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死前为啥非要大喊:谁敢杀我?还要大喊三遍呢?原因很合理
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率军出斜谷道,屯兵五丈原,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耗到8月份的时候,终于积劳成疾,病故,活了54岁。诸葛亮死前曾留下遗令:秘不发丧,换换退军。杨仪姜维等遵守遗嘱,开始退军,但令魏延断后。魏延十分不满,一方面不愿因丞相之死中断北伐战略计划,一方面非常不满自己被杨仪这样的卑劣小人指使安排来断后。故而为了阻止撤军,他抢先率军撤退,烧断栈道。此时的杨仪分两步走,先写了一份魏延造反的告状信送往成都刘禅,同时又派遣王平等领兵追杀魏延。那么魏延在面对杨仪派来的追兵的时候,为何那么理直气壮地大喊:“谁敢杀我?”而且还要大喊三遍呢?其实有三个原因。

第一:都因为那个梦。
根据三国演义原文所说,都因魏延做的一个梦:
却说魏延在本寨中,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次日,行军司马赵直至,延请入问曰:“久知足下深明《易》理,吾夜梦头生二角,不知主何吉凶?烦足下为我决之。”赵直想了半晌,答曰:“此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乃变化飞腾之象也。”延大喜曰:“如应公言,当有重谢!”

魏延做的这个梦是凶兆,头生二角,是为刀,也就是说魏延有血光之灾,被砍头的危险,但是赵直这个人真不地道,竟然欺骗了魏延。还把魏延骗得满心欢喜,真的以为自己要飞黄腾达了。所以魏延这一声大喊:“谁敢杀我?”那是一种喜气盈门的大喊。
第二:在诸葛亮去世后,在魏延个人看来,蜀汉军中再没人比自己资格老,因为五虎上将先后死后,蜀汉的军事阶层,像魏延这样的都属于老资格的了。既然诸葛亮去世,那么接下来能够掌管蜀汉军权的挨也挨着魏延了。魏延这样想,其实是没有错的。既然魏延认为自己马上就是军中老大了,难道还有人敢杀他吗?所以他第二声大喊:“谁敢杀我?”那是居高临下,威风凛凛的。

第三:既然魏延在内心深处以及对军中自己位置的预期都非常理想,所以当他面对杨仪,或杨仪派来的人的时候,内心是充满鄙视的。虽然魏延爱护蜀汉将士,但他极为讨厌秦桧一样的奸臣杨仪。故而他最后一声“谁敢杀我”与其说是喊给将士们听,不如说是喊给杨仪听,意思就像是:“杨仪,你个奸佞小人,也敢杀我?”

但是魏延喊完第三声之后的结果却出乎他的预料,飞出去的是他的头,而非杨仪的头。这个结果令人实在愤怒,一方面因为魏延确实乃蜀汉军中之栋梁,若其健在,恐怕蜀汉的命运还能多那么一丝胜算;一方面因为诸葛亮的安排实在令人寒心,竟然在自己死的时候,还将蜀汉最后一颗将星也带走了。
苏轼简介: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诗词为主,因此各朝各代都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诗词家,他们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婉约,有的豪迈;有的寄情山水之间,有的又忧国忧民;有的讲究对仗工整,有的行文又比较洒脱。而苏轼就是那些诗人中其中一个比较有名的一个。苏轼简介我要新鲜事2023-05-12 20:34:110000裕仁天皇去世,日方特意邀请中方出席葬礼,我方只奉送了四个字
忘却历史的人始终是可悲的,如若不肯正视历史甚至盲目曲解历史,这样的人除了可悲更加可憎,这样的国家或民族又何谈美好的未来呢?对于中国来说,除了曾经满清王朝覆灭时的种种耻辱,日本军队曾在中华大地上的肆意践踏才是国人最不肯忘记的过去,可惜的是,日本人貌似对这段历史总是处于曲解与不肯正视的状态,基于此,他们也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做出过很多伤害中国人的不堪事。我要新鲜事2023-05-27 20:03:460001其实乾隆不是因为下跪问题拒绝通商要求 而是英国要求太无理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崛起,英国开始寻求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一个神秘而富饶的国家,对于英国的商业和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马戛尔尼使团应运而生,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前往中国,试图打开中国的门户,开拓中国市场,并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我要新鲜事2023-05-23 20:12:510001顾炎武手不释卷的故事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学者,他的学识非常渊博。从小非常勤奋好学,经常随身携带书卷,一有空就认真阅读,这种良好的习惯被后人称为“手不释卷”,他认为读书可以帮助自己增长见识,无论走到何处,他都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我要新鲜事2024-04-24 14:09:120001为什么蜀汉上下无人替刘封求情呢(刘备有杀刘封之心)
在三国时期,蜀汉上下无人为刘封求情的原因,根本上在于刘备对刘封有杀心。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在蜀汉内部的地位曾一度十分重要,但随着刘备亲生子刘禅的成长以及政治局势的变化,刘封的存在开始被视为潜在的威胁。这种复杂的家族关系和权力斗争,最终导致了刘封悲剧的结局。一、刘封的地位变化我要新鲜事2024-03-31 17:53:3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