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891

1949年毛岸英收到湖南来的家书,回信后感叹:我得忍受这种骂

我要新鲜事2023-05-24 09:02:300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毛岸英便收到了一封由表舅向三立寄来的家书,其中提到:希望岸英能向主席说说情,给杨开智谋得一个厅长方面的职位。

信中提到的杨开智是毛岸英的亲舅舅,二人关系一向要好,在困难时期,杨开智对自己的几个外甥曾多次出手相助。

但即使如此,对于舅舅的请求,毛岸英也没有任何纠结,他当即便给出了答复。

信中毛岸英言辞犀利、情感恳切地拒绝了舅舅杨开智。

那么,杨开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能否原谅外甥的“不近人情”?

杨开智于1898年出生在长沙县板仓乡,三年之后妹妹杨开慧也呱呱坠地,两人的关系自小便十分要好。

杨开慧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女孩,从小因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所以遇事喜欢“摆事实、讲道理”,与男生辩论时也能掷地有声、毫不怯场。

她的落落大方迅速吸引了很多优秀男士的注意,但杨开慧始终不为所动,她需要的是一个和自己一样,内心充满革命烈火的人。

1914年,几位年轻人经常出入杨开慧家,这些人都是杨开慧父亲杨昌济的学生,他们时常来请教问题,其中就有毛泽东的身影。

每次毛泽东来,杨开慧便会制造相遇的机会。

当毛泽东进入父亲的书房后,杨开慧就会在外偷听他谈论的家国大事,渐渐地她的眼神中流露的不再只是好奇,而是欣赏和爱慕。

同样暗生情愫的还有毛泽东,于是没过多久二人便走到了一起。

杨开智早就看出毛泽东并非池中之物,将来一定有一番大作为,于是欣喜于他和妹妹的结合。

二人婚后不久便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杨开慧深知自己的丈夫将来是要做大事情的,这期间杨开慧义无反顾、毫无保留,毛泽东要办《文化书社》,却没有启动资金,她立即向自己的娘家借钱。

值得庆幸的是,杨家人十分开明,最终把包裹严实的一沓钞票交给了她,杨开慧眼含热泪却说不出一句暖心的话,仅仅说了一句“感谢你们为革命做出的贡献”。

那段时间,杨开慧和毛泽东带着三个孩子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杨家也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们的安危,杨开智还多次“通风报信”,在几次安全转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杨开慧的母亲为了能够让女儿女婿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照顾着三个外孙的生活起居。

1927年,敌方势力的搜捕越来越严密,毛泽东不得不离开妻儿,临行前他叮嘱妻子,带着孩子去杨开智家暂住,毛泽东相信自己大舅哥的为人,一定不会让妻子儿子受半点委屈。

毛泽东走后,杨开慧的身份也随之暴露,她不得不把三个孩子安置在娘家,自己则四处藏匿,为了革命而忍辱负重,每过一天她对孩子的思念便增加一分。

1930年秋天,杨开慧决定冒险回家看看儿子。

十月的一天夜里,她在同志的掩护下回到了家,三个孩子见到母亲后都争着抢着抱着杨开慧,但形式不允许杨开慧在家中逗留太久,她“狠心”的放下儿子,扭头已是泪流满面。

大儿子毛岸英彼时已经8岁了,杨开慧走后,他偷偷追了出去,结果与母亲一起被敌方逮捕。

杨开慧被捕后,遭到了反对派非人般的待遇,她先是被辗转多地,数次遭遇拷打,面对“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她没有屈服,一直咬紧牙关用信仰舔舐伤口。

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下落,杨开慧大义凛然地说道:“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想从我这里套出消息,妄想!”

杨开智得知杨开慧和毛岸英被抓后,急的方寸大乱,冷静思考之后,他明白只有自己能救妹妹,彼时的杨开智在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工作,生活的十分稳定。

接到消息后,他迅速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用这些真金白银去运作,期望能救杨开慧于水火之中。

最终杨开智帮妹妹争取到了一个生的机会,条件是杨开慧要公开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

让杨开智没想到的是,杨开慧早已决定慷慨赴死,她托人传话给哥哥:“好好照顾母亲,好好照顾三个孩子”。

听到敌人要求她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她讥笑着说:“白日做梦,要想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就这样,这位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优秀的共产党员,于1930年11月14日在浏阳门外英勇就义,彼时她仅有29岁。

杨开慧去世后,杨开智又四处求人,最终把外甥毛岸英接回了家。

从那之后,家里再没有太平过,附近总有陌生人盯守,目的是可以随时抓到回来探亲的毛泽东。

杨开智明白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他决定将自己唯一的女儿杨展交由岳母一家照料,自己则带着妹妹的三个孩子东躲西藏。

那段时间,杨开智和妻子李崇德每天都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他们不得不频繁地搬家。

因此,杨开智不得不放弃体面的助教工作,虽然过得艰苦,但想到自己妹夫的大业,他与妻子皆觉得值得。

几个月之后,颠沛流离的一家人早已变得草木皆兵,晚上每每听到动静,杨开智都会让李崇德把三个孩子藏起来。

有一天夜里,一个年轻人找到了杨开智,还没等杨开智记住对方的长相,那个小伙子便扔下了一封信,随后扬长而去。

心有余悸的杨开智迅速打开了信封,立即认出信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写的。

信中提到:想把三个孩子秘密接到上海,由地下组织照料,这样便不必再东躲西藏。

杨开智明白这样也许对孩子们更好,自己和妻子也可以抽出时间照顾杨展。

接下来几天,杨开智一直在筹谋如何安全送走外甥,最终决定让妻子一人带着孩子与上海方面接头。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特务的警惕性。敌方很难想到,毛泽东的三个孩子仅仅由一位羸弱的女子照看。

在出发之前,杨开智嘱咐三个孩子听舅妈的话,一定记住叫李崇德妈妈,而不是舅妈。

彼时的毛岸英已经懂事了,他何尝不知舅舅一家的付出,一边哭一边抱着杨开智的脖子,久久不肯撒手,另外两个孩子还处于懵懂期,但看到哥哥哭了,也不自觉的哭起来,场面极其令人心碎。

在去往上海的火车上,李崇德把三个孩子看得比自己命还重要,但她没有忘记丈夫的嘱咐:“不要到处看,像往常一般”。

听到别人谈论政局,谈论老蒋又输了,她如惊弓之鸟一般心脏狂跳,她用衣角擦拭手心的汗水,拼命的安慰自己:“一切都好、一切都好”。

到了上海后,孩子们顺利见到了自己的叔叔毛泽民。

彼时的李崇德终于松了一口气,她知道自己终于可以回去照顾女儿杨展了,但令其没想到的是,这唯一的女儿杨展也将在不久后牺牲在敌人的追捕之下。

杨展比毛岸英大两岁,从小与姑姑一家十分要好。

据传杨展出生时第一个抱她的人就是杨开慧,于是杨展与姑姑最为相像,不仅仅是长得像,性格也如出一辙。

杨开慧去世时,杨展仅有十岁,她激动地喊道:“我去给姑姑背回来...将来我一定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杨开智惊讶于女儿的言行,他希望杨展继承杨家书香门第的家风,但杨展却想轰轰烈烈的闹革命。

她高中时就组织先进分子游行,抗议当局。

杨开智知道这些做法很危险,很容易被当作“典型”抓走,但杨开智知道自己劝不了杨展,能做的仅仅是告诉她注意安全。

中学毕业后,杨展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表达了想去延安的决心,毛泽东回信表示:“同意来延安,但要经得父亲的同意”。

可杨展哪管得了杨开智的意愿,临行前她与杨开智吃了一顿饭,杨开智说:“过几年再去可以吗?”

杨展摇了摇头,杨开智知道,女儿的脾气与妹妹一摸一样,决定了的事,任谁也改变不了。

到了延安后,杨展一直视姑姑为目标,成长的速度突飞猛进,没多久便成为了学习模范,还是华北联大的先进代表,毛泽东也对杨展连连夸赞。

没过多久,让杨开智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1941年,在一次行动中,杨展为了掩护队友撤离,将敌人引到了一处悬崖,面对敌人的咄咄逼人,杨展最终堕崖身亡,离世时年仅21岁。

此前杨展叮嘱战友,如果自己有什么三长两短,要等到抗战胜利后再告诉她的父母。

得知消息的毛泽东悲痛万分,他接二连三地吸烟,同为父亲,毛泽东知道将来杨开智得知结果时的心情。

1949年8月,长沙已经解放,人民欢欣雀跃,在街道上迎接解放军的归来,杨开智和李崇德在人群中寻找着杨展的身影。

每当看到与女儿相似的姑娘,他们都会上前确认,但连续等了几天都没能见到杨展。

杨开智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询问女儿杨展的下落。

彼时的毛泽东正在准备新中国成立的种种事宜,忙碌得不可开交,但看到杨开智的信件他还是立即写了回信。

信中的一句话令杨开智痛不欲生:“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

得知结果的杨开智和李崇德悲痛得不能自已,彼时的二人已经五十几岁,失去独女对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

李崇德一夜白头,后来因为成日以泪洗面,眼睛也不好了。

杨开智虽然也悲痛不已,但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她只能安慰妻子:“我们还有岸英和岸青”。

当年,毛岸英三兄弟被接到上海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他们承受了孩子不该承受的痛苦。

流浪、打零工、饥肠辘辘,其间年龄最小的毛岸龙夭折在了上海。

毛泽东深知自己的儿子们吃了很多苦,但他依旧坦然地说道:“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

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一同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其间毛岸英参加了苏联卫国战,经过了几年的历练,他于1943年时拿到了中尉军衔。1946年返回延安时,斯大林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并赠予其一支手枪。

回国之后,毛泽东命毛岸英脱下身上的“华服”,穿上了与自己一样带有补丁的衣服,让毛岸英与农民同吃同住,美其名曰“劳动大学”。

毛岸英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没有忘记父亲的嘱咐和组织给予他的使命,这也是为何在收到舅舅杨开智的“求职信”时,为何会如此的愤怒。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得以当家作主,毛岸英收到了表舅向三立的家书,他十分思念长沙的亲友,但打开信封后毛岸英却高兴不起来。

向三立在信中表示:“希望能给杨开智安排一个厅长方面的工作”,毛岸英明白,这是杨开智的意思。

那段时间,杨开智一直在湖南一个农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杨开智欣喜于自己的妹夫已经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

他想当然地认为以毛泽东今时今日的地位,给自己安排一个体面的工作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于是杨开智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隐晦地写到:“希望能去北京工作”。

让杨开智没想到的是,毛泽东的回复则直接明了:“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

得到如此答复的杨开智并没有死心,他让向三立给毛岸英写信,并在信中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渴望得到的职位——厅长。

杨开智相信以自己和外甥的关系,毛岸英一定能够帮忙,但他想错了,事实是毛岸英与父亲一样“不近人情”。

毛岸英迅速给向三立写了一封回信,这三千多字的信件中,开头便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 来信中舅舅希望能得到厅长方面的职位,我非常替他惭愧...皇亲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期望舅舅杨开智能够慢慢觉悟,否则很难在新中国工作下去”。

毛岸英写完信后,叹了一口气说道:“让他们骂我去吧,我得忍受这种骂”。

毛岸英明白,从小对他呵护备至的舅舅,看了这封信后,也许会骂他不近人情,但他没有选择,只能这么做。

得知结果的杨开智并没有责怪外甥,而是感叹世事变了,便不再抱有奢望和幻想。

1950年,毛岸英返回长沙与舅舅、舅妈团聚,他们十分默契,并没有提及此事,李崇德看毛岸英的衬裤破了,心疼不已,连夜赶制了一条新的。

毛岸英离开时,杨开智拉着外甥的手久久不肯撒开,嘴里念叨着:“开慧要是还在该多好”。

让杨开智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永远。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英勇就义。

消息传回北京时,毛泽东愣住了,他先是掐灭了手中的烟,想再点一只,火柴就在眼前却在身上来回翻找。

身边的人无不潸然泪下,但他们知道,毛泽东的心情比他们更沉重、更悲痛。

得知毛岸英去世后,杨开智去陵园看了妹妹,他哭着说道:“对不起啊开慧,我没照顾好岸英”

彼时的杨开智已经明白,作为毛泽东、杨开慧的家人,他们随时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而当年毛岸英的那封回信中,更是有一段话令他印象深刻,惭愧不已:

“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那我们共产党员确实没有,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