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783

徐海东一生之痛,吴焕先死在长征胜利前,毛泽东:为革命立下大功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3:34:130

1935年9月,历经十个月的长途跋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率先完成长征抵达陕北,成功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至敌人实力薄弱的陕甘苏区,保存了革命力量。

作为长征的“先遣队”,红二十五军先期到达陕北,为主力红军、党中央的顺利北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吴焕先再没有机会看到这胜利的一幕了。1935年8月21日,年仅28岁的他在甘肃泾川与国民党军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倒在了长征胜利会师前夕。

他被战士们尊称为红二十五军军魂,毛泽东得知他牺牲的消息后深情地说:“红25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

那么,吴焕先是谁?他有何功绩,居然能受到毛主席和战士们如此高的评价?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他出身地主家庭却毅然选择参加革命说起。

1907年,吴焕先出生于河南新乡农村的一户开明的地主家庭。父亲虽是地主,但也只是靠着祖辈留下的几亩薄田和一间杂货铺生活。

年少的吴焕先在私塾里刻苦用功、聪慧好学,深受所有同学和老师的喜爱。

1923年,成绩优异的吴焕考上了湖北麻城蚕业学校。

当时担任麻城县教育局局长的是共产党员王幼安,他把麻城蚕业学校作为主要地点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此上学的吴焕先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求学期间,作为一名进步青年,在目睹了帝国主义暴行和北洋政府反动统治的暴行之后,他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参与张贴革命标语、游行示威的活动

而此时在武汉求学的好友戴季伦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与戴季伦的数次交流中,吴焕先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更加明确了党的方针政策。

自此,热血青年吴焕先立志要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投身革命,践行马克思主义。

从学校放假一回到家,吴焕先把张贴在堂屋正中央几十年的祖宗画像取下来,换上了从学校带回来的马克思画像。

他告诉父亲,以后家里人都要以此人作为信仰,因为他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加平等自由美好的新世界。

虽然父亲成长生活在旧社会,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但是开明的他愿意坐下来听儿子讲。经过交流之后,父母真正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后来非常支持他的革命思想

两年之后,从学校毕业的吴焕先毕业回家,父亲希望他谋一份差事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但吴焕先坚定地说:“要做就做大事,我绝不和贪官污吏为伍,留下骂名!”

在家待的这一个多月里,吴焕先经常利用和乡民们一同劳动的机会,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

因为贫困,吴焕先家所在的乡下很多人目不识丁,消息也闭塞。

他就在路口的墙壁上张贴宣传标语,张贴马克思画像,还绘制中国地图,通过在新闻报刊上刊登的事件消息向村民详细讲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让村民了解野蛮的帝国主义妄图侵略中国制造惨案的暴行,以及当时的北洋政府卖国求荣、镇压革命的累累罪行。号召乡民们团结起来进行武装斗争,反抗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

1926年组织同意吴焕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之后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先在自己的家乡展开活动,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搞农民运动。

为了显示自己革命的决心,让乡民们心服口服,也为了带动和自己家一样地主,他首先从自己家“下手”,革自己家的“命”

他把所有给他家种地的佃户召集起来,当众宣布:“现在我家的地谁在种以后就归谁,以前欠的钱款和租金也一笔勾销。”

吴焕先领导的农民运动声势浩大,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那些顽固不化的地主乡绅害怕农民运动革了自己的“命”,遂勾结当地的土匪恶霸血洗了吴焕先所住的四角曹门村,残忍杀害了包括其父亲在内的吴家一家六口人

惨遭家庭横祸的他并没有被打垮,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地主土匪的痛恨使他革命信念更加坚定。

在吴焕先在外领导革命斗争的几年里,家里只有妻子曹干仙和婆婆两个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而在国民党展开针对红军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期间,婆媳两人数次靠乞讨逃难到外地

1933年5月,正是青黄不接不接的时候,而红二十五军的全体战士还在饿着肚子参加围攻七里坪的战斗,婆媳二人听闻就挨家挨户去乞讨,并把乞讨来的粮食送到了部队阵地

妻子曹干仙来到部队的时候,吴焕先正忙着与各位指战员商量“反围剿”的作战计划。只听见警备员的叫喊声,说是他的妻子在山下等他,让他去见一面。

其实,吴焕先在新婚后的第六天就因为战事紧急离开了家,到了部队之后更是很少回家,有时候几个月难得见上一面。警卫员这样一说,顿时让吴焕先脸红了。

由于山路崎岖,从指挥所到山脚下来回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加上这时候具体的作战还没有定,吴焕先有些为难。所以就嗔怪到:“也不看看现在情况有多紧急,敌人随时扑上来,哪有时间下山去见他。

警卫员有些为难,但还是说:“看她的样子挺着急的,好像有什么要紧事要说,你还是下山见一面吧。”

但是吴焕先仍然没有答应,只是派了个警卫员前去询问情况,让他回来向自己汇报。

警卫员听到吴焕先的命令,一路小跑着下山去见了曹干仙,此时的曹干仙在山下等了有好一会了。因为缺少营养,又怀了孩子,吃不下饭,脸色苍白。

曹干仙见吴焕先没有下来,就把自己和婆婆乞讨来的粮食交给了警卫员,还有一个她亲手织的包包。她让警卫员通高速吴焕先自己怀孕的消息,但是警卫员却忘了,只把东西交给了吴焕先,话没带到

当他从警卫员接过妻子送来的粮食时,顿时愣住了,这里面有大米、小麦等各种谷物,这一定是他们出门乞讨来的。

而曹干仙返途中,因为过于饥饿,半路上离开了人世。

令吴焕先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粮食却最终成为妻子留给他的遗物,这些谷物也是她给革命最后的礼物

几天之后,他带领部队经过此地时,才发现了倒在路边的妻子,这时候他才知道,妻子已经怀有四个月的身孕。这成为了他心中永久的痛。

而吴焕先的母亲为了躲避敌人的搜索,藏进了自家杂货铺的夹墙里,苦苦躲避了一个冬天,最终被活活饿死

自此,原本幸福美满生活殷实人丁兴旺的地主家庭为了革命而家破人亡,全家八口人先后丧命。

但是,这样的困境并没有打到他,因为吴焕先心里装的不仅仅是这个小家,而是整个民族和国家。

经过此次事件,吴焕先意识到:如果农民运动没有武装力量,那就无法真正达到革命的目的。于是,他着手组建了当地第一支革命武装——箭厂河革命英勇队。

这只队伍是鄂豫皖地区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后来也成为红四方面军部队的重要来源,所以他被称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

1927年,吴焕先领导革命武装力量发起了“年关借粮”的斗争,狠狠地教训了当地的土豪劣绅;同时,还打掉了由反动政府成立的“缉私营盐卡”一个班的敌人。

由吴焕先点燃的革命之火,迅速在鄂豫皖地区形成燎原之势,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和农协会会员达到了数千人。

同年9月,吴焕先领导队伍发起了暴动。10月他率领箭厂河农民武装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作为主力担当攻打黄安县城的重任。

黄麻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立了革命武装队伍——鄂东军。

但由于起义队伍经验不足,加上敌人兵多将广,鄂东军在后来守卫黄安县城中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守。

黄麻起义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饿虎扑食般的疯狂围剿和清洗,吴焕先等人只能转入地下,秘密开展活动

在第三次“围剿”鄂豫皖根据地失败后,1932年8月国民党集结优势兵力三十万对红四方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红军仓促应战最终失败。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除少部分部队留下外,大部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吴焕先奉组织之令留守鄂豫皖根据地

为了做好红二十五军的建设工作吴焕先投入了全部心血,他既重视军队扩充、给养筹备,同时也注重队伍的思想建设和军事训练。

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部队撤出根据地,队伍上下士气低落,吴焕先就亲自下到营连各级作思想动员鼓舞士气。

在吴焕先的整顿下,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很快就成为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新力量。根据战场形势,他领导队伍广泛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

郭家河战斗是组建队伍以来的第一仗,吴焕先非常重视,于是他作出指示要求全体官兵打出士气,浇灭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

1933年3月6日战斗打响,全体战士奋勇杀敌,在当地群众和武装力量的配合下,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击毙了国民党部队两千余人,并缴获了大量的弹药物资。

郭家河战斗的胜利,给全体战士鼓舞了士气,也增强了大家抗日的决心和信心。随后又接连取得了潘家河、杨司寨战斗的胜利,队伍也迅速壮大一万余人。

次月,眼看红军队伍日益壮大,国民党卷土重来集结了十万大军对鄂豫皖苏区实施第五次“围剿”。

红二十五军在上级战略防御的战斗方针指导下,在数次防御战中均以失败告终,被迫转移,但在途中又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队伍损失惨重。后来主力到达鄂东北坚持游击战争,另一部则返回皖西北,组建了红二十八军。

1934年4月,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合编成新的红二十五军,吴焕先担任政治委员,而此时经过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部队仅剩三千余人。

当军长时吴焕先带领队伍冲锋陷阵,但是现在当起了政治委员,依然能得心应手,深得人心。

队伍合编后不久,红二十五军计划占领英城山,但此时国民党突然增加了守军,这时候如果继续选择强攻必定是以卵击石。

跟军长徐海东商量后,他们放弃了攻打英城山的计划,而是选择奔袭太湖县。

由于太湖处于敌人的后方,兵力薄弱,如果能出其不意并能取得大胜。于是,他们留一小队兵力佯装进攻英城山,而主力部队则进攻太湖县城。

在战前,吴焕先亲自下到各个连队进行思想动员,大大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此次战斗胜利后,我方缴获了大量粮食等物资。

由于苏区敌我兵力相差悬殊,使得战场形势十分不乐观,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1月16日,队伍从河南罗山出发,在军长程子华和政委吴焕先的带领下向陕北转移。

红二十五军是孤军北上,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处境非常艰险。出发不久,当吴焕先率领红二十五军行进至独树镇时,国民党四十军庞炳勋部早已提前在此等候,并已经抢占了有利地势向红军发起猛烈攻击。

而此时处在寒冬腊月的独树镇天气异常寒冷,又赶上雨雪天气,而此时战士们依然穿着单衣,手脚都快冻僵了,连枪栓都拉不开,很快,部队就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境况之中。

224团因发现敌人交较晚,陷入了被敌人包围的危险中。吴焕先见战场形势极其不利,从通讯员后背抽出大刀,高喊道“同志们,我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是共产党员的跟我上!”

听到政委的命令,所有人拔出大刀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吴焕先的举动感染了在场的所有指战员,大家硬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击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随后,等到了徐海东的增援,合力击退了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这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时期最为生死攸关的一场战斗。

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行进至陕西丹凤的庾家河时,遭到国民党军的突然袭击。军长程子华和副军长徐海东均在战斗中负伤,面对危急关头,政委吴焕先亲自上前线指挥战斗,击溃了敌军三个团的兵力。

翌年7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回合,计划合力北上。听到这个消息,红二十五军在长安县召开会议,吴焕先做出了西征北上前往陕北的决定。

8月21日这一天,整个红二十五军上下注定以悲伤为注脚。这天,部队抵达甘肃泾川,为了打探关于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也为了牵制敌人替我军其他部队分散敌军兵力。

二十五军选择渡过汭河,而此时恰逢暴雨,河水漫涨,正在渡河的部队突然遭到了敌人的袭击,在此危急关头,吴焕先只能选择背水一战。

他亲自上阵,带了百余战士绕到敌人的后方对敌人进行反击,虽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是没有人高兴得起来,因为在战斗中政委吴焕先不幸中弹,失血过多而牺牲了

他此时才28岁,正值青年,英雄壮志未酬,心有不甘啊!战士们都围着吴焕先的遗体,掩面而泣。

徐海东亲自抬着吴焕先的尸体步履沉重地行走在暴雨中……没有人比他更悲伤,他失去了自己共同战斗过的左膀右臂,他亲自为吴焕先擦洗身体,盖上了刚洗的军大衣,安葬在山下。

作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有很高的军事指挥能力,在数次战斗中均能根据战场形势做出准确判断,指挥得当。而作为政委的他也能把政工工作做好,统一队伍的思想,做好宣传工作鼓舞士气。

而他对韩先楚的知人善任和提携帮助就可看出这一点。

在长征途中,有一次,红二十五军长途奔袭攻打罗田县城,大获全胜。韩先楚作为一连连长带领战士们冲进了敌营指挥部缴获了七千多块银元。

营长要求韩先楚和其他几位干部每人背一袋银元,但是在撤退途中突然遇到了敌人,展开了巷战,装银元的袋子被打破了,银元散落一地。

事后韩先楚被下了枪,并罚去抬担架。

吴焕先听说了这件事后,叫来了韩先楚:“银元没了,我们还可以从敌人那里缴获。现在咱们部队经过长途跋涉减员严重,最需要的就是革命分子,你必须拿起武器上战场!

韩先楚暗自高兴,但嘴上却说:“领导下的命令,至少抬两年……”

吴焕先不同意:“这可不成,你去找李营长领一把枪,就说我批的。听说他手底下还缺个排长,你去当吧。要好好打仗,早日升连长、营长、团长!”

就在这两年里,韩先楚一步步从排长升到师长。

吴焕先的帮助和提携让韩先楚终生难忘,将吴焕先视为人生导师。解放后,不管职位如何变化,在韩先楚的办公桌上始终摆着吴焕先生前唯一一张半身戎装照片。

韩先楚在与别人谈话时曾多次提到吴焕先,“他是军政双全,是帅才也是全才。

还曾说过:吴焕先,活到今天可不得了

年仅28岁的吴焕先革命事业未竟而不幸牺牲,也是徐海东一生之痛。这是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但是人民不会忘记他。

长征胜利后,毛泽东评价红二十五军及吴焕先时说:“红二十五军为革命立了大功。这大功首先归于千百万个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也应归于缔造和领导红二十五军的吴焕先同志。”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