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卖考题被判死罪,临刑前为求生说了一件事,唐高宗:免去死罪
考试古往今来一直是热门话题,今有国考、事业编,古有科举考试。
通过大型考试,那些家境一般但怀抱理想信念的人,则可以顺利地实现阶级跨越,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考试制度的公平和公正是十分重要的。一旦考试中有不公平的现象存在,就会违背考试最初的意义,甚至给整个社会层面带来负面影响,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那么,今天要讲的这个案子就与作弊有关。
这个案子名叫龙朔科案,在当时来讲可谓是惊天大案,这也是唐朝第一个科举作弊案。
而案子出名的原因不并在于考生作弊手段之高超,而在于考官的行为实在令人愤恨。此案一出,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科举制度改革...
但值得一提的是,负责这场考试的考官员在接受惩罚的时候说了一段话,正是因为这句话,当时的皇帝唐高宗居然免除了他的罪,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龙朔三年,也就是公元663年,作为右史的董思恭和当时的考功员外郎权原崇一起主考科举。
右史的工作主要是负责记录皇帝言谈的,是一个六品级别的官,不算大官,但董思恭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十分得唐高宗李治的宠爱,也算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由于深得皇帝的信任,李治将这次监考的任务托付给了他。与他一起监考的权原崇官职也是六品,两人一起负责这次考试。
在一些考生认真备考准备前往长安考试的的时候,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考试的题目已经被泄露出去了。
而且,泄露考题的居然不是别人,正是主考官董思恭。

据相关资料记载,龙朔三年,进士科最后的考试并没有成功举行,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在考试之前,这件事情就已经被曝光了。
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史料里找不出非常详细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稍加推断,董思恭作为主考官他是可以接触到考试试题的,他在神不知鬼不觉之中他将题目泄露出去,那些想要获得题目的人则靠重金换取题目。
但是,如果董思恭只将题目卖给少数人,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的话,也许这件事就不会被暴露出去了。可是,他也没有想到,自己栽在了贪婪上。
既然想要荣华富贵,又怎么可能只卖给一个人呢?既然都铤而走险了,不如多捞一笔吧!
于是,董思恭私底下和他们说好价格,将同样的题卖给了多人。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正当董思恭准备着监考事宜时,大事不妙,李治宣布考试暂停了。
董思恭慌了神,心想,一定是人多眼杂,有人疏忽,将此事败露了!
一时间,考题泄露的传言传开,朝廷上下和前来考试的考生们都十分的愤怒,想要皇帝李治给个说法。

那些指望走捷径的人希望落空了,剩下一批想要靠实力取胜的读书人也失去了良机,可以说这是科举届的一大丑闻。
那么,董思恭为什么要卖题呢?
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董思恭只是一个六品小官,从小出生寒门,也没有什么背景,可是,倘若能够靠售卖考题日进斗金的话,何乐而不为呢?
这让众人惊诧不已,身为皇帝钦定的主考官,怎么能参与舞弊呢?这可是死罪啊!
董思恭泄题的事弄得满城风雨,影响很是恶劣。
皇帝下令要求彻查此案之后,竟然从董思恭的家中搜到了两张纸条。
而这两张纸条上写满了他泄题的罪证!可以说,有了这两张纸条,想要考取功名的人参加考试没有任何问题。
那么,这两张纸条上到底写了什么呢?
在这张纸条上,写满了各科考试的范围,既有进士科考什么策论,策论需要参考何种典籍,也表明了明经科主要考查的儒家经典中的章节。
董思恭在这两张纸条上,可以说把考试范围写的清清楚楚,就差直接给出答案了。

这意味着,无论谁来参加考试,只要有了这张纸条,稍微准备准备,根据考试范围提前背诵熟练,就可以轻轻松松拿下这场考试。
李治听说此事后大怒,毕竟自隋唐以来,科举还没有出过什么大的差错,可此时偏偏在自己手里出岔子了,这说出去实在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科举考试是比较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如果出了问题,岂不是影响皇威吗?
更重要的是,选拔人才的公平环境被打破,这是对于朝廷的公信力的巨大挑战。
愤怒之下,李治直接将董思恭、权原崇以及相关的人员全部打入天牢,由司刑等部门联查此案。
从董思恭的家里搜出罪证之后,可以说这个案子定罪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经过调查,两位主考官都参与了这件事情,只是董思恭作为主犯,性质更为恶劣,而权原崇身为主考官之一,明知董思恭要知法犯法,还装聋作哑,如果他能够守住最后的底线,也许这件事就不会发生。
正如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用“赃污狼藉”四字来形容董思恭的此次事件。
龙朔三年四月壬辰,多方人士齐聚西内太极殿,这一天,将是决定董思恭和权原崇命运的一天。
审理案件之人已经将来龙去脉禀告给李治,但念在董思恭曾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谁也不敢盲目定罪。毕竟,如果定罪定得不合适,是会让皇帝不满意的。
所以,只能听从皇帝李治发话了,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李治的心里其实也挺为难的,他反复斟酌,心里满是无奈。
自从自己当了皇帝以来,他心里一直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做事情不能任性为之了,要考虑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对整个朝野的舆论影响。
现如今,他的苦恼就在于要处置和自己有多年交情的老臣董思恭。

董思恭在他面前大声喊着:“陛下,饶命呀!难道你不念昔日春宫侍读之情吗?”李治语重心长地对董说,思恭啊,朕也不忍心杀你,可是如果朕不严惩你,怎么给后人一个交代呢?
李治回忆起自己和董思恭的过往,不免连连叹息...
董思恭出身卑微,家族里并没有什么显贵之人,他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文采和能力,一步一步爬到现在,如今却犯了谁也没有想到的大错,而且这个错误根本无法弥补!
李治告诉董思恭,自己能做的最大妥协,就是不株连他的家眷,只要他一个人的性命。希望他能够以死谢罪。
董思恭明白,即使再不忍心,自己的这个错误也不可能逃脱死罪。于是他叩谢李治,沉重的说道:臣卑劣不堪,辜负陛下知遇之恩,罪大恶极,情愿领死。
事到如今,也没有别的办法了,毕竟是自己犯下了这么严重的错误,确实不该。可这个世界上哪有后悔药呀,做错的事就要为此承担责任,即使这件事的后果可能是丢掉性命。
正午,董思恭和权原崇等人被压上了断头台,披头散发的董思恭马上就要被问斩了,他身体被绳子绑得很结实,根本没有逃脱的可能。
场外围了很多大臣,他们将要见证这一幕。
唐高宗希望告诫那些观刑的文武百官们:你们要引以为戒,以后必不能再挑战大唐律刑的尊严了。

仿佛想要通过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诫百臣:你们看一下董思恭科举舞弊的后果,日后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要再挑衅朝廷了。
行刑前,唐高宗来到董思恭的身边说道:“你出生贫贱,背后也没有豪门撑腰,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到达今天的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因为欣赏你的文采,曾今破格提拔你,你应该好好表现不辜负我的一片信任,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你竟然能做出卖题受贿这件事。现在,你只有甘心受死给世人以警醒了!”
眼看着千牛刀马上要落到自己的头上,董思恭再也忍不住了,也许那一刻他心里想的是,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突然,他高喊了一声:“刀下留人!”
千牛卫赶忙将手中的刀子停在了半空中。
随后,只听董思恭说出了两个字...

这两个字就是“告变”。
简而言之,董思恭要揭发他人造反之事。
那么,他揭发别人究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做的暂缓之策,还是确有此事呢?
董思恭话音刚落,千牛卫便收起了刀立刻去禀报皇帝。皇帝一听,忙下令将董思恭压至武德殿。
先不问斩了,先要问清楚何人造反,如果真有其事,也许董思恭就可以将功抵过了。
刚从刀下捡了一命的董思恭跪在皇帝面前,神情紧张。
“既然你说有人造反,那到底是谁呢?”李治希望从他口里听到一个答案。
董思恭说,是右相李义府。
李义府是当时的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听到这个答案,李治很是吃惊,虽然李义府之前就有一些行径让他很不满意,但是谋反这件事,李治倒是没有想到的。
李义府身居相位数十年,有过几次受贿的污点,背后有武媚娘撑腰,平日里肆意妄为,喜欢谄媚,从为人来讲的确不受李治的喜欢。

李治明确对董思恭说,如果有半分隐瞒的话,那就是二罪并罚了。所以,如果你真的知道什么,一定要如实招来。如果不知道就不要胡诌,以免后果更严重。
董思恭自然也不敢隐瞒,把自己知道的全部都说出来了。
后来经查,这件事真的有一些蹊跷,李治顺着董思恭提供的线索去调查,果真查到了一些东西。
原来,李义府请术士给自己“转运”,试图窥探天机,被人举报有“异谋”。
最后,李义府获罪流放而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件事也侧面证实,董思恭说的话是事实。但不管董思恭是否有充足的证据证明李义府会谋反,但董思恭在咬人的时候歪打正着,结果死死地抓住了生的机会。
最后,董思恭顺利免去了死罪,虽然死罪被免去了,但活罪还是得受的。
于是,李治再三思索,决定将他流放到岭南,这个活罪的确也挺折腾人的。
岭南在古代算是蛮荒之地,被流放后的董思恭没有了昔日的福分,留给他的只有无法适应的气候和恶劣的生活环境,所以,没过多久,他就病死在了岭南。

从他流放的那一刻起,功名利禄就再与他无关,他面对的是甚至不及以前一分的生活。
而这一切,只因贪欲所导致的一步错,步步错...
至此,轰动朝廷的龙朔科案也算告一段落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举考试的考风十分的不错,没有人敢再顶风作案。
唐朝的科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成效都是比较明显的,它的直接作用就是通过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另外一方面,通过考试内容的规定,可以达到统一统治阶级思想的目的。
在这种十分重要的制度下,董思恭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虽然没有被处死,但最终流放岭南,结局悲惨。
这也警示我们: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在面对名利的诱惑时,应该多想想后果,三思而行。
河北一农民洪水中拼死捞回一破袋子,45年后打开,政府官员:英雄
2008年的一天,河北省的退役军人事务局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人。老人看上去已经80多岁了,穿着非常朴素,手中还提着一个看上去年代久远的布袋子。尤其惹人注意的是他的仪态,老人走起路来挺胸抬头,一举一动之间,军人气质显露无疑。看到老爷子的到来,事务局的工作人员赶忙走上前去询问有什么可以帮助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05:200000被严重高估的谋士 魏蜀吴各有一人(郭嘉 庞统 张昭)
在三国之中严重被高估的谋士,来自于魏蜀吴,分别是郭嘉,庞统,张昭。在三国除了有着很多的人才以及武将之外,还有着各国的谋士,都是才华谋义之人,十分的厉害也为三国之中添加了很多神奇的色彩,但是在这些谋士之中,并非所有都有真材实料,有一些则是被高估的。郭嘉我要新鲜事2023-05-14 01:52:120001唐宪宗的削藩明明已成功,为何河北又乱了呢?唐穆宗的骚操作太渣
大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李纯带着几分遗憾离开了人世,他这辈子心心念念的削藩之战并不完美,因为幽州还未被平定。不过以我个人浅见,唐宪宗能搞定了“五大天王”中的魏博、淮西、淄青、成德四镇,已经算是相当成功的了。这五大藩镇割据六十年,期间他们搞了个“四国相王”、“五国联盟”,逼得唐德宗两度流亡,差点让大唐帝国提前画上句号。我要新鲜事2023-06-13 20:31:270000该公司涉猎面太广泛,网友:“3M除了不造上帝,什么都造。”
(说历史的女人——第1158期)其实,早在十年前,随着雾霾、PM2.5成为当年年度热词,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3M公司,就已经被国人所熟悉了。而今年,美国3M公司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仍然是因为一款口罩,即对新冠肺炎能够起到有效防护作用的N95口罩。但是生产N95口罩的公司,却远非如此一款口罩如此简单,它悠久的历史和数目庞大的产品,早已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尚不认识它而已。我要新鲜事2023-05-22 09:33:290003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为何宁愿让肉臭掉也不分享给士兵?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霍去病的确宁愿把汉武帝赏赐的酒肉放臭、扔掉,也不愿分给营中士兵,不过,他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并非不体恤下属,而是因为霍去病实在是过于早慧了。霍去病,西汉名将、骠骑将军、冠军侯、大司马,如此多闪耀的光环加身,他临到死也不过是个24岁的年轻人,霍去病的坦荡的仕途和他身份显赫的母系一族脱不了关系。我要新鲜事2023-08-01 18:01: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