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臣被判凌迟,断头饭吃了2块肉喝了3杯酒,乾隆下令减为绞刑
在中国古代,皇帝可以称得上国家的最高权威,决定着每一个人的生杀大权。
也因此,不管是位极人臣的宰相首辅,还是无权无势的平头百姓,每个人只要到了皇帝面前,言行就往往需要比平时更谨慎一些。
除此之外,儒生的日常书写,还有大臣们给皇帝上的奏折,字字句句更需要百般斟酌,千般小心。
稍有不慎,触怒了皇帝,就有可能给自己和父母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尤其是在清朝时期,因为文字狱的缘故,无论是大臣还是学子,大家在文墨著作方面,都是极尽小心,生怕给自己留下隐患。
然而,清朝乾隆时期,却有这样一位70多岁的大臣,因为上了两道奏折而触怒皇帝,被乾隆赐死。

这位被赐死的大臣眼看着要上断头台了,却风轻云淡地吃了两块肉,喝了三杯酒。
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乾隆皇帝得知大臣临死前还吃肉喝酒之后,居然临时更改了旨意,叫人放了他,不再赐死他了。
这位大臣就是乾隆时期的大儒,大理寺正卿,尹嘉铨。
可尹嘉铨究竟写了什么,会让乾隆看完大发雷霆?又因为什么,临上断头台却又被乾隆放了呢?
这一切,都要从乾隆的一次出巡说起。
乾隆46年,乾隆皇帝带着大队人马第四次出巡五台山。
五台山位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又是文殊菩萨道场。祭天拜佛,求上天庇佑,祈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些,都是历届皇帝心目中重中之重的大事。

眼看着出行多日,人困马乏,在返回北京城的路程上,乾隆皇帝也疲惫不堪,便在保定休息。
人累的时候,脾气本来就不大好,没想到乾隆皇帝这难得的一点儿休息的时光,却被一封送上门来的奏折打搅了。
这封奏折就是年逾七十的尹嘉铨写的。
尹嘉铨本是名门之后,他的父亲尹会一曾做过江苏学正、河南巡抚、礼部侍郎,也是清朝极出名的道学家。

尹会一极其孝顺,母亲去世后,他便辞官丁忧,整日睡草席,枕石头,为亡母守孝,而当时,乾隆皇帝为了树立儒家忠孝的典范,也曾写诗嘉奖过尹会一。
尹嘉铨是尹会一独子,在父亲荫护下,勤学好问著作加身,而且官场亨通,一度官至大理寺卿,如今,他已年过七十,退休在家。
当尹嘉铨听说乾隆皇帝来到了保定时,便想去见驾,好给乡亲同僚展示一下,自己虽然退休了,但依旧圣眷不衰。
可当时,乾隆并没有宣召他觐见,尹嘉铨苦无名头,在家苦思冥想了好久后,终于想出来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好办法。

他想到自己的父亲曾因为孝顺得到过皇帝赋诗嘉奖,如果,今天他也能在皇帝面前展现一下自己的孝心,说不定皇上就要召见自己了,没准也能得到嘉奖呢。
于是,他便写了个奏章,托人递给了乾隆。
在奏章里,他称自己的父亲也算是一代名臣,如今父亲过世三十多年了,还未能得到朝廷赐予的谥号。
为此,他寝食难安,希望乾隆从当时嘉奖父亲的诗里,挑两个字,作为谥号赐给父亲尹会一。
看到这封奏章时,乾隆气不打一处来。
谥号本来是地位高的人去世之后,国家根据此人功过是非综合考量后给予的最终评定,可尹会一在职期间,于国家也并未有什么大功劳,他唯一值得上一提的,就是他对老母亲的孝顺了。
可他的孝顺,乾隆已经都亲自赋诗嘉奖了,怎么还没完没了了?
更让乾隆生气的是,死后赐谥,都是由内阁草拟,交皇帝审批,亲自圈定,怎么可能由个人自己主动提出要谥号?
这样的奏折要放在平时,其他人呈上来,必定要大大治罪。
可乾隆想到尹嘉铨年过70了,突然跑出来做这么不着调的事情,大约只是老糊涂了,于是便免了他的罪,严厉指责他,让他在家安分守己,别再异想天开了。

可乾隆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严厉斥责尹嘉铨根本没有意识到。
按说,自己上的奏章遭到皇帝斥责,一般人都会吓得不敢说话,从此夹着尾巴做人。
然而尹嘉铨不知道是读书读多了脑子坏了,还是父亲在他心目中形象太美好了,竟然又办了一件糟糕的事。
他觉得皇帝之所以斥责他,可能是嫌他在为自己谋私利,而没看到他的孝心。于是他便又向乾隆上了第二道奏折。
这一次,他不但为他的父亲请谥号,还一起为范文程、汤斌、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这5人一起请封谥号,除此之外,他还请求皇帝允许6人从祀孔庙。
在清朝时期,孔庙里除了祭祀孔子外,还有三个等级的陪祭人员,第一等的叫“配飨”,第二等叫“配祀”,第三等叫“从祀”,意思是这些陪同祭祀的人员,要和孔子一起共享后世烟火供奉。
一般能入孔庙做陪祀的,不是万世景仰的先贤,就是造福百姓的清廉大儒,整个满清朝代加起来,也不过只有5个人能入孔庙陪祀。
而一个孝顺自家老母亲的人,如果也要入孔庙,那这门槛也太低了吧。

更要命的是,无论是谥号,还是入孔庙陪祀,这些荣耀本是天家恩赏,怎么能私自向皇帝随便讨要?
第一次都放过了,没想到竟然又上赶着找打,尹嘉铨矢志不移递上的第二道奏折,果然惹了大祸。
他的狂妄固执彻底惹怒了乾隆,立刻朱批治罪,称他放肆狂吠,罪不可恕。
乾隆把尹嘉铨交给刑部审讯,严令从重治罪,还下令查抄尹嘉铨府中,看看他发表的那些著作里,有没有什么反动倾向的“言论”。
在尹嘉铨家中的1800多册藏书和113封书信,以及58卷字画和1200块书板里,刑部官员细细审查,没想到,竟然真的查出了尹嘉铨不少的罪。
首当其冲的就是“名臣录罪”。
退休在家的尹嘉铨闲来无事,写了一本《名臣言行录》,里面收集了鳌拜、徐乾学、鄂尔泰、张廷玉等多个大臣的一言一行,而这些大臣很多都是曾被罢黜或处死的罪人。
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乾隆自继位之初就严禁民间私人撰史,就算是朝廷的史馆记录本朝人物评史,也是由乾隆自己亲自监督撰写。
而尹嘉铨竟然私自撰史,以极其主观的方式,妄议朝政,真是太过僭越了。
除此之外,官员的盖棺定论,向来是由朝廷出面,就连乾隆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随便评论大臣,更不用说这些人都是对国家有罪的人了。
而尹嘉铨,竟然称呼他们为“名臣”,这能不让乾隆火大吗?
除此之外,第二条的“帝师罪”就更让乾隆愤怒了,尹嘉铨从未教过自己一日,却常常自诩王者之师孟子,自称为帝师,这就更是对大不敬之罪了。
其实,尹嘉铨的能力平平,最大的学术造诣不过为朱熹的《小学》加疏,汇编成《小学大全》,而在为官之时,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建树。
如果说他一生安分守己,谦虚谨慎,那也不会招来横祸,偏偏他自诩才高八斗,狂妄悖逆,
胡言乱语,一下子触了乾隆皇帝的逆鳞,被抓捕下狱。
在乾隆的严令之下,曾经大理寺卿尹嘉铨人生第一次以犯人的身份走进了从前工作的地方,而押解他的,正是他昔日的同僚。
三司会审时,这些同僚对他极尽挖苦嘲讽。

主审人问尹嘉铨,你如今已经退休在家了,为何还要随便发表意见?赠封谥号本来是朝廷大典,怎么能自己要?你第一道奏折已经忤逆了,皇上仁慈宽恕你,为啥还要写第二道奏折?
尹嘉铨战战兢兢,把身体抖成了筛子,连忙承认是自己糊涂昏庸,无所顾忌的狂吠,实在是罪该万死。
为了拍皇帝马屁,主审人再次说道:去年皇上七十寿诞,做了文章《古稀说》难道你没有听说吗?为什么你自称“古稀老人?”
还有,你写的文章里说,李家有孝女,年过50了依然守孝不嫁,你妻子强行劝说她做你的妾,人家既然不愿嫁,你为啥要允许妻子这样做?还不知廉耻地把此事写进书里?
那些罪责板上钉钉,尹嘉铨知道,这些罪责他无法推脱,只得博一个好态度,便主动承认,说:“我承认是我毫无廉耻,狂妄不堪,这些罪我都认,没啥可说的。”
在众人眼里,尹嘉铨也算是一位资深道学家,道学家自身的品行应该成为世人的表率,可他无所顾忌,一味地贪图名声,给道学家抹了黑。

可以说,他其实是一个立身不正的假道学,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经过三司会审之后,判处尹嘉铨凌迟之罪,家中16岁以上男子都要斩首,其他均贬为奴婢,没收家财。
可当尹嘉铨马上要上断头台的时候,居然做了一件令所有人意外的事情。
行刑之前,尹嘉铨接到圣旨后,平静的跪谢皇恩,称自己罪有应得,辜负了皇帝的期待,死有余辜。
然后,他平静地坐在桌前,吃了两块肉,还喝了三杯酒,然后顺从地跟着监斩官走了。
人生来怕死,狂妄的尹嘉铨面对死亡竟然如此云淡风轻,这一点倒是令乾隆皇帝大为好奇。
于是,便下令将尹嘉铨带到自己面前。
看着已经成为阶下囚的尹嘉铨,乾隆皇帝静下心来想了许多。
其实乾隆最生气的就是尹嘉铨的狂妄言语,而此刻的他,苍老不堪,恭敬又顺服,口口声声承认是自己的错。
这让乾隆的一肚子的火气不知不觉消了一半。
当皇上再问起尹嘉铨,此刻有何感想时。
尹嘉铨叩头承认,一切的错都是自己犯的,是自己糊涂僭越,狂妄不羁,辜负了皇上的信任,实在是错了。
除了承认错误,尹嘉铨还大大地拍马屁,表示自己蒙受上天眷顾,这种感谢的心简直没有办法形容。

“我蒙受皇上眷顾,实在感激至深,如今我老了已经不能再为皇上分忧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日日在家焚香祷告,祝福国家四海升平,祝福皇上万寿无疆。”
听完这句话后,乾隆的气彻底消了,笑骂他“难道你还想活到一百岁吗?”
狂妄的尹嘉铨,因为一场牢狱之灾大梦初醒,此刻的他,言行无比谦卑恳切。乾隆皇帝看到他这个样子,将其罪减一等,由凌迟改为绞立决。
纵观尹嘉铨的一生,我们发现,无论是写出那么多著作还是退休后连上两道奏折,尹嘉铨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让皇帝重视自己。
他之所以这样做,不仅是想在他人面前显摆一下,更多的,还是想求一个青史留名。
可他的一生没有为国家做出过什么出了名的贡献,所以临老了,只得寄望至少像自己父亲一样,因为孝道得到一次皇帝的嘉奖,这才一意孤行,犯下了大罪。
乾隆皇帝之所以大动干戈斥责尹嘉铨,是为了维护皇权,担心文人的胡言乱语混淆视听,影响了自己的政权,所以这才像发动“文字狱”一般,要杀鸡儆猴,置尹嘉铨于死地。
十大心计名书有哪些 孙子兵法是兵书中的典范之作
十大心计名书分别为《三十六计》、《鬼谷子》、《孙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国演义》、《反经》、《官术经》、《君王论》、《人性的弱点》,这十本书不仅可以帮助人在某些方面耍一些小聪明,还可以识破他人的阴谋诡计,保证自己的安全。一、《三十六计》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3:43:450001中国为何叫“中国”?作为中国人,对祖国名称的来源,你需要知道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名字,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意义,中国也不例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而被世界各国知晓。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无论走到哪个国家,你都能发现“中国”的身影。那作为中国人的你,知道中国为什么会叫“中国”吗?如果连祖国名字的来源都不知道,会不会有点尴尬。中国之名我要新鲜事2023-07-25 18:12:520000颜宁:求学之路堪称学霸教科书,被母校清华聘任10年后为何辞职?
(说历史的女人——第1477期)自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等一批留美科学家相继回国效力之后,有许多(甚至是绝大多数)在外国求学的中国学子或者科学家,都把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做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当做爱国的最高表现。当然,他们回国后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受到国家的嘉奖。我要新鲜事2023-05-20 18:19:400000三星堆频繁出现一个“手势”,太诡异,专家:手里拿的啥?
三星堆是考古界的一股“清流”,出土的文物都是那么的“骨骼清奇”,人不像人,兽不像兽,大胆夸张,视觉冲击力极强,所以很多人猜测三星堆或为外星文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有着太多的未解之谜,越是悬疑,越是令人欲罢不能,越是想去探究,或许这也是考古的魅力之一吧!今天我们来聊聊三星堆出土的“大立人”,一个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谜题。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9:42:0800002019年兰州一养鸡场,只听鸡叫不见产蛋,民警调查后23人被抓获刑
2019年5月,家住在兰州市红古区花庄镇的老张遇见了一件怪事。老张家住的村子附近有一家荒废很久的农场,最近红红火火的重新开张了,大老远的都能听得见鸡叫声,还闻得到一股浓烈的鸡粪味。老张觉得既然农场开始养鸡,也许可以趁这个机会去用批发价买一些土鸡蛋,然后拿到城里去卖,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不止老张,村里的很多人看到养鸡场开张,都有这个想法。我要新鲜事2023-05-24 15:46:4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