机解除,便对曹丕那边不咋尊重了。
曹丕一看,不爽了,这时候想打东吴了。
可是,刘晔说,良机已失,咋打?人家刚赢,俘虏兵马、器械无数,举国振奋,士气饱满,又有长江天堑。天时地利人和,东吴皆占。后来曹丕不听,御驾亲征去打,可是人家孙权连面都没露,就把曹丕搞回去了。徒劳出兵,无功而返。
可以说,夷陵之战对于魏蜀吴三国,都是决定国运的战争,就看谁能把握住稍纵即逝的良机。结果,只有孙权把握住了,为东吴续命很多年,尽管后期三国之中,以东吴的政治环境最为糟糕。
最后还是要说刘晔,作为一代奇谋之士,算是比较失意的,虽然生逢良主曹操,但是时机不对。刘晔是194年前后加入曹操阵营的,但当时郭嘉尚在,是曹操的首席军事顾问。等郭嘉去世,曹操北方基本已定,大业基本稳定,刘晔可发挥的余地已经不大。
再者,历经数十年的征战厮杀,曹操本身的能力也在趋于成熟,谋士的作用和意义已经不如其起事时那么重要了。及到曹丕、曹叡时期,二帝与曹操已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司马懿势力已经开始暗潮涌动,刘晔的发挥空间再进一步缩小。在权力的刀锋上,落个善终已是高手。
(文/说历史的女人·绿火)
参考资料:陈寿《三国志》《毛泽东读史》。
本该戒律清规,却终王权富贵,先进佛门,后入明教的朱元璋
连年饥荒、旱灾、瘟疫,早已经折磨的朱元璋狼狈不堪,看着身边亲人的离去,早就超出了一个十几岁孩子的承受能力。于是,朱重八选择的地方是附近的皇觉寺,入了佛门,倒不是说他多么的觉悟高或者看破红尘,还是一门心思的想混个温饱。在寺里,他从事着类似长工的工作,但是他发现那些和尚除了没有头发,对待他的态度比地主老财好不了多少,这些和尚自己有田地,还能结婚(元代),如果钱多还可以去开当铺,这这,,,,,,,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9:16:330001康熙被老妇人训斥 为啥还要赏赐黄马褂?(清朝帝王)
康熙微服私访坐了人民给皇帝留的位置才会被训斥。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末期毫无疑问是一个腐朽的王朝。但这并不能够代表整个清朝,尤其是康熙年间,康熙作为我国比较出名的一个帝王,对于老百姓还是比较尊重的,而且他一心想要治理国家,哪怕是自己受到什么委屈也无所谓,这和我们在电视剧当中看到的康熙还是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的。微服私访我要新鲜事2023-05-24 21:34:0700020雍正私访问毛尖500文1斤 为何回宫直接斩3人(贪污)
雍正在微服私访时来到街上看到毛尖问过之后顶尖的才500文1斤,回宫之后就直接占了贪污的三个人。雍正皇帝在历史的所有皇帝之中都是较为复杂的,所过的一生是非常复杂。例如阴谋篡位暴力杀人等充满了各种猜忌与血腥,一生之中许多事情都和阴谋有关系,令人觉得雍正的一生极其复杂。康熙废太子我要新鲜事2023-03-06 17:43:460001同治皇帝为何19岁便早早驾崩?看看他的所作所为,19岁已属高寿了
生在帝王之家,一出娘胎就处于权力和富贵的漩涡之中,有些人能够在漩涡中全身而退,有些人则在漩涡中越陷越深。清朝有许多悲情天子,光绪是一个,同治也是一个,这两位皇帝的命运紧紧跟一个女人捆绑在一起。这个女人就是一无是处的慈禧太后,她掌握朝堂长达半个世纪,不仅勾结外国势力,打压本土进步人士,让民众陷入水深火热,更让自己的两个儿子长时间生活在她的阴影之下,最后皆郁郁而终。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31:0000012005年,朱元璋儿子墓内发现6具少女遗骸,开墓门前出现一片白雾
湖北钟祥市九里回族乡三岔河村有一明朝皇族大墓,这墓便是大名鼎鼎的郢靖王及其王妃郭氏的合葬墓。此墓曾接连九次被盗,却始终无一人盗墓成功。曾有盗墓者不信邪,用炸药轰炸过此墓,直至将墓室以上的八层土全部炸完,也未能成功。九次被盗的经历让郢靖王墓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人们纷纷议论:这墓中到底有何物,为何屡遭盗墓贼“光顾”?此墓难道有“真刚不坏之身”,炸药都不能将其炸开!我要新鲜事2023-05-24 04:45:5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