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浙江一农民翻新鸡窝,专家得知后激动不已:这天等了十几年
文|Severn
编辑|SHI
2008年,浙江嘉兴王江泾新桥村一户钱姓人家翻修鸡窝。
这本是一件稀松平常之事,可钱家老汉却在翻修工程开始前特地给嘉兴市博物馆去了一个电话。
更不可思议的是,电话那头的一众专家学者得知消息后纷纷激动的表示:“等这一天等了十几年!”
随后一股脑涌向新桥村钱家。
那么,一户普普通通的人家翻修鸡窝,到底为何会引得如此多专家兴师动众?
从嘉兴走出去的最大官员
事情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在社会“破四旧”大潮流之下,大批中国古代文物被付之一炬,即使深埋在地下的古人陵墓也难逃一劫。
直到90年代,伴随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各地区广大考古工作者们纷纷前往民间寻找遗失文物,政府也不遗余力的号召民众上交先人遗留下来的老物件。
嘉兴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同样是其中一支队伍,他们此行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寻找嘉兴市在清朝历史上最大的官员陶模的遗物。
陶模此人生于1835年,自幼家中贫寒。
不过他生性好学、努力上进,同治年间考中了进士,从此陶家门楣光耀,一举成为嘉兴地区的大户人家。
来到京城后,陶模被安排到翰林院工作,担任翰林庶吉士,很快又被任命为甘肃文县知县,自此踏上征途。
而后几年间,陶模历任秦州知州、宁夏府知府、陕西布政使、新疆巡抚等职,后来一度攀爬至陕甘总督、两广总督,一跃成为清廷群臣中的一位要员。
出身疾苦的陶模,深知下层百姓生活的劳苦与艰辛,因此无论身居何位,他始终心系民生、勤于吏治,誓要做一位为百姓谋福的父母官。
在西北地区当县令时,陶模曾遇到过秦州大旱,他积极组织官府人员向灾民分发粮食,助灾民渡过险关。
在迪化州任职期间,他主导地制改革,招农户、、屯良田,最大程度开发了迪化州的农业生产。
在新疆任职期间,恰逢英俄两国侵占我国帕米尔高原地区,文人出身的陶模为应对侵略,甚至操劳起了军务。
他简练军事、严密防守,积极配合前线新疆驻军作战,为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做出了极大贡献。
后来清政府与日本人爆发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惨败。
一时间,清廷关于议和、议战的讨论喋喋不休,在关乎中华民族荣辱尊严的关键时刻,陶模并未直接发表观点,而是提出停止征收杂税苛负、淘汰官场冗余官员、变法以壮大国力等针对性的救国政策。
虽说他的建议并未被清廷接受,但他始终未曾放弃。
出任两广总督后,他再次上书提出创办团练、操练新军、整治地方防务、学习西方警察制度,陶模甚至冒着被治罪的危险提出废除科举、船板学堂这类在当时看来大不敬的意见。
不管在哪个岗位,陶模总是能够尽心尽力、恪尽职守的完成分内工作。
更难能可贵的是,陶模还是一个非常清廉的官员。
每逢哪里发生灾害,陶模总会第一时间将攒下的俸禄捐出,用于救济灾民。
面对同僚的盛情款待或邀请,他总会找出各种理由谢绝,平日里出门也从不坐轿子。
1902年,陶模在广州行馆病逝。
此时陶模已经是从一品的大官,按照他的官职等级再加上一生累累功勋,一场风光大葬似乎才配得上他。
可陶模的葬礼却进行的悄无声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嘉兴新桥村陶家祖宅出现了一座新坟,那便是陶模的安息之处。
在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的浪潮下,陶模的墓葬也难逃一劫,不过他的墓穴中除了自己与两位夫人的尸骨外,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未发现。
自此,陶模两袖清风、廉政爱民的名声更加深入人心。
不过,虽说陶模墓未出土文物,可还有一件具备很大考古价值的东西引起了当地博物馆的注意,那就是陶模的墓碑。
那些在考古专家眼里珍贵无比的墓碑,在群众眼中不过是一块巨石。
因此从60年代开始,先人的墓碑普遍被后人物尽其用,拿去铺路、修桥。
而陶模的墓碑却因为块头实在太大,村民无法轻易搬动,所以侥幸逃过了一劫。
到了90年代,嘉兴市博物馆了解到陶模墓碑极有可能还保存着,于是马不停蹄的赶往了新桥村。
陶模墓碑现世
等到考古人员来到新桥村时,才发现村落的布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原先陶模墓的位置,并未找到墓碑。
几经打听之下,一行人仍旧一无所获。
就在考古专家们快要失去希望时,一位钱姓老农却道出了墓碑的下落。
原来,钱姓老农的爷爷曾是陶模家的佃农。
在陶家人的照拂下,钱家在陶家祖宅附近盖起了房子,这才摆脱时代贫农的窘境。
陶模死后被葬在陶家祖坟,而钱家后人则是担负起了守墓人的角色。
只不过后来由于破四旧原因,再加上现代人思想的开化,守墓任务逐渐被淡化,陶家人更是不知从何时起搬离了新桥村,从此不见踪影。
后来,钱家人准备在家中修建鸡窝,但陶模的巨大墓碑实在太碍事,于是便将其推倒埋入了地下。
令钱家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他们随意一个行为,恰恰最大程度保护了墓碑的完好无损。
考古专家们得知情况后,希望钱家将鸡窝拆掉,把墓碑挖出来。
不过钱家人看着正在茁壮成长的鸡群,内心有万般不舍。
考古人员看着老实巴交的一家人,也不愿过多为难,索性先放下了立马拆窝挖碑的心思。
毕竟墓碑已经找到,放在地下又不会跑掉。
何况当时正处于博物馆四处寻找民间文物的大潮流时节,没必要把时间和精力都耗在陶模墓碑上。
最后,钱家人也做出保证,日后一旦拆掉鸡窝,会第一时间告知市博物馆,请他们将墓碑挖走。
不曾想,博物馆这一等就是十几年时间。
2008年,嘉兴市博物馆突然间接到一起电话。
电话那头的钱姓老农,费了不少口舌才向工作人员解释清楚了十几年前这一段过往。
毕竟间隔太久,当年参与此事的不少考古人员已经离开岗位,但是好在还有不少人等到了这一天。
当这批老专家们听到陶模墓碑可以出土的那一刻,所有有人都激动的表示:“等了十几年终于等到这天了。”
博物馆随即组织人员前往新桥村钱家。
众人来到脏乱不堪、臭气熏天的鸡窝面前,非但没有露出任何嫌弃的表情,反倒是个个双眼放光。
随着领头一位老专家一声令下,鸡窝拆除工作、墓碑挖掘工作正式启动。
工作人员拿着铁锹小心翼翼的朝着地下探去。
不多时,一位挖掘人员的铲子在地下碰到了异物,众人闻声纷纷将目光投向此处。
几人立即蹲下身子,改用双手刨土。
十几分钟后,一块长一米多、宽半米、厚十几厘米的平整石块出现在众人面前。
考古人员小心翼翼的清除掉石头上的泥土,很快便在墓碑上找到了一行大字:两广总督陶勤肃公墓志铭。
这件珍贵无比的文物终于找到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没费多少劲,墓碑简单清理后被运往博物馆。
陶模墓碑果然没有让博物馆失望,不同于一般人的墓志铭,陶模的墓志铭由清朝官员陈豪书写,上面洋洋洒洒的篆刻了1349个字,详细讲述了陶模一生的功绩和经历,这对于研究清朝时期的历史颇具参考意义。
至此,陶模墓碑之事已经告一段落。
不过还有一件事令考古学家门和新桥村人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陶家后人都去了哪里?
他们又为何这么多年从不回来祭拜如此荣耀的先祖?
陶家后人
自从陶模墓碑出土的消息传开后,社会各界纷纷打探起陶家后人的下落,各路媒体也纷纷动用力量加大宣传。
很快,一家报社接到了一通电话。
来电的是一位84岁高龄的高姓退休教师。
据高老师描述,他在一所中学当班主任期间,曾教过一个名叫陶荷生的学生。
此人非常用功,为人也很本分,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
后来有一次高老师去陶荷生家中做家访,看到他家的房子富丽堂皇,里面却有些简陋,一打听才知道陶荷生祖上是做大官的,只不过后来家族慢慢没落了下去。
高老师看到报纸上陶模墓碑的消息后,立刻想起了当年的陶荷生。
根本高老师回忆,陶荷生是王江泾人,祖上又是做大官的,很有可能就是陶模的后人。
可惜的是,高老师与陶荷生已经失联多年,陶荷生也早已不在原先的地方居住,一时间陶荷生的身份成了一个谜。
可没过多久,报社又收到了新的消息,一位自称陶模曾孙子的老人来了电话。
这位名叫陶诚益的83岁老人出生在北京,据他描述,当年陶家是因为躲避战乱才离开家乡,往后几十年里,一家人辗转四川、浙江等地。
陶诚益后来一度回到嘉兴,就在市图书馆工作。
几年之前,陶诚益在台风天里不幸受伤,家中房屋也遭到破坏,他被单位安排进了省荣军医院生活。
陶诚益还有一个妹妹,目前居住在上海地区。
让人有些遗憾的是,陶诚益终生未婚,所以没有给陶家留下子嗣。
陶家血脉是否会就此断绝,谁也无法预料。
几天后,报社记者找到了正在荣军医院疗养的陶诚益。
陶老先生已经头发花白,牙齿也掉了很多,不过说话却很清楚。
因为在图书馆工作,陶诚益素来有读书看报的习惯,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看到报纸上寻找陶家后人的消息。
他对记者透露,自己是陶模的曾孙子,爷爷是陶模的次子。
谈起陶模,他并没有太多的印象,因为自小就没见过曾祖父,也没有跟爷爷生活在一起,所以对于两位先辈的了解并不多。
不过聊起祖辈们的故事,陶老爷子仍旧一脸幸福,他说:“我知道爷爷曾经跟曾祖父在新疆生活过,那里的日子很苦,交通出行要坐骡车...”
陶诚益的祖父写过几本书,他的父亲也是做文秘工作的,或许是祖上有读书做学问的基因,所有陶诚益最后也进了图书馆工作。
更难得的是,陶家人继承了陶模勤俭、质朴的好习惯。
平日里,陶诚益素来省吃俭用,单位给他送的吃穿用度,他总是非常节省,新衣服只留在过年才穿,攒下来的钱多半都捐了出去。
最后,记者问到陶模陵墓的事情。
陶诚益表示自己并不知道陵墓的具体位置,只听长辈说起过在王江泾,具体位置他也是通过报纸了解到的。
“我小时候不是在嘉兴长大的,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去祭拜。”陶诚益有些遗憾的表示。
不过对于曾祖父的墓碑他却很感兴趣,表示希望出院后过去看看,好好了解一下自己的祖辈。
结语
王江泾新桥村一个破旧的鸡舍,地下却埋藏着一块颇具价值的墓碑,这种情况的确让人意想不到。
面对出土文物的诱惑,嘉兴市博物馆却选择了向小小鸡舍退让,这看似有些不可理喻,但背后却是对淳朴的钱家人热切关怀。
而钱家人也没有让博物馆失望,不仅立下了保存墓碑的大功,在鸡舍翻修的第一时间更是告知了博物馆,即使相隔十几年也未曾忘记当年的承诺。
相信向来爱民如子的陶模看到这一幕,想必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原始时代的巨人之谜,考古发现4米长人骨(巨人真实存在过)
说起盘古开天地的原始时代,各种各样的大型动物都有,就连人也有“大型”的!在很早前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巨人骸骨之谜,科学家对于巨人之谜一直在探索中。世界各地有很多巨人的“身影”,让人们不得不去想历史上巨人的真实性,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巨人之谜解析。巨人真实存在过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6:55:240002埃及之谜是怎么被发现的(罗塞塔石碑的发现)
埃及,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一直以来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其独特的象形文字曾经是解读古埃及文明的一大障碍,直到1799年,一个偶然的发现改变了一切——罗塞塔石碑的出土。这块石碑不仅是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更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古埃及文明的大门。1、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我要新鲜事2024-02-23 15:40:500000历史唯一当皇帝的太监 却没有人骂他(太监皇帝)
曹腾就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当了皇帝的太监。历史上权倾朝野的宦官是有不少,但是能够成为皇帝的却只有一个,那么你知道历史上唯一当上皇帝的宦官是谁吗?东汉汉安帝在位期间,有一位呢叫做曹腾的宦官被邓太后选为太子刘宝的陪读。太监曹腾我要新鲜事2023-07-04 17:10:440000清朝三个乌拉那拉氏成为皇后,没有一个得到善终
大清王朝的皇后中,有三位是乌拉那拉氏,可见乌拉那拉氏不管是地位还是美貌都是不可多得的,不过在这三位乌拉那拉氏中,结局似乎又并不怎么美好,两个成为宫廷的牺牲品,还有一个似乎也过得并不好,不过不得不说乌拉那拉氏为人都非常不错,得到皇室不少人喜爱。一、孝烈武皇后我要新鲜事2023-03-14 09:18:500006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童生试通过为秀才(殿试为最终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是众多学子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方式,为此古人寒窗苦读数十载。但是想要夺魁,想要站在所有人之上,要经历四个阶段,这也是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童生试,也叫做童试。在明代的时候是提学官主持,到了清代则是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等到院试合格之后会得到生员(秀才)资格。之后才能够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20:3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