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彪悍的书生 下笔杀气腾腾令曹操又爱又恨 纵横乱世留英名
(说历史的女人——第1211期)
建安七子中,孔融和陈琳年龄稍大,所以排名靠前,但这两个人,完全不一样。
孔融直的可爱,是愿意拿身体去喂老虎的人,后来的“竹林七贤”中,嵇康颇有孔融的风范。而陈琳,一生三易其主,执着追求立德垂功名,倒也世故的可爱。他用一支生花妙笔,煽动战争的火焰,笔锋间呼呼生风。熊熊的火光中,看得清每一张跳动着野心和欲望的脸。
从安帝开始,宦官和外戚就成了东汉政治的两大死穴。汉灵帝在位时,这种矛盾已呈水火之势。当时,国家政权实际掌握在外戚,也就是汉灵帝的舅舅、大将军何进手里,但是宦官们内典禁兵,出纳号令,事事企图凌驾于何进之上,这让何进十分恼火,准备诛杀宦官。当时,陈琳是何进的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陈琳的文笔很好,政治见解也颇为高明。
何进欲诛宦官的决定遭到何太后的坚决反对,何太后其实有自己的考虑,外戚和宦官的互相掣肘,就像权力的动态平衡,尚在可管可控的范围内。如果放任一家独大,皇权更有可能遭到威胁。女人总爱把一些事情牢牢捏在掌心,不管是爱情还是权力。
何进居然想出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召集地方豪强,引兵来京城,恫吓劫持太后。陈琳极力劝谏,他对何进说:“《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
“即鹿无虞”说的是无用,“掩目捕雀”说的是盲目。大意就是说,您现在掌握着国家兵权,整肃朝纲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做,何必召集地方诸侯豪强进京恫吓太后,做这些无用功。这无异于引狼入室,功必不成,只会造成国家大乱。可以说,陈琳的分析逻辑清晰,结果明显,一下就看到了事情的结局。可是,何进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坚持从地方引兵入京胁逼,结果引来了狼人董卓。董卓进京,不但废了少帝,新立献帝,自立为太师,连何进也在动乱中被宦官所杀。

陈琳曾随朋友出游,写下这样一首诗:
节运时气舒。秋风凉且清。闲居心不娱。驾言从友生。翱翔戏长流。逍遥登高城。东望看畴野。回顾览园庭。嘉木凋绿叶。芳草纤红荣。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收念还寝房。慷慨咏坟经。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一个秋风清凉的日子,陈琳和朋友一起登高望远,看尽澹澹秋光之后,佳木的凋零,花草的消瘦,忽然让他涌起悲凉之感,不由感叹:“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时光飞逝给人一种急迫感,如激流席卷生命的河滩,最先碰撞到的,一定是心底礁石一样坚硬凸起的信念,对陈琳来说,那就是一个男儿对建功立业的追求。
东汉的五言诗,从汉乐府中跳脱而来,已不复有民谣的一咏三叹,反复吟唱,变得干净利落,言简意白。就像陈琳的心思一样,明明白白:他想立德垂功名,唯恐时不我待。
董卓之乱,揭开了三国大戏的序幕。面对东汉崩裂的局面,各地方势力如萌醒的春蚕,蠢蠢欲动,欲以讨伐董卓之名,觊觎蚕食中央权力。而在东汉这片乱兵如麻的桑叶上,渤海太守袁绍势力最为强大,被推选为盟主,雄踞一方。雄才大略的曹操羽翼未丰,尚在暗中集蓄自己的力量。而刘备,虽拥有汉室正统血脉,是汉景帝之子的后代,但经过三百多年传到刘备时,已经沦为老百姓了,彼时的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平原县的县令。
陈琳审时度势,迅速依附于实力派首领袁绍。他要为自己实现人生理想找到最合适的土壤,而袁绍,可以给他想要的舞台。他的文采很快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军中的文书,大多出自陈琳之手,最著名的就是《为袁绍檄豫州文》。
建安5年,袁绍准备攻打许昌,讨伐曹操,由于此战意义重大,为了争取更多的外援,激发起将士们更大的义勇,袁绍就让陈琳撰写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古代作战,战前必写檄文,痛斥对方罪责,为战争找一个正当的借口。
陈琳洋洋洒洒,写下了1500余字的讨伐檄文,文中痛斥曹操为宦官后人,貌丑,德薄,才疏,心胸狭窄,独断专行,作乱犯上,从古至今的史书记载中,所有无道逆臣,曹操为最。文章酣畅淋漓,气势奔放,颇有战国纵横家之遗风。 据说曹操当时正苦于头风,病发在床,疼痛难忍,因卧读陈琳檄文,竟惊出一身冷汗,跃然而起,头风不治而愈。真可谓是文章如良药,可治头风病,自古仅一人,他名叫陈琳。

好文章原来不但可以拯救灵魂,还能医治疾病。也是这篇檄文,让曹操对陈琳印象深刻,而曹操的胸怀恰在于对人才的极大包容,包括爱他的,恨他的。
袁绍讨伐曹操的这场战役,史称官渡之战,以袁绍大败告终,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力量发生转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陈琳在这场战役中不幸被曹操俘获,陈琳决定投降曹操。曹操想起旧事,不能释怀,就笑着对陈琳说:你的文章写的好啊,你骂我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祖宗三代?
陈琳诚恳地辩解说:当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曹操便不说什么了,乱世中的个人意志,总是被时代无情倾轧,由不得自己。他并不是想要加罪陈琳,只是要一个双方都过得去的理由。
爱才心切的曹操对陈琳既往不咎,反而对他加官进用,封他为司空军师祭酒,相当于谋士参谋。这或可叫做政治对手的成全吧,曹操成全了陈琳建功立业的男儿抱负,也是在成全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
陈琳在曹营,又写了许多文章,其中以檄文最为著名。他写的《神武赋》、《神女赋》、《檄吴将校部曲文》、《答东阿王笺》,还有早期的《武军赋》等文章,或讨伐,或歌颂,每篇都文彩辞丰,风格雄放,颇具建安文学的特征。但细细读来,这些应时而生的战地文章,只是依附了时代的车轮,甚嚣尘上,华美却空洞,宏大但没有灵魂。
唯有一首汉乐府古题诗《饮马长城窟行》,不是陈琳擅长的题材,却写的感人至深。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 ,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 ,何能怫郁筑长城 。
长城何连连 ,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
报书往边地 ,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
生男慎莫举 ,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开篇一句,便写出了作者的视角,他的眼光是向下的,他看到的是长城边上冰冷水窖中瑟瑟发抖的马腿,他看到的是底层老百姓笼罩在战争阴影下寒苦的生存境遇。饮马窟里泉水的温度,就是老百姓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温度。
诗中,日夜修长城的太原卒,遭到了长城吏为虎作伥的呵斥,“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这连绵不绝的长城,就像没有尽头的苦役,让他摸不到日子的边,深重的绝望感也像厚厚的城砖一样,一块一块堆积在他心上。善良的太原卒就捎信给家中的妻子,让妻子赶紧改嫁。可一个女人在家苦苦撑起的日子,又能好到哪儿呢。妻子末句把深藏在内心的念头向丈夫透露了:你既然难以存活,我也不活了。妻子的死不光是贞烈的殉情,更是一家人无法活下去的绝望的悲剧。役夫死了,役夫的妻子也死了,役夫的父母也就没有活头了。一个役夫的家庭破败消亡了,千千万万个役夫的命运可想而知。
只是,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哪一段威仪凛凛的长城下不是白骨累累,又有谁会顾念这些微若草芥的贱民的生命。读到这首诗时,沉重之余,我竟暗自长舒了一口气:好在陈琳写了这首诗,他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他使的是纯白描的手法,他的文采和技法统统隐匿,但真的没有关系,一首足矣。

三国依然纷乱,战马奔腾,成王败寇。陈琳依然还在伏案疾书,摇笔呐喊,写那些气焰腾腾的文章。他认真地追逐着功业,追逐着一个男人被世俗认可的方式,尽管理想一直在一行行文字间闪闪烁烁、明明灭灭。作为三国最彪悍的书生,凭借下笔杀气腾腾令曹操又爱又恨,纵横乱世留英名。但是,当所有的人和风景后退成历史书中发黄的册页,他的身影却逐渐在一首冷冰的诗句里清晰且立体起来,如果投射在时代的墙上,它是真实且有温度的,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
(文/说历史的女人·华之,女作家,电台主编。)
明朝25岁状元试卷真迹:2000字零失误,洪秀全的字与其没有可比性
《新唐书·选举志》有云:“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制…”无论是如今还是古代,对读书人而言,写字是立身至关重要的一种方式,字写得不好,定然会被认为“字如其人”。唐朝如此强调,明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明朝时期的科考而言,字写得好就是一个加分项,否则别想和科考扯上关系。从被发现的一张状元文章来看,就能知道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字写不好的结果我要新鲜事2023-10-12 19:15:000000历史上的韦后怎么死的 逃亡途中被士兵乱刀砍下头颅
历史上有很多女子把持朝政,无论是垂帘听政还是扶植傀儡皇帝亦或是像武则天一样直接自己当皇帝,总之有很多雄才大略又野心勃勃的女子。而之所以这些女子能够在男子为尊的古代上位,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朝皇帝太过懦弱,否则也不会给人以可趁之机。韦后就曾把持过朝政,甚至想要效仿武则天自己做皇帝。那么最终韦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历史上的韦后怎么死的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2:04:460000酒圣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有黄帝/夏/汉朝三种说法
曹操在《短歌行》中,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句,将杜康借代为酒,是因为传闻中的酒的发明者就是杜康。那么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呢,这就有三种说法了,有说杜康是黄帝时期的人,也有说是夏朝的,还有说杜康是汉朝的,到底哪一种是真的呢?杜康是哪个朝代的人:三种说法我要新鲜事2023-03-15 08:04:500002唐朝由盛转衰的真正转折点,是武则天登基,文治武功严重下滑
武则天比其他摄政太后幸运得多,她的政治合法性,政治资源积累量都不是其他太后能比的,还有高宗时期朝廷人才的扩充,也为武后增加了很多党羽,政治环境良好。对比其他太后,首先是吕后,刘邦死后的什么情况?诸侯王的权利比唐朝诸王的权利大得多,还有功臣集团(比如周勃陈平),还有刘邦刚刚建立汉朝,对内政权尚为巩固彻底对外敌人虎视眈眈。我要新鲜事2023-12-25 20:13:060003历史上著名的断袖皇帝:汉哀帝和董贤的爱情(断袖之癖)
历史上最著名的断袖皇帝是汉朝的汉哀帝,而其之所以十分著名,是由于其与臣子董贤的感情十分震撼。汉哀帝十分喜欢董贤,并且对其十分宠爱,甚至不惜为讨董贤欢心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董贤也十分俊俏,甚至美过了汉哀帝后宫的嫔妃,因此更讨汉哀帝的喜欢。而这段恋情也被史学家记录了下来,由此汉哀帝便成为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断袖皇帝。一、董贤十分美貌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6:27: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