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42

魏明帝送来一批冬衣,司马懿任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知其高明

我要新鲜事2023-05-24 13:16:500

三国时期,曹丕的儿子曹叡登基之后,一向臣服在北方的公孙渊自立为燕国,暗中与孙吴勾结,企图蚕食曹魏的边境城池。

为了对付公孙渊,曹叡派大将军司马懿到辽东,司马懿也确实了得,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拿下了公孙渊的首级。

大军即将回师的时候,辽东天气已经非常寒冷了,魏明帝也提前给司马懿送来了一批冬衣御寒。

然而,当看到士兵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时,司马懿却没有将魏明帝送来的冬衣分发给士兵,任由大批士兵被冻死,反而做了另外两件让众人疑惑不解的事情。

东汉末年,虽然形成了曹魏、孙吴和蜀汉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辽东地区一直被公孙氏占领,公孙氏虽然表面臣服于曹魏,但是私底下却和孙吴来往密切。

公元237年七月,公孙氏的首领公孙渊在辽东自立为王,取国号为燕国。

自立后的燕国常常骚扰魏国边境,幽州刺史毋(音“惯”)丘俭率兵讨伐,双方激战之后,毋丘俭没有讨到任何便宜,只能退兵。

为了剿灭公孙渊,魏明帝曹叡特地将一直应对蜀国的司马懿召回,让他率兵前往辽东讨伐。

出发前,魏明帝问司马懿能用多久拿下公孙渊,司马懿想了想回道,算上大军一来一去的时间,一年之内,他就可以回来了。

领了魏明帝的诏令后,司马懿立即从京师带领四万精兵,历时四个月的时间到达辽东。

到达辽东之后,司马懿使出一招“调虎离山”,将公孙渊的主力牵制在辽河,自己却带领精兵直奔公孙渊的老巢襄平。

公孙渊知道中计后,又急忙带兵驰援,谁知这也在司马懿的预料之中,他预先在城外埋伏好人马,以逸待劳,打了公孙渊一个措手不及。

损兵折将的公孙渊被司马懿围困在襄平城中,眼看城中弹尽粮绝,辽东却突然下起了大雨,辽河水涨,形势对司马懿开始不利。

司马懿手下的将官纷纷出言,建议迁营,司马懿却认为此时的公孙渊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如果在这个时候撤出,将会前功尽弃。

果然在坚持到雨停后,司马懿立即对襄平城发起了攻击,很快就拿下了襄平城。城破后,公孙渊父子被司马懿擒获斩首,困扰了曹魏数十年的辽东局势得到了解决。

战事结束的时候是8月,但辽东天气寒冷,很多士兵缺少御寒的衣物,冻得瑟瑟发抖。

手下人建议司马懿,将魏明帝送来的一批短袄,发给士兵御寒。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要求非常合理,但是司马懿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

这些短袄都是皇上御赐的,并没有说明是给士兵御寒的,我身为人臣,怎么能私自分发这些短袄,为自己收买人心呢?

因为司马懿的拒绝,军中有许多士兵都被冻死,司马懿不但毫不动容,反而上奏朝廷,将军中年老士兵尽数遣返还乡。

拒绝分发短袄,已经让司马懿在军中大失人心,遣返老弱士兵,更是让这些刚刚跟他出生入死的军士怨声载道,然而这正是司马懿想要看到的结果。

辽东之战胜利后,司马懿的军功已经累积到了顶峰,在朝中的威望也越来越大,这势必会引起皇帝的猜忌,招致不好的结果。

所以,一直谨小慎微的司马懿才不惜以这样“自污”的手段,降低在军中的影响力,从而也让皇帝和魏氏掌权者放下对他的戒心。

除了这两件事情外,在拿下公孙渊之后,司马懿还在城中大开杀戒,将襄平城15岁以上男子屠杀了7000多人,又斩杀了公孙渊的手下2000多人。

这自然也是司马懿“自污”的手段之一。

司马懿之所以打了胜仗还这么谨小慎微,使手段贬低自己,其实也跟他在曹魏集团的“上位”经历有关系。

司马懿是河内郡温县人(今属河南焦作),家族是当地的世家大族,祖父是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也做过京兆尹。

生于乱世中的司马懿从小就智谋过人,当时以知人善任著称的河间太守杨俊,就曾断定司马懿不是寻常之辈。

因为才能突出,司马懿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被当地官员推举为计掾(古代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当时任司空的曹操也想征召他作为自己的属官。

但是司马懿却看不上曹操,借口自己患有“风痹”症,拒绝了曹操的招揽。

七年之后,曹操再次征召他,为了逼他就范,曹操让使者告诉司马懿,如果再不应召,就把他强行绑过来,并杀掉他的家人。

司马懿迫不得已才来到曹魏集团,被曹操任命为 “文学掾(音“圆”)”,主要职责就是陪伴曹操的儿子们读书。

因为这个职务,司马懿结识了曹丕,并在曹丕争夺曹操继承人的事情上出谋划策,由此获得了曹丕的信任,成了曹丕身边的“四友”之一。

后来司马懿又被调到曹操身边,做主簿一类的参谋文官,但是当时曹操身边还有郭嘉、荀彧等谋士,司马懿在曹操身边不仅没有得到重视,反而引起曹操的猜忌。

据说曹操最信任的谋士郭嘉去世之前,曾向曹操建议,司马懿这个人用计深远,这一点连自己都比不上,如果不能为曹操所用,就一定要杀掉消除后患。

曹操听了之后,就把司马懿叫来,故意在司马懿背后叫他的名字,结果发现司马懿回头的时候,身体不转,头却能转180度看后面。

这样的“狼顾”之相,让曹操很忌惮。

恰好曹操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三匹马在一个食槽内吃草。醒来之后,曹操认为这不是个好兆头,所以就决定听从郭嘉的建议,除掉司马懿。

因为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密切,曹操就叫来曹丕告诫他,司马懿这个人面相凶恶,以后肯定不会一直甘心做个臣子,让曹丕离他远一点。

但曹丕此时却对司马懿非常信任,不但没有听从曹操的话,反而在曹操想对司马懿下手的时候,处处维护司马懿。

司马懿觉察到曹操的杀意之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更加忠于职守,对曹操又特别恭敬,让曹操慢慢放下了戒心。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魏王,作为帮助曹丕继任的功臣,司马懿被封为河津亭侯,后来又被任命为丞相长史。

后来汉献帝禅位,曹丕登基为帝,又封司马懿为安国乡侯,并先后任命他为尚书、督军和御史中丞,对他委以重任。

曹丕去世的时候,司马懿已经成为三位辅政大臣之一,成了当时除曹氏之外,官职最高的人。

继位的魏明帝曹叡对司马懿也委以重任,而司马懿确实没让曹叡失望。当诸葛亮不断北伐时,司马懿不骄不躁,坚守城池让诸葛亮无功而返。

后来辽东公孙渊叛乱,魏明帝这才将司马懿从魏蜀边境调到辽东,司马懿再次不负众望,很快就将辽东收复。

经过这几次军事行动,司马懿在魏国的声望已经达到巅峰,俨然有超过曹氏辅政大臣曹真和曹休的意思。

而司马懿之所以能从当年一个小小的“计掾”,成为曹魏集团排名第三的掌权人,都是因为他谨小慎微,不强行出头得到的。

所以,在声望达到巅峰的时候,因为还没有和曹氏集团抗衡的实力,司马懿才借口“人臣无私施”,一面标榜自己对曹氏的尊重,一边利用这种手段,让曹氏掌权人放松警惕。

正是因为司马懿在辽东之战的那三个“自污”的手段,魏明帝曹叡也彻底对司马懿放下心来,仍然对他委以重任。

辽东之战结束时,魏明帝已经病入膏肓,他急切地希望司马懿赶回京城,主持大局,所以在三天之内给司马懿连下了五封诏书。

司马懿收到诏书后,也预感到魏明帝不久人事,赶紧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回到京城去见魏明帝。

弥留之际的魏明帝拉着司马懿的手,把自己的儿子曹芳交给司马懿,又指定了司马懿和曹爽作为辅政大臣。

曹芳当时只有8岁,因此,和司马懿共掌朝政大权的曹爽,就成了司马懿唯一的对手。

为了排挤司马懿,曹爽也没闲着,他先是明升暗降,让皇帝任命司马懿为太尉,又将自己的心腹安排在关键职位上,排挤司马懿的心腹。

在曹爽的紧逼之下,司马懿显示出高风亮节,拒绝让自己的子弟进入朝中做官,自己也伪装成一副病得快死的模样,以此向曹爽示弱。

曹爽这边自然不肯轻信,就派了即将上任的荆州刺史李胜前去探望,司马懿也早已经做好准备。

李胜到了之后,发现司马懿老态龙钟,和人说话时,也是答非所问,侍女喂饭时,司马懿的嘴巴都合不拢,稀粥顺着嘴角往下流。

李胜把这个情况回报给曹爽,曹爽也彻底放下戒心,放松了对司马懿的监视。

于是在曹爽的眼皮底下,已经70多岁的司马懿让自己的儿子豢养了3000死士,只待时机成熟,便对曹爽发起攻击。

与司马懿的隐忍相比,曹爽却表现得非常嚣张,他主动伐蜀却大败而归,消耗魏国国力却毫不在意,又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自己兄弟几个在宫中作威作福,许多大臣气得跑到司马懿面前抱怨。

司马懿却依然不动声色,直到辽东之战11年之后,也就是正始十年(公元249年),逮到机会的司马懿终于出手了。

那一年正月初三,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着曹芳去拜祭陵墓的机会,假借太后的命令关闭了京城洛阳的城门,并掌握了禁军,将曹爽兄弟围堵在洛水桥外。

之后,司马懿又假意诓骗曹爽,称只要曹爽交出军权,自己一定会保证让曹爽做个富家翁。

天真的曹爽轻信了司马懿的谎言,交出军权之后,被司马懿灭了三族,从此之后,曹魏的大权彻底到了司马氏的手中。

尽管大权在握,司马懿却并未称帝,三年之后他因病去世,被追封为相国和郡公,谥号“文宣”。

根据他的遗愿,司马氏后人辞掉郡公和朝廷赐予的其他超过规格的殊荣,将他葬在河阴首阳山,实行薄葬,并没有设明器祭奠。

他的后人辞谢朝廷给的礼遇,并不是因为臣服之心,而是彰显自己对曹魏尽忠的名声,司马懿去世没几年,公元260年,魏帝曹髦就被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杀害。

五年之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同样用禅位的手段,从曹氏手中夺过政权,成立了晋国。

新成立的晋国陆续灭掉了蜀汉和孙吴,完成了三国的统一,而这“三分归晋”的局面,也是司马懿之前打下的基础。

司马懿的坚韧隐忍,让他从曹魏集团中慢慢得到了大权,虽然很多人赞许他的“韬光隐晦”,但是也有历史学家因为他在辽东之战时,为了“自污”的目的,坐视士兵冻死的举动,对他有许多负面的评价。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经说过,司马懿的坚韧阴毒,不是同时期的儒家之士所能比的。

不管他的手段有多冷血,但是也正是因为司马懿的隐忍,才给他的后代子孙打下基础,有了后来西晋王朝的统一局面,这对于社会进程来说,也有积极的意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