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643

1959年毛主席回家乡视察,参观公社食堂时问炊事员:你贪污过吗

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7:51:001

“你是这里的炊事员,你贪不贪污啊?”

1959年的一天,位于湖南湘潭的韶山冲里,众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因为这一天开国领袖毛主席回乡了。

只见主席与几个年轻的后生汉子坐在一张长条凳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拉着家常。听说村子里还有“公共食堂”,毛主席便表示要亲自去看一看。

“人生下来就是要吃饭的,所以吃饭的问题是一件大事啊,必须要抓好!”毛主席看了看食堂内部的情况,感慨着说道。

接着,毛主席先后询问了几位负责人的工作情况,而后将目光看向了这里的炊事员汤瑞仁。

突然,毛主席开口向汤瑞仁询问起了“贪污”的情况,在场的所有人都变得紧张了起来,汤瑞仁自己更是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那么,作为炊事员的汤瑞仁到底有没有贪污呢?他又会如何回答主席的问话?毛主席又为什么会突然问起如此敏感的问题呢?

这一切都还要从毛主席的“回乡之旅”开始讲起。

1959年6月,党中央召开了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会议。会后毛主席决定要亲自去各地基层尤其是农村探查一下实际情况。就这样,缓缓行驶的火车载着毛主席离开了北京,驶向广阔的南方。

毛主席这一行考察了河北、河南等几个经济问题较为突出的省份,眼看着快要到自己的老家湖南省时,毛主席却突然对身边的秘书表示:“我想要回韶山老家去看一看。”

毛主席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不禁陷入了沉思。自己上一次回老家韶山还是1926年的年底。

彼时湖南一带的农民运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毛泽东便深入农村基层考察实际情况,而后写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如今新中国成立已经有十年了,家乡变成什么样了呢?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还好吗?这些问题无一不使得毛主席“回家”的想法更加强烈。

当火车缓缓地驶进火车站的站台,毛主席便看到了站台上站着无数前来欢迎他的群众。这些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手里拿着欢迎标语,整个现场看起来气氛颇为热烈。

“哪个叫他们这么搞的?我回乡又不是皇帝老子下江南,这样热闹不好。”看着窗外的场景,毛主席却没有多么高兴。

因为此时正是下午五点,按理来说大家都应该在吃饭,但大家都来为自己办“欢迎仪式”,这显然有些不太合适。

但为了不孤独群众的好意,毛主席还是走下火车简单地与群众问候了几句,之后便坐上了前往韶山冲的专车。

而早就陪同在一旁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一边兴奋地向毛主席介绍着湖南这些年以来的发展成就,一边向毛主席询问着到达韶山之后的行程安排。

“不着急,等到了以后你先去帮我把这里的山神(指村支部书记)找来,到了山门当然要先见见他。”毛主席的脸上平淡如常,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视察工作,其次才是探望老家。

不一会儿,公社书记毛继生就来到了主席居住的招待所内。一见到毛主席,毛继生便激动地难以自抑:

“主席啊!我们1954年上北京去看你的时候还说要请你回老家看一看,没想到你这就来了啊!”

此时,毛主席的脸上才终于露出了和蔼可亲的笑容。他握了握毛继生的手说道:“麻烦你帮我去张罗张罗,我离开韶山几十年了,我想请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吃个饭啊!”

原来,自从毛泽东走出韶山开始革命之后,国民党的军警宪特就总是来到韶山冲打击报复。这里有很多人家都因为是毛主席的“乡亲”而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报复和伤害,归根结底,毛主席的内心对他们还是有些许的“愧疚之意”

回到韶山的当晚,毛主席的内心异常兴奋,他一整晚都没有怎么睡觉。坐在门前的大树下,吹着习习的凉风,与同行的同志们畅谈着工作,不知怎么的,毛主席却一点也不觉得疲倦。

第二天,毛主席又起了一个大早。他交代毛继生等人,自己要去父母的坟头上看一看。此时毛主席已经年近七旬,为了保证他的安全,毛继生还是赶紧安排了几个年轻人与毛主席同去。

当天下着小雨,山上的道路有些湿滑,但毛主席不愧是在农村里长大的,他行动迅速,三两步便走到了半山腰,反倒是那些被组织上派来照看毛主席的人个个都被他甩在了身后。

“主席,你千万要小心啊,路上滑!”毛继生在后面跟着,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朝着前面的毛主席大喊道。

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才来到了毛主席父母的合葬墓前。由于这座坟墓曾经遭到过湖南军阀何键的损毁,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家特意将它重新修缮了一番。

看着父母的坟头,毛主席的眼里泛出了泪光。但他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深深地鞠了一躬,其他人见状也立马跟着一起鞠躬。接着,主席缓缓地挺直了身子,看向山脚下的那个村庄。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啊!”看到村子里人们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毛主席的内心十分欣慰,自己和自己家人的牺牲总算是没有白费。

毛继生看着眼前的景象,也不由得心生感动。他立马嘱咐随行的同志去附近的集市上找几个花圈来,但主席听到以后立马就阻止了他们。

“天上还下着雨,路上又这么滑,大家一来一回多危险啊,我看还是算了吧。”毛主席摆了摆手,回绝了毛继生的好意。

当年,他亲自回到家乡安葬了父母,随后一刻不停地投身到了革命事业中,如今能够回来看看父母的坟茔他就已经十分满足了。

站在父母的坟前,毛主席也想到了自己那两个英年早逝的弟弟。

大弟弟毛泽民当年是中央苏区里的财政负责人,在他的监督和管理之下,苏区的国家银行也建了起来。

可惜的是,后来毛泽民在由新疆前往苏联的途中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年仅四十七岁。

而毛主席的小弟弟毛泽覃早在1935年4月便因为掩护正在撤退途中的游击队牺牲了。当年他们兄弟三人一起走出乡村闹革命,没想到最后却只有一个人回来了。

站在父母的坟前,主席的心里涌上了一阵五味杂陈的感觉。他回头看了看站在身边的众人,告诉他们可以下山了。

走在下山的路上,悲伤的阴霾还是久久无法散去。一路上甚至都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就在此时,一个随行的年轻人摔了一跤,毛主席立马将自己手中的拐杖伸了过去将他拉了起来。

见这位小同志安然无恙后,毛主席还忍不住打趣道:“你这个年轻人还要加强锻炼呀,怎么我这个让人扶的人没摔倒,你这个扶人的倒先摔跤了呢?”

听完主席的话,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发笑了。欢快的笑声响彻整个山林,作为一个具有领导魅力的伟人,毛主席总是善于在各种时候运用灵活的手段调节气氛。

下山之后,主席拍了拍身上的泥土笑笑说道:“走吧,我们到老乡的家里去讨碗水喝吧。”说罢,众人晃晃悠悠地朝着山脚下的村庄走去。

下山之后,众人来到了一个叫土地冲的小村庄。村民李文贵此时正好在家中,看到风尘仆仆的几个人便立刻热情地招待他们进屋坐下。

毛主席索性坐在了李文贵家的长凳上与他拉起了家常。见李文贵家里的炉膛生着火,火星不断往外冒,警卫员示意毛主席最好坐得远一些,但毛主席摆了摆手表示不碍事。

随后毛主席突然想到,现在大家都在食堂吃饭,怎么李文贵家里还烧着火。于是毛主席便问他家里一共有几口人,粮食是不是够吃。

李文贵尴尬地笑了笑,掰着手指头说:“我们这里大家都在节约粮食,每家每户都差不太多,也就勉勉强强够吃饱吧。”

其实,毛主席对于群众的粮食问题多多少少是有一些了解的。他走到李文贵的身旁轻轻地问:“你们每人每天吃多少粮食啊?”

“报告主席,我们每人每天吃九两米。”李文贵见毛主席直接发问了便也只能说出了实情。

此时正好与李文贵同一个村的村民邹长卫也在他的家里。毛主席转身看向邹长卫,看着邹长卫瘦得“皮包骨头”的样子,主席的眼睛里尽是担忧的神色。

毛主席又看了看一同前来的几位同志,告诉他们一定要将粮食生产工作当作重点来抓。现阶段,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飞快增长,如果粮食生产没办法跟上来的话,就会出现饿死人的惨剧。

拜访完了李文贵家,有人提议去看看毛主席家的老房子。毛主席点头之后大家欣然前往。不过走到半路,毛主席突然提出想去老房子对面的谢家屋场去看一看。

刚走到村口,众人便遇见了公社的领导同志。毛主席便询问这里村民的饮食情况,这位公社的干部乐呵呵地答道:“我们这里大家都吃得不错,都是在公社食堂吃的!”

一听说这个地方还有公社食堂,毛主席立刻来了兴趣。

他主动表示要带着大家过去看一看。在农村地区,各家各户的田地非常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倘若今年收成不好,一些农民便可能没有饭吃,而公社食堂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到了食堂以后,公社的领导同志立刻叫出了食堂的炊事员汤瑞仁。见到这位炊事员毛主席非常高兴,立马坐下向他了解详细的情况。

看着食堂里的人群,毛主席便感到好奇:一个村子里既有青壮年也有老人小孩,有人要吃硬的饭,有人要吃稀的饭,食堂的工作人员该如何面对这个困难呢?

炊事员立马表示:食堂里有饭和汤两种主要的食物。如果有人因为生病了暂时吃不了硬饭就可以暂时选择喝汤。毕竟粮食太宝贵了,用来做稀饭实在是可惜。

毛主席将目光看向了汤瑞仁道:“你是这里的炊事员,你贪不贪污啊?”

汤瑞仁一听这句话,额头上立刻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手心也一个劲地冒汗:“主席,我没有。”

这时候一旁的毛继生开始帮着汤瑞仁打圆场,说汤瑞仁是村子里的劳动楷模,而且她的丈夫还参加过抗美援朝,绝对不可能做出贪污的事情。

毛主席听后朝着汤瑞仁打趣道:“看来你还是一个军官太太呀,按照辈分来讲我应该叫你叔奶奶才对!”

接着,毛主席看了看毛继生,又看了看众人然后问道:“那你们的粮食是怎么吃的呢?万一我今天生病了,没有来吃饭,我的粮食能不能明天再吃啊?”

“不能这样,隔天就没有了。”一位农民站起来答话。

“那如果我今天干了重体力活,想要多吃一钵饭呢?难道也没有吗?”毛主席若有所思地看向大家的饭碗说道。

原来,公社食堂里的粮食都是每人每月定量发配的。如果一个人今天想多吃一碗饭,明天就得少吃一碗饭。一些人半个月的时间就把整整一个月的粮食吃完了,剩下的日子便只好挖野菜来充饥了。

看着村民们吃不上饭,毛主席又着急又无奈。他只好点点头,对村里这种节约粮食的暂时方案予以了肯定。

为了方便聊天,主席特意让人找了一个宽敞的院子,在那里摆好凳子请大家一起去坐。这时候,房屋的主人毛霞生听说毛主席来到了自己家,立刻从田里赶回了家中。

由于太过匆忙,毛霞生甚至连鞋子都忘了穿。看着毛霞生两腿沾满了淤泥站在自己的面前,毛主席赶快示意他坐下,随即从怀里掏出了一包烟,拿出一支递给了毛霞生。

只见毛霞生看了看自己的双脚,又看了看毛主席,十分犹豫地站在原地。毛主席早就看出了他的心思,立马笑了笑说道:“你害怕什么嘛,你就是毛福生的儿子吧 你小的时候我还抱过你嘞!”

在场的人听了毛主席的这番话立刻乐开了花,毛霞生也站在原地露出了腼腆的笑容。他接过毛主席手里的香烟一看,这是当时十分平价的“珞珈山牌”香烟。一时间,一阵感慨的情绪便涌上了心头。

走出了毛霞生家,大家终于来到了毛主席一家人当年居住的老房子当中。看着斑驳的印记,时光仿佛停止在了那些老物件上,毛主席看着看着便入了神。

毛继生示意一旁的陪同人员不要上前打扰,让主席仔细看看老家的模样。

毛主席来到自己昔日的卧室门前,他看到里面的书桌前摆放了一张照片,便颇为好奇地问道:“这张照片是从哪里来的?”

负责管理毛主席故居的人告诉他,这张照片是故居纪念馆成立的时候当地专门派人去毛主席位于湘乡的外婆家拿来的。

这张照片是毛主席三兄弟与母亲的合影,这么多年以来,母亲的娘家都将其视如珍宝。

走到弟弟毛泽覃的卧室里,主席还特意上前翻弄了一下床板,然后询问这里现在有没有住人。

工作人员告诉毛主席由于参观的人太多了,所以即便是有人想住在这里也住不踏实。毛主席听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来到毛泽民的卧室里,毛主席看到墙上还挂了一张毛泽民同志头戴红军帽的照片。作为兄长,毛主席怎么会不想念自己的弟弟呢?

他停下脚步,仔仔细细地观看相片而后评价道:“这张相拍得很好,跟我们泽民很像啊!”

走出了老房子,毛主席看到门前的院子里栽种了很多蔬菜,便热心地上去摆弄了一下农具。而后转过身询问工作人员这些菜种出来到底要给谁吃。

工作人员称这些菜是大家一起种的,有时候会给村里的食堂送去一些,有时候也会留给招待所的同志们吃。总之,这么好的田土,如果让它一直荒废在那里实在是怪可惜的。

毛主席听后立马表扬了大家伙的这种做法。在任何时候大家都要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能被面前的困难给吓倒。

在院子里,众人还看到了一棵枇杷树。毛主席走了过去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树干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

此时一位故居内的工作人员走了过来询问道:“主席,他们都说这棵枇杷树是你亲手栽种的,请问是这样的吗?”

毛主席皱了皱眉,仔细思索了一阵然后谨慎地回答道:“我也记不清楚到底是不是我栽的了,不过那个时候我确实很喜欢栽树,而且还栽了不少。”

走出院子,摄影师早就已经等候在门前了。毛主席虽然早就有要在这里拍照的打算,但还是没有想到居然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

于是,他还眯了眯眼睛说道:“你看看,今天来了这么多人要和我照相,我居然一个人都不认识,看来我是脱离群众太久咯。”

“您这话就说得不对了,您永远都是人民的好领袖!”毛继生请毛主席坐下后,立刻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道。

最后,毛主席想起了村子里的青壮年们。于是,他将一个名叫毛乾生的年轻人叫到身边问他有没有上过学、识过字。

毛乾生告诉毛主席自己能够认识大部分的字。他的学问全部都是跟着一个名叫邹春培的老师学习的。毛主席一听邹春培的名字,便立马高兴了起来。

他拍了拍毛乾生的肩膀说道:“这个邹春培老师当初就是我的老师,现在又当了你的老师,真是很了不起啊!”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青少年们的学习情况,毛主席还专程去了一趟附近的韶山学校。在那里毛主席来到老师和学生们中间,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照相、一起佩戴红领巾。

当毛主席走出韶山学校的时候,大家都自觉地在校园操场上站成了整整齐齐的队列高呼“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听完之后也抬起手向着大家热情地回应道:“大家万岁!人民万岁!”

本来按照毛主席行程安排上的规定,他早就应该回到招待所里休息吃饭了。

然而,当天毛主席的兴致实在是太高了,一连在学校停留了近一个小时,也没有任何出来的意思。最终,还是警卫员提醒了毛主席。他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孩子们。

1959年6月27日,毛主席在最后会见了一批当地群众代表之后,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临别之时,他还是不忘叮嘱毛乾生等当地的年轻人“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争取成为一个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夜幕降临,火车站内的灯次第亮起,毛主席的火车缓缓地驶离了家乡的站台。

这次“韶山之行”是毛主席自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乡,然而他却一点也没有忘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以及父老乡亲。

或许在他的心中,纵使参加革命几十载,他的心也一直与家乡的人民群众绑在一起。

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位杰出领袖真正地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尽管大家对他无比的敬仰和爱戴,但他依旧高呼“人民万岁”,这既是他的信仰,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将人民装在心中的人,无论走到何处,人民都会永远记得他的名字。背叛人民的人也必将遭到人民最无情的唾弃。

伟大的人民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石。而我们的国家必将引领它的人民去创造更多伟大的功勋,走向更为富强美好的明天!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