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什么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从古至今,喝酒在我国饭桌文化上,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喝酒就办不成事儿。
不过大家也发现一个问题,千百年来人类各方面都在进步,可酒量仿佛大不如古人了。我们喝酒用酒盅,古人却是用碗、用坛,而且随随便便喝个十来碗那都不是事儿!
比如《水浒传》中的武松,酒家“三碗不过岗”,他一连喝了十八碗,然后上山打死了一只老虎,一战成名。

还有古代各朝文人墨客也很是爱救,甚至说是无酒不欢: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
动辄“一饮三百杯”、“饮如长鲸吸百川”...什么小酌怡情,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古人都这么能喝呢?难道他们的酒都是白水吗?别着急,往下看你就明白了。
酿酒技术不高
虽然酒文化是中华特色文明,但咱们早前的酿酒技术还是比较简略粗糙的。
我国的酿酒文明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文明之前——史前时代。
原始部落的人们采集的野果在经过长期的储存后发霉,然后形成酒的气味。经过最初的品尝后,他们认为,发霉后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就开始了酿酒文化。

考古学家,也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历史的仰韶文化时期,所使用的盛酒陶器和酿酒用具。也就是说,黄帝时期、夏禹时期,酿酒工艺就已经出现了。
这个时候的酒还是用五谷或者果子酿造而成,那些含糖丰富的食物,经过自然界中酵母菌的发酵,自然形成酒精,才产生了“酒”,这种酒因其颜色黄亮,被称为黄酒,也是我国最古老的饮料酒。
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酒的记载也有很多,《诗经·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这里的醴也是酒的一种,系甜酒。
到了汉代,以蘖酿造的醴逐渐消失,汉人制曲,多以麦为原料,有大麦、小麦、细饼等多种酒曲。到唐代,酿酒技艺较之魏晋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出现了以大米为原料,直接由曲母培养而成的红曲,有更强的糖化力和酒精发酵力。度数达到8、9度上下。
北宋酿酒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人们采用了“连渣拌饭法”,将酒精的度数提到了11~18度。直到北宋末年,游牧民族将蒸馏酒工艺传入我国,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所谓蒸馏酒,就是把从前的酿造酒,经过一次或多次的蒸馏,提取出高纯度酒液。
现代蒸馏酒的度数都在40°以上,最高可达68°,像国外的白兰地、伏特加、朗姆酒等等,也都是蒸馏酒。
酒的度数不高
因为早前酿造工艺比较粗糙,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酒精的含量也很低。
现代的白酒一般在28°~56°之间,而正常人就算每天喝38°的白酒,时间一久也容易酒精中毒,古人身体素质再强的人,想要大碗痛饮现代的白酒也是万万不能的。
那么古代的酒一般都是多少度呢?
像上文介绍的民间酿造酒,一般度数都在十度以下,最高不会超过十五度,技术再差点的可能就三五度了。

这时候的酒,口感更偏甜美醇香,不容易上头。味道就好比女生喜欢喝的果酒,在古人看来大约就等于饮料了,以解渴为主要特点,所以就算喝上几碗,顶多也是个微醺状态。
所以说,武松上景阳冈打虎前喝了十八碗酒,就相当于喝了六七瓶啤酒那么多。
另外,关于古代酒的度数很低这一点,我们从历史记载的史料中得到证实。
《史记》中有一处关于古人酒量的记载,战国时期齐威王分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回答:“最开心的时候,可以喝上八斗酒”
“八斗酒”是个什么概念呢?按照当时齐国的计算方式,一斗不到现在的5斤,八斗也就是不到40斤!一个人喝40斤的酒而不醉,足见早期的酒度数之低。
虽然说宋朝发明了蒸馏酒工艺,但这种技术仅仅存在于皇室。一直到了元朝时期,蒸馏酒才在民间慢慢风靡起来。并且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古代的蒸馏酒也只能提炼出10~20°左右的白酒。
当然了,就算元朝起已经风靡了蒸馏酒,但不代表那些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人也都是喝的纯度高的白酒。就如同现代也有人更喜欢喝纯度较低的红酒、啤酒等。
因此,古代喝酒,考验的根本不是酒量,而是肚量。
总结
其实,在近代出土的东汉文物中,也出现了蒸馏酒具,这也说明可能在北宋更早以前就出现了浓度比较高的蒸馏酒。但也许是因为人们习惯饮用度数比较低的酿造酒,所以在很长一段历史当中,蒸馏酒都没有得到人们的喜欢。
知道元朝时期,北方豪放的游牧民族得以壮大,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和,才使得蒸馏酒在元朝被快速接纳。
即便发展到如今,喜欢蒸馏酒的人也并不在大多数,喝酒已经成为一种业务必要,而非人生乐事。也许这也是“酒文化”走向衰落的一大重要因素。
林冲买刀用一千贯 一千贯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36万元)
在古代的林冲买刀用了一千贯,这一千贯相当于现在的36万元人民币。在古代最早的时候,金币的技术单位是贯,出现在西汉武帝初年,在当时的记载之中就能体现出汉朝年间的富裕,可真正的流动起来,发现其实国库里面的钱财肯定会出现贬值的。后期的经济情况无法预计,只是用贯计数则一直被沿用下来。宋朝的经济我要新鲜事2023-03-20 15:10:080003由纳粹领导的西班牙为何不参与二战 又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西班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选择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加入任何一方阵营,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虽然西班牙在战前曾受到德国希特勒的支持,但佛朗哥政权并未加入法西斯联盟。1.西班牙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分歧我要新鲜事2023-05-17 20:41:470000郭松龄倒戈事件,因为与著名倒戈将军冯玉祥合作成果被坑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为了自己的私欲决定推翻张作霖,与冯玉祥合作企图里应外合,结果被冯玉祥私自毁约倒戈偷袭,导致最后大败。郭松龄倒戈事件对东北当时的局势影响很大,虽然最后他失败恋情,但是东北也从此开始没落。郭松龄倒戈被冯玉祥坑我要新鲜事2023-03-17 17:03:4100002019年中国教授做日本间谍被捕,其子公开叫嚣:这是破坏中日友好
文|晓鲲编辑|林画“你们是谁?想干什么?”2019年4月,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袁克勤回到中国为母奔丧。这一天他突然被两个穿着制服的人控制起来,袁克勤一边挣扎一边质问对方身份。只听穿着制服的人回答自己是国家安全局的,请袁克勤配合调查。袁克勤听闻此话一下子泄了气,自己做过什么事自己清楚。有些事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该来的终会到来。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4:30:570001蔡元培的刺客经历 大学校长蔡元培曾加入暗杀团(研究炸药)
我们都知道,蔡元培是知名学府北大的校长,在中国政治界和文学界都是泰斗级的人物。这样一个光辉万丈的人物,却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刺客经历。在蔡元培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刺客,一起来了解下这段历史吧。蔡元培的刺客经历蔡元培如何加入的刺客组织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6:51:1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