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一妇女主动与毛主席握手,警卫要阻拦,周总理赶紧制止
1964年7月,中央农业部政治部的工作会议正在北京如火如荼地召开。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与此次参加会议的人员一一握手。大家都井然有序,排好队等待着能与毛主席握上手、说上一句话。
队伍中,一名中年妇女看到毛主席依然步伐稳健、神采奕奕地向大家走来,心里说不出来的开心。她再也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从队伍中走了出来,主动上前向毛主席打招呼。
她半鞠躬以示敬意,并亲切地称呼毛主席为“伯伯”。毛主席看到她后,脸上也难掩喜悦之情。
这时,紧随毛主席身后的警卫员看到有个陌生妇女走出队伍与主席交谈,担心她会破坏现场秩序,便向上前制止。
而旁边的周总理虽然也不认识这个妇女,但他察言观色,看到主席喜悦的神情就知道她与主席的关系似乎不一般。便及时示意警卫员不要干涉。
毛主席此时热情地握着那名妇女的手,用慈爱的眼神看着她,并喊她为“李瑾”。
其实“李瑾”并不是这位妇女的真实姓名,她的名字叫做——韩瑾行。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喊韩瑾行为“李瑾”呢?韩瑾行又与毛主席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还需要从毛主席的大弟毛泽民的家人说起。
民国14年,毛泽东与杨开慧从革命工作中暂时抽身,回到了韶山老家。在毛泽东的动员之下,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都成为了党的好同志。
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也追随丈夫成为了革命的战士,为毛泽东三兄弟站岗放哨,协助动员群众搞农运活动。
四年后,王淑兰在担任中共地下党的秘密交通员期间,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入狱。在长沙的一座监狱中,她结识了同为革命女同志的罗醒。
罗醒与王淑兰有着相似的身世和经历,又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让她们在这个暗无天日的牢房中成为了知己。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罗醒是带着自己9岁的儿子王华初一起坐牢的。但是,当时反动派为了严加防范,男女监狱无法取得联系,王华初如今是生是死她都不得而知。
在面对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亡时,罗醒便与好姐妹王淑兰作出了约定,今后无论是谁牺牲了,活下来的人就负责担负起抚养另一个孩子的重任。
值得庆幸是,在入狱的第二年7月,彭德怀便带领红三军团攻占了长沙。罗醒与王淑兰也趁乱组织狱中的难友一起冲了出去。王华初也一同得到了拯救,母子二人一年未见,相拥而泣。
母子刚刚团聚,罗醒便接到任务要跟随红三军团一起撤出长沙。王华初年龄还小,不能随军远行,罗醒便咬了咬牙把儿子托付给了留在长沙工作的王淑兰。
她把儿子叫到王淑兰面前,让她喊王淑兰“妈妈”。她满含泪水亲了亲儿子的脸蛋说:“华初,淑兰妈妈以后就是你的亲妈妈,你要好好听话,别让淑兰妈妈操心。”她又转过头对王淑兰说:“华初有了你这个好妈妈的教养,我就放心了。”
说完,罗醒便头也不回地洒泪而去。一年多后,罗醒再次被捕,这次反动派将她残忍地杀害了。那年,罗醒年仅28岁。
罗醒牺牲后,王淑兰便把王华初当做亲生儿子一般,带在身边生活。毛泽民对王华初也是认可的,并让他入了《毛氏族谱》:“泽铭抚子远怀,字式彰。”泽铭即毛泽民,从此王华初改名毛华初,又名毛远怀。
由于生活所迫,毛华初小小年纪就要和母亲王淑兰一起讨饭、打工、砍柴、放牛、种田,还要和妹妹毛远志一起给交通站送信。
就这样,毛华初在这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度过了8年之久。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毛华初的人生终于迎来了转折点。在母亲王淑兰的帮助下,毛华初得到机会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去学习,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在延安,毛华初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那位自己仰慕已久的大伯——毛泽东。
毛泽东当时住在凤凰山的北山坡。毛华初在族兄毛慎义的带领下,来到了毛泽东的住处。
初次见到毛泽东,毛华初格外地激动,遵照妈妈王淑兰的嘱咐,深深一鞠躬叫了声“伯伯”。
毛泽东是知道毛华初的身世的,他微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慈祥的看着这个侄子说:“你还这么小就来这里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随时可能来轰炸延安,要躲飞机,要跑路,要住窑洞,要吃小米,你吃得消吗?”
毛华初坚定地回答:“我给地主放过牛,讨过米,跟妈妈坐过牢,吃得消,不怕苦。”
毛华初的回答,让毛泽东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侄子,并教育他今后学习要刻苦,工作要认真,多吃些苦革命才会成功。
远在新疆的毛泽民也给毛远志、毛华初寄来了棉布做大衣。无论是毛泽民还是毛泽东,都没有把毛华初当做外人,视如己出地对待他。
毛华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都在延安学习怎样成为一名党的好干部。
抗日胜利后,毛华初学有所成,党中央要安排他到地方工作。毛华初主动报名,去了最严寒的东北。
听说毛华初要去东北工作,毛泽东拿出了自己的稿费给他作为路费,并让警卫员把自己的大衣拿来送给他在路上御寒。毛华初拿着大衣心里暖暖的。
临行前,毛主席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对他嘱咐,今后不管到了哪个地方都要联系群众,深入到群众去,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
毛华初用力地点点头。在离开延安的最后时刻,毛泽东生动地给他上了最后的一课——牢牢地记住了要深入群众。
毛华初来到东北后,时刻铭记着伯伯对他的教诲。他在东北解放区这四年,先后担任过土改队队长、县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坚持原则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完成了很多任务。
在此期间,他结缘了同样吃苦耐劳,一心为群众干实事的女干部,而她正是开篇出现的韩瑾行。二人一见如故,在长期的革命工作中,擦出了“爱情火花”。
韩瑾行比毛华初小一岁,是黑龙江人。他的姑父正是见过以后担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的张友渔。张友渔认为这人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很快在哈尔滨为二人举行了婚礼。
所以,韩瑾行与毛主席那不一般的关系,正因为她是毛主席的侄媳。
韩瑾行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女干部,受丈夫毛华初的熏陶,她也经常在劳苦大众中行走,倾听每个群众的心声。
新中国成立前,韩瑾行跟随丈夫一起南下,回到了他的故乡湖南湘潭参加工作。
毛华初在家乡担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后来又升到了县委书记。与此同时,韩瑾行先后被分配到了湘潭一区任区长兼人民法庭庭长、株洲镇镇长兼法庭庭长。
要知道,在解放初期,株洲镇虽然不算大,但也是交通枢纽,韩瑾行在这里独当一面,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株洲镇镇长和湘潭一区区长。
在多年之后,株洲升级为市,韩瑾行被授予“株洲市第一女市长”的称号。除此之外,她还担任了湘潭妇女主任、株洲宣传部长等等职位。足见她这些年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做了很多实事,为株洲的建设做了巨大贡献。
然而,韩瑾行身为毛主席的侄媳,一生却只见过毛主席四次。在她与毛华初结婚之后,也因为工作原因一直没有机会见到主席。
她与毛主席第一次见面的契机,竟然是因为一场大病。
韩瑾行因为工作过于劳累,呼吸道感染,年纪轻轻便患上了支气管扩张的疾病,出现了大吐血的症状。
由于湖南的医疗条件有限,经过组织考虑,不得不让韩瑾行放下手头的工作,安排她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治疗。
丈夫毛华初重任缠身,她只好独自一人到北京治病。病情比想象中的严重,只靠内科治疗已经不够了,必须要做胸外科的切肺手术。可当时韩瑾行怀有身孕,医院建议她分娩之后再进行手术。
韩瑾行于是先到了身在北京中央办公厅工作的婆婆王淑兰家里居住。
她本来是想住几天后,同婆婆一起回湘潭老家,可是好不容易来一趟北京,她想要见见朝思暮想的毛主席。
见到毛主席是韩瑾行除了治病之外最大的愿望,毕竟那个时候中国人谁不想见到毛主席呢?更何况是身为侄媳的她。
但是毛主席日理万机,即便是李敏等在身旁的子女也很难见他一面,何况是自己一个“外人”。
韩瑾行思考再三,生怕错过这次机会,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婆婆。王淑兰很赞成她的想法,毛泽民牺牲得早,毛华初在延安时被毛主席如儿子一般照顾。如今韩瑾行已经是自家人,是时候见见伯伯,也是半个“公公”。
王淑兰给韩瑾行出了主意,二人联名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毛主席很快就收到了这封“家书”。延安一别,他已经七年没有见过华初了。而对于这个侄媳,也是从未见过,是应该见见她了。
几天后,毛主席便吩咐秘书叶子龙开车去接王淑兰婆媳二人。
韩瑾行也没想到,毛主席这么快就安排接见她们了。由于事先并没有得到通知,当叶子龙到的时候,韩瑾行正好有事外出,就只好接王淑兰一人前去。
王淑兰到了中南海,毛主席正与韶山来的父老乡亲们交谈。
毛主席见到只有王淑兰一人前来便询问原因,得知情况后他笑笑表示今后要见侄媳还有的是机会。
毛主席宴请了王淑兰和父老乡亲后,便让叶子龙送王淑兰回去。恰巧到家后,遇到了赶回来的韩瑾行。
王淑兰也顾不上问她跑到哪里去了,就急忙把她拉上了汽车,重新向中南海奔去。
当韩瑾行知道要去见毛主席,在车上激动得难掩兴奋之情。但她心里也非常忐忑,毕竟这是嫁到毛家后第一次见毛主席,她该汇报工作还是说些其他的呢?
终于,韩瑾行跟随婆婆来到了中南海的会客大厅,见到了那位自己期盼已久的老人。
她很礼貌地喊了声“主席”,却显得很拘谨。毛主席笑了笑,招呼她坐下聊。
她这才明白,毛主席特意今天接见她,就是为了让她来和老乡们叙叙旧。
在详细询问韩瑾行的病情后,毛主席劝她安心治病,不要着急,有困难随时可以寻求他的帮助。主席的和蔼可亲,也让韩瑾行放松了许多。
关心完病情之后,毛主席便问起了她的工作,当得知她在株洲镇当镇长时,毛主席问道:“群众说你给他们办事办得好吗?”
韩瑾行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稍愣片刻后答道:“我过去在学校读书、教书,没见过世面,刚到地方上工作,不晓得怎么抓工作才好。”
毛宇居看到她有些紧张,便打圆场道:“她年轻,工作舍得搞,群众反映还不错。”
毛主席点点头微笑说:“好!慢慢学,肯学肯干就好!”
很显然韩瑾行的回答谦虚谨慎,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许。客厅内的大伙也都跟着笑了起来,毛主席对韶山老乡说:“看她这个老实样子,具有北方人的特点。”
毛主席接下来又问了很多她与毛华初相识、生活的琐碎事情,第一次会谈就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
毛主席亲自把韩瑾行送到门口,并与她握了握手。韩瑾行不舍地同毛主席和乡亲们说了再见。这一次与毛主席的见面,韩瑾行表现优越,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韩瑾行此次一别,再次见到毛主席就是八年之后了。
这些年来,韩瑾行时刻遵循中央的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抓紧土地改革工作,改变湘西的落后面目。
长期的过度工作,韩瑾行的身体再次累垮了。1959年秋,韩瑾行支气管病重新发作,导致肺部大量出血,只能再一次停工休养,到北京去治病。
毛华初提前写信通知了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告知他韩瑾行此行的目的和火车到京时间。
韩瑾行刚下火车,就看到了毛主席的秘书高智在等待迎接她。高智把她安排到中苏友谊医院看病。院长朱仲丽是王稼祥的妻子,亲自来为韩瑾行检查病情。
朱仲丽也对韩瑾行的病束手无策,便写信给中科院阜外医院的胸外科专家吴英恺院长寻求帮助。
同年11月,吴英恺院长亲自主刀,尚德延教授实行麻醉,最终成功完成了肺部切除手术。在医院休养了10个月之久后,韩瑾行终于健康出院了。
出院后的韩瑾行非常想当面感谢伯伯毛泽东对自己的帮助,可想到伯伯工作繁忙她心里又打了退堂鼓。
期间,韩瑾行结识了烈士罗哲的遗孀曹云芳。在了解到曹云芳一家得到毛主席无私的帮助后,对这个伯伯更加多了一份敬仰之情。
韩瑾行知道曹云芳此次来京就是为了见毛主席,便寻求她的帮助。几日后,果然毛主席约见了韩瑾行和曹云芳母子。
高智将他们几人带到中南海再次见到毛主席,韩瑾行忍不住喊起了伯伯。
毛主席一眼便认出了她是韩瑾行。韩瑾行激动地快要流泪了,她万万没想到毛主席时隔八年居然还会认得自己这个只见过一面的人,这怎能让人不兴奋呢?
毛主席招呼她与曹云芳母子坐下聊。谈话间,毛主席从桌上拿了一支烟递给了韩瑾行。
韩瑾行赶忙摇摇手:“伯伯,我不会吸烟。”
“不吸烟好。”毛主席边说便把烟放进烟盒里,自己从口袋拿出了一支烟头。然后另一只手还在衣服口袋里摸来摸去。
韩瑾行很奇怪,以为伯伯在找打火机点烟,便拿起桌子上的火柴问:“伯伯,您是要点烟吗?”
“嗯,要。”说完,毛主席便从口袋里摸出了一个小烟嘴,把烟头按在了上面。韩瑾行赶忙划了根火柴为毛主席点上了烟。
毛主席看到韩瑾行一脸迷惑,笑了笑指着桌子上的烟解释道:“那烟是公家待客用的,这烟是我自己的。”
这是何等的公私分明、两袖清风啊!韩瑾行完全被毛主席这一行为震撼到五体投地。如果新中国的干部人人都能做到如此,那该多好啊!
这次见面聊了近一个小时,临别前毛主席与韩瑾行一起合了影。
韩瑾行回到湖南后,她与毛华初的工作都发生了调动。
两年后,毛主席到了上海主动约见了毛华初。韩瑾行知道这个消息后,也要求一起跟着去。
毛主席此次前来不单单只是为了探亲叙旧,更重要的是了解基层工作。侄子、侄媳都长期在湖南第一线做建设,对群众的情况是最了解的。
毛华初准备了一大堆资料,毛主席认真听他一一汇报。毛华初反映了很多问题,毛主席也意识到了基层建设中出现很多的不足。
工作上的问题聊完后,毛主席又亲切问起了韩瑾行的个人情况。
毛主席这次直接喊韩瑾行为“李瑾”。毛主席曾化名“李德胜”,他便给两个女儿分别起名叫李敏、李讷。他现在喊“李瑾”,说明已经把韩瑾行当作自己的女儿对待了。
毛主席说他之前几次见到“李瑾”都是有外人在场,不方便过多询问她的情况。现在只有华初在场,要好好“调查”一下她的历史。
毛主席一下子问了很多问题,关于韩瑾行的出身,家庭,读书,工作等等事无巨细对她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韩瑾行如今已经没有当初的拘谨了,她与毛主席之间更多的是亲切。面对伯伯的盘问她也心态平静地一一作答。
关于工作,韩瑾行多年扎根基层,举出了许多实例与毛主席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毛主席认真听取了韩瑾行的意见,并表示她以后要多多深入群众中做调查,把调查结果整理好给他看。
毛华初夫妻二人告别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让秘书拿来路费:“华初这次他们来,是我叫他们来的,这个路费应该由我来出。”
毛华初连忙婉拒,表示回去会报销的。而毛主席却态度严肃地说:“现在国家比较困难,这个钱还是由我来出。回去就不要找国家报销了。”
韩瑾行第四次见到毛主席,便是文章开篇的这一次。
严格来说,这是韩瑾行第四次与毛主席握上手、说上话。之前毛主席在湖南做考察时,当地组织干部陪同毛主席一起在戏院看戏,那时候毛主席坐在第一排,而她在最后几排,是见过毛主席的。但当时领导干部太多,她不敢上前问候。
而这次不同,韩瑾行主动走上前问候了伯伯。毛主席依然称她为“李瑾”,与她寒暄了几句后,便继续与其他参会人员一一握手。
谁曾想,这短暂的一面也成了韩瑾行最后一次见到伯伯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韩瑾行与毛华初都没有机会再与毛主席相见,一直到主席与世长辞。
但毛华初、韩瑾行夫妻二人却一直牢记着伯伯的教诲,坚持着原则。二人在工作中低调行事,与他们共事多年的同事都极少知道他们与毛主席的关系。
毛华初作为烈士之子,本是那个动荡年代的不幸儿,但他也是幸运的,能与毛泽东、毛泽民、王淑兰等真正的革命家成为亲人。
毛华初没有被当做外人,被培养成了一名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他的妻子韩瑾行也被毛主席当作女儿一样对待。韩瑾行虽然与毛主席见面次数极少,但毛主席公私分明、以人为本的原则也极大地鼓舞了她更多地为群众干实事。
只有人人都向毛主席与他的家人学习,才能建设更美好的新中国。
康百万和沈万三谁更有钱 康百万后代去哪了(康百万)
康百万和沈万三相比,康百万更有钱。康百万的后代大部分还都在原地,也就是在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康百万是属于河洛康家,康百万是第13代传人,河洛康家最初创始于明朝初年,持续的时间长达400多年,被称为康百万,是因为其家族庞大非常富,至今保留下来的康百万庄园非常庞大。比山西的乔家大院要大上19位。我要新鲜事2023-06-21 20:08:0100010司马懿的克星、刘备诸葛亮也不敌的战术大师(张郃)
张郃在三国时期是司马懿、诸葛亮以及刘备等人最大的克星,因为他在战场的战术很难找到破解的办法,张郃在三国时期属于曹操的得力干将,在曹魏五良将中排行第四,张郃并没有像诸葛亮、司马懿等人那么有名气,但他的确是一位被低估的实力大将。张郃在三国时期的影响力我要新鲜事2024-03-15 18:46:5700042006年辽宁50岁老汉做变性手术,妻子与他姐妹相称,女儿叫他姑姑
辽宁大民屯50多岁的陈大爷,是十里八乡的大红人,有不少的媒体和电视台从大老远跑去采访他。要说这陈大爷因何走红,还要从他的一些“怪异”行为说起。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农村老头,陈大爷却总是男扮女装。他穿起裙子和高跟鞋,留起了长发,出门前也总要画一个精致的妆容,精心打扮后才肯出门。对于陈大爷的改变,邻居们都看在眼里,村里人议论纷纷。我要新鲜事2023-05-23 04:40:400000董卓死后被点天灯是什么意思:一种处罚酷刑(董卓介绍)
董卓死后被点天灯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董卓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曾经董卓在世上犯下了滔天罪行,所以百姓们为了惩罚董卓的罪行在董卓死之后,将董卓碎尸万段,并且把董卓的残余尸体放着天灯,所以人们经常用,董卓死后被点天灯寓意着虽然现在恶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恶人终将有一天会受到报应。一、董卓的为人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6:22:100001清朝最后一个格格,隐姓埋名活到2014年,晚年感叹一生做对两件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统治,之后少年天子爱新觉罗·溥仪被迫退位。皇帝都下台了,但一些依附在皇权之上的阿哥格格们,却还私下保留着尊贵的身份。其中最小的一位格格,一直活到2014年,生前她含泪回忆:“我原名叫爱新觉罗·显琦,我因为姐姐的丑事入狱15年...”这位末代格格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沉浮?她所说姐姐做的丑事,究竟是何事?我要新鲜事2023-05-24 17:37:4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