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生前最后一句话:我这没有别的什么事,你去照顾其他同志吧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每当人们为祖国能有今天这般繁荣昌盛感慨万千时,我们总不会忘记,承载我党革命精神的灵魂人物——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一生丰功伟绩,足矣留名千古。但是我们更加不会忘记,他的一身正气和无私无畏的共产党人作风。虽然,周总理没有子女,但亿万中华民族儿女都是他的后人!

回顾周恩来总理的一生,无数的英雄事迹不绝于耳。这样璀璨的生命,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那就是总理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让朱镕基泪流满面,同时也让周总理的革命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革命事业打拼了大半辈子的周总理,虽然德高望重,但并没有选择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他凡是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几乎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15小时!

周总理的每次代表中国亮相世界舞台,一身正气精神刚健。完全没有人察觉到这位正义凛然的总理已经积劳成疾。
随着年岁的增加,总理多年来累计的大大小小病痛,已经悄然演变成为各种疾病,威胁着总理的健康
早在1966年,周总理被确诊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这种心脏病成了总理身体的一个作息闹钟,但凡总理工作时间超长,过度劳累时便会出现因心率过速带来的绞痛感,这种绞痛让人痛不欲生。

但是总理并没有因为疼痛就放弃了工作,尤其在对外的场合。中国正在迅速崛起,许多外来势力虎视眈眈,所以绝不给外人留下领导人心力不足的印象。
每当绞痛发作时,总理就用口袋里的硝酸甘油小药瓶应急。如果条件允许,他会再吸一会儿氧气袋,然后面不改色地继续坚强工作。
坚强只能抵挡在疾病带来的疼痛,但却无法修复成年累计的伤势。1972年,总理又被确诊患有膀胱癌!所有知情者都默默地蒙上沉甸甸的感伤,他们知道周总理年事已高,对总理能够扛过癌症所报的希望不高。

甚至总理本人,得知病情之后,也没有报太多的希望。面对疾病,他显得比别人要从容得多。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总理自我放弃。所有知情者劝说总理放下工作,安心接受治疗时,总理置若罔闻。在他看来,治愈的希望不大,还不如趁自己还清醒,抓紧工作。
此时,新中国里里外外面对着,国计民生、两岸统一、外交关系太多的事情亟待总理处理。总理抱着鞠躬尽瘁的心态,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多为人民为新中国多做一点事情。
令人心疼的是,与得知病情之前相比,确诊之后,总理的工作量反而比确诊前要高出很多。面对旁人的劝说,总理只是安慰道:
“查出癌症也没办法,毕竟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能多忙几天就是几天,让我先忙完这阵子再说吧。”

可想而知,总理的病情因此不断地恶化。但总理丝毫没有对外表现出来,继续代表中国活跃在国际舞台。参加国际会议,接见国际外宾,这些总理的日常事务一样也没有漏气。
这时的总理俨然是在与病情赛跑,但是终究还是赶不上病情恶化的速度。1974年,总理的病情严重恶化。早前出现的便血、尿血,如今已恶化成每天至少失血150毫升!
任凭那股意志再怎么坚强,疾病的魔爪也不会手软。尽管多少人想尽办法为周总理缓解痛疼,但心系祖国的周总理总是选择默默承受!

1974年3月11日总理终于接受了第二次手术,手术还算顺利。但不知为何,总理又开始关注起台湾问题,术后马上投入到了高强度的工作,病情又恶化起来。总理的抗疼痛能力已经大不如前,在一个月当中,出现了三次过劳晕倒。
1974年6月,总理不得不再次住进北京305医院。而这一次,总理再也没有离开305医院。
在医院里,周总理曾这样说道:“以后不要再叫我总理,叫恩来就好,我现在没有为人民、为国家做贡献的能力了。”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心里始终还是放不下祖国。他用断断续续进入昏迷的工作状态,坚持进行会谈工作。一次次询问的是,在他心里,难以放下对台湾的牵挂。
重病缠身的总理坚持阅读报告,终于在一篇文章中,周总理发掘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契机。
1975年12月20日,总理去世的前半个多月,周总理难得地清醒了许久,精神状态也不错。这时总理开口要见一个人,此人就是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罗青长

罗青长主任得到消息紧急赶往医院,却在途中受到阻挠。好在邓小平的全力配合下,顺利来到周总理面前。
此时,周总理已显得非常憔悴,面容苍白,眼窝深陷。罗青长蹲坐在总理病床边,紧紧握着周总理的手。
周总理察觉对台工作领导小小组的主任就在身旁,于是艰难地开口询问台湾问题,并对文章的内容展开探讨。
但是总理没说几句,便又无力地昏睡过去。罗青长一边坚定地等待总理醒来,一边重新整理要向总理汇报的工作。不知不觉中他的眼眶红了起来……

总理在临终前一直处于昏睡状态,总理每次清醒过来不久又昏睡过去的原因,是因为疾病的疼痛。这时候的周总理已经无法再承受剧烈的疼痛。
1976年1月5日,医护人员决定为周总理再做一次,帮助总理缓解疼痛。这个手术,很可能就是总理的最后一次手术。
所有医护人员带着口罩,忍着泪水,全心全意地为总理做着最后一次手术。这台手术顺利完成后,总理慢慢恢复了意识。

总理恢复意识之后,反常地提出,要求送他回家。而正当医护人员开始张罗起来之后,总理又提出放弃回家的要求。
原来总理在医院时,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很少提出不必要的要求。但这一次,总理似乎意识到了自己大限将至,想要回家看一看。
要求一提出来,总理马上又意识到,这样一来会给大家带来很多麻烦,于马上又改口放弃!然而,就仅仅是为了少给大家添麻烦,周总理临走前,也没有再看一眼自己的家!
说完之后,总理又陷入昏睡状态,气虚极度微弱,随时可能出现危险。这这一天,医护人员留在总理的病房里,准备随时进行抢救工作,一刻也不敢离开。

1976年1月7日,晚上11点左右。总理忽而醒来,微微睁开眼睛,认出了守在一旁的主治医师吴阶平。
总理平静地对吴阶平说道:“我这里已经没有别的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们……”
这就是总理生前的最后一句话。
周总理说完这句话之后,就一直用微微张开的眼睛望着门口。直到第二天上午,医护人员发现总理的眼神仍然望着门口。众人这才知道,总理可能是想见夫人邓颖超。

众人急忙跑去通知到。只可惜,邓颖超赶来时,总理的眼睛已经永远地闭上了。
1976年1月8日,总理默默地离开了人间。
周总理,一生为人民服务,临死的时候也不愿麻烦别人,可以说是真正的做到了,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总理的遗嘱,一切从简
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生前已约定好,两人百年之后,后事从简处理。
“不保留骨灰;后事处理不要特殊不超过任何人;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这是周总理此前留下的遗嘱。

然而,总理的部分遗嘱未能实现。在送别这一天,深受周总理关爱的人民,纷纷聚集在十里长街,送别伟大的总理最后一程。追悼大会上,邓小平几度哽咽才将悼词诵完。
在邓颖超的争取下,周总理不留骨灰的遗愿得以实现。按照遗愿,周总理的骨灰被分成了四分,分类散落在北京上空、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入海口、黄河入海口。就像生前对祖国的牵挂一样,总理的骨灰化作无尽的思念庇佑着中华民族的强盛复兴。

2000年,时任我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携夫人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党讲解员对周总理评价道:
“这就是人民的好总理,在他的生命最后时刻,想到的仍然是他所热爱的人民,在他的心中,唯独没有他自己。”
此时,朱镕基不禁想起,24年前,周总理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我这里已经没有别的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们……”顿时泪流满面!
周恩来总理一生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镕基深受感动也将这句话记在心里,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朱镕基也曾在1998年和2001年在两次大会上回答记者问题时,3次表示,自己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樊姓起源和来历:周王后裔仲山甫受封于樊国(以国为姓)
樊姓最古老的起源就来自商汤,在商朝中期的时候,子孙就形成了七大氏族,其中就有樊姓,和终葵、繁姓和施姓等统称为“七族”,大多居住在山东。其次樊姓有部分族人则是由姬姓演化来的,周太王后裔仲山甫被周宣王赐封于樊国,子孙以国为姓。樊姓起源和来历1.源自商汤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1:42:520000姚广孝:披袈裟,兴杀戮,靖难第一功臣,105年后为何被移出太庙
朱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化缘走四方,于烽火连天中建立了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权。“草根逆袭”式的人生之旅,让他在晚年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豪情万丈“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嘉焉!”我要新鲜事2023-10-12 19:09:430002中国当代新武侠四大家:(古龙、金庸、梁羽生和温瑞安)
武侠小说在上个世纪末就十分流行,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古龙甚至将武侠小说搬上了经典小说的殿堂,武侠的壮大少不了那些优良作家的付出,他们为武侠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法和内容,让人们耳目一新。中国当代新武侠四大家我要新鲜事2023-05-12 20:17:390002尚姓起源和来历:是姜子牙的后裔子孙(以祖先名为姓)
尚姓属于最常见的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有三大起源,一是源自姜姓,齐国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子孙以祖先名为姓。二是源自官职名,秦始皇设置了尚书、尚衣等官职,子孙以官为姓。三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比如景颇族中的木染氏就改为了尚姓。尚姓起源和来历1.源自姜姓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01:510005薛岳传晚年交不起房租是真是假(真的)
薛岳传晚年交不起房租是真的。据了解,薛岳出生在动荡的时期,当时的中国经历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全国都非常的痛苦,薛岳的父亲见到国家逐渐的败落,内心很痛苦,将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因此为儿子取名薛仰岳,表达对民族英雄岳飞的致敬,后来自己叫名字改成薛岳。大将军薛岳我要新鲜事2023-08-23 18:01:5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