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中央领导看谍战剧后,登报声明:剧中大反派是我党特工
1997年,一部名为《第二条战线》的谍战剧在大陆热播,剧情主要围绕着一群为了北平解放而奋斗的青年们展开。
该剧的风靡引起了许多人观看,这其中就包括了曾任中央调查部部长的罗青长。
不过,罗青长在看了这部剧后,却发现了剧中的一个重大错误——剧中一个反派实际上是我党的特工!
至于为何会出现此等重大失误,其实也并不是制片方没有认真了解历史背景,只是因为这件事,只有少数人知道。
于是为了给这位“大反派“正名,罗青长专门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丹心一片照后人—怀念战友阎又文同志》。
随着罗老的这一篇文章发表,人们才知道,这位在剧里一直被当作国民党军官的人竟然是我国的重要功勋党员,
他的名字叫做阎又文。
阎又文,中国山西人,出生于1914年的万荣县荣河镇。不同于当时的大多数人,阎又文从小就有条件上学读书。而且,阎又文勤奋好学,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
即便身处战乱年代,阎又文的学习也丝毫没有落下。并且最终在1933年成功考入山西大学,并且进入了其中的法学院钻研学习。
在那个年代,国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过这也为国外的许多进步思想传入我国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比如说马列思想。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阎又文很快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并且研读了两位共产主义先行者的许多著作,他也因此深受影响。
除此之外,阎又文还结识了山西大学的温见公,徐冰等教授,这些教授都是那个年代思想非常进步的教授。
正如当年的那些爱国青年一样,阎又文也在尽自己的努力传播着爱国思想和救国理念。并且还加入了许多救国团体,其中一个就是自己的老师徐冰等人组建的“中外语文学会”。
同时,阎又文也担任了许多报社的编辑,希望用笔写醒中国人。阎又文的文章对当时的山西乃至全国青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一时间激起了我国各界人士的抗战情绪。阎又文也下定决心,打算投笔从戎,于是奔赴到了延安。
为何是延安?因为那里有红军。到了延安之后,阎又文和自己当年的老师徐冰见面了。当时的徐冰,早已是中共的重要成员。
了解到阎又文想要加入红军报国的想法,阎又文并没有让他立刻入党,而是建议他去傅作义的部队参军。
傅作义,国民党著名将领。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就多次请缨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战,为我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何徐冰同志建议阎又文前去傅作义的部队呢?傅作义虽是抗日悍将,但是却属于国民党一方,这显然和阎又文来到延安的初衷有所冲突。
当然,徐冰的这一建议也包含着其他的打算。当时,傅作义将军和中共的合作密切,而中共也希望能够有机会将傅作义将军挖掘过来,但是倘若直接派党内人士前去,意图恐怕过于明显。
因此派阎又文前去,既不会引起怀疑,又可以通过阎又文获得情报,还可以有机会通过阎又文对傅作义做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阎又文也知道这是党中央对自己的重大考验,而且傅作义将军也是一位爱国将领,跟在他的手下办事,也能打鬼子。因此阎又文便前往傅作义的军队,成为了傅作义的一名士兵。
之后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傅作义就因为自己优秀的文笔以及干练的处事风格,很快被傅作义赏识。
傅作义不久之后便将其调到自己身边办事,阎又文便成为了傅作义的秘书,兼任政治宣传部主任。
1938年的9月,因为阎又文的情报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加上其思想觉悟非常高,因此在中共特派员的介绍之下,阎又文成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然,入党仪式是秘密进行的。
阎又文在傅作义身边的秘密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1939年国民党召开的第五届五中全会,打乱了阎又文以及共产党的计划。
在这次大会上,蒋介石宣扬“防共,反共”,抗日战争还没结束,国民党又开始了反共的热潮。
作为国民党的将领,傅作义也开始有了反共情绪,不仅将自己部队里许多合作的共产党人士“请”了出去,很多地下党员也被找出。
不过好在阎又文行事谨慎,并没有被发现。但是局势突然的变化也出乎了共产党的意料,党中央还没来得及和阎又文进行工作的安排,双方就失去了联系。
至此之后,阎又文彻底成为了一名“潜伏着”,只能靠着自己的判断行事。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也许有利于阎又文的潜伏,但是却十分考验他的决心。内心但凡有一丝松懈,或许就会放弃共产党的身份。
好在阎又文坚持下来了,哪怕过去了整整七年,哪怕在这七年间自己和党中央没有一丝的联系,阎又文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1945年,日本投降,我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对于阎又文来说,还有另一个好消息,党中央来找他了。
8月,就在日本投降的前几日,我党重要干部王玉接到了中央下达的一个秘密任务:前往绥远地区的傅作义部队寻找阎又文同志。
了解详情之后的王玉知道这个任务非常重要,加上阎又文已经和部队失联多年,难度相当大。
到了绥远地区之后,王玉伪装成一名商人,并且利用找亲人的理由四处寻找阎又文,最终总算是见到了阎又文。
见到阎又文之后,王玉也冒着风险开门见山地说道:阎又文同志,党中央派我来联系你。阎又文听完之后惊喜交加,在和党中央失去了多年的联系后,终于又找到大部队了。
王玉和阎又文成功会见之后,阎又文立刻汇报了自己的相关情报。令王玉和党中央吃惊的是,阎又文同志的潜伏工作相当成功。
在和组织失去联系的七年前,阎又文还仅仅只是傅作义的一个普通秘书;而在与中央失去联系之后,在没有中央指示的情况下,阎又文却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做到了国民党十二战区的政治部副主任,军衔也高居上校。
阎又文因此也深得傅作义的信任,并且参加了傅作义的许多军事决策,还为傅作义写了大量的讲稿和文件,说是傅作义的左右手也不为过。
阎又文同志出色的潜伏,也使得党中央获得了许多关键情报。之后王玉和阎又文多次密谈,双方交流了许多情报。
除了上报傅作义这边的军事情报之外,阎又文还上报了傅作义的思想变化,以及他和蒋介石的一些矛盾,为日后“策反”傅作义做了情报的保障。
然而,越到关键时刻,潜伏工作越要保密。因此虽然这次阎又文和党中央取得了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光明正大地表露自己的共产党身份。
由于这一条情报线十分重要,党中央知情人数减少到最小,在解放区,仅有少数高层领导知道阎又文的身份。
之后,阎又文的关系更是直接被转到了中共中央社会部,而直接知道阎又文身份的,从上至下仅有李克农,罗青长以及王玉三名同志。
显然,人数的减少使得这条情报线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但是也为多年后阎又文身份的证明埋下了隐患。
1946年的六月,随着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国共内战爆发。而阎又文所在的傅作义部队,是国民党的一支主力部队,并且还攻打了当时的内蒙地区,取得了胜利。
傅作义也因此十分自信,认为共产党的兵力对自己没有多大威胁,加之蒋介石的重用,傅作义更是想表现一番。于是命令阎又文帮自己写一封信,写一封劝降信。
这封公开信,傅作义想要展现国民党军队的优势和勇猛,写出共产党军队的劣势和弱小,并且还要写清楚,这场战争,国民党是“正义”的,而共产党是“不符合民心”的,要抬高蒋介石和傅作义。归纳下来就是一句话,要“长国军志气,灭共党威风”。
而被命令起稿的阎又文顿时陷入了两难局面。自己真实身份是共产党员,但是现在却要写文章来讽刺共产党,感到为难的阎又文立刻请示中央。
中央也不敢善作决定,最后直接就请示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听说后,反而同意阎又文写信,并且表示:一定写得让国军得意忘形,让我党激发斗志!
接到指示后的阎又文也下定了决心,立刻按要求“编”了起来,以至于他自己写完之后,都十分痛恨文章上的内容。
9月20日,阎又文所作的这封公开信被傅作义命令发表在报社上,并派人大肆宣传,瞬间轰动全国。
而毛主席那边也在第一时间命令《解放日报》转载此文,并指示道:奇文共欣赏。于是国共双方都看到了这一封“奇文”。
国民党那边,自然是得意忘形,开始轻视共产党;而共产党这边,则是令战士们咬牙痛骂,激起了解放军们的斗志,就如朱德所说的那样:请将不如激将。
阎又文知道,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为了党中央解放全国做准备。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我党取得的优势越来越大,不过阎又文也知道,越是这种时刻,越不能暴露身份,因此阎又文的潜伏工作非常成功。到了1947年末,阎又文已经高居少将一衔。
此时的阎又文,早已已经进入了国民党的核心决议人群当中,因此我党也通过阎又文了解到了国民党不少的关键战略决策和傅作义等人的思想动态。
辽沈战役之后,国民党的败局已定,不过我党也急于知道战后国民党的战略安排,以此来制定相应的决策,而阎又文,又成为了此次的关键人物。
党中央再次派王玉前去和阎又文联系,希望两周之内能够拿到这份重要情报。阎又文知道此次任务非同小可,因为这类最高军事机密一般都有许多人看守严查,自己稍有不慎便会当场暴露。
结果,阎又文仅用一周多的时间便成功拿到了这份重要情报,具体过程我们已经不从得知,但是其中的困难艰险不言而喻。
根据王玉的回忆,当时党中央的命令是:哪怕牺牲自己,也不能暴露阎又文的身份,可想而知阎又文的潜伏工作有多么重要。
1948年末,解放军已经对北平完成了包围。城内的傅作义早已没了当年的狂妄,此时的他,正考虑是战还是和。而和他讨论最多的,自然就是阎又文了。
阎又文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劝他和解,而是分析了大局,告诉他城内百姓的安危,告诉他解放军优势占尽,告诉他共产党民心所向。经过这番循循善诱之后,才建议傅作义和中共谈判。
除了阎又文,北平各界名流也纷纷希望北平和平解放,最终,傅作义放弃挣扎,愿意和中共进行和解谈判。
1949年1月31日,北平顺利解放。阎又文也凭借自己的巨大贡献,被后世以北平解放的四大功臣之一而铭记于心。
北平解放了,似乎阎又文可以公开他的身份了。然而阎又文的工作依旧没有结束。因为阎又文在傅作义军队的地位很高,而且除北平之外,依旧有其他地方需要解放,比如说绥远。
绥远,当时由国民党军队控制,而这支国民党军队,正是傅作义的部下,因此在北平解放之后,阎又文还需要和傅作义推动绥远的解放。
在党中央,以及傅作义,阎又文等人的努力下,绥远将领董其武愿意起义解放绥远,而阎又文又参与了起义的策划过程,为绥远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阎又文的身份依旧没有公开,他作为国民党军官随傅作义一起接受改编。在这之后不久,又和部队一起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战争结束回国后,阎又文又被安排赴任水利局副局长,之后又调任为粮油局局长。在岗位上,阎又文完成的非常出色,正如他完成自己的潜伏工作一般。
在他任职期间,刚好又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时间。为了老百姓们的粮食,阎又文终日奔走,最后积劳成疾。1962年的9月25日,阎又文同志因病去世,去世时年仅48岁。
然而,直至阎又文去世,他的工作还是没有被公开,没有几个人知道阎又文之前所做的贡献,甚至包括他的家人。
去世后,阎又文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在墓碑上,碑文描写了阎又文同志的经历和功绩,但是仅限于建国后,建国前的经历却仅仅几笔带过;上面写了阎又文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却没有写清楚阎又文参加革命和加入共产党的时间。
转机出现在1993年,王玉,也就是多年前和阎又文接头的党员,参加了北京的一个老党员晚会。他通过旁人知道了阎又文的身份对他的子女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而王玉是知道阎又文同志的身份的,于是认为有必要“解密”阎又文的身份。在请示了上级并且获得同意之后,王玉决定为阎又文同志的身份解密。
不久之后,阎家子女被王玉同志邀请到罗青长首长的家里,一同解密阎又文的身份,随着谜团解开,阎又文子女这才知道,原来他们的父亲,竟是一直到死去,都做着潜伏工作。
此外,罗青长还向阎家子女的单位发送了证明,说明了阎又文的身份:阎又文同志长期从事党的秘密情报工作,为北平解放乃至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即便是这样,阎又文的身份也仅限于阎家子女的单位知道,这也导致之后播出的谍战剧《第二条战线》里面没有搞清楚阎又文的身份,甚至将其描绘成了一个反派。
幸而罗青长首长在看了剧集之后,发现了这一漏洞,赶紧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为阎又文正名的文章,这一刻,全国人民才真正认识了这位一生潜伏,为全国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
作为我党情报事业的开创者,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要求情报人员:有苦不说,有气不叫,顾全大局,任劳任怨。而这十六个字,阎又文同志完美地做到了。
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慢慢成长为一颗巨树之时,地里却埋藏着许多像阎又文同志这样的根,虽无法见光,却为大树的生长提供营养。
阎又文同志仅仅是其中之一,我们将会永远铭记这些暗处的根!
参考文献:
他为信仰终生“潜伏”[J]. 红岩春秋, 2015, (10):58-61
去世31年才曝光的潜伏者阎又文[J]. 北广人物, 2017, (29):32
阎又文:深度潜伏数十载 丹心一片照后人[J]. 记者观察(上), 2019, (10):84-87
阎又文与北平和平解放[J]. 北京观察, 2019, (12):78-80
历史上卫子夫怎么死的?其最终结局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聪明的皇后,而在汉代当时最为著名的就是卫子夫。卫子夫是中国历史记录上在位时间最长,拥有属于自己谥号的皇后。她的幸运是旁人羡慕不来,但在这幸运背后,人们不禁感叹卫子夫怎么死?一、卫子夫的出身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9:04:460001孙权称得上一代雄主吗为什么(可以)
我要新鲜事2024-01-18 20:31:550002谢道韫选夫婿太难,王羲之儿子也看不上,所谓才女难得自视清高
谢安在雪夜见识了亲侄女谢道韫的才华后,寻思着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才华相配的如意郎君。然而,虽然晋朝名士辈出,但是绝大多数都是附庸风雅假风流之辈。当时王谢两家的名声和地位在当时首屈一指,而他两大家族之间的联姻自然是门当户对、顺理成章。刚开始,谢安本来颇中意的是王羲之的长子王徽之,他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但是无奈的是王徽之是个随性子有个性之人。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9:35:420000遂公盨:一件锈迹斑斑的西周“青铜饭盒”,98字铭文歌颂大禹功绩
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约2900年前铸造,此时恰好为西周中晚期。2002年由保利艺术博物馆购于香港古董市场,因为其铭文中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内容而引发热议。2002年,香港古董市场上出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饭盒”,由于它的表面锈蚀严重,器内被锈土包裹,很长时间都无人问津。然而,仔细辨认,器腹内隐约显露出几个晦涩难懂的铭文,正是这几个铭文引起了专家的注意。我要新鲜事2023-09-11 18:37:100000朱熹问: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10岁孩童都知道
不知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何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我们都可以统称为“东西”,“东西”之说从何而来?包括外出买菜购物,我们也可以统一概括为是“买东西”,为何不是“买南北”呢?有这样疑问的可不止我们现代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曾提出过同样的问题。朱熹的疑问一日,朱熹走在路上,正巧遇上了他的老朋友,作为“丰城三杰”之一的盛温如。我要新鲜事2023-07-14 19:18: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