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的祝寿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庆寿的内容由静态到动态
#历史开讲#
明中后期的祝寿文化,在内容上不断与日俱增。寿序兴起于元朝,在元朝文人文集中可看到关于寿序的记载,发展至明朝寿序逐渐成为滥觞,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是开始为女子写寿序,一般盛行为官员的母亲孺人、贤内写称颂性的文字。
经梳理明人所写的寿序,笔者发现寿序、寿诗等庆贺文字亦或书写文章的风气,自正德朝开始出现变化,由原来秉笔直书的优雅文字变为满篇谗言,专为歌功颂德的语言。
明中晚期,寿序、寿诗的书写套路多有迹可循,被祝者的个人品德或事迹、写寿序的缘由以及两人的关系为一篇寿序不可缺少的内容,寿序中所阐述的歌颂内容有时多不为人所信,只是运用模板而已,即便如此,仍受到社会更阶层人士的喜欢,这类称颂性的文字祝寿时必不可少,明中晚期社会上呈现出不在乎寿序质量,只在乎寿序数量的祝寿文化,是特有的时代产物。

明中叶以后流行的做寿文化现象中,除了寿词满堂的风气之外,还存在一种“图像”式的作品即寿图。寿图在宋代时已出现,时至明代已不再送寿星图,而是图像多元化,与宗教、修行和延寿结合在一起,逢人庆寿时,前来祝贺的宾客会送一幅寿图,因个人的好德、修行祝者希望过寿的人能够像寿图所呈现的图案一样延年益寿,寄予吉祥的祈愿。
寿幛与寿屏流行于明代晚期,寿屏、寿幛的样式多在卷轴上镌绣“寿”字样,受崇奢风气的影响,寿幛多用金丝绒线绣制而成,以表贵重,这是以往不曾有过的社会现象,时至明晚期时人已普遍接受,不以为怪。

祝寿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最初不定期的献酒上寿发展为每年到周岁那一天举行的庆贺活动。明代以前,那时人们的祝寿观念并非真正旨义上的庆贺生辰,而是赋予庆寿各种生命上的意义。在传统中国,孝道乃是儒家伦理道德之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祝寿观念,探其内涵同样离不开孝道的指引,时人通过具体的庆寿活动将孝道内涵具体化、感性化。古代,将母亲生产的日子称为“母难日”或“父忧母难之日”,可见十月怀胎是件极其危险的事。
源于此再加之孝道使然,魏晋时期祝寿的主角为父母,时人祝寿的意图即是感谢父母辛勤的养育,并为父母祝福。中国人祝寿的风气虽起源于魏晋时期,但发展至唐代才流传开来,到了唐代,祝寿旨趣发生了由感恩父母到祈福自己的历史性转变。人们对死亡以及短命始终抱有恐惧、蒙蔽的负面态度,对生命的渴望与敬畏是此时祝寿活动产生与盛行的集中体现。短命的威胁驱使人们希望通过一些庆寿行为来延年益寿,如设斋讲经、祭祀祈福这类宗教性的活动。

有明一代,以明朝中后期为时间节点,其社会无论在制度上、经济上及思想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动。商业经济与城镇的发展打破了明初以往崇尚节俭、淳朴的社会风气。自正德年间开始,崇奢、“好面”的奢侈之风渗透到明中晚期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此时祝寿成为一种奢侈性的讨论,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回顾明朝以前的祝寿文化,我们只是了解到皇帝、官僚大臣或名门望族庆寿时的情况,对于庶民大肆庆贺的场面却鲜有提及,并对祝寿年龄有严格的限制,六十方可称寿。所以我们可以说明代以前祝寿是存在阶层性的。
到了明代,文人文集中以及笔记、小说中所记载明人祝寿的史料,绝对数量多于唐至宋时期,其所记载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士大夫阶层。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400篇寿序当中,其中为庶民写寿序的就有177篇,占44.25%,另223篇为记述士大夫阶层,占55.75%。这表明明代祝寿的身份阶层被打破了,出现士大夫为庶民写寿序、为庶民祝寿的社会现象。

明中叶以后,程朱理学受到质疑,一些思想家开始关注人的价值。随着自我价值认知的不断提高,袁黄《了凡四训》为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此时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善举、修行与好德即可延寿,这是明中后期特殊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较前代不同的祝寿观念。
当人本身的欲求得到关注时,追求享乐之风随之而来,庆寿作为一种体现其价值的方式逐渐受到重视,社会上出现了四、五十岁谓之“满十”的庆寿风尚,打破以往祝寿在年龄上的限制。当崇奢之风与及时行乐思想发生碰撞,“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观念在明中晚期的社会中应运而生,此时庆寿活动与祈求寿命相分离,它更趋近于我们当今的祝寿意愿,单纯地为了庆祝生日而庆贺,不再寄予祝寿于生命上的意义。

明代承接宋元以来的庆寿文化,更进一步发展。明中晚期社会上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亦或边区地域,莫不做寿。笔者透过爬疏明代文集中所记载有关庆寿的信息,得知迄至明代,上至官僚、下至百姓,无不重视庆寿,此时做寿已成为全国性的活动。庆寿活动在崇奢社会风气的渲染下,逐渐成为奢侈性的讨论,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展示。而在祝寿活动的内容上,随着时间的演变也在不断积累。寿序兴起于元朝,至明代已成滥觞,而为女子写寿序则是明代新出现的社会现象。
在明代盛行的庆寿文化中,寿序、寿诗等歌颂性的文字必不可少,通过对寿序内容的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寿序的写作模板有迹可循,其大多采用“活套”的写法,把已有的寿序更换名字、更换个人事迹、再说明写作的缘由即可完成,多夸大其词,布满谗言,被时人称作“污秽之词”,可以说是明中晚期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时代产物,即便如此仍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另一方面,这也为许多文人墨客在经济上提供了润笔的机会。

明中晚期的祝寿文化,从重视称颂性的庆寿文字到送庆寿图、寿幛、寿屏等图象式更直观的礼物。宋代就已出现送寿图的活动,发展至明代只是很少送寿星图了,更多是与宗教、修行、延寿的寓意结合在一起。此时寿图的图案已不再单一,大多离不开福禄寿的历史典故或宗教的神话故事,赋予其延寿、修行的吉祥祈愿。寿屏、寿幛大约兴起于明代后期,这时寿幛的样式多用金贵的红线或丝绒线绣制寿字和图案,时人起初以为怪事而后则普遍接受。
明中晚期,庆寿内涵逐渐由静态走向动态,进而庆寿与演剧、乐舞相融合。明初庆寿演吉祥戏娱兴,多发生在宫廷贵族阶层,元明鼎革时期,明朝人受少数民族的庆寿元素所影响,承接庆寿伴有戏曲尽兴的庆寿文化,祝寿时使用的演剧题材多为神仙庆贺的历史故事。明中期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催生了仕宦家庭蓄养家班的现象,适逢祝寿等喜庆节日侑酒演剧是常有的事,乐舞与庆寿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向社会中下层移动,地不分区域,人不分阶层皆出现庆寿时用演剧、乐舞增添喜庆气氛,明人日记中多有体现。

在以往对祝寿文化的研究中,人们更多是笼统地对中国古代祝寿文化的研究,学界很少有学者对明代的祝寿文化进行剖析。而明朝,特别是明中后期在此前后的社会风气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祝寿这件事也展现出了独有的社会特征。
明中后期,庆寿是突破地域、突破年龄、突破阶层的全国性活动,而做寿的差别则在于富裕的程度。庆寿的内容也由静态到动态,由文字到感观,这是明中后期所特有的时代产物。当然,就明中后期的祝寿文化研究而言,本文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写作过程中,由于笔者个人能力有限,仍需搜集更多、更全面的史料来论证,本文的不足之处日后还需改进以备完善。
老挝拒绝中国,找韩国花70亿仿建三峡大坝,溃坝后我国如何反应?
地处东南亚的老挝,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曾经打算要仿建我国的三峡大坝。可是在竞标的过程中,老挝竟然拒绝了我国,将这个斥巨资的水坝修建项目交给了韩国。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韩国人建造的大坝却出现了溃坝,还造成了严重的事故,甚至一度引发了国际上的各种热议。最后,我国站出来承担了水坝的修复工作,这种做法尽显大国风范。那么,当初老挝为什么会拒绝我国,将这个如此重大的项目交给没有经验的韩国?我要新鲜事2023-05-24 21:28:270000祖冲之简介:南北朝数学家,把圆周率精准到小数点后七位
圆周率π,大家都学过,它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目前已精确到小数点后31.4万亿位。说到圆周率,很多人可能以为它最早是欧洲算出来,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早在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就计算出圆周率是3.14,接着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又把圆周率精准到小数点后七位,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认识一下祖冲之。一、祖冲之简介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1:21:340000曾经是世界霸主的英国是怎样步下神坛走上衰退之路的?
说起“日不落帝国”,我们脑中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大英帝国。19世纪中叶,英国对当时国家羸弱的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身体换取大量白银,并两次对中国以“鸦片战争”名义发动的贸易战争,还侵占了中国香港,联合其余七国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将中国大批珍贵文物抢掠至本土,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为什么曾经是欧洲乃至全球霸主的强国英国,走下神坛并渐渐没落了呢?我要新鲜事2023-05-20 20:51:010004我死后中国会怎样?邓小平回答后,毛主席心领神会:英雄所见略同
毛主席和邓公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代领导核心,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一次谈话中两人针对中国未来的形势达成了高度一致。1973年8月,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此次会议之后邓公重新回到北京工作,在党和国家的事务种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会后毛主席与邓公展开了一次谈话,毛主席问了邓公一个问题:“我死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邓公给出了一个让毛主席满意的回答之后,毛主席继续询问解决的方案。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4:17:140001古人说话都是文言文吗:文言文是书面语言(日常使用口语)
现如今我们日常讲话都是白话文,不过古代留下来的诸多典籍都是文言文,人们自然也认为古代的人们在日常讲话也是使用文言文,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古代人讲话并不是使用文言文。古人说话都是文言文吗其实古人说话并不都是文言文,古人讲话使用的口头语和今天看来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而文言文只是古代的书面写作形式,正常人聊天并不会满口“之乎者也”。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7:01:3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