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瘦客——杜甫的精神图腾
1、大唐
我写的大唐,是杜甫的大唐。
是历史天空曾经光芒万丈而后又逐渐散为流霓隐入黑暗的那一段。
生逢盛世,盛极而衰,对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命运来说,都是不幸的,但对于一个诗人,却是幸运的。
盛唐天空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也只有在大唐,在极昼和极夜的温差中,才能蕴育出这样气质峭拔的诗人。但他们分走在大唐的两侧,如果大唐是一座巍峨崛起的山峰的话。李白走在朝阳面,所以他仰头向天,气宇轩昂,那些绣口一吐的诗句仿佛都是从天上来的,世人根本接不住,只能无限仰望,无限崇拜。而杜甫走在背阴面,他脚踏黄土,面向大地,那些诗句全是从黄土征尘里爬滚出来的,灰头土脸,沾泥和血,却句句摧人心肝。
李白和杜甫一生都在写诗,一个在天上御风而行,一个在地上举步维艰,一个编织华美出尘的霓裳羽衣,一个寻索爬满虱子的疮痍内里。
李白大杜甫11岁,但人们称杜甫为老杜,仿佛李白从来不曾老去,而杜甫从来不曾年轻过一样。
其实,在最初的最初,是这样的。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
这一年,唐睿宗李旦禅位于其之李隆基,史称唐玄宗。和唐玄宗相伴而来的,是他励精图治开创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到底有多繁华,相传唐朝有一个宰相非常贪婪,在那个物品极大丰富的年代,这个宰相贪无可贪,最后竟然贪污了波斯人进贡的八百担胡椒。
开元年间吏治清明,百姓富足,唐玄宗任用的姚崇,宋璟,张九龄,张说等贤相,都是名垂千古的肱股之臣,这个贪婪的宰相也许是人们杜撰出来,为大唐盛世做注脚的一个小角色而已。
但确实的是,各种奇珍异宝纷纷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龟兹的舞女最是美丽,在酒肆极受欢迎;于阗的绘画赫赫有名,出产的白玉举世无双;高昌的乐手声名远扬,常往达官贵人处演奏;大宛的良马流着传说中的血汗,千金难买一匹;粟特人最擅长经商,主宰着西市的贸易;莎车艺人表演吞火杂技的地方,总是聚集着一大群人舍不得走……
一车车的丝绸、茶砖与瓷器,在大唐边军的护送下,从中原运往西域,然后被说着汉话穿着唐裳的各族商人,贩卖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连接天南地北万里之遥的丝绸这路上,驼铃声声,黄沙滚滚,逶迤成大漠最奇瑰的风景。
《唐新语》中说,长安城里,胡人戴着汉人的帽子,汉人穿着胡人的衣衫,谁是胡谁是汉,连官府也无法分辨。大唐海纳百川,并不厚此薄彼。
《唐六典》记载,开元年间与唐通使的国家多达300个。日本遣唐使到达长安15次,东罗马帝国先后7次遣使至长安,阿拉伯帝国曾36次派使节,西域各国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杜甫也在他的《忆昔二首》诗里这样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政治强势,经济繁茂,文化混血,终于把盛唐气象以一种专属的凝炼方式推向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这就是唐诗。
李白是大唐的诗仙,他的诗句也是带着仙气的,动辄“欲上青天揽明月”、“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简直是盛唐的代言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连发个愁都是夸张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连励志都如此带有煽动性,这是盛世给予的底气。
王维和孟浩然的田园诗,是又一种安适的情味。“屋上村鸠鸣,村边杏花白”、“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句恬淡,却自带一种笃定和自足的气场,它是繁华的衍生物,以丰足安乐的田园气息,和长安的万丈红尘遥遥相对。
高适、王昌龄、卢纶等的边塞诗,则风云漫卷,气度开阖,大国气象隐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雪夜,偷袭,金戈铁马,追逃,原本肃穆沉重的一首诗,却以一片轻盈的雪花收尾。大雪落在寒光凛凛的长弓和大刀上,就像落在广袤辽阔的大唐国土上一样轻闲自在。落在哪里,都在我掌中,单于也不过一片即将溶入手心的雪花而已,这是泱泱大国奔腾的自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的诗形象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壮观图景。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即使是送别诗,高适也写的不哀不伤,满满真男儿的胸襟和豪情。
曾读过一首《阙题》诗: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眘虚写的,细细品读,那种庸常日子的绵长和悠远,静定与安稳,就像缎面上不经意点缀的小花,只看其色泽和纹理,已能触摸到背后那个锦绣万般的时代。
唐诗已春花绚烂,杜甫尚寂寂无名。
除了七岁开口做诗咏凤凰,初露才华端倪之外,杜甫的少年时代是健壮而活泼的,正如他在诗中这样回忆:忆年十五心尚弦,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十九岁,杜甫辞别家乡和父母,开始历时四年的漫游吴越,彼时,他已是一个裘马清狂,对世界充满幻想的热血青年。值得庆幸的是,也只有开元盛世这样的时代,才让出身下层官吏家庭的杜甫,充实而愉快地度过他人生最美好的青春。
二十三岁,杜甫第一次应试落第。但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带给他的乐观,让他丝毫没有沮丧,他继续开始他的漫游之旅,远游齐越,历时五年,中途不但结识了李白,还和李白、高适一起同游齐宋。
一颗澎湃的心,一个斑斓多彩的世界,一群天风海浪般才华张扬的年青人,碰撞出来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的明亮和忧伤,还有那些迷人的让人热血沸腾的诗句。杜甫写《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简直不只是在望岳,而是用诗句在征服泰山,那时,天下已在他心中。
杜甫笔下的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笔下的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那种气魄和无所畏惧,简直瞬间荡平心胸。此刻,我只想用大卫的诗来表达内心感慨:
“我得用多少颗钻石,
才能拼出青春这个词?
在离天最近的地方,
把双臂最大限度地展开,
像鹰展开它的双翅,
像天空展开它的雷霆……”
年轻真好,即使被人称为老杜,他年轻的诗句也是长着翅膀,驭着风暴和雷霆的。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旅行,读书,写诗,结交名流,美好的青春时光就这样一忽而过了。
杜甫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时,宰相李林甫已经成功排除异己,独揽朝政。为了排挤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做官,时任主考官的李林甫竟然向皇上谎称“野无遗贤”,一个考生也没有录取。杜甫又一次被无情地关在科场门外。
彼时,已是天宝六载。
从开元到天宝,单从年号上看,大唐已经收起锐气,开始躺在功劳薄上炫耀而自恋地孤芳自赏了。
千娇百媚的杨贵妃,已经日夜环侍玄宗身侧,她回眸一笑的光华,映衬着六宫粉黛毫无颜色的面容。
不久,长安水边冶荡的波光里,会照见杨贵妃三个同样美貌姐姐的衣香丽影,让世人直呼:生男不如生女好。
而在更远的蒲州小村,一个叫做杨国忠的远房表哥,正望着天花板日夜筹谋,欲快马加鞭赶往长安。
开元二十四年,大唐讨伐契丹,大败而归,损失惨重。宰相张九龄曾下令处死出征主将,玄宗皇帝一时心软,竟然留下了主将性命。那个侥幸活命,后来又手握重权,成为唐朝三藩节度使的胡人,叫安禄山。
大唐的一轮红日,正隐隐西渐。
乌云从四面八方涌来,无声吞没着曾经光焰万丈的晴空。
而杜甫,终将在越陷越深的黑暗里,挣扎,煎熬,蝉蜕,和着泥污和眼泪,“玉成”为一代诗圣。
2、瘦
在今天的成都草堂,有一尊杜甫铜质雕像,黎黑,清削,瘦得让人惊心。
人们的印象中,杜甫似乎就是一个干瘦老头,却没想到,可以瘦得这般凛冽。
无肉使人瘦,相思使人瘦,抑或清醒使人瘦?除此之外,杜甫似乎还得加上清醒后的重重忧患。
由此我想,大约屈原也是瘦的,他在汨罗江畔披发行吟的样子单薄如影,形似鬼魅,让人心酸;范仲淹肯定也是瘦的,他忧完天下忧百姓,连喝下去的酒也要化成泪,还给乡愁,他无论如何是不会胖的;鲁迅应该也是瘦的,他的文字如投枪匕首,他的人投影在文字里,犀利而冷峻。老子应该也是瘦的吧,要不怎会有仙风道骨,骑青牛飘然西行。
不过庄子应该是一个胖胖的老头儿,他心宽体胖,每天和惠子耍耍贫,斗斗嘴,人生乐得逍遥自在。杨贵妃是个毫无心机的女人,除了爱吃荔枝累死了几匹马外,基本人畜无害,甚至有点天真,嫁与帝王依然傻傻地相信爱情,所以她也微胖,但她环肥燕瘦,胖的恰到好处,君王喜欢的不得了,从此贪睡不早朝,间接荒废了皇帝职业和大唐前程。安禄山也是著名的胖子,走路都要人扶,但他是口蜜腹剑的那种,心机深不可测,胖不过是他伪装的拟态。
杜甫开始瘦下来的时候,应该是在父亲杜闲去世之后吧。
那时,他第二次应试落弟,心情不畅。偏偏父亲又在那一年去世,他的经济来源也断了,从此这个世界不但需要他独自面对,还需要他向世界讨要生活。可杜甫并不在意,依然徘徊长安,反复递诗文呈献达官贵人,以期求得一官半职。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人推荐。因此,考生们纷纷奔走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以期得到贵人青睐。王维20岁赴长安参加“高考”时,就拿着自己的“行卷”先投到唐玄宗的弟弟岐王门下,当他得玉真公主(玄宗胞妹)已经将状元的头衔给了另一个文人张九皋时,岐王就给王维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在玉真公主举行的宴会上,装扮成伶人,给爱好音乐的玉真公主弹奏琵琶,以此博取玉真公主的赏识。果然,宴会那天,玉真公主听了王维的弹奏,赞不绝口,又加上王维“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玉真公主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岐王趁机把王维推荐给公主,说:“此生非只通音律,至于问学,无出左右。”王维献上怀中诗卷,公主览诵未毕,就大惊道:“这些诗作都是我平素所喜爱的,以为是古人佳作,竟然都出于你之手!”公主立即派人把主考官召至府上,告诉他必须以第一名录取王维。王维就这样中了进士第一名。
杜甫当然也期望能遇到这样的贵人,并非他多么迷恋官场,而是在古代,入仕是社会低层士子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径。而杜甫,偏偏又那么执着于他的理想。
年轻的时候,杜甫曾对道教深深迷恋,他还和李白一起到王屋山访仙问道,对灵丹仙芝和长生术颇感兴趣。
中年以后,科场蹭蹬,杜甫曾在诗中写道: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仿佛人间一切都看破,决心要遁入空门,不问世事。
但信仰不是候鸟,在枝头来回飞。信仰是根植心底的种子,最终会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人生里程的醒目坐标。出身官宦家庭的杜甫,远祖杜预是西晋名臣,名儒,祖父杜审言在朝为官时,才华出众,是著名的“文章四友”之一, “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对杜甫影响深远,所以既使经历过道教和佛教的短暂游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理想,还是成了杜甫最终和最后的选择。
长安看似繁华,求生活却不易。杜甫靠卖药,靠朋友接济,过着捉襟见肘的贫困生活,而他卑微谦恭地反复递呈给达官贵人们的诗文,却并没有得到重视。在长安的最后两个年头,杜甫已经沦落到与贫民为伍去一起购买减价官米的地步。但正如风平浪静的大海,当沉潜到它的底部时,杜甫才清楚地看到,掩盖在花团锦簇外表下的大唐,其实早已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杜甫写过一首颇为奇怪的诗:《饮中八仙歌》,诗里描写了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个人痛饮沉醉的狂态。不议论,不评判,仅仅是描写而已。
但许多人还是从这首诗里看出了端倪,既然一起喝酒,杜甫为何不醉?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清醒的人最痛苦。
李白在年青时已诗名大盛,却因谗谤而遭玄宗疏远,贺知章在当时文学才名上颇有地位,但就做官而言,也不过是政治上的点缀品,以诗人的敏感和嗅觉,李白和贺知章他们果真对世事毫无觉察,只是简单的饮酒买醉,随波逐流吗?不,不是这样的,《饮中八仙歌》其实应该是一个年代的缩影,多少人正是凭着巨大的惯性,以夸张的浪漫的行为来消解心底无限惆怅和失意,却不想睁开眼睛正视现实。醉,有时是一种逃避,有时也是一种解脱。
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却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魏晋名士躲在竹林里饮酒,清谈,便果真与那个暗黑的社会黑白分明了吗?人生苦短,饮酒行乐未必不是上策,但直面人生却是需要勇气的。而杜甫,已经决意做一个清醒的诗人,这一生,这一支秃笔,他要写他深深爱着的国家,写它强健的躯体和隐秘的伤痕,无耻的虱子,被吸食压榨的百姓,还有满目疮痍的大地。
他的诗,开始不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不再用陈词滥调讨取某个人的欢心,他的笔,一旦接触泥土,就开始变得沉郁和犀利。他写《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碌碌尘灰里是生离死别,是追奔呼号,是牵衣顿足,是白骨露野,是穷兵黩武的国家对百姓子民的摧残。他写《丽人行》,衣香鬓影,鲜艳富丽,满眼奢侈和豪华,“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就是这一方红帕,让人不经意嗅出那些珠光翠羽掩盖下的荒淫气息,山珍海味衍生出的腐朽味道,笔峰直指权相杨国忠,含蓄不露,入木三分。
天宝十三载秋,长安一带一连下了六十多天的雨,农田都被淹没,长安房舍倒塌无数,关中大饥。唐玄宗听着窗外淋漓的雨声和身侧贵妃娇憨的鼻息,终于想起了他遗忘已久的百姓。他召来宰相杨国忠询问,杨国忠拿着几束不知从哪里弄来的稻穗对玄宗说:“雨虽多,不害稼也。”玄宗竟然真的以为是这样,就又安心的睡下了。漫长如缕的雨声,再也没能惊扰玄宗的好梦。
杜甫也被困在长安的小旅馆里,卧病在床,地上的青苔几乎蔓延到了床上,街上的积雨已经生出了小鱼和浮游生物,但就是在那样冷冰潮湿的环境里,他在诗却写道: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也许,是因为杜甫早已沦为苍生,所以他更懂苍生之苦,稼穑之重,也许是因为杜甫心怀天下,所以他心里早已忘记了自己。他只知道以已之痛,去度国家之痛,黎民之痛。
天宝十四载,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兵曹参军的微职,他回奉先探视家小,一路上看到百姓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哀鸿遍野,回到家才得知幼子已经饿死。诗人心如刀割,奋笔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长诗。“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一个心怀天下的男人,却荫庇不了嗷嗷待食的稚子,这究竟是一种讽刺还是一种悲哀,但杜甫在诗的最后却说:我好歹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岂不是更加辛酸。
这个男人忠厚得简直让人想哭,然后是来自灵魂深处端正的肃然起敬。记得一位作家说过:在至深的苦难和最黑的人性深处诞生的悲悯,永远有着令人最震撼的感动,那是属于灵魂的感动。一千多年了,杜甫的诗句如传世的青瓷冰裂纹,看得见它体无完肤的心碎,也看得见它幽微不灭的人性光辉。
在诗人忧心忡忡的诗句里,安史之乱还是来了,渔阳颦鼓终于惊醒了玄宗的春梦。这个大唐最伟大的男人,忽然发现自己此刻竟如此无力,他心爱的女人被逼自缢,他的宰相被诛杀,他被迫让位于儿子肃宗,几乎一夜之间,他失去了权力,地位,女人,还有大唐所有的骄傲和荣光。
得和失都如此彻底,仿佛证明人生终究不过一场游戏,唐玄宗已经彻底出局,而其它人还在苦苦坚持,直到游戏结束的那一刻。
杜甫也带着家人开始流亡,兵荒马乱中,他把家人安顿在鄜州一个小村,便不顾自己安危,急急北上,去追随刚刚继位的唐肃宗。也许在诗人眼中,皇上就代表着国家所在吧,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却总想着此刻自己应该在皇帝身边,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再次途经长安的杜甫,看到昔日繁华似锦的都城,管弦丝竹之音似乎还在耳边缭绕,如今却已荒草萋萋,人去楼空,他含泪写下这首《春望》,家愁,国愁,离愁,乡愁,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重得他不能呼吸。杜甫才四十五岁,可他已经忧愁的满头白发,稀疏的几乎承受不住一只簪子,像一个衰朽的老翁。
唐肃宗,这位乱世天子,成长过程中险象环生,遭到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任宰相的排挤,安史之乱终于给了他施展拳脚的机会,所以刚一继位就急于收复长安,想坐稳江山。但多年隐忍苟且、杯弓蛇影的太子生涯,也让他谨小慎微,敏感多疑,除了张皇后和身边的宦官,他几乎谁都不相信。他派郭子仪、李光弼领兵与叛军作战,却又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结果群龙无首,人心散乱,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在与史思明叛军决战之时大败。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又下令征兵。杜甫路过新安,正看到惊魂未定的百姓又一次遭到战乱的威胁,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怀着极度矛盾的心情,写下了沿途所见:《三吏》、《三别》。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多少人在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洒下同情的泪水时,杜甫却看到了石壕村里这对无名老夫妻的生离死别,看到了刚过门的新嫁娘与被迫前往死地的丈夫“暮婚晨告别”,看到了刚回到家乡又第二次被征入伍的人,临别时已经没有亲人可以告别,“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他们无处表达内心的悲哀,只能默默承受命运的重压,被驱使,被压榨,被践踏,悄无声息的流血、流泪和死去。杜甫用他枯瘦的手指,蘸着老百姓墨汁一样浓黑的悲哀,为他们代言。写他们怎样在水深火热中翻滚,怎样被命运驱使,求生无望,求死无门,怎样命贱的像蚂蚁一样,默无声息载入死亡。那些揪人心肠的诗句,终成唐诗里难以磨灭的伤痕和丰碑。
许多时候,掩卷沉思,如果唐诗里少了这些哀嚎,幽咽,白骨荒冢,少了这些应征老妪,豁齿老翁和无名小吏,它还会那样辉煌和不朽吗?
也许,只有奔腾不息的生活本身才值得铭记,不管它是泥沙俱下还是江河日上。杜甫的诗,是人民的诗史,是无名老百姓的纪念碑。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月夜》,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因为它终于写尽了这个忧患忠正的男人柔情万端的一面,家国和天下,都是杜甫心头深爱,他虽然把毕生的抱负奉献给了国家,却把一个男人的痴情和深情都给了他的老妻,那是他心底最后的温暖。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思念也好,悲伤也好,狂喜也好,这个被杜甫称为老妻的女人,分享着他生命里所有的季节和细节,不管酷夏还是严冬,霜沉还是月降。能让岁月长久的,唯是这细水长流的爱,而让诗人的诗句温情脉脉的,却是这个杜甫用心爱了一生的女人。
在秦州,杜甫又做梦了,梦里总是李白。当他听说李白被流放夜朗,便一连好几天做梦,梦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他忧虑地写下《梦李白二首》遥寄他的好友,看似写梦,却字句生凉,至诚至真。虽然在当时,杜甫的名气远不及李白,虽然当时杜甫也正流落秦州,生活艰难,可杜甫当李白是好友,这种关切是无门槛的。
人们常常纠结,杜甫给李白写了十几首诗,李白却鲜有回应,可是,汪伦挑了一担酒给李白,李白写诗回赠汪伦,这样的友情就对等了吗?李白是莲花火焰,是不拘任何形式的清逸出尘,杜甫是木炭老粥,是居家男人温厚的深情款款。许多时候,朋友镶嵌在默默的关爱里,就像夜空的星星和月亮,它们并不是相同的种属,却只要彼此辉映,彼此光照,已经足够。
只是,世事动荡,每个人的生活都细如蛛丝,也许一阵风来就了无踪影。在秦州,杜甫写诗怀念他的弟弟,怀念他的好友李白,郑虔,高适、岑参,薛据,严武,他唯恐他们过得不好,就一首一首写诗,任凭诗里爬满忧伤。
对朋友,对家人,对国家,对百姓,这个世间,还有什么是杜甫不牵挂不忧心的呢?
“尚怜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他在《题江外草堂》里想念着被蔓草拘缠的四棵小松,“筑场怜蚁穴,拾穗许村童”,他在《暂住白帝复还东屯》里担心夯土的人把蚂蚁的窝破坏了,那些散落的稻穗,就让村童去捡拾吧。他还写《题桃树》、《秋雨叹》,在杜甫的诗中,他写一切生灵都用的是爱抚的笔触,他关注世间所有一切的生命,即使自己一生郁郁不得志,边吃饭也成问题,他还是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葵霍倾太阳,物性固难夺”。杜甫一生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信仰的,儒家的仁和爱,于杜甫而言,是忠君爱国,是心忧天下,是天下苍生和世间万物在他心头的重量,他自觉承担起人间一切的苦难,挑在肩上,诉在笔端,就像葵花向日一样虔诚而执着,至死方休。
西方有一个心理学家叫马斯洛,他有一个著名的需要金字塔理论。他说,人的需要是有层次之分的,像个金字塔一样,底部是生物性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对安全的需要,中间是社会性的需要,包括交往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顶端是精神性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样一个结构中,如果较低层次的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不会显现出来。
可是为什么有些人,比如杜甫,在自己还吃不饱穿不暖,最底层的需求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还总想着关怀人民,关怀天下,时刻想着自我实现呢?
快乐主义哲学家、英国经验论者约翰·穆勒,他对这个问题讲得最清楚。他说幸福、快乐是有层次的,有质的不同,有的是比较低级的快乐,比如吃饱穿暖,身体的享受;有的是比较高级的快乐,比如价值认同,自我实现。一个人如果沉溺在肉体的快乐中,从来没有品尝过灵魂的快乐,他就永远不会知道灵魂的快乐是一种多么强烈而美好的快乐。约翰·穆勒有一句名言: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快乐,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快乐。所以也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但是,有的人的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也就是他的精神层面没有觉醒,所以他始终还不知道精神的快乐远远超过物质的快乐。
而杜甫,他内心的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一直是清醒的。
如今的成都杜甫草堂是何等气派,可是在一千二百年前,杜甫住在这里的时候,只是一檐矮小的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他五十岁那年,一场大风把他的茅屋掀了顶,而调皮的孩童又抢走了风中的稻草,“床头屋漏未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辗转难眠中,杜甫想到的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在生命最后的风雨飘摇中,杜甫自己都走投无路了,还在一首《又呈吴朗》中这样写道: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一个无食无儿的妇人,到杜甫门前扑枣,只是一个秋天的事,杜甫却记下了,后来杜甫把房子借给了一个吴姓亲戚,还特意写首诗叮嘱:如果不是走投无路,妇人不至于稀罕这几个枣子,如果她再来打枣,你对她态度和蔼一些。
这首诗几乎谈不上什么技巧,纯粹是诗人一片真情。而杜甫用这样广阔的胸怀关怀着最底层的穷人时,他自己也正是一个无依无靠的穷人。
三年后,杜甫穷死在湘江边的一条船上,没有人为他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甚至他的诗,在那个时代也没有得到公允的对待。当时唐朝几种重要的诗歌选本,如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竟然没有选用杜甫一首诗。
但时代既然用冷酷的目光选择了杜甫,让他经历磨难,贫穷,战争,忧患,也许是因为诗真的是穷而后工吧,后世的人将会永远铭记,唐朝那个瘦得可怜的老头,和他写成的可称为诗歌《圣经》的那些不朽诗篇。
3、客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古诗十九首》里的这两句诗,让人有一种恍惚感,时光恍惚,人生恍惚,似乎一辈子就如一条鱼,手一滑,它就那么倏忽不见了。
用杜甫的诗来形容,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生而为人,对天地而言,都是过客。但对杜甫来说,即使他身处的那个时代,也一直把他排挤在外,他举着他的诗,用尽毕生的力气敲叩着庭院深深的朱漆大门,院内觥筹不尽,歌宴起尘,院门却始终紧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被那个时代拒绝的,并不止杜甫一人,只是杜甫被拒绝的更彻底。
还是从长安说起吧。
天宝五载,杜甫初入长安时,除夕之夜在客舍守岁,无事可做,便与一群人参与博戏,兴至时袒胸赤脚,大呼小叫,输赢毫不在意。还写诗以记之: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诗中满满少年豪侠之气。
仅仅是几年后,杜甫在写给好友韦济的诗中,却这样写道:“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人生艰辛仿若挥之不去的雾霾,终于隐去了那个清水白溪的英雄少年,眼前,只剩一个挫败而失意的中年男人无比酸楚地喃喃自白。
早上敲叩富人家的大门,晚上追随在达官贵人的马后,不时遭受白眼和冷遇,在无人处举起袖子擦拭眼角的泪。长安求官十年,杜甫就是这样卑微地拿着自己的诗作,写着言不由衷的句子,托着横七竖八的关系,一次次塞给那些他认为可以带给他些许好运的贵人,殷勤地给朝廷写诗献赋,甚至病急乱投医,托人向杨国忠求助,结果却一次次石沉大海。
只有一次,是在天宝十载,唐玄宗举行了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和合祭天地于南郊等大典,杜甫抓住机会写成《三大礼赋》献于朝廷。这一次总算引起了玄宗的注意,命杜甫待制集贤院,让宰相考试他的文章。这是杜甫一生中最得意的一件事,他直至晚年还自豪地回忆说: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皇帝钦点,宰相亲试,万人围观,看他一人落笔锦绣文章,那是何等荣耀。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宰相还是那个小肚鸡肠的李林甫,四年前他使用阴谋使应试者无一人及第,这次,他依然不会让这个有才华的年青人进宫,所以,杜甫的希望自然又落空了。
仕途无望,又没有经济来源,杜甫只能靠卖药,靠朋友接济艰难度日。他每天和城里的老百姓一起,挤在购买减价官米的队伍里,前胸贴着后背,汗水夹着泪水。“回望长安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花繁色艳的长安,可以为一匹载着荔枝的驿马大开千门,却容不下一个诗人虔诚卑微地靠近,一次次逼着他四处碰壁,折羽尘泥。长安十年,杜甫迅速老去,连同他那些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白鸥清波的浪漫想法。
杜甫不如李白洒脱,现实中走不通,一转身“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外面有更广阔的宇宙在等着他。杜甫只会愤激地说着“儒术于我有何哉,孔丘盗跖俱尘埃!”,看似万念俱灰,其实心里依然放不下,只能在红尘里苦苦挣扎,煎熬。而他的诗,也至此慢慢从浪漫主义队列里撤离,慢慢与盛唐高华雄拔的主流气象越走越远,它衣衫不整失魂落魄地站在百姓中间,以呐喊,以血泪,以尘污和炭黑,与朱门,锦绣,风流和繁华相对峙,执拗又倔强。
在盛唐,杜甫的诗也是气息生疏的客人,是面目迥异的异数,远不入主流法眼。
陆游写过一首诗,可作为杜甫的长安速写:长安落叶纷可扫,九陌北风吹马倒。杜公四十不成名,袖里空余三赋草。车声马声喧客梦,三百青铜市楼饮。杯残炙冷正悲辛,仗内斗鸡催赐锦。长安,可曾像一个冗长繁华的梦,多少人在这里醉生梦死,不知归路。而杜甫的梦,却支离破碎,不堪捡拾。
后来,杜甫总算得到一个河西县尉的官职,从九品下,是一个管理社会治安的小官。唐朝的官员品级有三十个,从九品下是级别最低的官职之一,可杜甫竟然拒绝了这个官职。后来朝廷又改任杜甫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一个掌管府内卫士以上名帐差科及公私马驴的闲职,彼时,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了,为了生计,他才接受了这个官职。
杜甫作诗戏称: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也许,十年求官的经历,诗人早已深深厌倦了那种低头折腰,毫无尊严的生活,所以,他宁愿当一个无足轻重的闲职。
可就是这样的闲职,做了还不到两个月,安史之乱就爆发了。社会剧烈动荡,又一次把杜甫仅有的一点闲逸无情的践踏在地。
很快,长安沦陷,玄宗逃离,肃宗在灵武继位,改国号为至德,日月和天下一夜之间全都换了。杜甫为了表示自己对国家的忠心,不顾个人安危,追随肃宗赶往灵武,中途不幸被叛军抓住,他又找机会逃了出来。当他冒着硝烟滚滚的战火穿过两军对峙的前线,穿着麻鞋和露出两肘的破烂衣服,逃到肃宗朝廷所在的凤翔,拜倒在肃宗面前时,肃宗也被他的忠心感动了,至德二载五月,任杜甫为左拾遗。
幸福来得太突然,诗人自己也不敢相信。悲喜交集之中,诗人在诗中写道:“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回想起逃亡的经历,诗人这才开始后怕,自怜,喜极而泣。十年漫漫求官路,磨灭了他内心所有的火焰,而历尽千难万险的一次投奔,却带给他意外的收获。人生想要的答案莫非都在别处,还是说,人生处处有因果,此处种因,终会在彼时结果。
可是很快,杜甫因为替房琯求情,措词激烈,触怒肃宗,被一贬再贬,贬到了离朝廷远远的华州。世间大事,其实均在进退之间,能进则进,该退则退,方为至策。耿直不阿的杜甫,但凭一腔孤勇,冒死进谏,岂知唐肃宗不是唐太宗,没有兼听则明的耳朵,所以终究难逃被贬命运。“俯仰天地间,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的叹息还是表白,但毕竟,做诗和做官完完全全不是一回事啊。
杜甫就这样被排斥到官场的边缘,或者说,这一辈子,他都是一个迂腐的政治看客,从不曾真正步入权力的中心。他写过一首《蜀相》的诗,哀悼三国名相诸葛亮: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细细读来,杜甫又何尝不是在祭奠自己幽幽先死的襟怀和抱负呢?
乾元二年七月,杜甫途经新安,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之后,看尽世态炎凉的诗人,终于心灰意冷,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微职,携家前往秦州投亲,永远离开了旋涡险恶的政治中心。
从些,杜甫开始了举家不定的漂泊生涯。
当时的秦州(今甘肃天水)也并不太平,强大的吐藩正日夜威胁着这座边城,黄昏时满城的鼓角之声,报警的烽火时不时从远方传来,惊扰着诗人敏感的神经,而秦州的亲戚也并没有给他多少帮助。
杜甫只好又带着家人到同谷(今甘肃成县),艰难跋涉一个多月,全家人的生活几乎已濒临绝境。寒冬腊月,白发蓬乱的诗人只身到山间捡遗落的橡栗充饥,又手拿着木柄长镵到山间挖黄独的块茎,可是黄独苗早已枯萎,又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雪,哪里能找到呢?诗人空着双手回去,一家人饿得倚壁呻吟。
饥寒交迫之中,一家人终于到了成都。诗人在距离草堂寺三里远的浣花溪边觅得一块荒地,修筑了一座茅屋,称之为草堂。在这里,杜甫得到了朋友严武的照顾和资助,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安定和快乐的一段时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春夜喜雨》是杜甫在成都写的,是诗人所有诗作中少有的基调明快、色彩明艳的诗。当漂泊的身心终于安定下来,即使收容它们的是一间糙劣的茅屋,诗人依然可以倚枕听雨,就风入眠,饶有兴致地写下这些欣喜万分的诗句。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浣花溪畔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草堂里疏放、真率的平静生活,诗人觉得此生已无所求,唯心安足矣。
与老妻乘小艇出游,稚子叫怒索饭,野人送来朱樱,秋风刮走屋上的茅草,草堂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饮一啄,日常的生活落诸笔端,竟有咂摸不尽的意味和隽永,成为诗人笔下难得的一抹亮色。
只是,这夕阳返照得太迟,而唐王朝的阴霾还在继续加重,旧友又大半凋零:李白,储光羲,房琯,郑虔,苏源明,高适,严武,这些生命中温暖的名字,连同他们各自投射给诗人的美好时光,都陆续离他远去,渐行渐远了。裹挟着死亡气息的黑夜,正以巨大的阴影悄悄靠近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严武死后,杜甫悲痛欲绝,他带着家人悲伤地离开成都,生命的最后几年,杜甫带着家人先后移居夔州,后来又到江陵,岳州,潭州,衡州,复返潭州。没有故人,似乎哪里都不是故乡,诗人拖着衰朽多病的身体四处辗转,却再也没有找到一块可以让他心安的所在。
或者说,诗人正在一点点死去,从他辞官离开华州那一刻,他身体里致君尧舜的儒生杜甫已经死去了,旧交一个个离去,他生命里温暖淳厚的友人杜甫也渐渐抽离了,剩下这多愁多病的残躯,就交还给山野吧,他本是这人间的过客,为了见证一个伟大的时代,一生行走在血迹斑斑的大地上,来回苦吟。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盛唐已一去不复返,诗人的使命也要完成了,发已白,歌已哀,从开元一直吹到大历的风,半是萧瑟,半是悲凉。
大历五年春,五十九岁的杜甫在潭州邂逅流落江南的李龟年,李龟年皤然白首,杜甫垂垂老矣,混浊的双目辨识间,半生光阴,恍然归来。
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他“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那时,杜甫少年英挺,才华早著,颇受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赏识,常在府上延接。那时,李龟年长身玉立,善歌工吹,是大唐最负盛名的歌唱家,经常到贵族豪门歌唱,他们在歧王宅里相识时,大唐绚目耀眼,正值“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开元全盛日。一时间,所有的时光都在倒退,那些光辉岁月,那些盛唐传奇,挟带着四十多年的光阴,仿若夕阳下镶着金边的海浪,铄金耀玉,翻涌而来。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欲言又止意味深远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历史用这样的安排,一位老诗人和一个老歌唱家,以一次穿越时空的相逢,为一个时代同台谢幕。
冬天,贫病交加的诗人,饿死在江边一条船上。
4、后记
诗人杜甫完完整整的死了,但他的诗还活着。
当盛唐携着它的浪漫气息一去不复返时,诗人们再也吟唱不出高亢嘹亮的歌声了,习惯于昂首抬头的人们,这才开始低头,重新打量杜甫的诗:血仍是热的,泪依然凉薄,一呼一吸真实可触,每一道伤痕带来的痛楚都毫发毕现,纹理细腻。如一件件被冷落的出土文物,鉴定完毕,人们如获至宝。
韩愈、白居易、元稹、孟浩然,身为中唐诗人的代表,他们各自创立韩孟诗派,在诗学观点和创作倾向上都大异其趣,但他们对杜甫却一致推崇。
韩愈在《调张籍》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中唐诗坛,杜甫地位俨然已经超过王维等人,与李白分庭抗礼了。
及至晚唐,李、杜齐名已成为诗坛共识。
杜牧诗云:命代风骚将,谁登李杜坛?
李商隐诗云: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
杜牧和李商隐,这两个晚唐最杰出的诗人还被称为“小李杜”。
同时,杜甫的诗也受到各种选本的青睐。
正如元稹在杜甫墓系铭中说的:“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瘐之流丽,尽得古之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到了宋代,杜甫和他的诗更是备受推崇,“诗史”、“集大成”者,诗圣杜甫,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称呼。
北宋秦观《韩愈论》云:于是杜子美都,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苏轼云: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而自南宋出现《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注本后,杜诗的注家、选家及研究专著作者已经超过千人,成为文学史上罕见的壮观。
元、明、清三代,各种有名的杜诗注本更是层出不穷。比如元人张性的《杜律演义》、明人胡震亨的《杜诗通》、清代大学者钱谦益的《钱注杜诗》等。人们一遍遍品读、咂摸着杜甫的诗,加上各种批注,点评,注释,仿若回味无尽的槟榔,每一个人都从杜甫的诗里咀嚼出各自生活的滋味,那种心灵的碰撞和互通,超越时代,生生不息。
今天,成都的杜甫草堂,不但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普通大众也喜欢那里的清幽和雅致。
除了成都,陕西延安、甘肃天水与成县、四川三台等地都留下了杜甫草堂或祠堂等纪念性建筑物。
杜甫的诞生地河南巩县南瑶湾村,建有杜甫故里纪念馆。杜甫的墓地则有七八处之多,其中湖南耒阳、平江、河南巩县、偃师的四座历来被当地人民认为是真的杜甫墓,至今争论不休,人们多么希望诗人是长眠在他们家乡的土地上。
更为重要的是,至今,我们还在口口相传杜甫的诗歌。春天了,我们会在一个清丽的早晨脱口吟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下雨了,我们摇头晃脑地念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徘徊花园香径,我们不由想起: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白露节的夜晚,远方的游子会惆怅的沉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的明。偷懒时,被父母训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我们也会鼓励自己的孩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也许,我们再也找不到这样诗句了,它浅近如话,却又如此切近日常,需要时信口拈来,平时就贴身放在手边,像母亲时时取用的针线笸箩,杂置却包罗万物,像厨房里装盐的陶罐,被一双双手触摸,愈加闪着幽微而朴素的光芒。
诗人终于可以安眠了,而他的诗还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可我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诗歌温暖的驿站和加油站,每一个喜爱唐诗的人都是它自觉不自觉的使用者和传播者。由此我想,诗人和他的诗都是不死的,只是杜甫已经不是那个具象的瘦得可怜的老头,而是和他的诗一样,化为一种文化符号,端坐在唐诗和万千中国人的心中。
昨晚下了一夜雨,清晨起来,院子里海棠花的花瓣落了一地,无端心生怜惜,不忍扫拂。脑海里却蹦出两句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恍然觉得有客骑驴而至,蹄声得得。抬头看时,那人竟是杜甫,清晨的曦光中看不清他的脸,但觉他在时光里浅然微笑,转身离开。(文/说历史的女人·华之,女,电台主持人,作家)
中泰两国友好关系的历史渊源及在政治交流中的体现
暹罗是泰国过去的名称。中国与泰国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据中国古籍的记载,中泰交往始于汉代。当时泰国还没统一为一个国家,位于泰国的都是小国家,至元代才统一国家。两个国家的关系从汉代以来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每个朝代都有不同方面上的交往,可是到了明代,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都出现了,因此明时期的两国关系是很全面、很密切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7:01:440001重口味的日本性文化,乱交群交甚至兽交却被政府默许
日本性文化是大家最熟悉的了,毕竟中国传统思想还是非常保守的,以至于中国性文化被掩埋,反而让日本性文化入侵。日本av文化就不用说了,还有日本的各大节目,譬如日本深夜剧等,都能够看到他们的性文化开放度,还有时不时来个乱伦、群交、兽交,就怕不知掉日本性文化的重口味。一、重口味的日本性文化我要新鲜事2023-03-15 20:46:270007赵匡胤祭拜武庙,为何看到白起就把他撤下?宋朝为何增减武庙人员
武庙最早叫武成王庙,是为了纪念历朝历代在军事方面有建树的人员,与文庙是相对的,武庙最早是在唐玄宗时期设立的,最初的主祭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配享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此外还有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等人分别位列武庙左右两边,合称为武庙十哲。我要新鲜事2023-10-06 19:42:570001中国古代神秘的悬棺是如何做到的(三种办法)
在中国古代悬棺则是非常的神秘,其中最让人惊叹的则是在山体上修栈道,运送棺材。在古代的时候,不论是科技方面又或者是能力方面都会较弱,可是所办出来的事情却让人觉得十分的震惊,就例如悬崖上面的棺材,一般都是讲究入土为安,但是古人却能把棺材悬挂在悬崖峭壁之上。墓葬文化我要新鲜事2023-05-14 03:36:200000嫦娥奔月的故事,抛弃后羿独吞仙药升天(黑化版嫦娥奔月)
在我国神话故事中,我们知道的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等,我国中秋节的来历就是和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嫦娥奔月的故事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奔月的原因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一起和度哥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中国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我要新鲜事2023-03-12 13:30:15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