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无颜过江,其实是个谎话,史料暴露真相:原因极其简单
(说历史的女人——第1149期)
项羽和刘邦的对决,其实一开始都注定了结局,这个情况在项羽谋士范增的评价里就能看出。鸿门宴的时候,范增筹谋完美,杀死刘邦,消除最大的敌手,项羽轻松得天下。可是项羽因妇人之仁,不仅没有杀刘邦,还让刘邦逃掉,结果张良又以两块破美玉就解释了刘邦溜走之故,项羽竟然还接受了玉璧很开心地欣赏。此时,范增怒言: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见《史记·鸿门宴》)
结果基本也如范增所言。
其实,除了范增之言,在一开始的诸多表现上,项羽除了武功、善战之外,在其余方面几乎皆不如刘邦。然想得天下,除了善战之外,更在于善谋和人才。刘邦麾下人才济济,项羽麾下人才严重偏科,武强文弱,且文不能重用,武又被他压制,故是文武人才皆不能伸张其志。这也是项羽集团的一个弊病所在。

到了公元前202年,在鸿沟之盟后,项羽的噩梦降临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鸿沟之盟的成功约定,可以说是鸿门宴上项羽在谋略上低于刘邦的再次表现。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在经历了秦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之后,天下分而治之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了。尤其是项羽又猛如虎,刘邦又岂能安睡,他身边谋士众多,又岂能看不出这个问题所在。所以,对于刘邦一方而言,唯一有安全感的办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剪除项羽,让项羽消失。
所以,鸿沟之盟对于刘邦而言,不若说是麻痹项羽的一个借口。可是项羽却天真地当了真,反把这个协议当做了回江东和喘息的机会。于是,之后便发生了,刘邦毁约,重兵围困,把项羽围困垓下,以至于项羽最终兵败,落个乌江自刎的结局。
但是所谓的项羽无颜过江自刎,其实不过是个谎话,这一点史料暴露真相,原因倒是极其简单。我们主要通过三种说法便可探求其真相所在:
第一种说法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得很明确,项羽在自杀前笑说: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在这个记载中有一个信息很重要,那就是项羽口中所言的八千江东子弟。依照项羽所言,他不愿意渡江的原因是因为跟着他出来混的八千子弟全部死了。
可是当项羽被围困垓下的时候,这个事实已经发生,而且败局已定。项羽自己应该也是很清楚的,不然他不会带着数百人突围。如此说来,垓下被围,八千子弟已经所剩无几,且失败已经是不能避免,那他就应该在那里羞愧自刎了。可是项羽并没有,因此项羽所言无颜过江之说,看似悲壮,并借以八千子弟由而充满情怀,不过是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之美化。
第二种说法来自农夫之骗。
项羽自垓下突围逃出的时候,仅带数百人。首先从这个行为来看,项羽并不想死,他是想逃走的,甚至按照后来的路线,他就是想逃回江东的。但是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逐步迫使项羽走向绝境的时候,也改变了他的心理状态,使得原本就过于性情中人的项羽放弃了回江东翻盘的欲望。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事件便是农夫之骗。
如果按照项羽原本设计好的逃跑路线,大概汉军是追不上的。可是意外之处,在于他逃到阴陵迷路时,向农夫问路,却被农夫欺骗,导致陷入天泽,因此耽误,给汉军了充足时间来围追堵截他,使得他逃亡显得更加狼狈不堪。

这个小插曲,让原本就处于被动的项羽非常恼羞。外有被追之困,如丧家之犬,内有被骗之羞,尊严尽数扫地。更兼已无八千子弟追随,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自杀借口,可是项羽在此并未自杀,他还在挣扎,为何?说明他虽饱受羞辱困顿,还是抱着希望,还是希望逃走的。
所以太史公在项羽临终之前说的那些话,充满了文学的修饰,所言的八千子弟之借口,也不过更像是文学的表达,而非真相。
第三种说法是项羽的个人价值观:可杀不可辱。
项羽虽历经围困,依然带着二十多个骑兵继续奔逃。甚至还精心准备了一次突围,仅折两个骑兵。其实在这时候,项羽还是怀着“欲东渡乌江”之希望,在挣扎、在努力的。所以,他怎么可能在费尽千辛万苦历尽磨难逃到乌江边的时候,忽然来了一句“我不渡江了”?这不符合情理,也不符合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的记载。
那么到底是项羽这里出了问题,还是太史公没有说实话?明显是太史公司马迁的笔出了问题,有谊染的倾向。
司马迁因为欣赏项羽的个人魅力,有谊染也可理解,其实至今喜欢项羽的朋友依然很多,虽然他是一个失败者。笔者也很喜欢项羽的盖世勇武。但论及项羽死因,却是一个困难的疑点。
那么如果项羽不愿渡江而自杀,不是因为八千子弟,是因为什么呢?
史学家给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解释:怕再次被(乌江亭长)欺骗。
这话从何说起呢?两点:
第一是当时刘邦已经喊出巨额悬赏,抓住项羽任何一部分,都会得到杀敌数千也换不来的爵位和钱财,这一点项羽也很清楚,他知道自己的身价,自然清楚自己的处境,而人在巨大诱惑面前,人性都是极其脆弱的。相熟的人,已经难以自控,更何况他与乌江亭长并不熟悉,故,项羽担心自己势穷,恐被其骗。
第二是项羽担心被乌江亭长欺骗这种恐惧为何如此强烈?盖因在之前刚被农夫骗入沼泽。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岂能不心存防备?
对于当时的项羽而言,失败的是战争,但比失败更可怕的是被欺骗。战争是大势所趋,失败是天道所致,如项羽所言——“天要亡我。”而欺骗是自我的,摧毁的是项羽的心理。项羽是外表勇武、内心敏感的贵族,属于可杀不可辱的那一种人。所以,战败而死是荣耀,而欺骗被抓是耻辱。
故,项羽在乌江边是经过思量的,既然如今已经一败涂地,又何必上船被骗以致羞辱而死。都是死,在羞辱而死和自我了断两者之前,明显后者更有尊严,更符合出身贵族的项羽之价值观。所以说,项羽不愿渡江,真的不是什么“八千子弟”所致的羞愧心理,实乃是人生绝路之时,在两个死之间进行的一个更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而已。
可杀不可辱;杀,也得是自杀。这才是一个贵族、勇士、武人项羽不渡江之根由。

项羽,自始至终,都是以一个个体而光辉四射的,结束,也必然以一个人的姿态壮烈谢幕。(文/说历史的女人)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平遥古城在哪个城市?坐落于山西省晋中市(已有2700年)
平遥古城不仅是我国5A级的风景区,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被称为国内汉文化最完整的古城,已经有了2700多年的历史,相信不少人都对它非常的熟悉,即便是没有去过,也是听说过的,那么平遥古城在哪个城市呢?下面就跟着探秘志一起来看看吧!平遥古城在哪个城市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20:160002刘询下一代皇帝是谁 他是汉宣帝刘询和妃子的孩子
刘询是汉朝历史上的第十位皇帝,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子,他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经济,推动整个汉朝的发展,是汉朝一位有名皇帝,刘询下一代皇帝就不这么优秀,懦弱很多,刘询下一代皇帝是谁,为什么会让汉朝如此动荡,一起来看一下。一、刘询下一代皇帝刘奭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0:11:100002最早采用人工呼吸方法救人的医学家是谁?来自我国古代医圣
虽说人工呼吸法是西方医疗中的救治方法,但是实际上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方式,在著名的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提到了一种急救上吊自缢者的方法,而最早采用人工呼吸方法救人的医学家是谁呢?下面就跟着探秘志一起来看看吧!最早采用人工呼吸方法救人的医学家是谁我要新鲜事2023-05-12 08:10:160001王莽为什么能被推翻 失去贵族和民众的支持(不得民心)
人们最公认的几个历史上的穿越者之一就是王莽,这是因为在他上位之后不仅发明了游标尺,其推行的很多政策都超越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现今时代推行的政策所差无几。然而同样的政策,在现在推行造福了人们的生活,在汉朝推行的话,可能就不太合适了。王莽为什么能被推翻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1:31:050001地心说的集大成者,克罗狄斯·托勒密(罗马天文学家)
要说提出地心说的人,那他就是欧多克斯(约公元前400年),是希腊天文学家。不过地心说真正得到完善和推广,还是靠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克罗狄斯·托勒密也被认为是“地心说”的集大成者,接下来一起去认识一下。一、地心说的集大成者,克罗狄斯·托勒密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2:25:5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