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97

被判斧刑,刑前莫尔对刽子手说:请打起精神来,我脖子短,砍下去注意不要歪斜

我要新鲜事2023-05-20 03:53:090

(说历史的女人——第35期)

莫尔,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被誉为英国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但是在说这个了不起的人物之前,我们必须要从亨利八世的婚姻说起。

亨利八世的父亲亨利七世,即英格兰都铎王朝的第一代国王。

亨利七世

如同人类史上大多数皇族那样,为了巩固政权,都采取了政治联姻。

英格兰皇室也不例外,亨利七世为了强化与西班牙的政治联盟关系,也采用了政治联姻手段。他为自己的长子、年仅14岁的阿瑟王子(亚瑟·都铎)选了一个妻子,即西班牙皇族公主,叫凯瑟琳。

这个安排,如此美好。但是意外总是来得突然,令人措手不及。一对少年夫妻新婚仅仅半年时间,阿瑟王子便因病不治而死了。

阿瑟王子(亚瑟·都铎)

这样一来,凯瑟琳就成了寡妇。英格兰与西班牙的政治联姻就有夭折的风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亨利七世为了让英格兰与西班牙的政治联姻——实际上政治联盟继续延续下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这个补救之法,便是争取到罗马教皇的同意,让自己的次子亨利八世续娶了凯瑟琳。

凯瑟琳

话说在政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工具和手段,包括子女和婚姻。看到此处,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羡慕“生在帝王之家”。言归正传,实际上,生在帝王之家或者嫁在帝王之家,除了充当婚姻玩偶之外,还要承担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那就是生育继承人——因为这关系到皇权的顺利、安全的接替和延续。

如果凯瑟琳顺利生下男子,那么,一切都好说。可惜的是,凯瑟琳怀孕的次数不少,但是最终安全、顺利产下的孩子只有一个,还是一位小公主,即玛丽公主。更不幸的是,女人的生育黄金期一旦过了,到了高龄,孕育子女的希望便会变得渺茫。亨利八世眼看凯瑟琳年龄逐渐增大,孕育继承人的可能逐步变为零,便也焦急起来。他可不想让都铎王朝的香火延续到自己这里,中断了。

那么怎么办呢?办法只有一个,在一夫一妻制的规定之下,只能离婚,再婚。

亨利八世

时至1526年,恰好亨利八世对妻子凯瑟琳身边的侍女安妮·波莱恩(有的地方翻译为安妮·博林)产生了感情,亨利八世想把这个侍女娶为妻子,以便生育继承人、延续香火。

于是,亨利八世便让人准备了一份离婚协议书,提交教皇,请其批准。

言及此处,再想想中国古代的皇帝,想娶谁就娶谁,天下女人随意娶之,那真叫一个“荒淫无度”。

教皇看了亨利八世的离婚理由,有两点:

第一点是他声称自己和寡嫂凯瑟琳的婚姻是没有得到上天祝福的,触犯了天条;

第二点是,正是因为他和凯瑟琳的婚姻有问题,所以他们为此遭受报应,所生男子全部夭亡。

如果搁在中国古代,大概大家觉得皇帝这个说辞倒是说得过去的。可是,教皇可不是中古时代的老百姓那么好糊弄,他拒绝了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

亨利八世无比窝火,觉得自己一个堂堂皇帝,竟然连离婚和结婚的自由都没有,简直太没劲了。干脆,摆脱罗马教皇,自己玩。如此想,就如此干。1531年,亨利八世经过一番运作,最终把原属于教皇的权力夺了过来,握在了自己手中。这时候,他便可以凭着自己的意志搞事情了。1533年,亨利八世先是结束了被罗马教皇承认的——和凯瑟琳的婚姻关系,接着迎娶了安妮·波莱恩,并将其封为尊贵的王后,波莱恩从侍女到王后,可谓一步登天。

安妮·波莱恩(有的地方翻译为安妮·博林)

事已至此,亨利八世和罗马教廷之间的关系也算是彻底决裂了。但是,接下来的事情,还是有点棘手的。古话说得好,名正则言顺。亨利八世既然想自己做英格兰国教的老大,那就必须要得到臣民的认可——即宣誓效忠。如此,亨利八世这个国教老大,才能算是合乎民意的。但是,亨利八世往下的操作,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障碍”,便是开篇所说的那个人物。

这个人叫托马斯·莫尔(有的地方翻译为摩尔)。

他于1487年2月7日生于伦敦,是英格兰都铎王朝时期杰出的作家和政治家,曾经先后担任过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和英国大法官、兰开斯特公爵领地大臣等。

莫尔和他的《乌托邦》

他写过一本名著,叫《乌托邦》(该书的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莫尔的《乌托邦》被学界认为是柏拉图《理想国》的续篇,由此可见其名气之大。

影响巨大的《乌托邦》

此外,莫尔还写过一本历史著作(用拉丁文和英语双语所写),叫《国王理查三世本纪》,被誉为是英国史上的第一部具有专业历史水平的史学名著。后来文学大师莎士比亚所写的《查理三世》就是根据莫尔的此历史名篇为素材蓝本所创作。

就是这样一位人物,无论在政坛还是在社会上,都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作家(虽然此时他已经没有什么重要的职务,因为对亨利八世的不满,在1532年主动辞掉了大法官的职务,但其影响仍然巨大)——在1534年3月7日,国王的诏令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诏令令其于次日到兰巴斯宫宣誓效忠。

这一纸诏令让莫尔感到十分痛苦,度过备受煎熬的一夜之后,时间来到了3月8日。

这一天,莫尔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走在风和日丽的伦敦街头,最后他来到了兰巴斯宫。在这里,莫尔见到了亨利八世的亲信和支持者,包括亨利八世的首席顾问、坎特伯雷大主教、以及大法官克伦威尔等人。这些人见到莫尔后,便向他出示了一份宣誓效忠的名单,这份名单上的都是当时的重要人物。他们让莫尔看了之后,便开始劝说他对国王宣誓效忠。

——但是莫尔却果断地拒绝了。

拒绝的理由是: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者,但是却无权判定亨利国王的第一次婚姻的无效。因此,他说:

“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良知)去宣誓效忠。”

莫尔

尽管如此,亨利八世经过权衡,决定在4月再给莫尔一次机会。

这对君臣的博弈,犹如在刀锋上行走。话说到此,换做中国古代的君臣,如果臣子敢如此违背皇帝的意志,皇帝早就把大臣满门抄斩了,但是这里是英格兰,英格兰赋予了臣民更多生存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们获得了更多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机会,包括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精神诉求。

话说亨利国王“皇恩浩荡”,又给莫尔了一次机会,但是莫尔却没有如国王所愿去珍惜,莫尔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拒绝违背良知去宣誓。这一次,把亨利八世给惹毛了,他令人把莫尔关进了著名的伦敦塔监狱,把莫尔监禁了起来,与莫尔一起关押进伦敦塔监狱的还有一位知名人物费希尔主教。

在莫尔被关押期间,大约七个月的时间里,亨利国王和自己的亲随们酝酿了一个“至尊法案”,最终迫使那些原本犹豫不决的人进行了宣誓效忠。至此,国王成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脑,也就是说英格兰的教会不再受到罗马教廷的管辖,也就是说英格兰国王和罗马教廷公开闹掰了。

与“至尊法案”同一时期出来的法案,还有两个,一个是“叛国者法案”,一个是“剥夺财产和公民权利法案”。前者主要是针对攻击国王、王后、以及王储的人所作出的法案。后者则专门是针对莫尔,以及费希尔等拒绝宣誓的神职人员。按照法案,莫尔与拒绝宣誓的神职人员的财产被全部没收。

转眼到了第二年——1535年4月30,亨利国王心里可能觉得莫尔经受了牢狱之苦,应该会回心转意,于是令人把莫尔提出来,告诉他这些法案,并想听听他的看法。但是莫尔的看法,令国王非常不满意。

在此同时,从罗马又传来一个小插曲,虽然亨利八世把费希尔主教已经关押起来,但是罗马教廷却依然将费希尔主教提拔升任为红衣主教——这是罗马教廷对亨利八世的一种反抗或者态度。

亨利八世听闻这个消息后,十分恼怒,生气地说道:

“教皇就算赐他一顶冠冕,他也将没有地方去戴。”

亨利八世

盛怒之下,亨利八世决定判定莫尔和费希尔的罪,罪名便是——不遵从“至尊法案”,是为叛国罪。

与中古不同的是,虽然英格兰的老大是国王,他可以用一个名目和理由定一个人的罪,但是想判定一个臣民的生死,依然要走法律程序。所以,国王的人组织了一个审判团,包括大法官克伦威尔、以及新王后的老爹波雷恩等人。他们要对莫尔进行会审。

在会审中,莫尔作为犯人,依然有权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

但是莫尔拒绝按照克伦威尔大法官等人所希望的那样回答问题,他的拒绝态度令这个会审团非常苦恼,却毫无办法。最后,会审团败下阵来,让理查德·里舍爵士来对付莫尔,目的就是想逼迫莫尔做出一个明确的态度,那就是要么承认“至尊法案”,要么彻底拒绝承认“至尊法案”,这样便可决定对他采取惩罚的措施,实际上也就是要找到一个起诉他的根据。

但是,莫尔并没有进入理查德·里舍爵士的话术圈套,也就是说理查德·里舍爵士也没有拿到他们渴望的明确证据。

在莫尔被定罪之前,1535年6月17日,费希尔被审判,并判为死罪。

费希尔被处死之后,1535年7月1日,开始审判莫尔,审判莫尔的法庭就设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当时法庭对莫尔提出了4大罪名:一是克伦威尔等人会审时莫尔无言以对;二是与费希尔通信;三是说“至尊法案”是双刃剑;四是在6月12日与理查德·里舍爵士的对话(里舍在法庭作证时制造了一条伪证词,说在对话的时候,莫尔说:“国会不能制订一条使国王成为教会首脑的法令。”)。

莫尔对这四条罪名,都一一进行了反驳,比如针对第一条的罪名,他反驳说:

“除非有实际的反动言行,否则不能因我沉默判我死罪······世界上任何法律都不能这样······”

但是,事已至此,莫尔的任何自我辩护,都已经无用。因为审判团的法官们,全部都是众口一词,认为莫尔有罪,最后跟费希尔主教或红衣主教一样,被以叛国罪判为死刑。

根据当时的英格兰刑罚,叛国罪的处决方式都是比较残酷的,要么绞死、要么肢解、要么拖死。但是当处决方式放到亨利八世面前时,亨利八世对此进行了一点调整。把对莫尔的处罚方式改为了在当时被认为是比较高贵的一种刑罚:即斧刑。

1535年7月6日,行刑的日子到了。

这天早上,莫尔身着质地粗劣的灰长袍,手中握着小小的红木十字架,在行刑前,向众人进行了一番比较短的演说,演说的目的是想让大家为他证明,他是为了信念而死。

在登行刑台的时候,他友善地对旁边的司狱长说:“请帮我上去,至于下来,我自己安排好了。”

来到行刑台上,莫尔在行刑台上慢慢地跪下来,对身边的刽子手和蔼地说道:

“请打起精神来吧,不要为自己的职责而恐惧······我的脖子非常的短,你应该认真尽责,在砍下去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歪斜······”

刽子手为莫尔的精神而敬佩,所以在行刑的时候,满怀敬意,发挥平生之技术,果断利索地斧起头落,莫尔的生命因死而得到了圆满。

(文/说历史的女人·绿火)

参考资料:《托马斯·莫尔传》《乌托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