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899

1994年内蒙出土辽代贵族墓葬,刻有女子壁画,专家:可能是杨贵妃

我要新鲜事2023-05-24 09:40:530

1993年寒冬,内蒙古赤峰宝山境内,有一座大型壁画古墓被盗。公安机关得知消息之后,连忙前往,可惜盗墓贼已经逃之夭夭。

在当地相关部门采取保护措施之后,第二年10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旗文物管理所,对这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虽然墓室已经损坏,但是依然掩盖不了墓室内部结构独特、装饰华丽的特点,不仅如此,由于盗墓分子仓促行事,墓室内部壁画保存得也非常完整。

考古专家根据壁画上“天赞二年”(公元923年)的题记,推断出这是一座辽代墓葬,不仅如此,专家还推断出,这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辽代墓葬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

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更令考古人员惊奇的事情出现了。

照理说,辽代契丹人的壁画主题应该是飞禽走兽、挽弓游猎等场景,可是这个墓穴中却出现了一位体态雍容、身着汉服的妇人,与周围的壁画格格不入。

考古专家都围了过来,仔细端详着这幅壁画,纷纷表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有一位资历较老的考古专家沉思片刻后,说道:“这有可能是杨贵妃。”

这一番话令在场的考古专家都大为吃惊,为什么辽代壁画中,会出现唐朝杨贵妃的身影?既然杨贵妃的壁画出现在墓中,那这座墓的墓主人会不会就是杨贵妃?考古专家的这一番言论,又是不是空穴来风?

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西南12.5公里处,有一座山峰,名字叫做宝山,当地人称“老头山”。

别看这座山普普通通,可是在当地,居民世世代代流传着一个秘密:“老头山”里,有宝贝。

事实果然如此,早在上世纪50年代,经相关专家考证,发现了十余座辽代墓葬,这里就被视作一处契丹贵族墓地。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秘密却被不法分子所知晓,许多盗墓分子盯上了它。

1933年冬季的某一天,一伙盗墓分子趁着夜色,悄悄潜入“老头山”主峰,见四下无人,勘察好地形后,便迅速打好盗洞,直通墓室,赶在天亮之前把墓里的文物一扫而空。

第二天,当地村民发现了“老头山”上的这一个诡异的洞 ,结合山上有宝贝的这一传闻,村民当时就觉得事情不简单,迅速联系了当地公安局。

只可惜,山高路远,当公安人员赶到之后,盗墓分子早已经逃之夭夭,那个年代也没有监控,想抓到这伙盗贼无异于大海捞针。

公安机关也不敢轻视,迅速把这一消息上报给了当地政府,政府领导非常重视,下令公安机关必须彻查此事,严惩盗贼。

同时还对当地文物保护机构下达指令,要求他们马上对这座辽代大型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墓室免遭二次伤害。

于是,在多方协调之下,考古专家于1994年10月进驻宝山,展开考古挖掘工作。

赶到宝山之后,考古专家发现,墓葬群南部坡面已经被开辟为农田,不仅如此,墓地正中间还有一个大坑,

据了解,原来在此处有一个大土堆,当地居民曾经误以为是墓穴就把它挖开。

墓葬的北面还散布着许多砖瓦等建筑构件,显而易见,这座墓葬的尊贵程度和规模可想而知。

事不宜迟,专家马上将墓葬群划为一号墓和二号墓,并且火速对已经被盗了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一号墓位于墓地的东北部,墓室整体呈长方形,穹顶呈八角井状,结构独特。

可是一号墓曾经多次被盗,残存的文物所剩无几,随葬品更是散落一地。

然而墓室周围的壁画除了局部脱落外,大部分保存得非常完好,专家发现,壁画描写契丹人的生活场景居多,其中有身着契丹特色服饰的《吏仆图》、展现游牧民族游猎生活的《犬羊图》、契丹民族信仰和祭祀特色的“卷云火焰宝珠”图案等等,基本上都是围绕契丹民族的风土人情而作画。

由于一号墓已经多次被盗,而二号墓可能还完好无损,受困于当时的发掘条件,为了防止二号墓再遭破坏,考古队员不得不在探查完一号墓之后,暂停考古计划,对墓室采取紧急处理,暂时封存,然后填封盗洞。

两年之后,内蒙古当地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致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已经有条件对二号墓进行完整的发掘。

于是在1996年8月,考古队员再次奔赴宝山,主要对二号墓室进行发掘。

二号墓室保存得相对完整,但也有被盗掘的痕迹。

也是在二号墓室里,专家发现了“天赞二年”题记,“天赞”正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年号,由此也就确定了这是辽代的墓葬群。

与一号墓相同的是,二号墓的壁画也保存得相当完整,专家们根据墓室的铭文推断,一号墓的墓主人名字叫做“秦德”,是辽国太少君之子,去世时只有14岁。

而二号墓的墓主人是一个女子,下葬的时间则比一号墓要晚一些。

就在考古专家们深入墓穴,探查文物时,有这样一幅壁画映入专家组的眼帘——这幅壁画高0.7米,宽却有2.3米,画工精湛,绚丽多姿,可是风格却与契丹民族服饰截然不同,与周围的壁画也显得格格不入。

不仅如此,画中的女子雍容华贵,还在撩拨着一只鹦鹉,壁画整体具有明显的汉唐风格。

既然是汉唐风格,那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辽代贵族的墓葬之中?专家们心生疑问。

这时,一位资历较深的老专家,端详着壁画,喃喃地说道:“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之一的‘羞花’——杨贵妃。”

面对其他考古专家们的疑惑,老专家娓娓地讲述了杨贵妃和这幅图背后的故事……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是白居易《长恨歌》的前两句,打眼一看,人们会觉得,这是一个“多情帝王”在民间巧遇爱情的故事。

然而,杨玉环可不是出身市井,更不会来自“深闺”。杨玉环的高祖父杨汪是隋朝旧部,她的父亲杨玄琰担任过蜀州司户,一家人非富即贵,是实打实的名门望族。

杨玉环天生丽质,又出身名门,从小便拥有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天资聪慧的她很快便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迅速俘获了唐朝豪贵的心。

果然,杨贵妃不负家族所托,很快和皇族攀上了关系,不过,这个“皇族”不是后来的唐玄宗,而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

没错,杨玉环成了李隆基的亲儿媳!

可是美好的婚姻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久之后,李瑁的母亲武惠妃因病去世,李瑁失宠。

要说这李隆基还真是个“多情帝王”,对武惠妃日思夜想、念念不忘,后宫佳丽三千人,却没有一个能让他称心的。

这时,手下官员出了个馊主意,提起了“寿王妃”杨玉环。李隆基这才想到,自己要找的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回想起自己初见杨玉环时,也被他的美貌深深打动,杨玉环之容貌比武惠妃,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是,眼前还有一个绊脚石,那就是儿子李瑁。若公然强占儿媳,不仅李瑁不服,只怕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时,李隆基想起了自己爷爷李治的那招,当年,武则天也是李世民的宠妃,为了娶到武则天,李治找了个借口让她出家,过渡一下,随后再光明正大地迎娶。

李隆基照葫芦画瓢,直接下了一道圣旨,以为唐玄宗的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要求让杨玉环出家,因此不得不和李瑁“离婚”,而且唐玄宗在圣旨中一再强调,杨玉环是自己要求出家的,如此,便光明正大地“霸占”了儿媳。

与其他后宫佳丽不一样,杨玉环自入宫之日起,便一直得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李隆基对杨玉环宠爱有加,日日夜夜形影不离,不惜为此荒废朝政。

李隆基尽力满足了杨玉环的所有要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他知道杨玉环素来爱吃荔枝,可是陕西地处华夏腹地,荔枝专产于南方地区,李隆基便派出人马,加急运送,只为杨贵妃能吃到新鲜的荔枝。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陕西的初春还有些寒冷,李隆基就为她专门修建了“华清池”,专供杨贵妃洗浴。

杨玉环原本与李瑁恩恩爱爱、郎情妾意,被公公强行霸占后,按理说应该是悲愤交加,可是杨玉环的表现却出乎意料的平静。

“改嫁”之后,比起“前夫”李瑁,她似乎更与李隆基投机,二人整日花天酒地,李隆基为杨玉环亲自写下了《霓裳羽衣曲》,亲自弹唱,杨玉环翩翩起舞,好生恩爱。

不仅如此,自从杨贵妃“换了个丈夫”,受宠之后,整个杨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玉环的姐姐或被封“虢国夫人”,或被封“秦国夫人”,兄弟们均被赐予了官职,而杨玉环的远房兄弟杨钊,原本不学无术,是个市井无赖,也被赐名杨国忠,身兼数职,操纵朝政。

而这壁画中的鹦鹉,也是大有来头。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了空前鼎盛,万邦来朝,也带来了许多贡品,其中就有外邦献上来的这只鹦鹉。

这只鹦鹉通体雪白,可以模仿人说话,还能够将朝堂上的大臣写的诗句完完整整地背下来,杨贵妃对它甚是喜爱,便为它赐名为“雪衣娘”。

爱屋及乌,由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自然对这只鹦鹉也恩宠有加。

每次杨贵妃与唐玄宗一起下棋时,杨贵妃就会吩咐下人,在旁边观看棋局,当唐玄宗要输时,便唤来“雪衣娘”,这鹦鹉聪明得很,张开翅膀就到棋盘上跳舞,趁机把棋局打乱,给足了唐玄宗面子。

作为杨贵妃的宠物,“雪衣娘”的地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是后来,“雪衣娘”在院中玩耍时,突然飞来一只老鹰,直接把它啄死了。

杨贵妃悲痛万分,唐玄宗为了安抚杨贵妃,便下令为它在皇宫里面修建了一座坟墓——“鹦鹉冢”。

这为宠物立坟之举,可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来也是讽刺,杨贵妃的宠物都有“鹦鹉冢”,而杨贵妃自己却落得个惨死马嵬,尸骨无存的下场,只留下个“衣冠冢”。

现在再来看这幅画:长2.3米高0.7米,杨贵妃身穿红色唐装,皮肤白皙,容颜清丽,正在一张红木桌子上教鹦鹉读《心经》,身后的两名侍女也是身材微胖,正符合唐朝的审美。

既然杨贵妃死后的坟不知立在何处,而这座辽代墓葬里又出土了杨贵妃的壁画,考古专家们内心闪过了一丝想法——会不会,眼前这座辽代古墓,就是杨贵妃的墓呢?

杨贵妃在马嵬兵变之后便下落无踪,有的人认为她跟随唐玄宗一起逃到了四川省,还有人认为她在遣唐使的帮助下逃到了日本——只因日本到现在还立有杨贵妃的坟墓。

可是正史记载的杨贵妃死于马嵬的说法,和野史的传闻冲突很大,而野史无论哪种解释,都缺乏相关的证据。面对眼前的“杨贵妃”壁画,考古人员不禁眼前一亮。

然而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专家们发现,“墓主人是杨贵妃”这一推断,是绝无可能的!

首先,时间不符合,马嵬兵变的时间是756年,而辽代的创立时间则是907年,中间相隔了一百多年。

其次,且不说杨贵妃不能活一百多年,退一万步讲,就算她真的活了百年,百年之后,时局变换,她死后,怎么可能还会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墓葬?

若是杨贵妃死后又被改葬在此,那墓中除了这张女子壁画外,为什么没有其他任何能证明杨贵妃身份的东西?

因此,墓主人是杨贵妃的这一推断,显然是不成立的。可是在辽代的墓葬里,又为何要挂唐朝汉族人的画像?

要探寻这幅壁画的真相,就必须回到一千多年前。

一千多年前,杨贵妃与“雪衣娘”的故事,在唐朝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唐朝覆灭之后,这个故事也传到国外。后来,契丹逐渐兴盛起来,建立了辽国,慢慢占据了中国北方地区,对宋朝虎视眈眈,三番两次南下袭扰。

可是,既然契丹是外族,又想灭亡北宋、毁灭汉文化,他们的贵族墓室里,又为什么要放置唐朝汉族人的壁画呢?

考古人员发现,其实墓室里绝大部分的壁画核心都是草原文化。

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草原王国,逐水草而居、骑马游猎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因此,壁画中有许多契丹贵族出行游猎的画面。

而中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的,两种文化在古代属于绝对的对立面,因此也爆发了许多冲突。

然而辽代却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朝代,他在传承本族游牧文化的同时,也兼收并蓄,积极接纳了许多外族文化。

辽朝在建国之后,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辽史》中说,辽“幅员万里”,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辽朝全盛时期,东北至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西到阿尔泰山、河西走廊,南至天津市、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

辽代在扩大疆域的同时,也不断发展经济,重新联通了因战乱而截断的丝绸之路,由于唐朝末年战争频发,许多人因战乱逃到北方地区,辽代建国之后,便积极接纳这些因为商贸、战争、逃荒等方式涌入的不同民族的人。

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给辽国带来了不同的文化。

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辽代的统治者对于这些外来人口和文化并不排斥,反而十分喜爱,积极接纳。就这样,辽代逐渐完成了“民族大融合”。

汉族人的进入,给辽国带来了新式的丧葬文化,受隋唐丧葬制度的影响,内蒙古许多辽代墓葬的规制还是沿用自唐代,虽然壁画上的主要内容还是在草原上游猎出行的场景,但是 这些壁画的灵感和在墓葬中的布局位置,都受到了中原墓葬中“车马出行图”的影响。

在对女性人物的选材方面,有许多还是选自唐朝,比如这幅《杨贵妃教鹦鹉图》,在人物的刻画上,也能看出有唐朝的神韵和笔法。

不仅如此,辽国的扩张还为我国农业做出了贡献。

在辽国打通西域之前,中国还没有人工栽培的西瓜,辽国打通河西走廊之后,西瓜也跟着辽国军队进入辽国腹地,还能最后在中原地区扎根散叶。

虽然契丹人是外族,但是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也继承了汉族文化的正统。

辽国更像是一个“民族大熔炉”,他接受了南部的汉人和西夏人,接受了西部的回鹘人,在对各民族的治理上,它采用分而治之的南北面官制,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让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完美融合,这才为辽国建立了二百年的盛世。

结语:

宝山辽代墓葬群出图的壁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幅《杨贵妃教鹦鹉图》,更是意义深远。它用交融的彩墨,把一千多年前的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人民的艺术风格、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所代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这幅画本身,《杨贵妃教鹦鹉图》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幅壁画的巧夺天工,离不开众多壁画匠人们对中原文化的包容,而一个伟大的国家,需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需要去主动包容外来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才能够发展出本国特有的文化。

参考文献:

吕春.杨贵妃生死新考[J].档案时空,2008,(07):36-37.

本报记者 张斌峰.马嵬坡上断魂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N].陕西日报,2021-09-29.016.

吴正芝.日本的杨贵妃墓[J].科学之友(上旬),2010,(08):38.

张涛.杨贵妃墓及其传说[J].丝绸之路,1998,(03):.

刘畅.赤峰地区辽代墓葬研究[C].辽宁师范大学,2018.

聂定.辽代内蒙古草原题材墓葬壁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11):16-20.

孙俊峰.试析辽代墓葬壁画中表现的汉化与契丹化并行现象[C].内蒙古大学,2016.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