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38

09年,四川男孩用甲骨文答题,得6分被四川大学录取,后来怎样了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41:02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样的学生我教不了!如果非得让我来教他,那我就辞职!”

眼前言辞激烈,年近花甲的老教授正气的吹胡子瞪眼。他义正严辞的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向学校提交辞呈。

而他口中这名自己宁肯辞职也不愿继续教导的学生,不仅不是什么劣迹斑斑的坏学生,恰恰相反,是几年前学校破格录取的“怪才”。

按理来说,都已经破格录取了,想必这名学生肯定有他自己的过人闪光点。

而不仅如此,这位老教授也是学校专门为了这一名学生返聘请回来教导他的。

但为什么事情竟会发展到老教授不惜辞职的地步呢?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隐情?

时间回到3年前,2009年仲夏。又是一年高考的帷幕落下,几家欢喜几家愁。

四川一名名叫黄蛉的考生更是内心激动不已。这是他第二年决战高考考场了。按理说其实不论什么结果,都早该淡然处之。

但黄蛉心里埋着一个秘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这场考试中,自己悄悄做了一个冒险之举......

很快,有关高考的各类新闻铺天盖地报道出来。在每年高考中,各省高考作文题目、满分作文、零分作文都会引起网上的激烈讨论。

而在各类作文中,有一篇“怪文”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审卷老师都不好评判,紧急将这篇作文提交给了上级。

要知道高考审卷老师,基本上都是经验丰富、从业多年的老教师。而这篇“怪文”却让审卷老师直呼“看不懂”!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这篇文章通篇都用着字型怪异的古文,经专家辨认,发觉这竟是用甲骨文写成的全文。

没错,这正是出自考生黄蛉之手。而他这么做的背后,也自有一番自己的故事。

1989年,黄蛉出生于四川绵阳。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并不像其他小男孩一样热衷于扎堆玩游戏,打闹。

相反,黄蛉自小就喜欢一个人待着。兴趣爱好之一便是拿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

由于父母都在外务工,家里爷爷奶奶对黄蛉也没有太多管教约束。黄蛉也很喜欢独自往荒郊野岭的僻静处跑。

对于幼时顽皮的黄蛉来说,每每去一个陌生地方,对自己来说都是一场新奇的冒险。

有一天,黄蛉跑去隔壁村后的小山头玩儿,没曾想误打误撞,却在山里闯进了一个破败的寺庙。

庙里布满灰尘的环境俨然昭示这里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而庙里许多古老破旧的东西却引起了小黄蛉的兴趣。

其中在庙的正中央,有一座古老的大钟,上面雕刻了不少怪诞的图案。

黄蛉啧啧称奇,他将许多图案记了下来,没事便拿小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试着把它们完整的画下来。

直至后来黄蛉到了上学的年龄,慢慢接触了语文、历史,他才明白,那些怪诞的图案不只是图画,而是古时候的文字。

其中最早的古文字甲骨文,便以象形文字为最大特点。黄蛉对此倍感兴趣,课后也常常花大量时间借阅书籍资料自己研究甲骨文。

小小年纪却对古文字情有独钟的黄蛉倒没有因此而不合群。

同学们虽然都不懂黄蛉每天在捣鼓些什么玩意,但每每提起黄蛉,都会称赞他是个热心乐于助人的好同学。

而在黄蛉的学生时代,也幸运遇见了一位对他而言亦师亦友的知音——蒲老师。

蒲老师是高三一名语文老师,他的课堂风趣幽默,氛围轻松。为了带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蒲老师讲课往往会引经据典,讲些额外的文学知识。

一堂课上,蒲老师便引用了一个关于甲骨文的小知识与同学们分享。

而黄蛉在听到蒲老师对甲骨文字独到的见解分析后,不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与老师探讨一番。

于是一等到下课,黄蛉便拦住了蒲老师。通过交流黄蛉发现,蒲老师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古文爱好者,在甲骨文方面同样研究成果匪浅。

而蒲老师同样意外于自己的学生中还有这样真心热爱,潜心钻研甲骨文的人。

两人一拍即合,常常在课后抽时间交流关于甲骨文的知识。

而相对曾经黄蛉宽泛而漫无目的的汲取知识,在经过蒲老师指导后,他对甲骨文的学习也更加系统,更加有条理起来。

甚至慢慢的,黄蛉学会开始书写甲骨文,甚至能运用甲骨文写简单的语句。

同学们也觉得很新奇,常常跑去请黄蛉用甲骨文帮他们书写自己的名字。

而黄蛉古道热肠,也是来者不拒。

但对于蒲老师来说,黄蛉毕竟还是自己的学生。出于对黄蛉的赏识,蒲老师真心希望黄蛉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而这条路眼前最大的阻碍便是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黄蛉曾经已经因为偏科严重失败过一次。

对于黄蛉的二战高考,蒲老师不止一次去鼓励黄蛉坚持下去。也时不时嘱咐黄蛉不要因为过于沉迷甲骨文而遗忘了学业。

黄蛉在心底将蒲老师看作自己的恩师和好友,自然十分听取蒲老师的建议。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黄蛉也花费了很多时间在自己薄弱的理工科上。

尽管相比第一年,黄蛉自觉自己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绩。

但是黄蛉本身志向高远,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与他心中最理想的大学录取线还是有一点差距。

这不免让黄蛉心烦意乱,开始有些焦虑起来。眼看高考的日子离自己越来越近,黄蛉心中逐渐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另辟蹊径,试试用甲骨文写作

一开始这个想法只是在黄蛉心里一闪而过,而后来一篇网上报道引起了黄蛉的关注。

报道中写道,曾经复旦大学刘钊教授破格将一名年近40岁的三轮车夫录取为博士生。

而破格录取正是因为这名三轮车夫对古文字颇有自己的研究心得。

黄蛉又仔细研究了历年的高考试卷,发觉其实在高考语文作文的条条框框之下,并没有规定必须用简体中文进行作答。

他想通过这种孤注一掷的方式赌一把。既然有案例说明破格录取是有希望的,那么黄蛉也想通过这一方法试一试。

他清楚这样的法子无疑是很冒险的,也是对未来的一种不负责任。

所以,黄蛉没敢对任何人诉讼自己这个决定,包括自己尊敬的师长——蒲老师。

等到考试结束,黄蛉甲骨文写作的事登上新闻,蒲老师才知晓自己爱徒的这一举动。

他立即电话联系黄蛉,怒气冲冲的训斥他“太不为自己负责”“视高考如儿戏”。

“你这样做,能保证一定能得高分吗?如果因为这一时意气之举,没有得到理想结果,我看看你到时候怎么办!”

而在严词斥责之下却是蒲老师对黄蛉满心的恨铁不成钢。

他爱才,希望黄蛉能顺利进入高等学府受到更好的教育。但事已至此,蒲老师只好与黄蛉一起焦急等待着结果。

很快,上级收到审卷老师的反应,也对此事十分重视。上级特意派遣了古文字专家,对黄蛉的文章进行进一步审阅翻译。

专家经过认真研究之后,对黄蛉的文章给出了客观的评价。

首先专家表示,黄蛉甲骨文功底的确非同一般。

要知道,甲骨文字至今只被后人发现收录了八百余字,而黄蛉这篇作文里就用上了近七百字。

也就是说,这个学生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说已经接近专业水平。能在考场上极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一篇甲骨文文章,其古文字功底值得被认可。

但另一方面,专家也认为,高考并非着重考察小众特长的考试。

将黄蛉的作文翻译过来后,实际上作文大大偏离题意,而且由于甲骨文数量有限难以支撑一篇文章的文子用量,所以许多句子都不通顺。

出于这一点来说,综合只给了黄蛉6分的作文评分。

最后备受争议的黄蛉高考总得分只有428分,这样的分数,如果不出意外,连本科线都够不上,黄蛉的大学梦也好似彻底破灭。

面对这个结果,同时也是自己二战高考的结果,黄蛉很不甘。同时他也开始怀疑自己,真的是自己太年少轻狂,太不知天高地厚了吗?

看着自己的学生陷入终日郁郁寡欢之中,蒲老师此时也有些于心不忍。蒲老师决定尽自己所能来帮助黄蛉。

他撰写了一篇简短的文章,呼吁各界要给“怪才,偏才”一个机会,不应当如此让人才流失。

此文一出,激起的社会舆论也如千层浪花般,众说纷纭。

有人力挺黄蛉,批判中国教育现状;也有人认为,黄蛉此举太书生意气,有博人眼球之嫌。

在网上发布文章后,蒲老师也与黄蛉开展了一次谈心。

在获悉黄蛉是因为看见复旦刘钊教授破格录取三轮车夫的新闻后,才萌发这一想法时,蒲老师决定陪着黄蛉去找刘钊教授试试。

二人千里迢迢奔赴了上海复旦大学,约见了刘钊教授。但这一见面的结果并不完全如意。

尽管刘钊教授早已听闻了此次高考的“甲骨文作文”事件,也当面肯定了黄蛉的古文字功底和年轻人对古文字文化的热情。

但刘钊教授同时也遗憾表示,近些年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条件非常苛刻,黄蛉显然还不符合被破格录取的资格。

送师生二人离去时,刘钊教授不忘鼓励黄蛉别放弃,继续坚持下去,并表示:复旦大学研究生、博士等更高的学历在等着他未来去挑战。

黄蛉破格录取的梦想就此破灭了。此时的他不知道前路该何去何从。

自己出身农村,家境普通,又是长子。复读一年已属不易,如果没有大学能够录取自己,或许自己就要放弃学业,辍学打工了。

而好在蒲老师发布的文章又引起了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关注。

四川省教育部门出于对人才的珍惜,决定联合四川大学古文学专业对黄蛉再次进行古文字方面的专业测试。

黄蛉在这次测试中表现十分优异。对于自己那些熟悉且热爱的古文,黄蛉的表现可谓是如鱼得水。四川大学也对黄蛉表示了认可。

最终,四川大学向黄蛉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够进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入学,就读古文字专业。

对于这个结果,蒲老师才算是彻底放下了心。在蒲老师的预想中,进入大学的黄蛉肯定会更加努力的钻研古文,最终在这一专业焕发出独属于自己的光彩。

可没人能预料到,几年后有关于黄蛉故事的续写,却走向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发展。

黄蛉入学没多久,川大便破例将黄蛉升入校本部就读。由于古文字专业老师稀缺,又特意返聘了已经退休的老教授,潜心指导黄蛉一人。

可结果却是教授怒言:黄蛉在学习过程中屡屡大放厥词,声称自己会读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著作。

同时对于自己教授给他的古文字知识,也并不努力学习,反而总是利用自己的名气四处参加活动,经常请假,心思早就不在学校里了。

而事情真相究竟如何,黄蛉却不再出面回应。

升入校本部后的他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成为一代古文字学者,为中国古文学做出杰出贡献,相反,黄蛉逐渐的销声匿迹,成了芸芸众生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人。

对于黄蛉的故事,我们观者不免唏嘘。儿时读《伤仲永》,古人哀叹“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而黄蛉如此高开低走的古文字的学习之旅,未免也有些当代仲永之感。

不论我们每个人有着怎样的天赋或是兴趣爱好,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努力,才是在一条道路上走的长,走的远的唯一秘诀。

正可谓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天分。”,倘若蹉跎时光,那么上天赋予的再多优势也终将罔然!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编辑 | 张啊张

文 | 球球

0005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