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美国制造原子弹,死后魂归家乡,墓碑上写: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1957年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依靠“宇称不守恒理论”一举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时间名扬海内外科学界。
但也许大家不知道的是,杨李两人的获奖离不开另外一位成就伟大的物理学家:吴健雄。
1912年5月31日,吴健雄出生于苏州太仓浏河。在当时那个年代,许多封建社会所独有的思想风气还在社会上盛行,其中就包括家庭和职业之上的重男轻女。
她的祖父吴挹峰作为一个清末的秀才,也深受这些风气的影响,对作为女儿身的吴健雄没有在教育的培养上投入太多的心血。
但幸运的是,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作为新时代的男学者,深受西方新思潮的影响。
虽然与祖父吴挹峰的血缘关系更为密切,但吴仲裔所支持的是鼓励所有的女性接受教育的思想,并且在个人立场上也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吴健雄作为一个女孩子,在那时的风气下想找到一家愿意接收她的学校都是极为的不易。
但在父亲的帮助之下问题迎刃而解,她父亲创办的明德学校为她提供了教育条件。
她在其中完成了小学这一重要的基础教育,可以说其父吴仲裔对吴健雄的一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23年11岁的吴健雄在父亲的教诲下,参加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的入学考试,吴健雄表现优异在几万的考生中名列前茅。
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在当时可是一所名校,其吸引人的地方不只是自己雄厚的教学条件,还经常能邀请到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来校演讲。
大名鼎鼎的胡适就在其列,有一次胡适受邀来到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做演讲。
胡适那次演讲题目是《摩登妇女》,这篇讨论新时代女性思想的演讲稿给了吴健雄很大的启发,其中描绘的新时代女性的思想理念更是令她热血沸腾不能自已。
天资过人的吴健雄以优异的成绩在苏州女师毕业,再三考虑中,大学选择在南京中央大学进修。
南京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所在,不论是经济还是教育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占据领先地位,南京中央大学也是当时名列前茅的高等学府。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即使那时的南京中央大学人才济济,吴健雄也没有被埋没其中。
在一场校内的考试中,出卷人原定三小时完成的考卷,吴健雄仅用两个小时就交了卷子。这耀眼的行为引起了大学教授胡适的注意。
胡适当时作为南京大学的阅卷老师,在阅卷完毕后十分震惊,立刻将试卷送往教务处。
吴健雄的试卷立刻引起了老师和领导们的关注,连当时的文学系教授杨鸿烈、校长马君武也都在其中。
在这时,胡适早已是全国闻名的学者,他罕见地对吴健雄的试卷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学生,对清朝三百年思想史能理解的如此透彻。” 杨鸿烈马君武二人也对其都赞许连连。
吴健雄的优秀不仅体现在了史学上,在数理学上更是能经常拿到满分。可以说是一位文理兼修的天才。
吴健雄资质俊秀,学习成绩始终排在班级前列,被胡适等许多老师给予了厚望,他们仿佛都看到了中国文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这位才女似乎并不太对于史学感兴趣,反倒是对物理世界的科学定律更为向往。
出于知识的的求知若渴,她在图书馆查阅了一些有关X光、电子、放射性、相对论等方面的科学资料。
她的心仿佛就在一瞬间被居里夫妇、爱因斯坦等人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1934年,在导师施士元的深入指导下,她终于得以优秀成绩毕业,而且获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
但随着那些年日本入侵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令当时的中国愈发笼罩在战争的恐怖烟雾之中。
许多百姓在战争的影响下连平日里的生活所需都难以维持,更不要说再像往日一样进行科学研究了。
出于对科学研究的强烈追求欲望,她再三犹豫,不得已选择离开自己的母校,前往海外继续研究。
当时的美国是许多科学家向往的科研净土,在美国留学期间,她的才华真正得以体现。
世界上一流的科学设备配上一流的人才,吴健雄女士用自己在学术上的深层造诣折服了美国物理学术界。
不仅具备极高的智商和天赋,吴健雄还有着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勤劳刻苦的品质,这也帮助她在美国的科研道路走得更高更远。
凭借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她在1948年,成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更是在1952年被聘请为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在核领域的卓越天赋也让吴健雄女士得以参与美国的“曼哈顿”原子武器制造计划。
吴健雄成功帮助美国人研究出了原子武器,但在她的信念之中,自己的研究终究是可以用来捍卫和平的。
但历史并没有如此发展,在二战爆发的那段时期,美国政府一股脑的将所有军事武装力量投入了战场。
但核弹可不能与枪炮坦克相提并论,它能将一个城市都夷为平地的非人道主义的威力,不知这是否在美国的政治家们的意料之内。
作恶的从来不是铸剑者,而是执剑行凶之人。原子弹的威力暴露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人们才真正意识到了不管是谁拥有核武器,都是对全人类整体安全的巨大考验。
所以在不断地商议和相互的制约中,如今的核武器俨然成为了大国之间和平的约定,人类历史也终于迎来了世界性范围的和平。
核武器没有成为美国宣扬一国独大的霸权政治的话筒和扬声器,而是成为了约束着全世界整体和平的悬头之芒,吴健雄女士也终于能放下自己悬着的心。
在那个年代,只有真正做出卓越成就的科学人才有资格踏入美国顶尖物理学的殿堂。
无数的男科学家对此望洋兴叹,而吴健雄女士却凭借她那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以原子弹这一无可争议的成果在其中夺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的代表。
二战结束后不久,一个几乎能颠覆当时科学界的学说“宇称不守恒”定律被提出来了。
可仅仅是提出理论是不够的,无论多么无懈可击的科学理论都是需要足够的实验去证明,否则就无法在科学界立足。
在当时的1956年,光是进行验证试验的一些基础条件,门槛便高的令许多科学家望而生畏,但吴健雄所处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恰巧具备进行 “宇称不守恒定律“相关实验的条件。
并且早在前几年,这位女科学家就已经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β衰变方面做出过许多足以让其被整个学术界所熟知的核物理实验。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机缘吧,“宇称不守恒定律“理论恰巧与核研究实验密不可分。
当同为华人科学家的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却缺乏能力加以证明时,顺理成章的想到了还漂泊海外的吴健雄女士,便就曾写信给,希望她能为这个理论,进行学术上的超高标准验证实验。
吴健雄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957年1月15日,吴健雄在进行了多次精密而又繁琐的核实验之后,终于证实了杨振宁、李政道的设想。
她的论文一经发出立即引起了科学界的轩然大波,此消息一出,世界各地的科学界都炸开了锅。
许多科学家们不惜舟马劳顿,也要搭乘飞机不远千里前往吴健雄所在的实验室进行参观。
无数大学和实验机构的邀请信如同雪花一般纷飞而来,希望能邀请她去讲述她的实验结果。
杨振宁和李政道也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而吴健雄女士作为是这个理论的先行者,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与杨李二人共同上台领下诺贝尔奖这份殊荣。
自己辛辛苦苦证实的理论,在得到了世界上最高的荣誉之后却发现根本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吴健雄还是有些失落的。
后来她给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施壇堡一封信中也写道:“当我的工作因为某些原因而被人忽视,这是科学研究的悲哀。”
随着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的中国学术界更是意识到了吴建雄在物理科学领域中的超凡成就,和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强烈表示希望吴女士能归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尤其是核事业出谋划策的意愿。
可惜事与愿违,吴女士未能如愿归国从事科研工作。
有人说,吴健雄女士多年来身在美国为美国研究核武器,是对祖国的背叛。
但要知道在那时,吴健雄有着诸多的不得已。
同时美国方面,也不会愿意让这样的一个高精尖的科研人才流失,更不要说她还参与了高级武器的研究工作。
就是在证实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之后,吴建雄女士自己就发现了已经被美国软硬兼施地控制了的事实,怕是再也难以回到自己的家乡。
多少个夜晚,因为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吴健雄女士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多少个难眠,她又只能更加埋头于全人类的物理学事业,希望能以此盖过心中的悲伤。
在吴健雄女士的老年到来之时,让她感到最后悔的事应该就是没有机会能回到祖国为中国核事业尽心尽力了吧。
吴健雄女士在晚年终于在两国的不断交涉下得以归国,1984年10月,吴健雄的脚再一次踏上这片离开了40多年的故土。
她返乡所做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母校明德学校参加明德楼落成典礼,并且主动捐出大部分自己科研所得的奖金,投入在了母校的建设之上。
回到了故乡的吴健雄与当年的导师施士元,激动地交谈着这些年在国外的科研经历。
虽然说的尽是科研事宜,但所表现出的是回国的激动和对祖国的感激。
即使是年事已高,吴健雄女士的归国对我国的科研发展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为了纪念吴健雄女士的杰出贡献,紫金山天文台研究院后来一致通过,将新星编号2752号的星球起名为“吴健雄星”。
中国科学院更是在1994年授予了她外国及物理科学院士的称号。
吴健雄最终于1997年2月16日病逝,享年85岁。按照她本人的遗书要求,遗体在她的故乡太仓市浏河下葬,也算是让这位在外漂泊了大半生的天才,魂归故里了。
在她的墓碑之上,对这位科学家波澜壮阔的一生只字不提,除了姓名之外,只铭刻着简单但极有分量的一句话:“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吴健雄女士被迫背井离乡,对我国科学界来说,不可谓不是个遗憾。但正如我们常说的“科学无国界”,她即使在异地他乡,依旧是在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着卓越贡献。
而她本人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后仍能做出返乡的决定,并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了如此绝唱,实在是可贵可赞。
古代刑罚之火刑,圣女贞德受火刑而死(将人活活烧死)
古代的刑罚多种多样,对于满清十大酷刑中的凌迟、宫刑,戮刑等大家还是比较了解的,但对于火刑就比较的少见,不过在古代的西方火刑就比较的常用,一般的是将犯人放在笼子中,活活的烧死,在施刑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犯人的惨叫。火刑:将人活活烧死我要新鲜事2023-03-17 16:05:190004长平之战秦军消灭45万赵军 为何不能灭亡赵国 为何38年后才灭赵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是一场规模庞大的军事对抗,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略大决战。秦国未能早日灭亡赵国的原因是战前错失了最佳时机、战后出现了政治变局等。一、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战国时期,中国大地分裂成七大国,彼此争夺领土,展开激烈的角逐。其中,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张。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被认为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具有历史重要性。二、战局和背景我要新鲜事2023-10-04 20:19:4100021958年毛主席问周谷城等学术界好友:关公姓什么?结果无一人答对
1958年,毛主席在杭州召开了工作会议,因为在南方的关系,毛主席思念起了自己阔别多年的老友——在上海教书的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会议开始前几天,毛主席特意叮嘱秘书给身在上海的周谷城打了电话,邀请他来和毛主席叙叙旧情。收到了毛主席邀请的周谷城十分激动,欣然前往了杭州。除了周谷城之外,毛主席还邀请了其他几位学术界的朋友,打算一起聊聊天,这次不聊政治,聊文化。我要新鲜事2023-05-25 02:15:250000印第安人大屠杀的原因是什么 种族歧视是罪魁祸首
在世界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种族屠杀是二战时期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受害人数达六百余万,除了这个之外,就是印第安人大屠杀了。美国白人刚到美洲的时候,印第安人给予了他们友好的帮助,然而在18世纪19世纪时,美国展开了对印第安人长达一个世纪的种族大屠杀活动。印第安人大屠杀的原因是什么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4:27: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