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考试命题是什么 最后一个状元是谁 结局如何
(说历史的女人——第855期)通常有一种看法是,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一种八股取士,选拔不出来什么真正的人才,仅是一些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来凑热闹。事实上并非如此, 1300多年的科举制也选拔了不少国家栋梁之才或者大学问家的,其含金量也是有的,有时候甚至让你惊讶,不管考试题目,还是考生的答卷都是相当有质量的。比如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元稹、苏东坡、张孝祥等参加科考时的试卷,即策论文章都写得十分精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治国安邦之理,成为传世名作。
中国科举制度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到20世纪初,即1904年终于走到了尽头。那么中国科举制度是如何谢幕的?它的谢幕战是失败的吗?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次考试的命题是什么?有什么水准?最后一个状元是谁?他是不是一个人才?他的结局如何?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千年科举谢幕战的命题有哪些?
最后一场科考发生在1904年7月4日。由于清廷于次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因此这次甲辰科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参加考试的有273人,他们都是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中过关的贡士。最后一场考试就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不过当时的光绪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没有权力,谁最终中状元还是慈禧太后说了算。当年这最后一榜进士还是颇出了几个人才的,比如谭延闿、沈钧儒等。谭延闿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是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沈钧儒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即抗日救国会的著名的“七君子”之一。
再来看这最后的一场考试。这是三年一度的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试的成绩将重新排定名次。考题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题长有300字,考生的策论文不限长短,不过常例为2000字,也就是说,写上2000字基本上就可以了。上午10时发卷子,一直考到晚上日落时分。
前面说过,古代科考有不少考试都是很有含金量的,从出题到考卷。而这次科举考试的谢幕战怎样呢?看看它的考题恐怕你也会吃惊。
咱们先回顾一下礼部主持的会试。会试共分三场,第一场考史论,共5个命题,就是要写五篇文章。这5篇史论命题几乎概括了整个中国古代史,包括对周、秦、魏、汉、三国、唐、宋、元等各代的论述。比如第一篇的命题是:《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第三个命题是:《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第五个命题是:《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看看这几道考题,你没有一定才学,没有一定历史知识能答好吗?咱们就最简单的一个命题分析一下吧。笔者以为最好答的就是第五道题,即《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什么意思呢?这个讲的是两件事,第一是宋徽宗宣和二年,即公元1120年,北宋和金结盟破辽一事;第二是,宋理宗端平元年,即公元1234年,南宋联合元朝灭金这件事。仅知道这还不行,这是策论题,就是要论证这个问题。两宋当时为什么要联合金朝和元朝?这样做合理吗?
但你如果就题论题的话,肯定得不了高分,这道考题必须结合当时即1904年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分析。当时的大清被世界列强虎视眈眈,怎么处理同外国的关系?特别是,当时日俄战争已经爆发,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开战。日本和俄国争斗,却在中国的地盘上打,那么做为中国的主人,当时的大清子民们如何看这件事?这两个国家都欺负过甚至仍在欺负大清,那么我们将怎么办?
中国要对付日本,要不要结交俄国?远交近攻的话,会不会引狼入室?北宋当时联合金朝攻辽是为了收回燕赵之地,它成功了吗?南宋联合元朝围攻金哀宗困守的蔡州,灭金朝的后果是什么?尽管暂时报了金灭北宋之辱,但下一步是什么?是被元所灭!这个教训大了啊!做为一名学子,你对中国当前的国际形势怎么看?
如果你平时只会背《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的话,你能答了这样的试题?
会试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命题,让考生用文章表述,包括教育改革、农业改革、外交政策、国际法规等领域的内容。第一场考试是命题作文,这第二场考试则是给材料作文,仅材料的字数就近400字,咱挑最容易理解的两道分析分析。
第三道题是:“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就是要你论证日本和埃及两国的变法,日本学西方为何成功了,埃及却导致“国以不振”,为何失败了?你只读古书,不了解日本和埃及的国情,如何作文?
再看第5道题:“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又论证到美国对侨民的政策了,已经牵涉到国际法了。不好弄吧?
咱们再看会试的第三场,这一场才考《四书》《五经》,如果你认为这个好考,大家整天背诵四书五经,应该不在话下。那么请看题,共三道题,第一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第二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第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怎么样?懵了吧?反正我是懵了。下面咱们再看最后的殿试,出什么题。殿试当然考策论,这是最考验考生能力的东西。共四道命题。仍是给材料作文。
第一题是:“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第二道题:“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第三道题:“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第四道题材料较长,只选数句:“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着,其道何之从?”
其中第一道命题已经涉及到全国各行各业的人才选拔了;第二题是论证兵制;第三题是论证国家的理财和预算;第四题则是全面论证教育、选士对治国的重要性。可谓覆盖很全面了。这对一个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没有真才实学,还不直接回家?那么这场最后的科考谁最终胜出,考中状元了呢?

(二)最后一个状元的诞生
由于光绪帝不当家,最后一个状元当然是慈禧太后钦点的。这个老太太有什么水平?其实当时的名次已被主考大臣排好,慈禧只是走个过程,以显示她的权威罢了。老眼昏花的慈禧只看前十名。第一名排的是朱汝珍。老太太一看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前朝明朝就是姓朱的天下,她对姓朱的犯忌;第二,朱汝珍还是广东人,老太太更加生气,整天喊着要把本佛爷搞下去的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文无一不是广东人,你就一边呆着吧。
于是她接着看第二名的卷子,一看名叫刘春霖,嗨,这名字好听,大旱逢甘霖!正好那年天气大旱,这小刘指不定能给我大清带来福音。再看刘春霖是直隶省人,在天子脚下,好;尤其是刘春霖的字迹,那叫漂亮,简直大书法家啊,这水平,不当状元谁当?
所以慈禧一高兴,刘春霖就中状元了。最后太后也得给主考大臣一个面子,把朱汝珍弄了个第二名榜眼,好歹小朱字也写得非常漂亮(朱汝珍也是晚清到民国时的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那么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水平究竟怎样?
其实刘春霖中状元也是实至名归,确实有两把刷子的。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今河北肃宁县)人,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最为著名,其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不过当时刘春霖可不是只凭书法而成功的,他的策论文章写得水平相当之高。据史料不完全统计,他仅四篇策论就长达4400多字(不服你用毛笔写4000字楷书试试看),其内容之丰富,文笔之优美,实为罕见。

现摘录两段句以飨读者:
“学堂之设,大旨有三:曰陶铸国民,曰造就人才,曰振兴实业,三者不可偏废……今中国因积弱之弊,欲以学战与列强竞存,则必以陶铸国民为第一要义……所谓国民者,有善良之德,有忠爱之心,有自养之技能,有必需之知识。知此身与国家之关系,对国家之义务。以一身为国家所公有而不敢自私;以一身为国家所独有而不敢媚外。凡为国家之敌者,虽有圣哲,亦必竭其才力以与之抗,至於粉身绝脰而不悔,终不肯以毛发利益让之於人。以此资格教成全国之民,虽有强邻悍族,亦将敛步夺气而敢犯,然后人才可兴,实业可振也……
“日本与我同处亚东,其弊亦在致相类;今一变而跻於列强之次者,亦以重尚武之精神也。夫今日人才销乏可谓极矣,政治废弛,法律繁乱,财政竭蹶,外交失误,则设专门以储才固当务之急矣。……古之立国,惟恃有二三豪杰;今之立国,则恃有全国之国民。不然,愚民百万谓之无民,以与文明诸大国争衡,虽有英雄,岂能措其手哉?……由是以观,则知必养成完备之国民,然后人才为我国之人才,非他国之人才;实业为我国之实业,非异国之实业。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尝以独立自尊一语,为教育最大纲领,其即此意也欤。”
刘春霖的文章不仅文笔流畅,而且立意深远,论证全面,很有治国安邦之远见,他不失一位具有拳拳爱国之心,胸怀天下之志的学子。那么刘春霖一生有何成就,结局如何?
(三)刘春霖的成就和结局
刘春霖的一生也是颇有坎坷的。他出身贫苦,世代为农,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其母也在知府家中做女仆。刘春霖幼年时跟随父母在济南,因生活困难,6岁时被送回老家,由哥嫂抚养。他8岁时入私塾读书。后来,父亲把他带到保定,入莲池书院读书,成绩优秀,颇得院长吴汝纶赏识。
1904年,刘春霖在中国最后一场科考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次年被派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两年后回国,30多岁风华正茂、满腹才学的刘春霖自然要为国出力大展伸手了。不过辛亥革命很快爆发,他主要是为民国效力。
开始他确实比较顺利,历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总统府内史(相当秘书长)。1917年12月,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直隶高等学堂学监等职。1920、1921年曾两次代表徐世昌总统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
他在大总统府和直隶省任职期间,目睹了当时军阀混战、内部争斗、政治腐败的局面,非常愤慨,他把自己在总统府任职比作“执戟郎官”。于是到1928年他愤然辞官,在上海、北京闭门读书、写作。并收藏各类书籍1万余册。刘春霖虽隐居不仕,但并没有逃身世外,仍对国家前途、对时局十分关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蒋介石命令东北军队不战而退,刘春霖极为愤慨。做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界甚至是政界名人,在乱世之际自然不能独善其身,他也屡受各方势力的拉拢。
日军占领北平后,大汉奸王揖唐(刘春霖同科进士、日本留学时的同学)在日本人的压力下,想借刘春霖曾是状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满洲国教育部长等要职,被他严词拒绝。满洲国傀儡政府总理郑孝胥也以满洲国名义特邀刘春霖前往任职,也遭到他的严正拒绝。郑孝胥与刘春霖同为书法名家,但刘不做亡国奴的爱国义举却被国人争相传颂。日伪当局因此恼羞成怒,派日伪军抄了刘的家,用刺刀把他全家人赶走,并将其历年收藏的书画珍宝洗劫一空。
后来他不得不完全隐退,开始办教育。他在河北老家自出资金创办小学一所;河北省知名人士创办的北京燕冀中学,刘春霖也曾捐资赠书,并任该校董事会董事。刘春霖对其家族子弟的教育亦非常重视,凡入小学以至考入中学、大学者,他均一律供应其学费花销。
刘春霖十分体察人民疾苦,曾对灾民进行救援。1933夏,黄河泛滥,冀、鲁、豫三省受灾严重,人民流离失所。刘春霖等人发起组织了“河北移民协会”,并在内蒙建立“河北新村”,先后移民数次,计330户1100多人。年已花甲的他不辞辛苦,奔赴期间,为灾民集资募捐。

刘春霖于1944年1月18日因心脏病突发于北京辞世,享年72岁。他一生兴趣广泛,博学多才,除书法外,对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都颇有造诣,并对小学教育(包括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颇有研究。他一生虽谈不上辉煌,但能在乱世之中保持名节,为国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不枉此生。(文/说历史的女人·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清史稿》《炎黄春秋》等。
她本是江南一枝花 为赈灾民甘当彩票头奖以身相许 结局如何?
(说历史的女人——第1119期)彩票对于现代人而言并不陌生,彩民们抱着一夜暴富的幻想,往往十数年乐此不疲。有这样一种现象不知各位注意了没有,凡中奖者,领奖时的表现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戴上面具,不知张三李四,领完奖就销声匿迹了,这是大多数。还有少数的一种是大张旗鼓地乐于成为舆论焦点,在镜头前摆足POSS大秀一番。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0:34:450000古希腊时期,幸福思想产生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历史开讲#文|木木编辑|观星西方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而古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和贡献。作为西方灿烂文化的源头和摇篮,璀璨的希腊文明在国家灭亡之后,仍然深刻影响着罗马及之后的世界文明,并流传至今。幸福的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幸福伦理可称之为西方伦理学的主流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人类社会对于幸福更直接的追求。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24:0500001949年我军师长在北京饭店用餐,指着服务台经理说:这个人是特务
1949年9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北京这座古城百废待兴,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建国之日做着准备。路上行人急匆匆地走着,人群之中有两个衣着普通却气度不凡的人正在一路急行。此二人,一人是解放军师长刘秉彦,一人是作战处处长唐永健,可以说都是中央重要官员。二人此行是为了出门用餐,他们很快进入了北京饭店,这里菜肴美味,深受很多人的喜欢。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3:32:350000最为真实的晚清时期 到底是怎么样的(晚清时期)
晚清时期人民的生活用苦不堪言都无法形容。清朝作为我们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在晚清时期的人们生活苦不堪言,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已经是非常的腐朽,慈禧只知道享乐,并且在民间还有着抽大烟的习俗,时不时会被外国人所欺压。在北京生活的晚清时期人民生活过得也不好,更不要说是其他地方的人,而在晚清时期留下了一些十分真实的照片,和我们在电视剧当中看到以及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晚清时期我要新鲜事2023-10-12 20:28:310001安定公主到底怎么死的,武则天为求后位掐死女儿
安定公主是武则天的第一个孩子,但是却早夭了,历史上都怀疑是武则天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并且嫁祸给了王皇后,毕竟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废后,而受益者最大的就是武则天。也有一种说法是安定公主是一氧化碳中毒而亡,王皇后没必要这么堂而皇之的杀死她。一、安定公主怎么死的我要新鲜事2023-03-14 21:49:3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