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的祝寿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庆寿的内容由静态到动态
#历史开讲#
明中后期的祝寿文化,在内容上不断与日俱增。寿序兴起于元朝,在元朝文人文集中可看到关于寿序的记载,发展至明朝寿序逐渐成为滥觞,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是开始为女子写寿序,一般盛行为官员的母亲孺人、贤内写称颂性的文字。
经梳理明人所写的寿序,笔者发现寿序、寿诗等庆贺文字亦或书写文章的风气,自正德朝开始出现变化,由原来秉笔直书的优雅文字变为满篇谗言,专为歌功颂德的语言。
明中晚期,寿序、寿诗的书写套路多有迹可循,被祝者的个人品德或事迹、写寿序的缘由以及两人的关系为一篇寿序不可缺少的内容,寿序中所阐述的歌颂内容有时多不为人所信,只是运用模板而已,即便如此,仍受到社会更阶层人士的喜欢,这类称颂性的文字祝寿时必不可少,明中晚期社会上呈现出不在乎寿序质量,只在乎寿序数量的祝寿文化,是特有的时代产物。
明中叶以后流行的做寿文化现象中,除了寿词满堂的风气之外,还存在一种“图像”式的作品即寿图。寿图在宋代时已出现,时至明代已不再送寿星图,而是图像多元化,与宗教、修行和延寿结合在一起,逢人庆寿时,前来祝贺的宾客会送一幅寿图,因个人的好德、修行祝者希望过寿的人能够像寿图所呈现的图案一样延年益寿,寄予吉祥的祈愿。
寿幛与寿屏流行于明代晚期,寿屏、寿幛的样式多在卷轴上镌绣“寿”字样,受崇奢风气的影响,寿幛多用金丝绒线绣制而成,以表贵重,这是以往不曾有过的社会现象,时至明晚期时人已普遍接受,不以为怪。
祝寿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最初不定期的献酒上寿发展为每年到周岁那一天举行的庆贺活动。明代以前,那时人们的祝寿观念并非真正旨义上的庆贺生辰,而是赋予庆寿各种生命上的意义。在传统中国,孝道乃是儒家伦理道德之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祝寿观念,探其内涵同样离不开孝道的指引,时人通过具体的庆寿活动将孝道内涵具体化、感性化。古代,将母亲生产的日子称为“母难日”或“父忧母难之日”,可见十月怀胎是件极其危险的事。
源于此再加之孝道使然,魏晋时期祝寿的主角为父母,时人祝寿的意图即是感谢父母辛勤的养育,并为父母祝福。中国人祝寿的风气虽起源于魏晋时期,但发展至唐代才流传开来,到了唐代,祝寿旨趣发生了由感恩父母到祈福自己的历史性转变。人们对死亡以及短命始终抱有恐惧、蒙蔽的负面态度,对生命的渴望与敬畏是此时祝寿活动产生与盛行的集中体现。短命的威胁驱使人们希望通过一些庆寿行为来延年益寿,如设斋讲经、祭祀祈福这类宗教性的活动。
有明一代,以明朝中后期为时间节点,其社会无论在制度上、经济上及思想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动。商业经济与城镇的发展打破了明初以往崇尚节俭、淳朴的社会风气。自正德年间开始,崇奢、“好面”的奢侈之风渗透到明中晚期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此时祝寿成为一种奢侈性的讨论,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回顾明朝以前的祝寿文化,我们只是了解到皇帝、官僚大臣或名门望族庆寿时的情况,对于庶民大肆庆贺的场面却鲜有提及,并对祝寿年龄有严格的限制,六十方可称寿。所以我们可以说明代以前祝寿是存在阶层性的。
到了明代,文人文集中以及笔记、小说中所记载明人祝寿的史料,绝对数量多于唐至宋时期,其所记载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士大夫阶层。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400篇寿序当中,其中为庶民写寿序的就有177篇,占44.25%,另223篇为记述士大夫阶层,占55.75%。这表明明代祝寿的身份阶层被打破了,出现士大夫为庶民写寿序、为庶民祝寿的社会现象。
明中叶以后,程朱理学受到质疑,一些思想家开始关注人的价值。随着自我价值认知的不断提高,袁黄《了凡四训》为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此时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善举、修行与好德即可延寿,这是明中后期特殊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较前代不同的祝寿观念。
当人本身的欲求得到关注时,追求享乐之风随之而来,庆寿作为一种体现其价值的方式逐渐受到重视,社会上出现了四、五十岁谓之“满十”的庆寿风尚,打破以往祝寿在年龄上的限制。当崇奢之风与及时行乐思想发生碰撞,“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观念在明中晚期的社会中应运而生,此时庆寿活动与祈求寿命相分离,它更趋近于我们当今的祝寿意愿,单纯地为了庆祝生日而庆贺,不再寄予祝寿于生命上的意义。
明代承接宋元以来的庆寿文化,更进一步发展。明中晚期社会上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亦或边区地域,莫不做寿。笔者透过爬疏明代文集中所记载有关庆寿的信息,得知迄至明代,上至官僚、下至百姓,无不重视庆寿,此时做寿已成为全国性的活动。庆寿活动在崇奢社会风气的渲染下,逐渐成为奢侈性的讨论,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展示。而在祝寿活动的内容上,随着时间的演变也在不断积累。寿序兴起于元朝,至明代已成滥觞,而为女子写寿序则是明代新出现的社会现象。
在明代盛行的庆寿文化中,寿序、寿诗等歌颂性的文字必不可少,通过对寿序内容的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寿序的写作模板有迹可循,其大多采用“活套”的写法,把已有的寿序更换名字、更换个人事迹、再说明写作的缘由即可完成,多夸大其词,布满谗言,被时人称作“污秽之词”,可以说是明中晚期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时代产物,即便如此仍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另一方面,这也为许多文人墨客在经济上提供了润笔的机会。
明中晚期的祝寿文化,从重视称颂性的庆寿文字到送庆寿图、寿幛、寿屏等图象式更直观的礼物。宋代就已出现送寿图的活动,发展至明代只是很少送寿星图了,更多是与宗教、修行、延寿的寓意结合在一起。此时寿图的图案已不再单一,大多离不开福禄寿的历史典故或宗教的神话故事,赋予其延寿、修行的吉祥祈愿。寿屏、寿幛大约兴起于明代后期,这时寿幛的样式多用金贵的红线或丝绒线绣制寿字和图案,时人起初以为怪事而后则普遍接受。
明中晚期,庆寿内涵逐渐由静态走向动态,进而庆寿与演剧、乐舞相融合。明初庆寿演吉祥戏娱兴,多发生在宫廷贵族阶层,元明鼎革时期,明朝人受少数民族的庆寿元素所影响,承接庆寿伴有戏曲尽兴的庆寿文化,祝寿时使用的演剧题材多为神仙庆贺的历史故事。明中期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催生了仕宦家庭蓄养家班的现象,适逢祝寿等喜庆节日侑酒演剧是常有的事,乐舞与庆寿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向社会中下层移动,地不分区域,人不分阶层皆出现庆寿时用演剧、乐舞增添喜庆气氛,明人日记中多有体现。
在以往对祝寿文化的研究中,人们更多是笼统地对中国古代祝寿文化的研究,学界很少有学者对明代的祝寿文化进行剖析。而明朝,特别是明中后期在此前后的社会风气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祝寿这件事也展现出了独有的社会特征。
明中后期,庆寿是突破地域、突破年龄、突破阶层的全国性活动,而做寿的差别则在于富裕的程度。庆寿的内容也由静态到动态,由文字到感观,这是明中后期所特有的时代产物。当然,就明中后期的祝寿文化研究而言,本文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写作过程中,由于笔者个人能力有限,仍需搜集更多、更全面的史料来论证,本文的不足之处日后还需改进以备完善。
刘娥垂帘听政11年 甚至都龙袍加身了 为什么不敢公开称帝
刘娥作为北宋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达11年之久,甚至身着龙袍,这里将从多个方面深入分析刘娥不敢称帝的深层次原因,包括政治力量对比、家族背景、后宫势力、太妃势力、士大夫团体的影响以及对权力的掌握等方面。一、政治力量对比:我要新鲜事2023-12-24 21:04:230000一桩故意杀妻案:判决结果凶犯仅1年徒刑,究其原因令人唏嘘
(说历史的女人——第1156期)案件发生的时间为清朝乾隆时期。案件发生的地点在直隶赵州隆平县。本案涉案人员有张铁锤、王瑞、张氏等。一:案件起因——岳丈控告女婿。时任隆平县知县的是袁文涣,清之隆平县即今天的河北隆尧县。我要新鲜事2023-05-22 09:33:3800001988年农民深山救下歼6飞行员,26年后老农患癌,空军:全力抢救
1988年10月11日,江西省贵溪市宁静的天空被喧嚣声打破了。一架飞机如同火球一般,重重地坠落在深山密林之中,熊熊烈火在燃烧。爆炸声如同一阵惊雷惊动了正在山里采集山货的吴华富兄弟。两兄弟听闻声响,敏锐地察觉到一定发生了什么大事!于是他们放下沉重的扁担和采集完的山货。顺着声音响动和浓烟升起的地方飞奔过去。一路上,他们还听到了有人鸣枪求救的声音,机智过人的吴华富马上意识到,这是出了一起飞行事故。我要新鲜事2023-05-23 01:21:000000法正这个人物有多厉害 看看曹操如何评价(三国法正)
曹操把没得到法正看做是一生的遗憾。在易中天品读三国的时候,说出了一句让很多人为之震惊的话就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是大家都知道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之,不过智者不寿年纪轻轻已经死亡,但是为了衬托出来郭家有多么厉害。而在之后网络上还出现了这么一个说法法正不死,便无三国,反正这个人到底有多么厉害,凭什么他能够左右三国的存在与否。三国法正我要新鲜事2023-10-12 19:48:39000174年周总理下达特别绝密:妥善保管273号骨灰盒,多年后真相大白
1978年12月的一天,四川省成都市的省委办公室里来了两个人。他们自称是中央派来的,有紧急公务。见这二位颇有来头,时任四川省委秘书长的张振亚,赶忙先请他们来到办公室里坐下。其中一个人满脸严肃地说道:“这位同志,我们就不进去了。我们这次来是为了调查一盒骨灰的事情。”“骨灰?”张振亚听完这一席话更是一头雾水了,他只好尴尬地笑了笑说道:“什么人的骨灰这么重要,还要劳烦中央派人亲自过问啊?”我要新鲜事2023-05-25 00:32:4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