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功能性”粽子?一种能提升智商还有一种能治病
端午,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端,物初生之题也”,午则与五相通,故“端午”最初为初五之意,后来则以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另外根据地支排序,午为阳气最盛之时,所以我们通常也将端午节称为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的详细起源已很难考证。虽然并不正确,但如今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为纪念屈原说。屈原是先秦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楚国被秦军攻陷,屈原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后人因此将端午作为屈原的纪念节日。
事实上,在屈原的时代之前,端午节的说法已经存在,不过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这个节日更深层次的内涵,起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划龙舟、挂艾草、放风筝等丰富多彩的民俗。
而作为一名吃货,每到端午佳节,自然少不了要品尝散发着竹叶和糯米清香的粽子了。

粽子作为一款非常“古老”的传统食物,在历史上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种类繁多不同款式的粽子。根据历史记载,我们祖先最初发明的粽子,就有两种款式:一种叫“角黍”,另一种叫“筒粽”。
所谓角黍,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道:“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因为这种粽子里面包的是黍米,而且包成尖角的形状,因此被称为角黍。
而筒粽顾名思义,即用竹筒盛米作粽,这点在吴均《续齐谐记》亦有说明:“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并带楝叶、五花丝。”因为当时有人说梦见屈原抱怨粽子经常被水底蛟龙偷吃,因此后来也有了以楝叶封竹筒口,五花丝捆绑的做法。
在角黍和筒粽这两种原型粽子的基础上,智慧的人们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和习惯不断对其进行改良,发展出了今天许许多多不同种类和口味的粽子,关于北方甜粽子好吃还是南方咸粽子好吃的讨论,也一度引起全国网友的热情参与。
而除了口味不同以外,古时候的人们还曾经开发过一些具有特殊功效的粽子,我们在这里将其称为“功能性”粽子,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我们在本文列举一二,以博君一乐。

一、“益智粽”的传说
今年农历五月初五恰逢公历6月7日,高考时节吃粽子,如果粽子能有提升智力的功效,可能许多考生都十分愿意尝试一下。而在历史上,还真有人包过这种以提升智力为噱头的“益智粽”。
在《资治通鉴·安皇帝义熙元年》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卢循遣使贡献。时朝廷新定,未暇征讨;壬申,以循为广州刺史,徐道覆为始兴相。循遗刘裕(益)智粽,裕报以续命汤。”
这则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在东晋末年。与东汉末年的情况非常类似,由于晋室衰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足,诸侯割据现象非常严重,其中卢循便是在南方地区割据的势力之一。义熙元年(405年),卢循勒兵进京,名为朝贡,实为炫耀武力,向晋安帝讨到了广州刺史的官衔。
卢循进京时,还一并拜访了彼时朝廷的军事大臣刘裕,并送给他益智粽作为礼物,而刘裕则赠给卢循续命汤作为回礼。

益智粽是一种什么东西呢?顾微《广州记》记载:“(益智)其叶似襄荷,长丈馀。其根上有小枝,高八九寸,无华萼。茎如竹箭,子从心出。一枝有十子丛生,大如小枣。其中核黑而皮白,核小者佳,含之摄涎秽。或四破去核,取外皮蜜煮为粽。”益智本来是生长在广州地区的一种形似枣子的果实,而益智粽,则是将益智果去核之后,将果皮用蜜糖煮熟,然后作为馅料包成的粽子,所以益智粽也是一种甜味粽子。
卢循和刘裕作为政治场上的人物,互送礼物当然不会毫无寓意。刘裕主张加强中央集权,而卢循却是地方割据势力,两人实际上是敌对关系。卢循以益智果所制的益智粽赠与刘裕,其实是在讽刺他不够聪明,竟然为这个摇摇欲坠的朝廷卖命。而刘裕针锋相对回赠续命汤,则是在警告卢循,谁敢明目张胆反抗朝廷,小心有福没命享。
关于益智粽是否具有提升智力的功效,还有待科学检验来证明。不过如果当时刘裕吃了这个粽子的话,应该效果还不错,15年后刘裕代晋自立,建立宋朝,成为了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开国皇帝。

二、能“治病”的粽子
粽子作为一种节日的传统佳肴以外,有一些古人认为粽子还有药用的功能,尤其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本朝纲目》作者李时珍,对粽子的药用功能十分推崇,并认为其作为一种药物,对治疗疟疾具有奇效。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摘录了古籍《太平圣惠方》记载的几味以粽子入药的药方,比如猪膏丸和狐胆丸:
“猪膏丸︰治疟疾发渴,往来不定。腊猪膏二两,独角仙一枚,独头蒜一个,楼葱一握,五月五日三家粽尖。于五月五日五更时,净处露头赤脚,舌拄上,回面向北,捣一千杵,丸皂子大。每以新绵裹一丸,系臂上,男左女右。狐胆丸︰治邪疟发作无时。狐胆一个,朱砂、砒霜各半两,阿魏、麝香、黄丹、绿豆粉各一分,为末,五月五日午时,粽子尖和,丸梧桐子大。空心及发前,冷醋汤服二丸。忌热物。”
从这两味药的药方来看,除了用到的药物比较奇怪以外,还具体规定了用药时间是在端午节,其实也是附会了端午为阳气最盛之时,最利于治疗所谓阴性的疟疾的说法,本质上是一种迷信。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种“药粽子”并不具备能够治愈疟疾的疗效。更何况像狐胆丸这种药物还在里面加入了朱砂和砒霜,别说治疗疟疾,患者吃了之后不中毒身亡就算万幸了。
上面提到的这两款奇葩的“功能性”粽子,只能说体现了古代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实际上并不具备其所宣称的这些功能。如果想提升智力还有治疗疾病,我们还是应该相信科学,对于粽子,还是将它作为一种纯粹的美味佳肴来看待吧。
为什么会出现三妻四妾 古人为了传宗接代多纳妾(宗族思想)
现代社会我们的婚姻制度都是一夫一妻,不过在一些国家如伊朗、伊拉克等国家仍然是一夫多妻制度的国家,在中国古代曾经也是一夫多妻的制度,甚至还出现过三妻四妾的说法,那么在古代为什么会出现三妻四妾呢?为什么会出现三妻四妾三妻四妾的说法来源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1:55:420000赵匡胤简介: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在位16年统一全国
说到赵匡胤,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结束了五代十国那混乱不堪的局面,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而对于赵匡胤,大多数人只知道两点:一是黄袍加身,赵匡胤被部下拥立为帝;二是杯酒释兵权,赵匡胤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轻而易举的解除了高级将领兵权,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认识下赵匡胤。一、赵匡胤简介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4:28:040000罗马第九军团失踪之谜:极有可能在中国定居(亦或身死)
罗马第九军团曾跟随克拉苏与安息军队作战,战败后失去联系,未返回罗马。公元前50年左右,罗马派出克拉苏率领罗马军团发动了卡莱战役,其中包括罗马第九军团,希望打败安息军队,夺得更多领土。但可惜的是,处于弱势的安息军队却在战争中击败了强大的罗马军团,罗马军团在冲破安息军队的防线后不知所踪。一、克拉苏野心膨胀我要新鲜事2023-05-12 04:35:320000朱元璋最爱的长子朱标,若朱标没死朱棣不会造反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也是所有儿子中最受喜爱的一个。若是朱标没有英年早逝的话,后来明朝的历史就会全部改写了。若是朱标还在,燕王朱棣后来就不可能造反,历史上的永乐大帝也就不可能存在了。然而历史早已注定,那么朱标的死因,有究竟是什么呢。朱元璋长子朱标我要新鲜事2023-03-14 01:36:090002朱元璋登基后想灭掉日本,刘伯温却阻止了,他的话现在还值得深思
公元1360年,朱元璋率众攻下处州后,做了一件大事。趁着战事告捷春风得意,朱元璋授意手下,广寻出色谋士,以助自己扫平天下。闻言,朱元璋身边的战将胡大海进言,称自己有几个不错的谋士人选。“一为行省元帅叶琛,二为匡山居士章溢,三为青田神童刘伯温。”几天之后,叶琛、章溢被顺利引入麾下,但刘伯温,一直告事不允。我要新鲜事2023-05-23 04:10:38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