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死亡之谜,他的死因在历史上有哪些说法?
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被人称为军事家、武术家,于公元960年完成了大一统,创立了北宋。仅仅过了16年,于公元976年,赵匡胤突然暴毙离世。关于赵匡胤的死因一直是个谜,也是历史上的一桩悬案,在正史中也没有记载过他患有任何疾病,为何却突然暴毙呢?
关于他的死因,在野史中倒是有不少版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野史中都有哪些说法!
一、《湘山野录》
在《湘山野录》中有过记载,说在开宝九年的10月20日晚,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地上已经积雪达到了数寸。赵匡胤不知是何原因,急忙召见了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原名赵匡义,他们兄弟二人在寝宫喝着酒,聊着天,赵光义不时的给赵匡胤倒酒。他们一直喝到了三更鼓敲过。

突然,赵匡胤摔杯而出,来到寝宫之外把柱斧反复戳入到雪地之中,“咔嚓咔嚓”声音打破了宁静的雪夜,过了一会又听到赵匡胤惨烈的喊叫声:“好做!好做!”,但不知其有何意义。到了第二天的早上,赵匡胤就不明不白地死了,而赵光义受遗诏,继任皇位。
二、《烬余录》
在《烬余录》里是这样记载的,说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对于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已经垂涎很久,所以趁着半夜赵匡胤生病昏睡之时调戏花蕊夫人,后来赵匡胤被惊醒,看见这一幕后大发雷霆,拿起斧子就去砍赵光义,结果力不从心,没砍到人。而赵光义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抢过斧子把赵匡胤给杀了,然后逃回府中。

三、《太祖实录》
据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提议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杜太后在临终时,找来了赵匡胤说:“如果后周的继位者是个年长的皇帝,你怎能有今天?你和光义都是我的儿子,你以后要把皇位传给他,这样才是国有长君啊!”

赵匡胤同意了杜太后,并且派宰相赵普当着面写了誓言,然后用金匮封存,这就是后世人常说的“金匮预盟”,也是赵匡胤和其弟二人的誓言凭证“兄终弟及”。由此就有了后世人的猜测,其弟赵光义想早点坐上皇位,于是把赵匡胤给害死了。不过奇怪的是,这个“金匮预盟”在《太祖实录》的最初版本里却没有,在第二次修编的新录中才被记录,所以很难判断这件事的真假,而且也是疑点重重。
以上就是关于赵匡胤死因的野史记载,很多人对此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1.“烛影斧声”
按说当时的律法,皇帝的弟弟是不可以在宫里过夜的,而他却在宫里睡了一个晚上。还有就是皇帝身边不见任何太监、宫女,这些人难道就不怕杀头吗?还有奇怪的斧头声,慌乱的人影,赵匡胤的喊叫声“好做好做”,很显然,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杀害。
2.“金匮预盟”真伪性
杜太后在去世时,赵匡胤正值壮年,只有35岁,而他的弟弟赵光义当时23岁,太子德昭11岁,四子德芳3岁。即使赵匡胤再过10年后去世,太子也有21岁了,能担大任,不可能出现后周世宗柴荣留下7岁孤儿后出现的群龙无首局面。杜太后如此精明的一个人,不应该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判断,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篡位。
郜姓起源和来历:是纯正周王室后裔(姬昌儿子受封于郜)
郜姓族人是纯正的姬姓周王室后裔,但是每一本史书中记载的都不同,主要分为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六个儿子被封于郜邑而得姓,二是认为源自周文王的第11个儿子受封于郜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郜姓起源和来历与钭姓起源和来历一样,郜姓的起源也非常单一,是正宗的周王室姬姓后裔,但是得姓始祖还是存在几个不同的说法: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4:44:440006历史上有哪些帝王御驾亲征成功了 有6位成功了 刘邦是其中之一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后唐庄宗李存勖等。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称帝以来,中国历史上涌现了422位皇帝,然而,其中御驾亲征的皇帝寥寥无几,更加稀少的是那些成功御驾亲征的皇帝。一、御驾亲征是什么意思我要新鲜事2023-10-05 21:53:010000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黄昏时分(认为黄昏是阴阳结合之时)
结婚是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有着“小登科”之称,主要是结婚无论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所以结婚的时候,各种细节都要考虑周全,特别是选择结婚日期,古人有非常大的讲究,那你知道具体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吗?下面为你详细解答。古人结婚选在黄昏时分我要新鲜事2023-03-17 15:41:160000朱元璋问少女 天下什么最大 少女仅回4字 便成为朱元璋儿媳
忠孝最大。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都出生于高门大族,他们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继承了父辈的权力,登上皇位。然而,真正的“布衣天子”——那些从底层百姓阶层逐步攀升至人生巅峰的人,却少之又少。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朱元璋的一生堪称一个奇迹,他的经历闪耀着千古不衰的精神光辉。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创业史诗,还是一个关于用人之道和在人生巅峰之时的睿智退隐的典范。我要新鲜事2023-10-14 20:10:100000吴王夫差为什么会放走勾践(战略上的考虑)
在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吴国和越国的恩怨纠葛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历史。其中,吴王夫差释放越王勾践的决定,被后世无数次地回顾和讨论。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战略上的考虑,还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国际格局、内政状况以及吴国的军事战略。1、国际格局与内政状况的影响我要新鲜事2024-02-27 16:21: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