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瘟疫中亚姆村344人已死267人,为何剩下的人还不离开?
(说历史的女人——第1201期)
1665年至1666年间,英国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传染病,即黑死病(鼠疫)。此次瘟疫,导致8到10万人丧生,相当于当时伦敦人口的五分之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伦敦大瘟疫”。
当时伦敦大瘟疫迅速在整个英国蔓延,使英伦三岛笼罩在巨大的恐怖之中,有一个小村庄就死了78%的人,但面对可怕的黑死病,村民们无一逃避,他们的做法令人尊敬,被载入史册。
村民们的做法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用一个措施控制了这场瘟疫的蔓延,使英国摆脱了死亡的阴影。

(一)瘟疫来了
1665年夏天,伦敦已是一片人间地狱。在瘟疫最严重的时候,每周有7000余人死亡。这对于人口不到50万的伦敦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按这样的速度,再过一年多,也就是70周后,伦敦,这个世界上的伟大都市将从地球上抹去!连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都慌了,他不顾一切地逃到了牛津郡;连那位伟大的天才牛顿也慌了,当然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刚从剑桥大学毕业的学生,他移居到了沃尔斯普乡下。
当时伦敦市面上的绝大多数商业活动陷入瘫痪状态,富商们和各行各业的职人都已经纷纷撤离;只有少数牧师、医生和药剂师愿意留下来,在疫症肆虐的整个夏天里协助其他民众抵抗瘟疫。当然,当时的伦敦市长罗伦斯先生(Sir John Lawrence)本人也留守在城中。
尽管伦敦当局采取了众多措施,但效果甚微,黑死病已经影响到英国的其他区域,它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向英格兰中北部突飞猛进。
英国中部的德比郡,有一个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的小村庄,名叫亚姆村。这是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村民们以农业和矿业开采卑微而从容地生存着。不过这个小村庄也有一个优势,它是英国南北交通的一个小小的枢纽。
不久,这个小村庄不再宁静。
1665年9月,亚姆村的一位名叫乔治·维卡斯的裁缝,从伦敦订购了一包布料。布料送达后,他发现面料有些潮湿,便用火把布料烘干。就是这个不经意的做法给整个村庄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这些布料上跳出了一些跳蚤,跳蚤携带了鼠疫杆菌……
裁缝维卡斯很快出现了黑死病的症状:发高烧、头痛、呕吐、皮肤水疱等等。仅仅一周后,维卡斯便在痛苦中死去;然后他的妻儿也死去了;然后是裁缝的学徒和他的一家人。
接着,亚姆村人接连出现黑死病的症状,不久他们也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两个月内,黑死病夺去了村子中23个人的生命。亚姆村的村民意识到,瘟疫来了!
(二)一声断喝
蝼蚁尚且偷生,为人何不惜命。面对如此恐怖的情景,许多村民们准备逃离。因为留在村里无异于等死,逃出去尚有活的可能。
这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他的一声断喝,不仅改写了亚姆村的历史,更是改写了整个英国的历史。
他说:“大家不能走。如果撤离,就可能把黑死病传播到北方,为瘟疫推波助澜;如果留在村中,或许可以阻止瘟疫的蔓延!”
他是谁啊?大家能听他的吗?
他叫威廉·莫泊桑,是亚姆村的牧师。他认为他有义务阻止瘟疫的扩散。而村民的外逃,无疑会把瘟疫带到其他地方。可当时逃命要紧,他的建议也并不是很顺利就得到大家的认可的,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首先,莫泊桑在当时的亚姆村还没有什么威信。因为他的前任,斯坦利牧师,本来在当地颇有声望,却因为拒绝执行英王查理二世的一项命令而被免职。这样,作为斯坦利牧师的继任者,莫泊桑还并没有受到村民的认可。不过当时,斯坦利牧师仍在村中生活。于是莫泊桑牧师找到了他。两人达成了共识,决定说服村民,让他们守在村中,不要外逃。其实这就是现在所说的隔离。

(三)众志成城
两位牧师对村民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大家如果走的话未必能活,谁也不知道是否已经被感染了瘟疫;如果不走的话很可能会死,哪怕没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是,这样至少不会再感染别人。留下来吧,让我们把善良传递下去!”
让全村所有的人都认同牧师的建议,这个难度可想而知。但两位牧师做到了。村民们遵从了牧师的决定。牧师还制定了三条规则:第一,礼拜活动从教堂移到室外,以免人群互相传染;第二,不允许任何死去的人埋葬进教堂,因为尸体可能传染瘟疫;第三,不允许任何人进入或离开亚姆村。
于是在牧师的带领下,村民们众志成城,在村子北边用石头修筑了一道围墙,并派人在村口把守,不许任何人员出入。为确保能够得到食物和其他物资的供给,村民只能在隔离墙上挖出孔洞,并把泡在醋里的硬币放在孔洞里(当时人们认为醋能够起到消毒作用)。周边村子的商贩会定期从孔洞里收集这些硬币,然后留下一些食物。这样避免了外人和亚姆村人的接触。
当然,在村子里,人们也想尽一切办法来消除瘟疫,避免大家的互相感染。一旦出现黑死病症状的感染者,就要到酒窖或地下室中进行隔离。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进入酒窖与地下室的村民都失去了生命,无一幸免。在首都伦敦尚没有办法来对付的灾难,何况医疗设备都很落后的农村呢?
1667年8月的8天时间里,一位叫伊丽莎白·汉库克的妇人接连失去了丈夫和6个孩子。她边拿手帕遮挡住嘴巴,边将家人的尸体拖到近郊的野地埋葬。
人们一个个接连死去,像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无声地落下……
威廉·莫泊桑牧师的妻子也未能幸免,她在被确认感染黑死病的前一天告诉丈夫说,“周围的空气闻起来甜甜的。”
这就是当时人们在瘟疫中得到的经验。如果一个人闻到空气有甜甜的味道,就意味着他已经感染瘟疫,体内的器官已受损甚至开始腐烂。
于是人们开始戴起塞满药草的面具,避免闻到这种甜味。甚至有人坐在臭水沟里,来躲避这些甜味的空气。但所有的这些努力都于事无补,死亡人数不断增多,原本秩序井然的亚姆村落很快瓦解。村中道路遭到毁坏;花园无人照料,杂草丛生;田地里的粮食成熟了,无人收割……
村中的每一个人都挣扎在死亡线上,没有人知道谁会成为黑死病的下一个患者。人们依赖周边村镇上送来的食物,过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生活。
(四)一座丰碑
在黑死病的肆虐下,亚姆村有200多人相继死去。村里的石匠也死了。此后再死去的人,没有人为他们刻墓碑了。村民们只能自己学着雕刻墓碑,趁自己还活着,预先雕刻好自己的墓碑。莫泊桑牧师还让人们提前写下自己的墓志铭。
到了1666年8月,黑死病让亚姆村遭到毁灭性打击,全村344个村民中,有267人死亡,死亡率达到了78%!
昔日和平宁静的亚姆村一片死寂。但在这死寂中却凝重地出现了267座墓碑。

“亲爱的孩子,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 这是矿工莱德给死去的女儿刻下的碑文。
“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 ——这是一位医生给自己写的碑文,他死后还在向自己的的妻子道歉。
莫泊桑牧师也死在这次瘟疫中。他的墓碑上刻着:“希望你们把善良传递下去”!
267座墓碑构成了一座伟大的丰碑。
亚姆村的村民选择了自我隔离,把自己封锁在一堵墙内。这堵墙成了一座伟大的“长城”。但它挡住的不是敌人,而是瘟疫的传播。某种意义上,这堵墙带给亚姆村的只是死亡,然而,它带给整个英国人的是重生!
在亚姆村自愿隔离400天后,这场横扫英国中南部的瘟疫消失了。这个渺小而安静小村庄,阻挡了黑死病在英国的蔓延,使英国北部免于被感染,成为英格兰最后的乐园。英国人保住了希望。
10年之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知道亚姆村的事迹后,也深深被感动,他下令特批亚姆村后代世袭免税。但亚姆村人拒绝了国王的好意。亚姆村的这段历史后来被写进1950年版的英国教科书。
多年以后,人们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何亚姆村人这么齐心?为何亚姆村人有如此高的觉悟?他们为何有如此伟大的奉献精神?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这就是信仰问题。有信仰与无信仰的差别是:有信仰的人,活的是人;无信仰的人,活的是命。
亚姆村人都是有信仰的。
法国著名作家加缪在《鼠疫》中说:人人身上都潜伏着鼠疫,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免受其害。

灾难来了不可怕,可怕的人们如何面对。如果人人只顾自己逃命,他也未必能逃得掉,相反会波及更多的人;如果大家众志成城,灾难终会低头而消失。一个民族往往在一次灾难中使自己成熟。
加缪又说: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亚姆村做到了这些。目前,武——汉——人就是这样做的,中国人也是这样做的。这次灾难终将结束!
(文/说历史的女人·花无去)
参考资料:《瘟疫年纪事》《鼠疫》等。
苏联为什么放弃中亚(丢掉包袱)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之一,而解体后的俄罗斯在对待中亚地区的政策上做出了放弃的抉择。这一决策引发了许多讨论和猜测,本文将分析俄罗斯放弃中亚的原因,并探讨其对该地区的影响。我要新鲜事2024-01-14 22:54:250002拿破仑的挚爱约瑟芬皇后:33岁的她带俩娃再婚,成为法国皇后
在一次社交活动中,约瑟芬邂逅了一个经历过战争和革命的年轻将军——拿破仑。拿破仑初次见到约瑟芬时,被她的美丽和气质所吸引,两人很快相互倾心。尽管有年龄和贵族背景的差异,拿破仑还是翻遍全法国,找到了约瑟芬送了一顶珍贵的草帽,这顶草帽成为两人之间的定情信物。我要新鲜事2023-04-23 23:23:3700011587年,该种动物遭起诉,历时8个月辩论和休庭,判决结果出人意料
这是一件十分奇特的案件,真的很奇,至少笔者是第一次知道。——引子1587年的夏天,在法国萨瓦地区的圣朱利安村,村子里的塞涅山上漫山遍野都是即将成熟的葡萄。圣朱利安村的村民看着一串一串葡萄挂满枝头,如同看着一串串金珠和希望,他们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因为他们今年又能取得一个好收成了。但是,在丰收的前夕,却发生了意外。这个意外,对于靠种植葡萄为业的圣朱利安村的村民而言,可谓是晴天霹雳。我要新鲜事2023-05-20 01:51:060000朱元璋为了逼婚问蒙古女子天下什么最大女子智答4字
我要新鲜事2023-06-06 22:11:330001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13岁、14岁的女孩?真实原因令现代人倍感无奈
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13岁、14岁的女孩?这个问题可能会让现代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是一种恶俗的风气。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古代的婚姻制度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法定结婚年龄、寿命、战乱等方面来探讨古代男子早婚的动机和利弊,希望能够让现代人对古代的婚姻有一个更全面和客观的了解。一、当代法定结婚年龄,男22女20方可登记我要新鲜事2023-12-02 19:15: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