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040

邱少云长啥样?贵州老兵拿出他年轻帅照,悲痛道:他一动不动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6:35:510

2017年春节前夕,重庆市邱少云纪念馆听闻一则激动人心的消息:一名叫陈大权的贵州老兵保存有邱少云的照片!随即,纪念馆派工作人员前往贵州求证。

果然,陈大权是抗美援朝时邱少云的战友,在1952年时收到过一张邱少云亲笔题字的留念照。陈大权很怀念和邱少云的战友情,珍惜了这张照片六十四年之久。

照片中,邱少云面容清晰可见。

他很年轻,五官端正,留着偏分刘海,帅气十足;神情很平和,仿佛能看到他为人的和善性情;身穿着一身庄严整齐的军装,口袋里别着两支钢笔,显得很精神。

照片后面,还有邱少云用钢笔写给陈大权的赠言:“赠给亲爱的陈大权同志为留念”。落款是“战友邱少云”,标注日期为1952年2月19日。

其中“赠”、“亲”、“权”、“为”四个字是繁体写法,其他字是简体写法。1952年,新中国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开始普及简体汉字。

赠言的书写和当时的文化背景的特征相一致;再加上邱少云没有上过学,靠自学会写一些简单的汉字,字迹稚嫩,可印证照片属实。

此前,人们一直以为,邱少云生前没有留下过任何的照片。报道中使用的图片和宣传的雕塑,是根据邱少云家属的描述和两个弟弟的长相复原而来。

邱少云,1926年7月12日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的一个农民家庭。邱家共有六口人。邱少云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和父母挤在一间简陋的破瓦房里生活。

邱少云家里仅有不足一亩的耕地要和伯父家共用,必须得佃田、做雇工才能解决家里的吃饭问题。以往,邱少云的父亲邱炳荣会从地主李玉高那里租六亩地,交租之后的盈余归自己,尚且过得下去。

然而,随着局势越来越混乱,地主的压迫变得更为繁重。

1935年,邱家六口人辛辛苦苦种地一年打出的粮食,已经不够交新一年地租。

无奈之下,邱炳荣联系熟人去安溪河去拉纤赚钱。干了三个月的时间,老板迟迟没有发工资。邱炳荣察觉到,老板是想把工钱黑掉!于是很生气地去理论。晚上黑心老板雇人把邱炳荣推到涪江中淹死了。当时,邱少云刚满九岁。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承担农活和家务之外,一有空就编织篾货补贴家用。四年后,邱少云的母亲因为长期的过度劳累而病倒,不久后便离开人世。

失去父母的邱家四兄弟没有了依靠,只能自食其力。由伯父当担保人,十七岁的哥哥邱东云和十三岁的邱少云去给人家做雇工挣钱,稚嫩的肩负担起家庭的经济压力。次年,邱少云的大哥被拉去当了壮丁,补入泸县的四川军阀部队;伯父暂时收养两个年龄尚小的弟弟。虽然两个弟弟在伯父家每天帮忙割草放牛没吃白食,但因为伯父家也实在贫困,将三弟送人当养子,直到1949年后才重新回邱家。

1947年,邱少云已经成年了,在“傅家面馆”当伙计。

有一天,他在去距离面馆一里远的河塘担水,因为发高烧站不稳,快到店门口时摔倒在地,水也洒了。面馆老板刚好看到了这一幕,很是生气,大骂他没用。

之后,老板把邱少云捆绑起来卖给了国民党,充当壮丁。

次年,邱少云在川军第21军112师18团当伙夫。他所在连的马连长是个典型的老兵痞子。每天晚上抽完大烟之后,要邱少云专门开小灶给他做莲子粥助眠。

有天晚上,邱少云犯困不小心睡过了头,忘了煮粥。马连长用鞭子狠狠地抽打邱少云,还罚他当晚不准睡觉在后院跪了一夜。

后来,马连长变得越来越暴戾,挨打受骂成了常态。邱少云和几个同乡暗地里计划着逃跑。但因为长期只待在军营,不熟悉周围的路途,连夜赶路了一宿还是被国民党追上了。在逃跑途中,其中一个叫王再兴的同乡,竟然被排长直接开枪击杀。

被抓回军营后,马连长用绳索将邱少云吊起来,一顿毒打之后,用锋利的刀尖在他背后刺了很大的“川”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次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原野战军挺进四川。

当时,四川是国民党军阀刘文辉和邓锡侯的地盘。面对胡宗南交出兵权的逼迫,驻扎在雅安城的两位川军将领顺应人民解放军,年末通电全国,正式起义。

邱少云随同所在的军队士兵也参与起义,被补入第15军29师87团九连三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中,邱少云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从旧社会被压迫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很快转变为拥有新思想的革命战士。

1950年2月,邱少云跟随所在部队转移到四川内江地区。

在高强度的课程和他勤奋的练习之下,他军事水平提高的很快,射击、投弹各项成绩都很优异,但后背皮肤磨烂得很厉害,长了很厚的血痂。所在连的朱连长知道邱少云受伤这件事后,着急地派了军队中的卫生员,给邱少云清理伤口。

想起以前在国民党被马连长虐待的日子,再面对眼前朱连长的关心,邱少云感动的心情难以遮掩,落下了眼泪。

1950年10月19日,在司令员彭德怀的率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气势昂昂跨过鸭绿江,前往朝鲜战场。

1951年初,人民解放军第15军接到支援抗美援朝的命令。邱少云跟随部队,开赴朝鲜。

3月15日,第15军到达河北内丘,做短暂的休息调整。即将进入朝鲜境内,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战前休息。

邱少云托学问好能识字的战友帮自己写了一封家书,中间提到“为了让所有的受苦人都像我们一家过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个啥子么?”他为美国侵占台湾岛的恶行愤慨,明白唇亡齿寒、保家卫国的道理,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情奔赴朝鲜战场。可惜一语成谶,这首封家书,也是他生前最后一封。

他们即将加入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五次战役,即将打响上甘岭战役。

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作战经验,但是要面对美国先进的武器和设备,邱少云和战友们还有很多新的知识要学习。

然而,战役开始的时间很急促,不可能给各部队充足的时间去做万全准备。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集合进行突击训练,学习战场上涉及的绞毁钢丝网、排雷、爆破等内容。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临战队伍中选调出了战斗骨干,来保留队伍的骨血。邱少云被选中,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即使一个加强连在一场战争中损耗严重,只要战斗骨干尚在,也能在很短时间内重新组建连队,继续参加战争。

志愿军还做出了炸毁康平桥的决策,以阻碍美韩军援兵经过;若要炸毁康平桥,就必须占领391高地。

敌军不但利用地形优势构建了地堡,还在391高地布置了三个排的军力来防御该战略要地。我军阵地距离391高地有三千里的距离,被敌人强大的火力封锁。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我军决定在总攻前一天晚上,派主攻部队中87团的三个连兵力先行潜伏到敌人阵地,以缩短攻击距离。

1952年10月11日,随着夜幕降临,进攻391高地的任务即将展开。

被精选出来的五百名战士到达前线之后,缓慢地分散开来。他们穿着简陋的伪装,根据各自所在的梯队,按照次序潜伏在不同区域的灌木丛中,伏地逼近391高地。

到次日零点,各部队均确认就位。他们一动不动,安静、耐心地潜伏着。大家都格外清楚再经过十几个小时,就要打响一场关键仗。

黑夜笼罩大地,我军战士们仿佛和草地融为一体,悄无声息。在391高地上驻扎的敌军间歇投射出一发发照明弹。照明弹把墨色的夜空瞬间照亮,不过没能暴露出隐蔽的我军战士。

邱少云身处391高地的山脚处,是距离最近的战略位置,相距敌军前哨大约仅有六十米的距离。他的隐蔽点有天然的遮蔽物,视野前方有一个小土堆,草丛下是一片洼地。

他是第一爆破组的小组长。同组的士兵相距不过几米,组员李元兴、柯大才、李川虎在他的左、右、后方埋伏着。

根据原本的战斗策略:战局将由当日傍晚拉开,先由我军炮兵集中火力进行破坏性进攻。预计半小时后,在打击敌人的纵深部队时,邱少云打先锋,需要用大铁钳绞开敌军阵地前方的钢丝网,制造我军进攻的单行通道。之后,后面的爆破手可以穿过单行通道,冲到前方炸毁敌军碉堡。

上午十点,出现了意外情况。敌军的两个士兵突然离开了防御工事,往山脚走来。如果他们闯入埋伏区域,发现我们的志愿军,可能会破坏整个计划的进行。

我军的炮兵部队早早就将炮口校准到敌军碉堡的方向,一旦发生意外情况,立即火力支援,极力掩护潜伏的队伍。

对于意外出现的两个士兵,后方指挥员指示用一门火炮进行发射。炮声一响,一个敌军应声倒地,另一个没有击中,吓破了胆,立即跑回了防御工事。

其实,偶尔的冷枪冷炮,在战争中很常见,由此无法判断存在大规模的伏兵。也许是出于谨慎的考虑,美韩军派出了侦察机,向山脚附近投射了十多发凝固汽油弹和烟雾弹。

其中两发汽油弹正好落到邱少云隐蔽的草丛,邱少云身上用以伪装的蒿草遇到火种,扑啦扑啦迅速燃烧起来。

战友们目睹了这一切,目睹了邱少云牺牲的全部过程。

爆破组的组员李元兴,在文章《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回忆道:“突然,一阵棉布的浓厚焦臭味吸到我的鼻子里,扭头一看,啊呀!一片烈火烧到了邱少云身边,他的棉衣已经烧着了,浑身上下冒着火苗。看样子一定是溅到了燃烧弹的油液,趁着风势,火苗很快就扩张成一团烈火,整个儿把他给包围了。”

组员李川虎也记忆深刻,“燃烧弹的油液非常难闻,一炸开就朝四处飞溅。燃烧弹在当时炸开之后,立刻溅在了邱少云的腿上和身体上。火势实在太大了,我有看到邱少云身体抽动了一下。”

被火舌吞噬,烧遍他的衣服、头发、每一寸肌肤,直到变成一具焦体。这期间,邱少云好像不曾动过一丝一毫,也没有发出一丝呻吟。

望着前沿阵地熊熊烈火燃烧的草丛,没有发现埋伏的痕迹,终于打消了疑心返回防御工事。

有言论说,邱少云如果活着的活,在烈火焚烧中一动不动是违背生理学的。他可能在被汽油弹引燃之前,就已经牺牲了。

实际上,邱少云并不是一动也不动。后来,战友们曾专门回去寻找他的尸体,发现他的双手深深插在身前的土包中

他是为了遵守纪律,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为了大局考虑,所以放弃了扑火,身体一动也不动,只有深埋的双手向外传递着他肉体的痛苦。

挨到傍晚,一颗红色信号弹在天空划过,终于拉开了总攻的序幕。

一响响大炮瞄准美韩军方向,瞬间发出共鸣的怒吼声。

半个小时的炮火轰击之后,潜伏部队五百名战士跃身而起,冲向391高地的敌军阵地。

邱少云的战友们将悲慨化为战斗的力量,高喊着“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扑向敌人的碉堡。

在志愿军摧枯拉朽之势下,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敌人被全部歼灭,完成了纵向进攻,为接下来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做了完美的铺垫。

战斗胜利后,我军的策略是攻而不守。以防第二天“联合国军”派出飞机、大炮再次进攻,中国志愿军在当天晚上便撤离了391高地。

因为时间紧迫,这场战斗结束后,邱少云的遗体没能运回部队,以牺牲时的状态保留在那片洼地。

在了解了邱少云391高地进攻战斗中的英勇牺牲的事迹之后,邱少云所在团的团长立即向参谋梁嵩山下令:必须找回邱少云遗体

10月13日,敌人后援部队到达此处,重新占领391高地。

夜里,梁嵩山带了两名侦察兵,同昨日潜伏作战般,悄悄前往391高地山脚。

因为梁嵩山只能根据战略图寻找方位,连续三个晚上之后,他们才终于发现邱少云的遗体。

他们的心情很沉痛,看到邱少云身上的军衣及胶鞋全都烧光了,只剩烧焦的遗体蜷缩着。梁嵩山一行人用帆布雨衣把邱少云的遗体包裹起来后,运回了团部。

当时,全军已经迅速投入到上甘岭战役中。邱少云所在团根本没有休整的时间,来不及对391高地进攻战斗进行总结。

和其他烈士一样,邱少云的遗体在团救护所附近的地方简易地进行了安葬。

大约在一年后,国家专程到平康,将邱少云的遗骨运回祖国,在沈阳市北边的郊区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进行了隆重安葬。

391高地进攻战斗结束后,邱少云的贵州战友陈大权才知道他牺牲的消息,十分悲痛。

在抗美援朝期间,陈大权和邱少云曾有一个月的时间在一个班里接受军事训练。

当时,战友之间普遍交往的不频繁。因为军队的突击课程很紧凑,除却每天的学习和训练,空余时间大家都抓紧休息恢复体力。

而陈大权和邱少云在短暂时间的相处中,格外投缘。

邱少云是四川人,陈大权是贵州人,因为家乡的地理位置相邻,方言和习俗也多有相通之处;又因为人生经历很相似,让他们两人很快熟识起来。

邱少云比陈大权高一头,身材更壮实。在训练之余,两人会一起讨论训练技巧,互相督促进步。对于陈大权询问的训练问题,邱少云从不保留,给出自己最真诚实用的建议。

在相处一个月时间后,陈大权被分到了机枪连,邱少云在侦察连。在分别时,两个人互赠照片留念这段战友情,表达对彼此美好的祝福。

陈大权明白邱少云葬身大火的意义,正是因为邱少云忍受大火焚烧的毅力才“没有暴露我军部署”。

陈大权老人回忆说,“我们的进攻非常成功,一举拿下了‘孤正屯’”。老人口中的“孤正屯”就是391高地。

陈大权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只有把所有的精力投入上甘岭战役之中,才不辜负邱少云宁愿牺牲也不暴露战友的苦心。

美韩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发起过三十多轮的进攻,中国志愿军势如破竹,一轮又一轮地打了回去。在激烈的战斗中死守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最终保住了我方阵地,获得最后的成功。

对战友邱少云来说,这是最好的报仇方式。

经过四十三天时间的激烈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非正义的“联合国军”支援失败。

邱少云生前所在的15军终于有时间得以休息调整,对之前的一系列战役进行汇总。

对于给邱少云上报几等功的问题,引起过一番争论。

起初,跟其他参与391高地潜伏作战的战士一样,在团内总结后,给邱少云上报的是三等功

因为团内总结认为,在391高地进攻战斗中, 邱少云虽然壮烈牺牲了,但是他自始至终没有发出过一枪一弹,也就是说连一个敌人都没有消灭过,一座碉堡都没有炸毁过。

不过后来,志愿军司令部决定授予邱少云特等功功章。

391高地进攻战斗亲历者之一的王世明,在他对这场战斗的的汇报材料中,同时详细记录了邱少云的壮烈牺牲的事迹。

王世明所在29师组织科的上级干部这些记录后深受触动:“这样的英雄怎么才三等功?应该报特等功!”

15军政治部听从29师组织科的之后,重新把邱少云的材料整理后,向志愿军司令部申报邱少云特等功功勋。

最终,因为“邱少云同志严守纪律,为了整体胜利而自我牺牲”,志愿军司令部决定授予邱少云特等功,并且同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向全国发布了一篇标题为《伟大的战士邱少云》的战地通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之将文稿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播

由此,邱少云的英勇事迹传遍大街小巷,妇孺皆知。

郑大藩是这篇新闻的作者,是当时《战场报》的战地记者。在撰写这篇文章之前,那也认为邱少雨的事迹不可思议。他找了好几个邱少云战友,反复进行证实、确认才相信。

最初,郑大藩是从87团团长孟宪民那里听到邱少云牺牲的事迹。他认为“一动不动”违背生理学,下意识提出了质疑:“这怎么可能?”

孟宪民非常生气,跟郑大藩说能够“拿脑袋作担保”。

郑大藩对此依旧很怀疑,问道:“有目击者吗?”

于是,孟宪民找来了邱少云生前战友:李川虎、李元兴、锁德成……郑大藩一一向他们询问,战友们的描述和孟宪民说的别无二致。 郑大藩又向他们确认:怎样证明邱少云是死于大火,而不是之前就牺牲了呢?

李元兴回答,他当时看到,邱少云身上着了火,他慢慢把手插入泥土里;

带回邱少云遗体的梁嵩山回答,看到邱少云全身上下唯一还有皮肉的地方就是双手,因为插进了泥土里;

李川虎回答,邱少云牺牲前,有扭过头看他一眼……

听闻这些回复,郑大藩被深深地震惊了,连夜写出《伟大的战士邱少云》来纪念这位英雄。

烈火吞噬了邱少云26岁年轻的生命,很是可惜。好在全中国的人民看到了他的功绩,理解他的用心良苦。

在七十年前的朝鲜战场上,这位四川籍的年轻战士以最沉重的潜伏行动,顾全大局,保障了中国军队胜利的突击战斗。

如今,我国正在建设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法制化的社会生活,邱少云精神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崇尚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

只有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得以保障时,社会主义社会才能进步,未来的生活才会更好。

邱少云的事迹和精神将永世流传!

参考资料:

《一张邱少云老照片珍藏的战友情》王宗伦

《烈火永生——邱少云壮烈牺牲的前前后后》董少东

《还原邱少云牺牲时的壮烈场景》王万明

《邱少云烈士的苦难身世及其革命战斗经历》孟昭庚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