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620

1978年邓小平访日,会见日本在野党领导人:我是来找长生不老药的

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5:56:340

1978年,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缘起之年,更是我国新时代外交的开局之年。

当时,年过古稀的邓小平,如旋风般接连走访了东北亚、东南亚等7个国家,这一系列的出访,除却向世界展现新中国和平共处、坚定开放的姿态外,更为我们积极寻求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1978年10月22日下午,一架飞机缓缓降落在日本东京羽田机场。等在飞机跑道上的民众屏息凝神,站在队伍最前面的日本外相园田直更是紧张万分,因为来访者正是我国在新时代的领导核心——邓小平。

眼看访日专机逐渐结束滑行姿态,缓缓打开舱门,在一旁苦等已久的园田直索性快速登上舷梯,直接走入机舱迎接来访的邓小平一行。

日本外相的“热烈举动”引发在场媒体的一阵骚动,因为这打破外交接待的一些惯例。

一般来讲,如果是别国元首前来访问,主国官员一般要等到访问者走下舷梯之后再前往迎接。

而一国外相亲自登机迎接,这在外交上是极为隆重和友好的表现,况且外相的这一行为并不在中日两国事先的沟通范围之内,可以说是非常“自贬身价”和冒失的行为。

但面对外交部文官的劝阻,一向和蔼的园田直表现得格外强硬,他表示这是第一位访问日本的新中国领导人,对方值得这样的尊重和礼遇。

就这样,时年74岁的邓小平开始了他的日本之旅。邓公此行不单单是他的访日首秀,也是为已故的周总理进行的一次圆梦之旅。

其实从1974年底开始,中日两国就一直在协商双边友好条约的签订工作。

当时,主持政府和外交事务的周恩来总理,就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签订中日友好条约,为新中国的发展营造一个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可惜天不遂人愿,因为中日两国在部分问题上始终没能达成突破,致使条约签订一拖再拖。最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1978年8月正式签订,可惜此时周总理早已过世,没能实现签约和访日的梦想。

怀揣着对老友的无限怀念,邓小平决定在双边友好条约签订后赴日访问。这既实现双方在签约时定下的承诺,也是邓小平身体力行为曾经的老战友圆梦。

其实,从日本外相园田直接机时的表现,就能看出日本政府对于邓小平的访问是极为重视的。

因为中日两国外交走向正常化,不仅带来和平的外交环境,同时也为日本企业界带来巨额的利润和广阔的市场。

伴随着《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中日双方还达成总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长期贸易协定。

当时日本经济已经实现崛起,规模庞大的中国市场一直是日本商界心仪的目标,这样既能实现和平,又能赚取钞票,也不外乎日本上下对邓小平此次访日之旅格外看重。

但通过此次访问,在日本刮起所谓的“邓旋风”,邓本人也被日本媒体誉为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这背后并非是由于政治运作,更多靠的是领袖过人的智慧与魅力。

邓小平一行刚在赤坂迎宾馆休息一晚,第二天就受到日本首相福田纠夫等人的热烈欢迎。作为回应,访日代表团也前往日本首相官邸进行礼节性访问。

在首相府会客厅中,双方领导人在一阵寒暄过后,日本首相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话题。

面对业已落座的我方代表,日方一众文官面面相觑,短时间内不知如何使气氛活跃。

此时,察觉到气氛略有些冷清的邓小平不慌不忙地拿出携带的熊猫牌香烟,如同邻家和蔼的长辈一般,亲自为在场的每一位男性递上一支香烟。

递烟吸烟,这一在全世界都极为普遍的场景,使得原本冷清的气氛瞬间变得活泼起来。

在访问日首相府当晚的宴会上,外事部门曾有双方领袖携手敬酒庆祝的安排。

当福田率先举起酒杯并表示祝贺后,邓小平亦举杯道说到“为福田首相阁下、为日本朋友们的健康干杯。”接着,小平放下酒杯,面带笑容地走到福田面前给予其一个大大的拥抱。

领袖“突如其来”的拥抱也是随心之举,并不在之前商定的活动步骤中。面对热情的邓小平,福田纠夫一时之间竟有些不知所措,只能略显僵硬地回应。

福田纠夫在以往的竞选和政治活动中,往往以“外交家”的形象自居,可是面对如此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突发事件”竟然没有主意。见惯政客们“逢场作戏”的日本记者们见状不禁莞尔,但随后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

尽管访日行程安排紧密,但邓小平一行始终保持谦逊亲民的作风。当领袖徒步在日本街头游览时,会亲切地与提出要求的行人合照留影。

当中方提出拜会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者,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时,更是令整个日本社会动容。

尽管身为前国家领袖,但田中角荣在当时的境况却并不好。因为被洛克希德贪污受贿案缠身,收受大量外汇献金的田中角荣被迫退出自民党,在日本政坛是“人见狗嫌”一般的存在。

但中国领袖的到访,不仅令自民党内亲华的“田中派”大受感动,也向全日本社会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你贫穷富贵,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老朋友。连田中角荣的夫人田中花子在后来也对媒体谈到,中国领袖到访他家是真正的用心之处。

伴随着日本媒体详细客观地报道邓小平的访日旅程,让前日本乃至于全世界都认识到这位热情、亲民、智慧且从容的大国领袖。

据不完全统计,欢迎邓副总理的仪式和互换批准书的电视播放,每次都有多达2300万人收看,收视率比平时增加十倍,用日本新闻媒介自己的话说,“邓的访问使日中友好深入到每个家庭”。

当从新闻报道中得知有着如涅槃凤凰般经历坎坷起伏而屹立不倒的传奇经历后,日本民众的更是对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心生向往崇拜之情。

“邓旋风”、“邓热潮”曾席卷东瀛列岛。几乎所有日本民众都认为邓小平“精力十分充沛,工作十分周到,访问十分成功”。

不过通过访问增进中日友谊倒在其次,借由游览日本国家建设和日本企业风采,为新中国开辟现代化、工业化道路,才是“总设计师”在日本最大的心愿与收获。

在10月24日,邓小平在访问日本国会中在野党派的过程中,就对如日本社会党、公明党和共产党等民主党派的代表说道:

当年秦始皇就曾派徐福来日本寻找长生药,他这次访日也是来寻找寻找长生不老药的。

1978年的日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发达国家,当时日本GDP已经超过创造“莱茵河奇迹”的联邦德国,位列全球第二,是我国当时GDP的近6.7倍。

在人均GDP,日本在1978年更是达到8820美元,是我国人均GDP的56.5倍。

如何发展经济,如何令全中国9.56亿人口走上繁荣富强之路,是摆在共产党人和邓小平等国家领袖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因此,邓小平在访日的时候,谦虚地表示,他这一趟是来寻找“长生不老药”的。

在访问神奈川县日产汽车的组装厂时,邓小平就受到深深的震撼。当时日本汽车已经凭借物美价廉省油的特点行销全球。作为重要生产基地,位于神奈川座间市的工厂是日本汽车制造业的精华和杰出代表。

进入生产车间后,规模庞大的工厂和科技感十足的流水生产线就深深吸引着邓小平的目光。为提高生产效率,缩减生产成本,提高良品率,当时日产汽车已经大范围使用自动化机器人来生产汽车。

整条汽车生产线几乎没有多少工人在手动装配,从抓取配件到安装,整个过程“行云流水”、高效快捷。

对比之下当时国内车企,组装一台汽车往往都是几个,甚至十几个人“组团”前去装配。配件生产极为粗糙,很多钣金配件甚至都是手工捶打塑形的。

可以说当时中日汽车企业,在生产规模和水平尚完全不在一个时代。因为曾多次考察过长春一汽等企业,领袖对日本汽车产线精准高效的向往更是无以复加。

当得知产线自动化率达到惊人的96%,劳动生产率是长春一汽的99倍时,总设计师不由感叹,我们实在太落后了。

当时,是国内最好的汽车企业,一位工人一年也只能生产一辆汽车,而这里随便一个工人一年就能生产90多辆汽车,我们和外国企业怎么竞争?

领袖对众人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欢迎工业发达的国家,特别是日本产业界的朋友们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合作。”

在场的日本企业家见状自然是十分欣喜,毕竟当时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如日中天”,但经过70年代的石油危机,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已大不如前,亟需新的业务增长点。

当时,我国坐拥近十亿人口,虽说民众收入不多,但潜力十足。我国是日企最看重的未来市场。

所以当看到领袖被现代化的生产线打动后,日本经团联会长士光敏夫立即上前表示,愿意沟通协助日企在中国创办合资公司,帮助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邓小平听到后欣然应允。

他对士光敏夫表示,这次他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朋友请教现代化,工业化的先进经验,寻找富强国家的方法。

当邓小平前往千叶县的君津钢铁厂考察时,他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中日两国间深深的差距。

当时,君津钢铁厂才建厂不到20年,年产量就已经达到1200万吨,而当时我国全国钢铁产量才刚突破3000万吨,且质量远远落后于日本钢企。

当时在国内规模较大的鞍钢,其生产规模和出产质量放在日本仅相当于他们二战前的水平。强烈的对比更加让领袖认识到“闭门造车”搞生产的不足,更加坚定总设计师拍板上马宝钢,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流程和经验,大力发展钢铁产业的决心。

松下电器是邓小平走访参观的第三家工厂。

在创始人——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陪同和介绍下,总设计师见识到当时最为先进的集成电路装配产线。

在观看当时最新科技微波炉的使用演示后,邓小平直接品尝微波炉加热食物的一幕给松下幸之助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松下之前看来,政客都是整日口若悬河,虚荣浮夸的“表演者”。他们更在意短期选举和利益,对企业和国家的长期发展缺乏想法和实践的态度。

但这位中国领导人却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敢于亲自尝试,这种实干家的作风深得松下幸之助的认同。

在得知战后的日本也是主动承接欧美淘汰的产业、从低到高一步步发展壮大战后,领袖真诚地邀请松下等一大批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设厂,将日本引以为傲的电子产业引入中国,帮助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

当时,已经83岁高龄的日本“经营之神”表示愿全力相助。

尽管对日本的访问仅有短短几天,但无论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还是科技感十足的现代企业都给邓小平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民众要富强就要像日本一样推进现代化和工业化,党和国家想长盛不衰就要敢于变革自己,走出发展的新道路。

有感于此,领袖回国之后立马为我国新时代的发展路线拍板定调。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经济奇迹已经向全世界一再展示中国人民和平崛起,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

或许,如今已凭借现代化基建和高新科技引领全球的我们终于能对总设计师说道“这盛世,如您所愿!”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