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12

林徽因为他写了《你是人间四月天》,他却成了失败的“扫地工”

我要新鲜事2023-05-22 06:40:050

(说历史的女人——第1027期)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即林徽因写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此诗向来颇有争议,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林徽因为悼念徐志摩写的诗;另一种说法是林徽因写给儿子梁从诫的诗。持后一种说法的有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他说当年儿子刚出生,妻子林徽因欣喜之余诗兴大发,为儿子挥毫题诗。

因为林徽因本人并没有明白表示是为谁写的,这里姑且按梁思成的说法吧,因为他是诗人的爱人和知音。而且从诗中的“笑响”“鲜妍”“天真”“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梦期待”“希望”等字眼里看,此诗也不像给一个大男人写的,倒是真的像给一个出生不久的孩子写的。

林徽因在诗中给儿子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她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成才,有美丽如诗一样的生活。

然而,林徽因唯一的儿子梁从诫后来果真如其母所愿吗?

我们都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故事被传位佳话,原因并非是他们的爱情有多么浪漫——林徽因的浪漫传说都是其他人造成的,其实她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不然他就选择徐志摩了。她和梁思成其实是很“人间”的,所以她顶多能写出“人间四月天”,但绝不会创作出徐志摩笔下的“一片云彩”。

因为林徽因是人间的,所以她才会跟梁思成一起成为建筑学家;因为天上的神仙不需要人来为其设计建筑。毋庸置疑,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都是建筑学方面的杰出人才,所以他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女也成为建筑学家。

尤其是对于儿子梁从诫,他们夫妇是寄予厚望的。其名“从诫”即出自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李诫曾主持修建了开封府廨、太庙及钦慈太后佛寺等著名建筑,并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详细论述建筑工程的著作《营造法式》。

但是,做为中国最知名学府清华大学的最知名专业建筑系的创建者,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妻,他们的一对儿女梁再冰和梁从诫,却都没有从事建筑学,他们甚至都没有如父母所愿考上清华大学建筑系。梁再冰上了北大外语系,后来当了记者。

而梁从诫当时考清华的建筑系时,仅差2分没有被录取。林徽因知道后,做为清华建筑系一级教授的她,不相信儿子考不上,居然去查了考卷,结果呢?她很无奈。那么林徽因曾经为写了《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是想让儿子如诗一样地生活,可梁从诫后来生活的怎样?他居然称自己成了一个失败的“扫地或扫地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期分解。

(一)四合院里的诗意童年

的确像林徽因诗中写的,梁从诫确实曾有过一段诗意的童年。他于1932年出生于北京著名的北总布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这里曾是一个很诗意的环境。林徽因曾用这样的诗句形容这个院子:“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细瘦/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

再看看他家的邻居都是谁:大学者钱钟书、杨绛夫妇;大文豪沈从文、张兆和夫妇;大哲学家金岳霖等等。再加上可以入诗的父母梁思成和林徽因,梁从诫的童年想没有诗意都难。

当年沈从文经常来他家玩。这天梁从诫听大人们说到《从文自传》时,便好奇地问沈从文:沈伯伯,什么是“自传”?

于是,穿着一身长衫的沈从文便跑到院子里,呼地一下把两臂张开,大鹏展翅一样,在原地转了一圈说,“这就是从文自传!”

还有那个暗恋了林徽因一辈子的哲学家金岳霖,也经常到他家玩。梁从诫和姐姐梁再冰叫他“金爸”。“金爸”还教他们姐弟俩唱儿歌:“鸡冠花,满院子开,大娘喝酒二娘筛”……

当然还有,钱钟书家的猫和梁从诫家的猫打架的事,还引起杨绛和林徽因俩人也吵了一架。梁从诫当时是如何觉得好玩的?你净想了,呵呵。

然而,梁从诫的诗意的童年没持续多久就结束了。

(二)土坯房里的苦难岁月

因为抗战爆发了。那年梁从诫5岁。他从5岁起开始了一段苦难的历程。

他的父母说,不能当亡国奴,不能活在日本人的旗帜下。于是在日军占领北平的前一晚,他们抛下了安逸的四合院,一家老小奔赴西南“大后方”。当时,梁思成夫妇带着老人和孩子,还有行李,几乎把中国所有的铁路都走了一遍,共计上下舟车16次,进出旅店12次,到达了长沙。

但在长沙时,他们全家差点死于非命。当时日军飞机经常轰炸。在日军飞机的轰鸣声中,在炸弹一次次爆响之时,梁思成曾无数次地用双手搂住一家人。有一次,一颗日军飞机掷下的炸弹落在他们住所约十五码的地方。那时梁从诫的父母、外婆,全家人都在,他和姐姐因生病还躺在床上。幸亏那枚炸弹奇迹般的没有炸响,好悬!

后来梁从诫回忆道:“谁也不知道我们怎么没被炸个血肉横飞的。”

第二天,母亲带着他和姐姐踩着碎玻璃碴子,在破砖烂瓦中找能用的东西。母亲找餐具,他和姐姐找积木。

后来他们又逃难到昆明。在昆明郊区,梁思成从村里借来一块地皮,用未烧制的土坯砖盖了三间小屋。曾经住四合院的梁从诫住进了爸爸自己盖的土坯房。没有玻璃,窗户上糊了一层纸;没有涂料,墙上糊上泥巴。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个可以进入史册的建筑学家,一生中唯一给自己建造的房屋就这。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林徽因由于旅途的奔波而患上难以治愈的肺病;梁思成也因以前由车祸造成的后遗症发作,脊椎疼到无法坐立;两个孩子还小,梁家当时的处境可用苦难来形容了。

林徽因曾用狄更斯笔下的难民自比,“我的两个孩子越来越像狄更斯笔下贫民窟里的难童”。当时梁从诫腿上满是各种蚊虫叮咬的疤痕。后来他两腿上又长满了疥疮。因为买不起鞋,只能穿草鞋,脚被草鞋磨破了皮,他就让父亲在煤油灯下给他剪死皮。忍着剧痛的梁从诫一声不吭,父亲非常感慨,夸他真是个好孩子。

1940年冬,由于日寇对昆明的空袭日益加剧,梁从诫又随父母西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一个叫李庄的小村。仍然是十分简陋的住所。1942年开始,梁思成在这间简陋的小房里,就着一盏煤油灯写《中国建筑史》。在这盏煤油灯下,梁从诫听母亲给他读米开朗基罗的故事,也跟着母亲学画画,跟父亲做玩具。

梁思成夫妇即便是在逃难中,也没有闲着,他们在沿途经过的许多地方都进行了古建筑考察。他们经常到荒山野地,风餐露宿,住过古寺破庙,进过蝙蝠乱飞的黑暗的山洞,梁从诫跟着父母没少受苦。

(三)两分之差,中国少了个建筑学家

战争终于结束了。1946年7月,他们全家回到北平,梁思成和林徽因开始在清华大学开创建筑系。

1950年,18岁的梁从诫奉父母之命报考清华建筑系。但平常成绩优秀的他竟鬼使神差地考砸了。差两分没有考上!当时他父亲是建筑系主任,母亲是建筑系一级教授,再说本来建筑系就是他父母创办的,搁一般人,不就差两分嘛,开个后门就进了。可是,梁思成夫妇说,不行,不能搞特殊。

而母亲林徽因还不服,她不相信儿子考不上。于是就以教授的身份查了儿子的考卷。结果她看到梁从诫在卷子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建筑学,我喜欢的是历史。”

这下两口子彻底懵了。闺女梁再冰就没有考上清华建筑系,结果被录到北大外语系;就靠儿子了,结果儿子也没有考上!问题是梁从诫那句话,看来这小子是故意的,故意差几分没考上,气你!

没辙,梁思成夫妻俩就不再逼儿子搞建筑了。他们还是很开明的父母。梁从诫终于战胜了双亲,逃出了父母的设计,最后以第二志愿被清华历史系录取。

三年之后,他又从清华转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跟姐姐一样上了北大。后来人们调侃,这姐弟俩有点笨,考不上父母当教授的清华,降格到北大。其实,这姐弟俩胜利了,他们都不想搞建筑。指不定,姐姐梁再冰也是故意没考上清华的。

1954年,梁从诫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曾师从陈翰笙先生攻读世界史研究生,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

1962年,他回到北京,在国际关系研究所从事世界史研究。自此,梁从诫彻底成了一个历史学者。如果他当初听从父母,上建筑系的话,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建筑学家。也可以说,他高考时,差了2分,让中国少了一个建筑学家,而多了一个历史学者。

(四)从历史教授到自然之友

后来,中国进入特殊历史时期。1969年,梁从诫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在那里,他学会了犁地,焊接,开拖拉机。

1978年,他回到北京,在大百科出版社工作,多次为美国大百科全书访华团做翻译。80年代后期,他辞去公职,在“文化书院”担任导师,并在工作之余,主编了《知识分子》杂志。在杂志的前言,梁从诫写了这样一句话:“有人把知识分子誉为社会的栋梁,大脑等等,我们却宁可对他的局限性保持一点自知之明。”是的,梁从诫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在“文化书院”担任导师期间,梁从诫收到了一位环保学家的投稿,文章中指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了出路,但也成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分散的污染源。

从此,梁从诫看到了中国存在的巨大的环境污染隐患。

1993年,他在“中国文化书院”下注册成立了“绿色文化分院”,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启动资金,是他向亲戚借的300元。夫人方晶是“自然之友”的第一个会员,他的办公室就是当时梁家在干面胡同里的小小的客厅。

当时的梁从诫已经辞职,他没有任何收入,家里的一切开销以及“自然之友”所需的花费,都靠夫人方晶的一点点退休金。自然之友的第一次会议,在京西八里庄的一片荒地上举办,梁从诫发动朋友亲戚,一共聚集了82个人到场。

从这里开始,61岁的梁从诫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环保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行。

他将收集来的废纸裁成小块,然后写上姓名和联系方式,这就成了他的名片。

环保从自我开始。只要外出吃饭,梁从诫就一定会带上一个大布袋,里面装着用了很久的筷子和勺子;哪怕是赴什么宴会,他也会拿出自己的筷子;他永远随身携带着一个已经发黄了的旧手帕,他从不用纸巾。

他办公室里的打印机,文件柜等,都是朋友嫌旧不要了送给他的;一组黑色的沙发是从垃圾堆里翻出来的;他招待客人时永远只倒半杯水,怕“倒多了喝不完浪费”。

平日里,不管是上街买菜,还是去政协开会,梁从诫都会骑上他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一次政协会议时,他还被门卫拦了下来,问他,“你是给谁报到的?”梁从诫说,“给我自己!”门卫表示怀疑,他只好掏出了工作证。

自从梁从诫干上了环保,他成了一个“不受人待见”的人,成了在很多场合显得格格不入的怪老头子。

1999年,在上海全球500强财富论坛上,当大老板们兴奋地描述着自己的未来蓝图时,梁从诫却铁青着脸。

他说,“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世界工厂’实际上只是‘世界厨房’。用我们的原料做好饭菜,端上国际大餐桌,给我们剩下一堆鸡毛蒜皮烂骨头,还有烟熏火燎的污染!”他问企业家们:“你们想过承担什么责任没有?”

在川西一个小县城里,他指着前来敬酒的县长,放大嗓门呵斥:“这里的水跟酱油汤一样,你们还好意思喝酒!”

在海南,他跑到沙滩上捡了满满一袋的垃圾,一路随身携带到餐厅。当官员们对着他夸海南水好,人好,空气好时,他把那一整袋垃圾拿出来,啪地一声摆在当地官员面前……

一点面子不给。

他还曾跑到各所高校,各个企业去演讲,告诉大家环保的重要性。这在当时经济极速发展的大潮中,梁从诫的这种做法,实在是不合时宜。

1995年,梁从诫了解到云南德钦县为了经济利益,决定砍伐100公里的原始森林,而这片森林里有200多只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为了制止当地政府对原始森林的破坏,他坚决地通过媒体关注这件事实,又利用自己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上书中央领导。后来由政府拨款给云南德钦县,来解决财政上的困难,从而保存了这片森林,也使这群金丝猴得以幸存。

他又到青海格尔木考察藏羚羊和野牦牛的生存处境。为保护藏羚羊,他发动“自然之友”全体会员支持反偷猎组织——“西部野牦牛队”。“自然之友”为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筹款40万元。当他去看望野牦牛队成员时,一群不善言辞的康巴汉子,抱着他哭……

当时67岁的梁从诫登上4000多米高的昆仑山口,亲手焚烧收缴的近400张藏羚羊皮。

(五)失败的“扫地工”

1999年,梁从诫获得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

梁从诫先生晚年以国家的扫地人自称,他说“这个国家是我们的,地脏了,总得有人扫吧。”从花甲之年起,他为这个国家做了十几年的“扫地工”。

梁从诫先生曾说,“梁家三代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只能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他还自嘲他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者:祖父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父亲梁思成为全面保护北京古建筑失败;他的环保工作经常受阻,经常失败。他是个失败的扫地工。但是,他们梁家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2006年,他骑自行车出行时遭遇车祸,此后身体每况愈下,连走路也困难了,但他没有停下对环保工作的鼓与呼。

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

梁从诫用后半生为国家“扫地”,最终以树葬的形式,永远地睡在了昌平十三陵的国际友谊林内。他的骨灰被撒入几棵小树周围的土地里。

生前为环保而奔波,死后也要化作肥料来滋补几棵小树。人类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树。没有树,没有“一树一树的花开”,还会有春天吗?

梁从诫,没有像其母林徽因所期待的那样,诗一样地活着,却如诗一样地死了。

但是,对于一个有崇高信仰的人来说,他是不会死的,死是另一种生的开始。他永远生在春天里,就如其母林徽因所期待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文/说历史的女人·冰岛啖冰)

参考资料:电视纪录片《梁从诫》、《梁思成传》、《林徽因传》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