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权力分配:宁可相信外人,不愿相信宗室
少年人和中年人读历史有个很明显的不同。因为少年人读历史,大多是爽文模式,也更侧重一些让人感到热血沸腾的事迹:比如少年人读到白起的战功赫赫,读到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往往会有一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情怀,其实这倒也符合少年人的热血沸腾。而对于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中年人来说,读历史,往往会读出太多的人性规律出来。
比如,古代皇帝的权力分配就很有意思。
西汉的权力制衡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的时候,对于刘邦来说,前朝积累下来的经验已经相对厚重了。于是刘邦根据周秦的教训,给西汉设计了一套新的制度设计:不能像秦朝那样彻底废掉分封制,但也不能像周朝那样对分封制不加控制,导致局势失控。因此在西汉历史上,经常出现诸侯王因为犯错而被朝廷收回封地的例子。
其实所谓的诸侯王犯错是幌子,实际上的原因就是因为和皇帝关系疏远,失去了皇帝信任而已。
不过,西汉朝廷虽然委派宗室担任诸侯王,但是在朝政方面,还是对宗室十分忌惮的。因此西汉皇帝很热衷重用外戚来帮助皇帝管理朝政。毕竟,宗室在法理上具备皇位继承权,这无疑让皇帝感到很忌惮,而外戚的权力来源是和皇帝捆绑在一起的,因此重用外戚,皇帝也是相对放心的。
不过,随着汉武帝之后,西汉诸侯王势力遭到瓦解,外戚的势力也失去了制衡:因此,到了西汉后期,才有了外戚王莽篡权的现象发生。

在中国历史上,西晋、明朝初年,也都热衷册封宗室为诸侯王。西晋皇帝和朱元璋的考虑是一样的:那就是如果朝廷出现权臣弄权现象,最起码宗室可以利用诸侯王的身份出兵讨伐。但是,这些分封制最终都带来了负面效果:西汉出现了七王之乱,而西晋也出现了八王之乱,甚至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崩盘,中原沦陷。明朝则是朱元璋刚死没多久,明朝就爆发大规模内战。
唐宋的分道扬镳
从东汉开始,到隋唐期间,主体上都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在世家大族权势处于巅峰的东晋,皇帝甚至沦为了吉祥物。
宛如俗语认为的“财帛动人心”那样,最高权力作为无法用财帛计量的资源,皇帝哪里会愿意被世家大族瓜分?所以东晋之后的皇帝也都考虑如何稀释世家大族对政权的掌握。为此,南朝时期,就有南朝皇帝提拔寒门子弟的现象发生。不过这些不足以在根本上对门阀政治的动摇。直到唐朝开始才稍微有所松动。
但即便如此,唐朝皇帝对于宗室依旧十分忌惮。唐玄宗之后,唐朝存在节度使制度。一般认为节度使事实上就是诸侯王。但是唐朝皇帝宁可让外人甚至胡将担任节度使,也不愿意册封宗室去担任节度使。原因很简单也很现实:那就是节度使毕竟没有皇位继承权,自立为帝一般为天下所不容,但宗室就不同了。
不过即便如此,唐朝还是被节度使所终结。

宋朝见证了唐朝因为节度使太强而亡国的现实,于是宋朝皇帝开始打压节度使地位,同时通过扩建官僚系统,稀释官僚权限,来保证皇权独大:当然,两宋对于宗室在主体上也保持不信任状态。因此重用士大夫成为两宋皇帝的唯一选择。
虽然两宋为了拱卫皇权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这依旧没能杜绝南宋出现强权丞相。
明朝模式
明朝朱棣成为皇帝以后,对朱元璋留下的bug进行修复:即废掉了藩王的实力,防止宗室前来争夺皇位。但是明朝皇帝对于士大夫的不信任程度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明朝十分热衷建设厂卫制度:即通过厂卫制度来营造恐怖气氛,防止对抗皇权的势力存在。到了明朝万历帝时期,万历帝干脆授权宦官群体,形成了一个影子朝廷,来和士大夫集团对抗。
总之权力分配是一门学问.
大唐最后一位和亲公主连嫁五任可汗目睹回鹘灭亡前惨烈
大唐最后一位和亲公主太和公主,历经五次婚姻嫁给回纥的可汗,亲眼目睹了回纥汗国的繁荣和衰落。这是由于安史之乱的特殊事件,大唐第一次以真公主和亲回纥,得到了回纥汗国的武装支持。我要新鲜事2023-06-13 20:40:530001战国一位国君想要招揽人才 谋士:很简单 只要对我好就行了
聪明的领导者和明君都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们明白一个有才能的人可以胜过万千士兵。因此,他们竭力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以助自己建立不朽的功业。他们想尽办法吸引这些人才,就像刘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请诸葛亮辅佐他,他三次涉险而行,但这些所谓的贤才往往抱怨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大多数人一旦有人主动找他们,就会兴奋地跟随对方。我要新鲜事2023-08-11 20:00:370001皇太极非嫡非长,也不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他如何成为满清第二帝
1626年,满清的开山鼻祖,一代枭雄努尔哈赤病逝。八阿哥皇太极登上了汗位,成了后金的最高统治者。努尔哈赤一共有16个儿子,分别:是皇长子褚英、皇次子代善、三子阿拜、四子汤古代、五子莽古尔泰、六子塔拜、七子阿巴泰、八子皇太极、九子巴布泰、十子德格类、十一子巴布海、十二子阿济格、十三子赖慕布、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和十六子费扬果。其中不乏能力出众,骁勇善战,战功卓越的。我要新鲜事2023-08-06 19:01:02000250年一美国女记者去世,巨额遗产留给朱德,遗愿:为我唱中国国歌
1951年5月6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了一场非比寻常的追悼会,这场追悼会不仅有众多的共产党将领参加,甚至连周恩来和朱德将军都来了。不仅如此,在追悼会现场还演奏起了中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最令人吃惊的并不是场面之大,而是在八宝山下葬的这位女士竟是一个外国人。这位外国的女士名叫史沫特莱,那么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让这么多共产党的将领都前来送别?我要新鲜事2023-05-24 07:51:070000明朝文官王竑勇斗锦衣卫,拯救百万灾民
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直接受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权力极大,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对其无不畏惧。然而,在明朝中期,却有一位文官在朝会时勇敢地打死了锦衣卫指挥使,并且最终做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他就是王竑。一、名震天下我要新鲜事2024-06-20 14:01:5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