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883

1959年,在韶山和毛主席合照的“金童玉女”,长大后成为了夫妻

我要新鲜事2023-05-24 08:21:120

1959年,在群众的簇拥下,毛主席回到了自己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

拜祭过祖坟、访查完民情,操劳了一路的毛主席,迎面碰上了在韶山学校上早读的学生。

“毛主席来啦!毛主席来啦!”

伴随着一声声愉快的呐喊,由学生组成的人海便涌出校门,将毛主席团团围住,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匆忙间,少先队员蒋含宇彭淑清,将从学校花坛处摘下的、还带着露水的月季花和夹竹桃,分成两束,带着自己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了笑吟吟的毛主席。

紧接着,在辅导员的轻声提醒下,蒋含宇摘下自己的红领巾,将其系在了毛主席的胸前。

望着给自己系上红领巾的少年,毛主席欣慰地笑了起来。他将蒋含宇和前来献花的彭淑清一左一右拥住,让随行的摄影师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幕。

快门闪动中,陪同在毛主席身边的“金童玉女”笑得格外灿烂,而他们与毛主席的合照,也被《人民日报》刊用,列为教材选编素材,一时间传为佳话。

但彼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在这张定格照片的背后,这对“金童玉女”的故事才刚刚展开...

“总觉得你们还是小孩子,没想到都这么大了。”

1992年7月1日,蒋含宇、彭淑清夫妇,敲开了摄影师侯波的家门。

作为毛主席当时的“御用”摄影秘书,侯波一直对韶山上的这对“金童玉女”印象颇深。

韶山之行后,她所拍下的照片《毛主席和韶山学生在一起》一时间成为经典,不仅被诗人臧克家大赞“仿佛能听出声音”,更是成为了毛主席生前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数十年时光眨眼而逝,每当回想起与毛主席在韶山的快乐时光时,侯波总会忍不住,想再见蒋含宇、彭淑清一面,了解了解这对“金童玉女”的现状。

无独有偶,对于曾经有机会与毛主席近距离接触的“金童玉女”而言,侯波为他们拍下的那张照片,有着无与伦比的纪念意义。

蒋含宇、彭淑清夫妇长大成人后,也一直奔走在寻找摄影师侯波的路上。

如今,故人再度重逢,不仅是作为长辈的侯波感慨万千,蒋含宇、彭淑清夫妇的眼中也满噙着热泪。

蒋含宇、彭淑清夫妇向侯波表示,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他们就一直在四处打听着她的下落,希望能当面见到这位以“照片为媒”的红娘。

“我们夫妇俩的结合,离不开两个媒人的帮助。一个是伟大的毛主席,另一个就是您啊!”

听闻此言,侯波不由得瞪大了双眼:“你们...”

面对惊讶不已的侯波,蒋含宇、彭淑清夫妇相视一笑,将1959年以后两人的相识、相知故事娓娓道出...

回忆起1959年6月26日的所见所闻,当时,步入中年的蒋含宇仍忍不住感慨——“那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那个时候,蒋含宇刚满14岁。因为成绩优异而担任少先队大队长的他,接下了一个无比重要的任务。

25日下午,学校大队辅导员老师,将他与一位名叫彭淑清的少先队大队委员一起叫到办公室,称明天会有一位重要首长来校视察,而他们就是为其献花、系红领巾的学生代表。

“老师所说的重要首长,是毛主席吧?”

面对难掩喜色的老师,再联想到韶山的历史背景,从辅导员办公室走出来的蒋含宇,小心翼翼地跟身旁的彭淑清咬着耳朵。

作为女生,彭淑清的反应要比蒋含宇内敛得多,虽然内心同样激动不已,但她还是努力说服自己镇定了下来,开始拉着蒋含宇不断的排练流程。

从系红领巾的手法、到鲜花花束的选择,这对少年少女整整忙活了一下午,紧张到无法入睡。

等到第二天午饭时间,紧张了几节课的两人,终于在学校的广播声中应证了自己先前的猜想:重要首长果然就是毛主席!

来不及过多交流,匆匆眼神交汇后,蒋含宇与彭淑清便迅速行动,跑到学校花圃旁,摘下几朵带着露珠的新鲜月季、夹竹桃,向着人群涌动的方向奔去。

眼看着毛主席即将来到学校前的儿童桥,蒋含宇与彭淑清终于飞奔而至,将最新鲜的花束献了上去。

面对这两个激动不已的“金童玉女”,毛主席的眼中满是笑意。接过花束后,便拉着他们拾阶而上,亲切地询问着他们的学习情况。

“你这红领巾还要不要?”

等到了系红领巾的环节,和蔼的毛主席微笑着问蒋含宇。

“不要了,送给您老人家啦!”

在平易近人的毛主席面前,蒋含宇也抛开了初见生人那拘谨的一面,活泼的样子逗得在场的人开怀大笑。

而另一边,被毛主席拥在怀中的彭淑清也激动不已。

在摄影秘书侯波的巧手下,她和蒋含宇一左一右立在毛主席身侧开怀大笑的影像被定格,一时间传为了佳话。

“要好好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

视察结束后,回归到正常学习生活中的蒋含宇与彭淑清,对毛主席的这番嘱咐久久不能释怀。

为了不辜负主席的叮嘱,这对本就学习成绩居于上游的“金童玉女”,更是牟足了劲儿,努力学习。

不久之后,韶山学校取消了高中部,蒋含宇与彭淑清一同转入湘潭市一中继续就读。

或许是受到了那张照片背后“幸福的会见,巨大的鼓舞”题字的影响,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后,这对从韶山中走出的少年少女,并没有因课业的繁忙而中断联系。

恰恰与之相反,在暗无天日的备考生涯里,蒋含宇与彭淑清成为了彼此最忠实的学习伙伴,两人常常互相打气,鼓励对方认真学习,争取同时考入北京,离毛主席更近一些。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3年,结束了高考的蒋含宇与彭淑清双双如愿,分别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石油学院,在首都北京继续完成着自己未竟的梦想。

而在忙碌的学习之余,一种别样的情愫也在两人的心中悄然生长。

在彭淑清眼中,蒋含宇的耐心认真在男生中少有;而彭淑清的冷静韧性,更是让一路结伴走来的蒋含宇为之倾倒。

一来二去间,读到大三时,蒋含宇和彭淑清终于确定了恋人关系,将照片中戏称的“金童玉女”变为了现实。

恋人在侧,前途光明,未来的一切都美好得让人沉醉。

但让这对“金童玉女”始料未及的是,生活的考验不过才刚刚开始...

顺利毕业——结婚——生子——度过平淡美满的一生...

在大学时代的蒋含宇和彭淑清眼中,这样的人生轨迹,无疑是他们当下最期盼的。

1968年,两人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安排不同,蒋含宇与彭淑清一个被分到了辽宁凌源,一个被分到了辽宁锦西石油五厂。

虽然还在同一个省,但对于学生时代便朝夕相处的这对情侣而言,200多公里的距离,还是让他们被迫开始了“同省异地”的恋爱模式。

回忆起那段尚未成婚前的生活,彭淑清表示,作为在国家“面向工厂、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号召下成长起来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她与蒋含宇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

因为交通不便,在刚毕业的那段时间里,书信就成了两个年轻人表达思念、相互扶持的主要媒介。

甚至,就连最后下定决心要携手迈入婚姻殿堂时,毕业后的蒋含宇和彭淑清也不过见了3次面。

在那个“相守即是一生”的年代,蒋含宇与彭淑清的爱情质朴又纯粹。

而相比之后夫妻俩所遭遇的窘迫,两年半的异地生活根本算不上波折。

1971年,在临时借来的军属宿舍中,蒋含宇和彭淑清举办了结婚仪式。

除去一旁笑得欣慰的单位领导之外,这对新婚夫妻的“家当”实在是少得可怜。

“没车、没房、一双新单鞋、一双新棉布鞋、一床新床单、一个新枕头,花生糖果一洒,这个婚就成了。”

让人意外的是,新婚燕尔,蒋含宇和彭淑清也没给彼此留下太多朝夕相处的机会。

由于惦记着工作,还在蜜月期时,彭淑清便不舍告别了蒋含宇,回到锦西继续工作。

而彭淑清的这一归队,正好遇上了1971年9月打响的“江汉油田大会战”。

面对突如其来的工作任务,已经怀孕7个月的彭淑清,不顾领导劝阻,执意报名,作为抽调的技术骨干,来到湖北荆门炼油厂任职。

作为刚开始筹建的国家项目,在彭淑清等一众技术骨干还没到达前,驻守在炼油厂的大多都是部队军人,可见条件之苛刻。

在赴任前,彭淑清自以为做好了心理准备。可真正到达目的地时,她还是被眼前的荒凉景象震惊到说不出话来。

没有厂房、没有宿舍、没有马路,就连日常吃穿用度的采买也要到三四里外的市场里去。

对于刚刚经历过早产的彭淑清来说,荆门炼油厂的一切都充满了挑战。

领导体谅她独身带娃的不易,特批她暂住在招待所,择日回家休产假,工资照发。

而蒋含宇却表示:

“不行啊,我要为毛主席争光,不能给毛主席家乡人丢脸。”

短暂休整后,彭淑清便带着不满一周的孩子,和母亲一起住到了工地芦苇棚中,这一干就是大半年。

直到1972年9月,远在辽宁的蒋含宇才得到机会,来到荆州与彭淑清一起工作。他表示:

“祖国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

此后的十几年中,由于工作变动,蒋含宇和彭淑清先后辗转湖北荆门炼油厂、九江炼油厂,吃尽了项目初创的苦头。

但在生活的苦难面前,蒋含宇和彭淑清却没表达过一丝的不满。

作为曾与毛主席近距离接触的“金童玉女”,他们本有机会借着毛主席的光环,为自己大肆宣传。

甚至,这对“金童玉女”好似有了默契一般,对那段往事只字不提,甘愿做了祖国建设的螺丝钉。

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那张被称为“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而这时,蒋含宇、彭淑清夫妇,早已凭借努力在自己的领域里站稳了脚跟。

蒋含宇大学主攻政治,于是他就做了九江炼油厂的教育主任。

多年后,不仅他亲手编写的《思想修养》一书成为江西电大指定必修教材,才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江西省石油公司党委副书记的职位。

彭淑清学的是石油技术,就在九江炼油厂当起了高级技工。随着一线经验的不断累积,她一手担起炼油厂内设备设计、改造等重要工作,还兼任了大学导师,在培养未来人才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身边熟悉这对“金童玉女”的人,都无不羡慕地称呼他们为“幸运伉俪”,举案齐眉十余载,活出了最灿烂的模样。

可对于蒋含宇、彭淑清而言,眼下的一切远远不是终点。光荣退休后的生活,也被他们“折腾”得引人赞叹。

“我们从一个幼稚无知的山村少年成长为国家干部,全是托了党和毛主席的福。”

提起二人退休后钻研红色收藏的出发点,蒋含宇表示,是当年毛主席逝世之后,他们所收到的海量信件给了灵感。

在这些信件中,有人满怀深情地向他们分享与主席相处时的点点滴滴,也有人寄来主席触碰过的物件,希望他们能代为保存,留下纪念。

夫妻俩明白,想要让红色思想在神州大地上绵延不绝,单单凭借口述未免太过苍白,且还会面临失传的风险。

左思右想,他们决定,正式将藏研红色收藏作为退休后的“第二事业”,奔走在红色教育的大道上。

但对于已近古稀之年的两位老人而言,将收藏红色藏品的工作坚持下来,并不是件易事。

为了能够更好地宣传红色记忆,蒋含宇和彭淑清特意对现有的藏品做了整理,将其分成著作、传记、字画、邮品、磁卡、宣传招贴画等这六大类。

再利用网络、报纸等信息媒介,蒋含宇、彭淑清夫妇先后在长沙、北京等地创办了数次红色收藏展,将来自五湖四海的藏品依次展出。

遇到珍贵藏品时,他们还会用已有的重复藏品去商量交换事宜,或者直接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来收购中意的物件,不遗余力。

甚至,在毛主席题材的邮票收集上,这对“金童玉女”还克服了重重困难,一次次地去到海外。

不同于境内,海外的收藏工作要更为困难。无法常常飞赴国外,蒋含宇和彭淑清就当起了外邮专售店的常客,他们时时登门拜访,搜览有用的红色史料。

一次,听闻广东潮州某家外邮店中有售他们追寻多年的毛主席邮票,蒋含宇和彭淑清立马来了精神,不远万里赶到当地店中,接回了这套最早发行国外的伟人邮票。

2003年,时值毛主席110年诞辰,这对为人称道的“金童玉女”更是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便是——重回韶山。

在这个曾孕育过革命文化与两人姻缘的地方,历经半生、头发斑白的两位老者携手归来、踏上这片土地,继续相濡以沫,谱写着未完的红色收藏史歌。

“我们有这个条件和优势,更应当身体力行,继续发挥光和热,把它做好做扎实。”

直到今天,那副名为《毛主席和韶山学生在一起》的照片,还高挂在蒋家人的墙上。激励着这对“千年伉俪”举案齐眉,继续前行。

一张照片,一段幸事,一生一世一双人。

蒋含宇与彭淑清的故事起于韶山学校的那场欢迎仪式,又经由几十年的风霜考验,终于出落成了世人艳羡的模样。

对于他们而言,“金童玉女”的戏称或许道出了其缘分所在,但这对“千年第一幸运伉俪”的伟大之处,却在于对领袖的真诚热爱,与自身品行的端正皓洁。

结缘红色,发扬红色,他们的故事远比单纯的爱情故事伟大。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