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邓小平离世,卓琳对张宝忠说:你和邓楠一起移放骨灰吧
1997年2月19日,在历史长河中是看似平凡普通的一天,但在这一天中国却举国哀悼,只因为失去了我们伟大的领导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在这一天,邓小平因病抢救无效离世,他的亲人与陪伴多年的警卫员们紧紧围绕在病床边,每个人都在痛哭,为伟人的离去感到难过与悲伤。

除了邓小平的妻子和亲人,邓小平的警卫员张宝忠也十分悲伤,他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蹲在地上嚎啕大哭,几经晕厥。
看到他这样,邓小平的妻子卓琳特地对他说 ,你和邓楠一起移放骨灰吧!
为什么张宝忠会受到邓小平与家人的如此厚待呢?张宝忠又为何会在邓公离世后如此悲痛呢?
张宝忠出生于东北的一个农民家庭,本该有着平凡又幸福的一生,但是他出生时正处于战争年代,战乱改变了他的一生轨迹。他四岁时母亲就已离世,几年后父亲也永远地离开,只剩下他和姐姐。
姐姐可怜自己的幼弟,就将弟弟带在身边。可姐姐也已经嫁人,张宝忠只能寄人篱下,跟着姐姐姐夫一起生活。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家人还相守在一起,对张宝忠来说就已经很幸福。
张宝忠的童年并不平坦,因为正值抗日战争。
他的姐夫被日本人抓走当苦力,为了生存,张宝忠就只好去给地主干活,不仅养猪放羊还要干苦力活,家庭的重担过早的放在了这个尚且稚嫩的孩子的肩上。
在这种环境成长下的张宝忠,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幸好他遇到的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地主,地主不仅没有迫害他,还亲自教他算账,在干活的闲暇时间,张宝忠算账学的十分通透,后来也成为了一名账房先生。
时间过得很快,新中国成立了,张宝忠重新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面对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张宝忠深感不可以浪费,要牢牢抓住。于是他在学习上十分认真刻苦,恶补自己的知识上的缺陷。

天道酬勤,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参加了警卫局的选拔,经过层层选拔,他被中南海警卫局服务处选中,进入了中南海参加培训,这也成为他这一生中的转折点。
培训结束后,张宝忠被分配到邓小平身边工作,成为邓公身边的一名卫士。得知这个消息时,他又惊又喜,能去到邓公这样的领导者身边工作是多么幸运啊,他是听着邓公带领军队挺进大别山成长的,对邓公有着深深的敬佩之情,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守卫好邓公的安全。

可是没工作几天,张宝忠就犯了难,原来是邓小平的性格有些内向,平常和他们工作时交流也少,给人一股严肃谨慎的感觉,更别提邓小平对于张宝忠来说本来就如同天上的星星,于是张宝忠有点畏惧他。
但随着陪伴邓公的时间越来越长,张宝忠彻底扭转了自己的想法。他发现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人,寡言少语但是随和宽容,只是不擅长表达而已。明白这点后的张宝忠工作更加认真,和邓公的相处也更加融洽和谐。
十几年的相伴,让张宝忠与邓小平一家人已经亲如一体,他在邓小平一家的关照下感受到了缺失多年的家的温暖,在之后他因病离岗的每一天,都在深深思念曾经为邓小平工作的岁月。

1960年他终于再次回到了邓公的身边,这次回归也是在邓小平的请求下才实现的,当上级领导对病愈后已到其他组织工作的他说:“邓公希望你继续回去工作,你的意愿是什么?”,张宝忠不禁热泪盈眶,他当然是愿意的!
回到邓公身边,他也由卫士升为了警卫员,贴身保卫邓小平,他要随同邓小平出席各种活动,这也对他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但在更加紧密地相处下,他也从邓公身上学习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与此同时,邓公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的思想,使他成长为一个思想全面的共产党员…
邓小平一生都是平易近人的,心中装着党,也装着人民。他虽然不善于表达,但行动上却处处落实。
张宝忠回到邓小平身边后担任警卫员,身上的责任就不再是单纯的保卫行动,邓小平出行并不喜欢带很多人,也就没有贴身秘书和通信员,于是张宝忠也要担任起这些责任。这对文化知识贫乏的张宝忠可谓是大困难,他知道这可和当账房先生不同,于是挑灯夜读,也时常向卓琳请教。

卓琳非常愿意给他解难答疑,完全不介意张宝忠占用她的休息时间,对张宝忠这种求学的态度给予了肯定,打心眼里把张宝忠当成了一家人。
在日常相处时,邓小平和他的家人一点架子都没有,和寻常百姓一样在饭桌上也会谈些家长里短,充满了欢声笑语,张宝忠很喜欢这样的温情时刻。
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对他也如同亲儿子般,不仅指点他该如何和邓公相处,并且还关心他的衣食冷暖。

张宝忠从他们的身上深刻理解到,做人的真谛就是不能忘本,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就摆架子,做人要平和宽容,在一次次出行活动中,使他更加深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
1992年,为了观察全国经济发展局势,邓小平南巡,前往广州深圳福建多地进行视察,在路过广州时,邓公为了更加真实的知道发展情况,于是临时决定去视察一下广州的经济中心。
张宝忠对于邓小平的安全工作一直抓得很紧,时刻都不放松, 因为是临时决定,完全来不及对周围进行排查,并且经济中心每天人流量极大,这也意味着有很多不安全的因素。
张宝忠害怕这次视察活动会对邓公的安全造成影响,于是就派大巴车将邓公要去的经济中心紧紧围住,群众们苦苦等待却没有办法看看自己敬仰的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事先并不知道张宝忠的安排,一下车看见空荡荡的街道,没有看见人民群众瞬间脸就沉了下来。

看到邓公不悦的神情,张宝忠一开始并没有反应过来,直到随行的警卫团长孙勇提醒他:
“这样不好,你赶紧让人把这些车开走,首长一向是要接触群众的,首长也喜欢跟群众说话,咱们整天在首长身边,觉得见首长这事很平常,可群众们又不像我们一样每天都能见到,好不容易见一次,咱们可不能阻止。”
张宝忠这才意识到,自己究竟办了一件什么蠢事,他赶紧让人把车开走,等待已久的热情的群众们瞬间涌入,看到群众们邓小平才开心的笑了。
邓小平经常说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而自己却完全忽略这一点,不仅对不起邓公,更对不起人民群众,想到这张宝忠羞愧地低下了。自己的职责并不只是简单的保证邓公的安全,而是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使邓公和人民群众更好的接触啊!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要为人民百姓谋发展谋幸福。
1989年经济建设已经步入正轨,思虑再三后,邓小平郑重地向党中央提出辞去党和军队所有的职务。在党中央批准后,邓小平正式退休。随后邓小平带着家人住到了北京景山后街的米粮库胡同3号,过上了怡然自得的退休生活。

相比其他高龄老人,邓小平的身体说得上十分健康,他本来就喜爱锻炼,每天雷打不动早晚两次散步,并且还把多年的烟瘾酒瘾戒掉了。1992年的夏天已经88岁高龄的邓小平此时竟还能前往北戴河游泳。
这个一生都在为了共产事业奋斗的老人终于可以在晚年好好歇歇了,远离政治中心的邓小平每天散步、阅读、浇花、游泳…将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女儿邓楠曾经描述说“爸爸有一个习惯,不管走到哪,都要带着本字典,遇到不会的字,随手拿出来查一查。”退休后的邓小平经常书不离手,不仅读《资治通鉴》,有时还读一些金庸的小说。
退休在家的邓小平心中还未放下人民群众,在搬到米粮库胡同之后,他时常提醒张宝忠等警卫员要行动低调,不能打扰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央给他配了两辆车时,他拒绝了,在这个一生朴素的老人眼里这样的行为已经完全背离了群众。
一次下雨时,胡同里有一家的房顶年久失修一直在漏水,修不好可能要蒙受很大的损失。街坊邻居们都去帮忙修补,可是一直没修好。
在外散步的邓小平看见,立马转身回家拿上工具,去帮忙修补房顶。邓公的年纪那时已经很大,张宝忠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不要去,邓公只是淡淡地摇手拒绝:下雨了再修不好,他家可要遭灾啊。
看着为邻居忙碌的邓小平,张宝平深深为邓公这种时时刻刻不忘记百姓的精神感动,他知道,邓公看待人民如同看待自己的儿女,这种精神与格局值得自己值得所有共产党员都去学习去传承。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伟人,面对病痛与死亡都只有无奈与叹息,邓小平亦然。
1994年时邓小平的身体开始出现异常,打桥牌时手竟然会开始不自觉地抽动,党中央对此十分重视,特地组织了医疗小组,在缜密的检查后,邓小平被确诊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类疾病,本就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病症,在邓小平诊断时已经很严重了,只能做一些辅助性的治疗。
后来邓小平病情再度恶化,被送往距离家只有10公里的解放军总医院 ,这时张宝忠和大家都没意识到,邓公再也没有力气踏上回家的路途了。

在医院的邓公经常昏昏沉沉,但在医疗人员的精心照顾下,有时精神也会很好,能够和人交谈,有人曾经在他的病床前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要交代吗”,邓小平只是淡淡地说道:“该说的我都说过了。”
是啊,该说的他已经说过,该做的他已经做到。中国人民在他的带领下奔赴小康,中国在他的带领下繁荣富强,邓小平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如同星斗不可斗量,恩泽万代。
1997年2月19日21时,这位伟人离我们而去,化为苍穹中不灭的星斗,闪烁着永恒的智慧,指引中国人民的前进。
张宝忠知道,在邓小平的心中一直有着一个愿望,那便是看到中国香港的回归,这位老人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强大奔走,期盼着中国领土的统一。而香港、澳门、和台湾流落在外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
在深圳南巡时,张宝忠曾陪着邓小平来到深圳皇岗口岸,饱含深情地望向对岸的香港,久久驻足。邓小平曾经不止一次向张宝忠说过,他想活到1997年,亲眼见证香港的回归。

可是天不遂人愿,在1997年邓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也向世人留下这样的遗嘱:不要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要设灵堂;把我的遗体解剖,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最后,把我的骨灰撒入大海。
为什么要把骨灰撒到大海里呢?据他的女儿邓楠回忆道:“他嘱咐把骨灰洒向大海,是想随着波涛拥抱香港、澳门和台湾。”
邓小平的逝世,让全国人民都无比悲痛,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都不远万里前来北京,想要送这位伟人最后一程。许多无法前来的人在各地组织了纪念活动,邓公一生热爱人民,人民对他亦有深深的爱。

1997年3月2日,一架飞机在北京机场悄然起飞,里面装载着邓小平同志的骨灰。随后,飞机来到蔚蓝的大海之上,张宝忠和邓楠捧起一把骨灰伴着花瓣缓缓洒向大海…
邓公离去后,张宝忠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留下继续陪伴邓小平的家人。与此同时,张宝忠开始致力于整理邓小平遗留的手稿、照片和资料,他想让更多人知道邓小平同志是多么的平凡又是多么的伟大。
赵武灵王为何壮年退位?为何想把赵国一分为二?他的目的是什么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国君,他主导了赵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改革-胡服骑射,使得弱小的赵国逐渐强大起来,吞并了中山国,降服了林胡与楼烦,为赵国开辟了大片疆土,同时让赵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仅次于秦国的强国。但是,赵武灵王的结局并不好,他被困在沙丘行宫三个月,结果被活活饿死,而且赵武灵王一生做了很多让人看不懂的事,最有影响的就是两件事:一是壮年退位给自己的儿子。二是想把赵国一分为二。我要新鲜事2023-09-24 20:24:100000明朝缩边与汉朝缩边为何有差异对待呢
第一章:引言明朝缩边和汉朝缩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在人们的评价和对待上却存在差异。明朝缩边常常被嘲笑和批评,而汉朝缩边则没有受到同样的对待。本文将探讨这种差异的原因,从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因素以及文化视角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章:历史背景我要新鲜事2024-02-01 21:06:380002“东方魔女”川岛芳子:被生父送人复清,被养父送回祸国
(说历史的女人——第1052期)俗话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因此,清朝覆亡前后,最痛心的莫过于那些清朝贵族和遗老们了。清王朝是他们的靠山,也只有清王朝存在,他们的贵族身份和地位才能有平台来支撑。但是王朝覆灭乃是大势所趋,尽管如此,在1912年清朝覆亡后,那些清朝贵族们依然积极开始了自己的“匡扶”伟业。我要新鲜事2023-05-22 07:25:120000刘备一生两大败笔,错认1个兄弟,轻信1个小人
论三国,就要讲刘备、张飞、关羽三个桃园结义,就要讲到曹操等,三国有许多可以讲的,而在刘备的一生中,从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成为蜀汉开国皇帝也是相当励志,但他一生却有两大败笔,错认1个兄弟,轻信1个小人。刘备的肝胆兄弟是关羽和张飞,无论怎样都不会对自己背信弃义,曹操曾一心想要留住关羽,关羽还是回到了刘备身边,关羽在战场也是一个战神,几乎是屡战屡胜,刘备也非常放心他。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9:05:420000包头首富金利斌,24岁摆地摊白手起家,44岁身家25亿却选择自焚
自2011年4月13日至今,已经过去了10年之久,而金利斌这个名字也恐怕早已被很多人忘记。但在他的故乡包头,这个名号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可以说曾经是每个包头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利斌的故事。金利斌经常被人与他的公司一同提起,惠龙商贸,这是金利斌一手创建的属于他的商业帝国,公司的市值曾一度达到25亿元之多,他因而也成为了包头的首富。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58: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