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何宁愿重用外戚 也不愿意亲近宗室
外戚是外族成员无皇位继承权,宗室作为皇帝的兄弟、子侄等成员,具有合法的继承权,对皇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古代历史中,外戚和宗室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皇帝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然而,有趣的是,许多皇帝更愿意重用外戚,而不是亲近宗室。

宗室作为皇帝的兄弟、子侄等成员,具有合法的继承权,对皇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尽管大多数王朝都有明确的皇位继承规定,例如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但古代人的寿命较短,皇帝很难预料自己能活多久。如果宗室成员权势过大,太子的继承地位就会不稳固,皇位的顺利传承也将受到影响。
相比之下,外戚虽然与皇帝关系亲密,但毕竟是外族成员,他们并无皇位继承权,唯一的途径就是篡位。然而,古代人普遍怀有忠君思想,篡位的风险极高。一旦失败,整个家族都将面临灭亡的命运。即使篡位成功,也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历史上成功篡位的外戚并不多见,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王莽和杨坚。然而,这两位篡位者所建立的朝代都很短命,这与他们登上皇位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关联。

与此不同,宗室的存在对皇位构成了长期而巨大的威胁。从秦朝到清朝,宗室一直都是皇位最大的威胁因素。以秦朝为例,赵高助秦二世登上皇位后,为了防止其他人效仿,他杀害了所有的兄弟。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梁王刘武、隋朝杨广对太子的谋害、唐朝玄武门之变、宋朝赵匡义的斧声烛影、明朝朱棣的篡位、宁王的叛乱以及清朝多尔衮的专权,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尽管许多宗室起兵造反并未获得成功,但他们始终是皇位最大的威胁。
如果皇帝失去民心,宗室造反将获得许多人的支持,即使不支持也会选择保持中立。毕竟,这些宗室同样拥有继承权,对于很多大臣来说,无论谁登上皇位都一样。例如赵匡义和朱棣篡位后并没遭到多少人的反对。
外戚的权力往往是皇帝赋予的,同时也依赖于太后或皇后的支持。一旦太后失势,外戚的地位也会随之倒台。然而,宗室与王朝共存,皇帝不可能将他们一网打尽。因为历史上存在大量无子嗣的宗室成员,如果将他们全部铲除,就可能导致皇位的不稳定和王朝的衰败。
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王朝的稳定,一些皇帝更倾向于重用外戚。外戚往往没有宗室那么强大的继承权威胁,同时他们与皇帝有着亲属关系,更容易建立起忠诚和信任的关系。皇帝可以通过提拔外戚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网络,依靠他们来掌握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重要权力,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外戚的权力过大也会引起其他贵族和大臣的不满和反对。他们可能认为外戚没有足够的血统地位和资历来担任重要职位,而且外戚往往会利用自己的地位来谋取私利。因此,外戚在历史上也经常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和攻击的对象。
外戚和宗室在古代历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之间的权力博弈和斗争是王朝政治的常态。皇帝需要权衡利弊,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重用外戚还是亲近宗室,以实现自己的统治目标和维护王朝的稳定。
为什么说曹操占据了十分其八呢(源于地理控制 富裕等)
曹操在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统治地域广阔,被形象地表述为“占据了十分其八”,这一说法源于他对中国地图上多个重要州的控制。从冀州、并州、幽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司隶区(雍州)、凉州、荆州中北部、扬州北部、西域(现在的新疆)等地,曹操实际上拥有了国土的绝大部分。这种占有十分其八的情况,有其深刻的原因。一、地理优势与富饶土地我要新鲜事2024-01-11 18:44:170000牛顿发明了哪几种东西 牛顿的发明有哪些意义
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家,一生中发明了很多的东西,提出了很多言论,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牛顿制作的望远镜是望远镜的先驱,他还提出了各种运动定律,成为了物理界的奇才,还提出了微积分,并被人称作是微积分之父。一、牛顿的发明有哪些意义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9:56:220000明朝时期的采花大盗 最后自己被采了(明朝大盗)
明朝的采花大盗最后自己被男人侵犯。在明朝成化年间出现了这样一个采花大盗,祸害了接近200个妙龄少女,这个采花大盗的名字叫桑冲。他出生在山西的某地、也是在明朝时期的底层人民在小的时候桑冲因为家里比较贫穷,再加上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只能把他送往了隔壁县城的地主家里,在这之后他就有了桑冲这个名字。采花大盗由于他本人长得比较好看又机灵,偏偏这个地主家里重男轻女,对于桑冲也是非常的宠爱我要新鲜事2023-07-01 21:48:420000历史最荒诞的造反 最后才知道自己是准皇帝(皇帝造反)
北齐时期高湛本来就有当皇帝的资格还要造反。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更迭当中,有着很多的王朝都是因为遇到了反贼而被灭亡,也有不少的王朝是因为造反而建立,比如说宋朝,在这么多年当中,造反失败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还有一些造反是比较荒诞的,在比如说在北齐时期,一个叫高湛的皇帝,他本身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继承帝位,但是却为了当皇帝造反了三个多月。举兵造反我要新鲜事2023-11-26 20:26:540000元代的教育制度,地方官学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其发展如何?
#历史开讲#蒙古字学的教学内容以翻译《通鉴节要》为主。至元八年(1271)圣旨规定:“《通鉴节要》事,就翰林院见设诸官并译史,作蒙古言语用蒙古写录,逐旋颁降与国子学诸路教授。”除此之外还将历代圣贤事迹翻译成蒙古语供生员学习,蒙古语汉语都是他们重点学习的内容,培养了大量精通双语的官员。由此可知虽为蒙古字学,儒家思想在其中所占地位也很重要。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7:01:3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