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7岁嫁给傻子 当校长时被鲁迅骂为“寡妇主义” 后抗日壮烈殉国
(说历史的女人——第1032期)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从他的一生来看,不能因为其做过错事就轻易否定他。民国时有位十分有个性的才女,长期以来曾被人认为是一个很“反动”的人物,因为她曾经受过鲁迅先生的激烈批判。她在17岁时曾嫁给一个傻子,后来当校长时,又曾被鲁迅骂为“寡妇主义”,但她后来却为了抗日而壮烈殉国,令人敬仰。那么此女是谁?她究竟有何与众不同的坎坷人生?本期分解。
她就是国学大师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的姑姑——杨荫榆先生。这里笔者先尊其为先生,下面咱们看看她的一生,是不是配称先生。
(一)拒绝傻夫,誓死相抗
杨荫榆于1884年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被誉为“太湖明珠”的江苏无锡。她出身书香门第,小名申官,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比她大6岁的兄长杨荫杭即著名作家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曾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启蒙者和法学家。杨荫榆的成长受其兄影响较深。
杨荫榆尽管是位大家闺秀,但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小时候的她并没有受到父母的多少疼爱。原因是她长得丑。其实据杨绛回忆,她的姑姑长得并不丑,她中上等身材,脸型也不错;尽管皮肤不白,但也是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嘴角上会出现两弯细酒窝,牙也很整齐。
不管美或者丑,她跟旧时所有的女子一样,逃脱不了包办婚姻的命运。1901年,17岁的杨荫榆因父母之命,被迫与一家蒋姓的独生子成亲。当初订亲的时候,杨家父母只求门当户对,并不明白对方的底细。这就害惨了这位17少女。在新婚之夜,杨荫榆才发现这位蒋少爷原来是个愚蠢的低能儿,也就是个傻子。而且,他倒是长得极丑,老是傻傻地咧着嘴,嘴角还不停地流着哈喇子。
个性要强的杨荫榆如何受得了?她坚决不从。反抗。她在新婚之夜就同新郎进行了一番搏斗,竟撕破了他的脸。第二天她就跑回了家中。
这还了得?紧接着,蒋家就来杨家要人。先是派人用轿子来杨家接人,杨荫榆不走;然后对方又派几个老妈子一同来,杨荫榆才硬给接走。但过了几天,她又跑了回来。结果,她婆婆气势汹汹地亲自上门来了。杨荫榆也怕她,就躲在她嫂子(杨绛母亲)的大床帐子后面不出来。那位婆婆竟霸道地闯入她嫂子的卧房,把她给揪了出来。
这不明抢嘛,简直土匪一样。是可忍孰不可忍!杨荫榆终于爆发了,于是她索性给对方彻底撕破脸面,当即宣布,不管是死是活,今生绝不再回蒋家!看你如何?这下蒋老婆子怂了,杨家也没辙,于是两家便断绝了关系。
不久,兄长杨荫杭从日本留学回来,他兴办教育,创办了著名的锡金公学。在兄长的影响下,杨荫榆姐妹得以入学,接受新式教育。
杨荫榆自摆脱那次不幸的、荒唐的婚姻之后,她再也没有考虑嫁人,她也再不屑做什么贤妻良母了,她要做一个独立的人。
(二)振兴教育,创造历史
后来在兄长杨荫杭的帮助下,杨荫榆进入由美国监理会主办的教会学校——景海女学堂,她在此学习两年,受了西方教育的深刻影响。之后,她转学到上海务本女中。这所学校同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学并驾齐驱,是一所以培养独立的新女性为宗旨的私立女子学校。当时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就与杨荫榆同班。
1907年5月,杨荫榆毕业后,又通过了官费留学资格,到了日本。她先入青山女子学院,后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她成绩优秀,6年后毕业回国。
此时的杨荫榆,虽年已29岁,但由于她不打算恋爱结婚,故仍显得青春而风采,有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逼人英气。而且她满腹学识,日语水平也相当高,在当时,缺乏人才,尤其是急缺女性人才的中国,再加上其兄杨荫杭的提挈,她自是被人高看一眼,前途无限量也。
在她赴日留学的这6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满清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这一切有力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社会处在急剧变化之中。
回国后,杨荫榆就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因为她有亲身经历,以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妇女的伤害太深了,她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拯救中国妇女。她开始被聘为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教务主任,教生物学课程。她表现优秀,成为有名的女教育工作者。于是次年,1914年她又被调到了北京,任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女高师”)的学监及讲习科主任。前途一片光明。
杨荫榆在女高师任教期间,得到学生们的极大认可,在学校有很高的威信,据后来她的学生许广平回忆,杨荫榆“办事认真、朴实;论资格,总算够当校长的了。”
四年之后,教育部首次选派教授赴欧美留学,杨荫榆又被选中。于是在1918年,她再次出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
杨荫榆离开北京之际,有好多学生哭着为她送行,可见她当时是深受学生喜欢和爱戴的。
杨荫榆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四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后,于1922年回国。她先在上海教书,不久便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1924年2月,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至此,40岁的杨荫榆,在教育事业上达到了巅峰。
(三)抵制革命,跌落云端
一个女人,40岁便成为国家最高级别的大学的校长,这在什么时代都堪称辉煌。然而,一个人的事业如果太过顺利,往往会突然崩溃,让你猝不及防。杨荫榆便是如此。她的女师大校长仅当了2年就终结了。
杨荫榆自23岁到38岁的15年间,在日本留学6年,后又在美国留学4年,就是说,她这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留洋,深受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而此时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她对国内的教育状况很不了解。
经过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大城市的学生已经有相当的觉悟和革命意识了。他们对政治上的专制、独裁,都充满了警觉,甚至是充满了厌恶和唾弃;而对自由、民主充满了渴望。年轻学子们就像当年勇于退婚的杨荫榆一样,对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充满了战斗精神,他们喜欢挑战权威,讨厌受人压制。
但杨荫榆不了解这一悄悄的变化。她只是对自己在西方学来的教育理念充满极度的自信,她要照搬从西方取来的教育“经”,来给中国学生启蒙。然而,她的所谓启蒙,一不小心,就成了“洗脑”。
她一味强调西方的理性教育(这在和平的年代也许是正确的),她强调的是理性,是秩序,是学风。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但当时的学生受革命的影响,他们却更加感性,更加反秩序,更加希望参与爱国的一切运动。
所以,杨荫榆跟当时中国最新潮的教育理念是不合拍的。她强调她的女师大是“国民之母之母”,而学生们则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母之婆”。杨荫榆要求学生只管读书就可以了,不要过问政治,不要参加政治运动,她把学生的一些爱国行为一律视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
这样事情就发生了。
1924年初秋,新学期开学之际,由于南方水灾,以及江浙战乱的影响,部分学生回校耽误了一两个月,没有按时报到。杨荫榆决定整顿校风。她制定了一个校规,说凡是逾期返校的学生都要开除。但她在具体执行时,只是严厉处置了平时不听话的国文系三名学生,要求他们退学;而对于和自己关系好的学生却放过不管。这一显失公平的做法引起了学生和教职工的严重不满。
终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广大师生之间,被压抑已久的怒火终于被点燃。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女师大“驱杨风潮”由此爆发。
当时,鲁迅先生也对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治校方式早有不满,此时他也愤怒地退回了该校的聘书,开始公开向杨荫榆提出挑战。
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离职的宣言,并派代表前往教育部,申述她任校长以来的种种的“黑暗统治”,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杨荫榆深受北洋政府的信赖,教育总长章士钊便以“整顿学风”为名,公开支持杨荫榆。
1925年5月7日,杨荫榆以“国耻纪念日”的名义举行演讲会,她作为主席登台,却被全场学生的嘘声赶走。
于是这位曾经创造历史的女校长,开始向学生发难。5月9日,她借校评议会名义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自治会成员。
针锋相对。2天之后,女师大学生也开始放出大招。他们召开紧急大会,宣布驱逐杨荫榆,并出版《驱杨运动特刊》。
坚决支持学生。5月27日,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沈尹默等7名北京学界著名人士,联名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讨伐杨荫榆。
数日后,著名的“五卅运动”爆发,女师大学生组织“沪案后援会”,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这再次严重地违背了杨荫榆的办学理念,于是她竟然让军警入校,截断电话线,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强迫学生离校,宣布女师大解散。坚守女师大的学生骨干刘和珍、许广平等13人被军警打伤,并被拖出校门。
此时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鲁迅先生为代表的文化界人士。杨荫榆成为头号“标靶”,遭到鲁迅等人的口诛笔伐。
风助火威。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因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大沽口的侵略行为,向北洋政府请愿,遭军警镇压,发生了著名的“3·18”惨案,女师大的刘和珍等学生遭枪杀遇难。此时的杨荫榆又因未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受到校内师生和社会进步人士的强烈谴责。
在这个时期,鲁迅先后拿起笔,写了《寡妇主义》、《“碰壁”之后》、《并非闲话》、《补白》、《忽然想到》、《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尖锐批判杨荫榆在女师大推行的是“寡妇主义”教育。
他在文章中写道:“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非如她们的阴沉,她们却以为中邪了;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非如她们那们萎缩,她们却以为是不安本分了,都有罪……”
鲁迅还说杨荫榆是迫害学生的“一个广有羽翼的校长”。他甚至因此被解除了教育部的职务。
1926年下半年,女师大风潮愈加高涨。年底,段祺瑞政府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恢复女师大,并撤销了杨荫榆的校长职务。
(四)自立门户,东山再起
杨荫榆自此身败名裂,也被贴上了“反动”的标签。她羞愤出京,退出教育界,回到苏州赋闲在家。
但向来以天下为己任,向来不服输的杨荫榆并不甘心。她像一头母狮回巢舔了一把伤口,休息了一年之后,于1927年重出江湖。她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
但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等,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慨叹不已。
这一时期的杨荫榆,很孤独。她没有朋友,没有爱人,只能与宠物猫狗为伴。她渐渐变得有同情心,曾出面帮助学校里一个叫“怪物”学生。
这个学生比较顽皮,不守纪律,而且喜欢出风头,引人注目。学校要开除他。但杨荫榆反对。她说这样会影响这个青年的前程。曾经无情地开除过刘和珍和许广平的她,却变得很宽容。最后,她竟然为此事愤而辞职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后来她干脆自立门面。她对教育事业矢志不移,1935年,杨荫榆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她自任社长,公开招收女生。
(五)誓死抗日,壮烈殉国
1937年,抗战爆发。日寇侵占苏州,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杨荫榆居住在盘门,她四邻的老百姓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常有财物被鬼子掠夺,有女生被日寇侮辱。
面对日寇的嚣张,杨荫榆岂能坐视?精通日语的她,愤然写下抗议书,慨然来到日本军营,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的滔天罪行,说他们这是明目张胆地违反国际公法!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而且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很有来头,也不敢造次,于是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老百姓那儿抢来的财物。
杨荫榆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中国人的利益,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于是,街坊上那些被鬼子兵视为“花姑娘”,从而十分恐慌的妇女们,都纷纷来到杨荫榆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把此地做为她们的庇护所。杨荫榆对她们自是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还拿出积蓄,扩建房舍。
这下她就彻底得罪了那些穷凶极恶的日寇兵。于是他们想出毒招,来强制征用杨荫榆的住宅。她坚决捍卫自己的利益,坚决不搬走,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一方是丧心病狂的魔鬼,一边是一个弱女子。双方实力悬殊,但杨荫榆丝毫不惧。
1938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骗她出门,说是有事相商。性格耿直的她便跟他们出去了。当他们走到吴门桥上时,一名鬼子兵暗下毒手,突然朝她后背开了一枪,另一名鬼子则猛然将她踹入桥下的河水里。当杨荫榆在冰冷的河水里挣扎时,鬼子居然又对她连开数枪。直到河水被鲜血染红,这两个该入地狱的刽子手才扬长而去。
一代才女,就此香消玉殒,壮烈殉国,享年54岁……
后来,一个曾为杨荫榆先生造房子的木工,将她的尸体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由于棺木太薄,不堪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地加钉了一层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杨荫榆先生生前轰轰烈烈,死后却连一个牢靠的棺材也没有!
多年以后,杨绛先生提起这事,还唏嘘不已……
杨荫榆先生一生可谓坎坷,她17岁不幸嫁给一个傻子,由于她的抗争,才摆脱了那个火坑;23岁时到日本留学6年,34岁时又到美国留学4年;回国后当了两年女师大校长;被驱逐后,又不甘心,自办学堂。她一生为中国女子教育事业而奋斗,有成绩,有缺陷,也有罪过。但她始终是一个奋斗者,她的精神应该肯定!
最后,她以一弱女子之身,不畏强暴,深入虎穴,为中国老百姓对抗日寇;她是为了中国人的利益而死的,为了中国人的尊严而死的,她的死悲壮而惨烈,她的死应该重于泰山!
杨荫榆女士配称先生!
(文/说历史的女人·冰岛啖冰)
参考资料:杨绛《回忆我的姑母》;《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杨荫榆:女校长的教育梦 》;《杨荫榆之死》等。
她,胸部以下的身体被牢牢埋入土中,看着自己被众人用石头砸死!
(说历史的女人——第1458期)题记:她,胸部以下的身体被牢牢埋入土中,看着自己被众人用石头砸死!这不是表演秀,这不是演戏,这是真实的发生过的事件!对于人类历史而言,这是一个可怕的黑点!但是想擦去,却没那么容易!她,是一位温柔、善良、勤劳的伊朗女人。她,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母亲。她,是一位贤惠忠诚的妻子。她,是一位孝顺尊长的女儿。她,是一位友善和蔼的邻居。她,叫索拉雅。我要新鲜事2023-05-20 20:55:070000胡亥这么蠢秦始皇为什么立他(不喜欢扶苏)
胡亥作为秦始皇的继任者,被认为智商不高,秦始皇为何要选择他而不是扶苏,这个问题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猜测和讨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前,通过清除朝中和六国有关联的势力,为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扶苏,作为楚国人的后裔,由于其身世和性格,未能进入秦始皇的继位考虑之内。相反,胡亥的母亲是秦国人,而秦始皇在东巡时只带着胡亥这个儿子,表明了他对胡亥的特殊偏爱。我要新鲜事2024-01-15 20:57:550000巴姓起源和来历:伏羲后裔后照居于巴水(子孙以邑为姓)
巴姓主要源自三大起源,一是源自伏羲氏后裔-后照,他定居于巴水,子孙以巴水为姓,后来简化为巴姓。二是源自周朝时期的巴子国,子孙以国为姓。二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比如明清时期,蒙古族和满族的族人迁到中原后,就有不少族人汉化改为巴姓。巴姓起源和来历1.源自伏羲氏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1:13:500001欧阳海式英雄:18岁挽救一辆火车而死,葬北京市区,铁路为此改道
(说历史的女人——第1457期)本文为大家介绍一位欧阳海式的英雄,他18岁时为挽救一辆火车而壮烈牺牲,死后被埋葬在北京市区,为此,铁路改道。既然是欧阳海式英雄,在这里有必要先简介一下欧阳海。因为在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未必对他很了解。上世纪60年代,著名作家金敬迈曾创作过一部长篇纪实小说《欧阳海之歌》,其中对欧阳海的事迹有过详细介绍。我要新鲜事2023-05-20 16:47:2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