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991

牧野之战,为何商纣王70万大军却败于数万周军?毛主席8字点破因由

我要新鲜事2023-05-20 04:33:430

牧野之战,为何商纣王70万大军却败于周军?毛主席8字点破因由

(说历史的女人——第11期)

每个朝代,到了晚期的时候,因为权臣做大等因素,即便是君主再圣明,也往往无力改变历史的走向,纵观数千年历史,这好像已经是铁律了。

——引言。

殷商末期的时候,历史的走向,也正在完成一个轮回。

当时殷商的国君是商纣王,但在商朝西面的周,也羽翼渐渐丰满。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当商的实力能够和殷商抗衡的时候,他的心中就响起了一句格言“不愿做老大的小弟不是好小弟”!

于是,周文王死后,把心中的格言也传给了儿子周武王。这对周氏父子,可谓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周武王站在强人老爹的肩膀上,把这种格言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由想法付诸为行动,《史记》载曰:

“(周武王)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

《史记》中这个“不期而会”,其用词显然是不实的,稍微有点常识就能看出其中的问题,怎么可能会发生八百诸侯一块出来偶遇这种事,难道这个时间点,大家都同时闲了没事干吗?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也!

根据后来出土的甲骨文所载,实际上在此之前,这些诸侯部落之间,早都已经互通有无,结成了联盟。这是符合实情的,因为以周文王、周武王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野心,他们是绝对不会搞没有把握的联盟和发动没有把握的战争的。

当然,周文王、周武王父子谨慎行事,也从侧面说明商纣王并非一个无能之王,反而是一个雄主,只可惜生在了商之末代。

根据《荀子·非相》和《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商纣王是一位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能与猛兽格斗、仪表非凡、聪慧过人的人。

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造诣极深的毛泽东主席在1959年6月22日同吴芝圃等人的谈话中,曾经说道:

“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

毛主席之言,可谓一眼道破历史之面纱。历朝历代,莫不如是。前朝基本都是“死”在后朝的史官笔下。

言归正传,由此可见,牧野之战的发生,不可能是“不期而会”的偶然结果,乃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所以说,该战役看似发生于公元前1044年,实际上在更早的时候,已经打响了!

历史走到了公元前1045年12月的时候,决定历史大局的时刻到了。

商纣王的国之精锐部队,正在东夷作战,捷报不断,俘敌无数,但是战争的胜利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所以说商朝的军队取得胜利,但是损失也是很严重的。

为了补充兵源,大量的俘虏被一分为二使用,一部分就地补充兵源继续作战,一部分直接被押送回商朝的帝都朝歌充当劳工。

在此背景之下,朝歌的情势就显得很有文章可做。

其一是商朝的国家军队正在东夷作战,帝都防守空虚;

其二是大量俘虏涌入参加工程建设,民怨在所难免;

其三是任何朝代的末期,犹如人之将老,腐朽之气息总是自然滋生,笔者将其称之为历史的自然轮回,纣王时期的商朝,亦是如此。

是故,周武王紧急召集大臣周公旦、姜子牙等人,商量出兵进攻朝歌。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谋划、联盟,他们出发了!

周武王“御驾亲征”,亲率一支精锐部队,行至孟津,在这里还有八国之联军候着(八个部落或国,为了便于叙述,皆称其为国),分别如下:

一是(大约位于)今湖北竹山东南的庸国;

二是(大约位于)今湖北宜城西南的卢国;

三是(大约位于)今湖北谷城和房县之间的彭国;

四是(大约位于)今湖北郧县与河南邓县之间的濮国;

五是(大约位于)今陕西汉中东南的蜀国;

六是(大约位于)今陕西郿县附近的微国;

七是(大约位于)今甘肃南部渭水源之南的羌国;

八是(大约位于)今山西南端黄河北岸的髳国。

从这些细节,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历史问题,那就是《史记》记载的周与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并非事实,至少从数量上来看,并没有那么多。

不管怎样,周武王率领着九国联军出发了。

在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率领的九国联军抵达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之地,即牧野。在这里,九国联军,共计六师,安营扎寨。

此地,位于帝都朝歌以南,两者相距仅仅只有70里。

在这里,周武王召开了大会,叫誓师大会。

所谓誓师大会,说白了,就是鼓舞士气的战前演说。

演说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自然是陈述商纣王之无道,说这家伙多坏;

第二个部分自然是说我出兵的目的是多么正义,乃是替天行道,奉天之意,来惩戒无道之纣王。

史载较多,摘录其一,以供参阅:

“······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昬弃厥肆祀,弗答;昬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捕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

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仅此一节,《尚书·牧誓》与《史记》所载差不多)

自古如是,师出须有名,方能名正言顺,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拥戴。周武王自然是深谙其道了,所以,这一通演说非常漂亮,言辞凿凿,理直气壮,立即就把自己这支“造反乱军”说成了“正义之师”。

周武王在牧野大张旗鼓地誓师的时候,商朝的哨兵自然很快就发现了,赶紧把这个情报传至朝歌。

商纣王闻听这个军情,那是吓了一大跳。

纣王立即传唤卫兵,集合部队,以迎战。

但是久经沙场征战四方的纣王心里非常清楚,迎战须有兵,当时商朝的主力部队正在东夷作战,紧急召回,自然是不可能了。全国紧急募兵,当然也来不及了。那么怎么办呢?

为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从前线送回的俘虏,以及奴隶们,临时组建成一支军队,以出战应敌。

于是,一支由俘虏和奴隶组成的临时军队,便组成了。

有关这支军队的数量,有两种史载说法,一种说法出自《史记》,是70万,一种说法是17万。

前者之数据70万,自古就鲜有人信,也就是说这个数据肯定有问题。后者17万,也带着极大的水分,历史学家宋镇豪在对殷墟墓葬考古时,得出了一个大概的数据,即根据当时的人口比推算,殷商参加牧野之战的兵力最多不过四、五万之众。不管怎样,这些数据,并非今日讨论之要点,故不再赘述。

不过既然说了殷商之兵力,我们在此对周武王所率之兵力也简单说一下。前面一直没说,是因为《史记》所载,历来受到质疑,比如史记说周武王所率之兵由300乘兵车、虎贲军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这显然也是不实的,根据后来史家根据当时的人口比推算,周武王所率的联军,总共约为2万余。

这些数据,且由考古学家和史家慢慢细算。我们言归正传,继续说战事。

纣王率领着一支杂牌军,来到牧野御敌。

但是,周武王的军队,已经做好了进攻的准备,尤其是经过整顿之后,军容肃整,士气饱满。

反看纣王之军,因是临时组建,其情形不言而喻。又是刚刚赶到,还没有来得及修整,可谓是疲惫之师。

周武王见此乃冲锋良机,立即令吕望率领一支精锐朝商军发起冲锋。

商朝军队,原本就是杂牌军,又是一路行军劳累,尚未得到休整,如此一阵冲杀,阵脚已乱。周武王亲率大军,再一阵冲杀,商军士气也消了一半。

接着,商军因内鬼捣乱发生大批俘虏和奴隶临阵倒戈。

但是商纣王的近卫部队,对纣王是非常忠诚的,他们对临阵倒戈的队伍进行了阻拦,但是倒戈人数众多,加之周军的步步威逼,纣王见战局已经无力挽回,被迫撤离战场,回到了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总之,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姑且按照《史记》的记载来说,70万商军被4万多的周朝联军打败了。

至此,我们再回看——牧野之战,为何商纣王70万大军却败于周军呢?一般史家或读者可能都着眼于、或者说更侧重于商、周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比如双方的兵力,以及战车等军事装备,但是对古代史从来都见解独到的毛泽东主席对这场战役的成败,仅仅用8个字就点破了胜败之因由。

此处所言8个字,乃是——“俘虏太多,消化不了。”

该8字经典之点评则出自于1958年11月关于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后被薛泽石编入《跟毛泽东学史》一书中,(见该书第24页)。

原话如下:

“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趁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

在该点评中,最核心的字眼,就是“俘虏太多,消化不了”。

有关这8个字,却反映了两个层面的东西:一个是军事层面的,一个是政治层面的。此两个层面则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一个层面出现问题,另一个层面则必然随之出现问题。

用毛主席的解释便是:原本是商朝战场取胜的战利品——俘虏,但是这“俘虏太多,消化不了”,于是这个军事征战的战果反而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政治问题就是国家统治的隐患。

因此,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消化俘虏”。

纣王的“消化俘虏”方式是令其与其他奴隶一起去做劳工,以弥补建筑劳工的不足,这样,也不用去再征调本国之民众。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个消化方式,倒也不可。

但是这个消化方式,却是存在着极大隐患的,因为俘虏的反心时刻存在,带来的混乱,也是在所难免。如此重要的一点,恰好被周武王看到,于是果断发动战争。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纣王无奈,只好临时组建俘虏军队,结果俘虏组建的杂牌军,到了战场上,依然是“消化不了”的结果——他们大部分都倒戈了。

结果,纣王就败了。败了的纣王,也不愿做俘虏,所以就自杀了,留住了一个雄主的威严。

这就是毛主席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在毛主席看来,纣王之败和武王之胜,都在俘虏。俘虏带来的问题,既是军事问题,同时又是政治问题。因此在看待俘虏问题的时候,既不能单纯当做军事问题看,也不能单纯当作政治问题看,要互为参照,谨慎处理,如此方能合理有效地“消化俘虏”。但是纣王没有处理好俘虏问题,而周武王却看到了俘虏带给商朝的隐患,故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了进军,并暗中搞俘虏的策反工作,两相配合,最终取得了胜利。

(文/说历史的女人·绿火)

参考资料:

1:《尚书·牧誓》;

2:《史记·殷本纪》;

3:《跟毛泽东学史》。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