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313

武则天墓为何有61个无头石人?71年俩农民挖出石球,专家解开谜案

我要新鲜事2023-05-22 20:34:100

在考古界有一座墓被称为最艰难的“三峡工程”!其墓内珍宝之多、挖掘难度之大,足堪比肩秦始皇陵。

它就是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的乾陵。

乾陵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两朝皇帝合葬一室,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武则天的《垂拱集》和《金轮集》都在墓中。

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就曾经试图组织挖掘乾陵,结果却被周总理阻止,主要理由就是:即便进行了挖掘,也很难有效的保护所挖出来的珍宝。

但是即便在陵墓外,依然有许多著名的珍宝,比如武则天的无字碑,和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的61尊石人像!

这些石像高度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习惯地称其为“蕃像”或者“宾王像”,说白了也就是“外国使者”的塑像。

用“外国人”来守陵墓的门,这一点在考古界非常少见,更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没有头颅。

这一问题千百年来困惑了无数人,但却在1971年被当地的两位农民解开了!

那么,武则天的墓外为什么会摆放这些“外国人”的石像?这些石像又为何没有头颅呢?

让我们一一解答:

众所周知,我国漫长的封建君主帝王制度下,诞生了大量的君王,这些君王也伴生了各种形式大小的帝王陵墓。

而与之同时出现的,就是历史同样久远的盗墓贼。这些人光顾了每一个著名的墓葬,汉武帝的陵墓被扫荡一空,康熙连骨头都找不全,而慈禧的大殿上房顶的金箔都被刮没了,但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却独独例外。

乾陵之所以能独善其身,还要从修建之时说起。想当年唐高宗李治驾崩,武则天便召令当时最著名的风水堪舆大师选择风水宝地,于是就请来了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

这两位分别前往九州大地寻找皇帝陵寝的适合位置。当然,他们两个人也是有秘密任务的,武则天委托他们二人寻找的皇帝陵寝位置,不仅风水要好,还要够有利于女子的权势。

二人一路游历,最终返回了长安,两个人所递交的位置,居然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长安附近畤县(今乾县)的梁山。

袁天罡先返回的长安,他说自己在选定好的位置,埋下了一枚铜钱。而李淳风后回来的,他说自己在选定好的地方,则埋下了一根铁钉。

武则天派使者前往了梁山查看,在袁李二人所指定的山顶之处。刨开了土一看,居然发现李淳风的铁钉正好穿过了袁天罡的铜钱中心!在场所有人都极度惊奇。

于是,武则天就下令将陵墓修建在梁山之上,因此从风水学上说,乾陵的风水在五千年的皇陵中都是上乘。

即便用现代的眼光来看,梁山是石灰岩质的山峰。峰头分为三个,其中北峰最高,南北两座峰头相对较低,当地群众戏称为“奶头山”。

其实如果我们站在乾陵的位置从东往西看,整座梁山赫然就是一位女性的仰卧躯体。最北面的最高峰是女人头,南面两座峰是胸,很多人都说这座山就是武则天的象征。

所以正是因为在梁山上修建了这座乾陵,所以武则天才成功窃取了大唐的气运,让她一个女人得以面南背北登基坐殿!

但无论历史的真实是如何,但乾陵的气运确确实实是好的惊人!

从武则天躺进陵墓的那一刻起,梁山就从没有断过盗墓贼的光临。但无论是打单帮的摸金校尉,还是领得大军的土匪军阀,通通都没能得手。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是第一个公开对乾陵进行大规模盗挖的人。他率60万土匪杀进长安之后,先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番烧杀抢掠。但很快,他就发现仅靠劫掠根本无法满足60万大军的给养。

于是这群土匪就把眼睛盯上了乾陵,有人对黄巢说梁山西侧山坡有大量的碎石,应该是修建乾陵时所剩下的石料,那只怕墓道的入口就在那里!

于是黄巢大喜过望,当即就派出40万大军前往梁山西侧开始挖掘。这40万人都是农民出身,抡铁锹挖地都是熟练工,乌泱泱的40万人愣是将半座梁山给挖开了,只留下一条40余米深“黄巢沟”!

这座沟至今还存在,也成了黄巢的笑柄。毕竟世人都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而黄巢居然跑到西边去挖……

再后来五代十国时期的耀州节度使温韬也对乾陵出了手,这个人算是唐朝陵墓的死敌,在挖乾陵之前已经挖了17座唐朝皇陵了。

他的经历比黄巢还要奇异,温韬率几万人三次上山,可每次上山的时候都风雨大作,只要一下山就立刻云销雨霁!以为乾陵有天佑的温韬,也不敢再动手了。

如果说古代人的技术不够,现代人居然也挖不开,就感觉十分新奇了!

民国时期西北军出身的军阀孙连仲,打着军事演习的名义把军队驻扎在梁山。用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可墓道刚刚打开,就从中卷出一股浓烟。刹那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当场就死了7个士兵!

最蹊跷的就是这7个士兵都是山西人,因此就留下了这样的传说——武则天是山西人,最恨老乡来盗她的墓!

也正因为这些原因,乾陵一直被保护的很好,专家估计其内部的宝物应该也都完好的保存着。

虽然以郭沫若为首的众多专家都主张挖掘乾陵,60年代,陕西省文化部门向中央有关部门递交了《乾陵发掘计划》。

周总理看了报告后,直接评价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到了1973年,郭沫若再次提出要求挖掘乾陵,周恩来再次反对,做出指示“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为此,郭沫若写下一句诗——“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

此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会提出要挖掘乾陵的要求,但无一例外全部都被驳回。

2000年4月,陕西省政府再次向中央递交了了一份报告。报告中提到乾陵是喀斯特地貌,地表流水容易渗入,恐怕会引起墓室内的环境恶化,一旦遭遇地震,内部的文物可能会造成毁灭性损害。因此提出进行抢救性发掘。

但文物保护专家们依旧提出了反对,认为喀斯特地貌对于乾陵的影响并没有想象那么大,乾陵内部一定有防水防潮措施。

况且乾陵已经经过1000多年的地质变化,地下河流改道和地震也不是没有经历过,如果能对乾陵造成影响,恐怕影响早就出现了,如果没有造成影响也不急于在这短短的几年。

况且从历次的考古发掘来看,急于对古陵墓进行发掘,将近50%的考古信息或许会丢失。特别是书画和丝绸的文物,在墓室打开的一瞬间可能就会氧化损毁。

去勘察和扫描乾陵墓道两侧的四间石室里,堆满了盛唐时期的无价之宝。甚至连《兰亭集序》和《拱垂集》等宝物也应该在其中,一旦出现损坏,那将是巨大的损失。

虽然乾陵的墓室不能打开,但是陵墓外的很多石雕石刻,也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主墓的朱雀门外是一条直通山下的司马道,司马道长约一公里,在其两侧就有大量的石刻。

朱雀门南边是一对土阙,东北有华表、朱雀、飞马各一对,再往前则是大片的石人和石马。

朱雀门外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座大碑,左边是“述圣记碑”,碑文描述的是唐高宗李治的功绩,内容是武则天所写,唐中宗李显亲笔手书。

右面的石碑就是著名的无字碑,碑顶有八条吻螭相交,周边刻着云龙纹,但碑上没有一个字。到底武则天立无字碑是有什么深意,至今仍然是个谜!

而在无字碑的北面就是开头提到过的无头石像,其实这些石像并不是什么普通的“外国使者”,而是唐高宗时期来大唐的外国藩王!

这61尊藩王像,是唐中宗时期所建造,就是昭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强大。

而这61尊石像背后其实都刻有文字,上面已经写出了这些藩王的身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石像受到损毁和风化,字迹已经不可辨认了。

好在在北宋的时候,有学者进行了考证,为这些石像的身份留下了资料。一直到80年代,武汉大学的陈国灿教授根据北宋资料进行了整理,这61尊石像中有36个人的身份得到了确认。

比如其中有西突厥的几位酋长可汗,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和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发,石国王子石忽那、波斯大首领南味、土蕃大酋长赞婆等等。

而这些藩王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石像背后的称号上,都带着大唐所赐予的官爵印记。

比如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本身就是西突厥王族的姓氏,弥射本人又是突厥的大可汗,但他前面的称谓则是“故大可汗骠骑大将军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

还有龟兹王白素稽的称为则是“右骁卫大将军兼龟兹都督”,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称谓,是因为此时很多这些国家的所谓国王,都是大唐的傀儡属国。

比如这个龟兹,然后在贞观22年就已经被大唐灭掉了,著名的安西都护府就设立在这里。而后来的“王”或者“可汗”,是为了稳定当地少数民族的民心而扶持起来的。

根据北宋“四大书”的《册府元龟》卷970中记载,就有记载大唐朝贡和外交的情况。

比如在显庆元年,也就是唐高宗李治继位的当年,五月份,婆岸国遣使献方物;十月新罗王遣其子右武卫将军文王来朝。六月瞻国博物遣使献驯象、犀牛。

在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向大唐朝贡的国家突厥、新罗、百济、高丽(今朝鲜)室韦、雪山党项、于阗、龟兹、天竺(今印度)、波斯(今伊朗)、大食(阿拉伯)等国接近70个国家。

再考虑到各个少数民族之政权之间的相互消长,与大唐建交的国家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而那61座无头石像,所代表的六十一蕃王应都在上述诸国中。

可以说,这六十一座蕃王像,之所以被放置在乾陵外,就是初唐兴盛外交政策的广泛真实写照!

那这61座藩王像为什么会没有头颅呢?

这些石像的材质大多为就近采用的石灰岩和沙钢岩制成,自然风化所能造成的影响有限,应该不会导致其头颅掉落。

这61尊石像中,除了头颅掉落之外,还有一部分石像处于歪倒和半身损毁状态,这些损毁严重的事项应该是自然灾害造成。

据相关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的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地震,地震破坏很大,导致了80多万人死亡,根据史料记载中的描述,后世的地质学家判断当时的震级应该在8~11级左右。

而处于震中的华县,距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因此乾陵也一定会受到影响,很多歪倒的或半身损坏的石像估计应该是当时造成的。

但是自然地质灾害依旧无法解释头颅掉落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只能向当地的一些民间传说去求证了。

61尊藩王像当地流传着4种说法,第一种非常简单,就是在唐末战乱的时候,黄巢挖掘乾陵不成,一怒之下就将陵墓外的设施进行了破坏,这些藩王像的头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破坏的。

不过,这种说法还是有很大漏洞的,因为黄巢真的破坏石像发泄,那乾陵司马到两侧的其他石像应该也会遭到破坏,不会只单单对藩王像下手。

第二种说法,就是唐代灭亡之后,有番邦人士来游离中原,去乾陵游历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祖先居然在陵墓外当了个“守墓人”!

尤其是这些石像还都是那些国家的“可汗”或者“酋长”,于是这些番邦人士一怒之下就凿掉了石像的头颅。

可是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如果这些人真的羞愤于自己的祖先给别人“守陵”,恐怕就不会仅仅将石像的头凿掉了。

因为石像背后还都写着这些人的名字,即便石像没了头,根据石像的名字也能判断出这些人是谁。所以他们应该将石像完全损毁,至少也要把背后的名字刮掉才对。

第三种说法,是当地老百姓在夜里经常听见奇怪的动静,种植的庄稼也莫名其妙的被损坏。古代的老百姓迷信,对于无法判断的事情就只能用迷信的方式来解释。

他们认为这是阴兵过道,就是这些石头人成精导致的,于是他们敲掉了石像的头颅。

第四种,就是在五六十年代的全民破四旧的时候将石像损坏。

根据当时的情况判断,还是这种解释更为合理。

那这些石像原本的头颅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1971年,陕西当地的两个农民在耕作自家土地的时候,突然挖出来一个大石球,对于文物保护非常有经验的西安农民,并没有轻易的将其扔掉, 而是扫掉了上面的泥土,露出了其本来面目——一颗石制人头!

这个头颅做工十分精美,雕刻也很精细,显然不是普通的石雕。

两个农民立刻联系了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当地文物部门的人赶到之后,将石质头颅拿回去进行了鉴定,认定是唐代初年的作品。

文物部门的人对附近进行了发掘,果然又发现了不少同样类型的人头。经过比对之后,这些人头与乾陵墓前的61藩王像恰好匹配,就是61藩王像的头颅!

虽然61藩王像的身份已经被确认,其丢失的头颅也已经被找到,但是到底这些石像的头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敲掉的,依旧是个迷。

这样的迷围绕着女皇武则天还有非常多,毕竟上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像武则天这样大一统王朝的女皇帝也仅此一位,围绕着她身上的谜团,可以说数不胜数。

无论是至今尚未打开的乾陵,还是那将历史玩弄于掌上的无字碑。武则天始终都站在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角度,俯瞰着芸芸众生!

参考资料:

历史谜案:为何出动40万人都挖不动武则天墓 今日科苑 2011年第12期

武则天墓为何1300年完好 农家参谋 2011年第6期

武则天墓何时“开门” 王乐文 人民日报 2006年7月25日 第011版

乾陵六十一番王考述 梁子 文军 文博 2003年06期

乾陵61蕃臣像补考 樊英峰 考古与文物 1989.4

编辑:张墨

责编:林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