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528

遂公盨:一件锈迹斑斑的西周“青铜饭盒”,98字铭文歌颂大禹功绩

我要新鲜事2023-09-11 18:37:100

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约2900年前铸造,此时恰好为西周中晚期。2002年由保利艺术博物馆购于香港古董市场,因为其铭文中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内容而引发热议。

2002年,香港古董市场上出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饭盒”,由于它的表面锈蚀严重,器内被锈土包裹,很长时间都无人问津。然而,仔细辨认,器腹内隐约显露出几个晦涩难懂的铭文,正是这几个铭文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经过青铜器鉴定专家、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的仔细辨认,在这件青铜器的器腹内共发现10行98字铭文: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尚方执征,降民监德。乃自作,福乡民,成父母。往我王作,颐久沫,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久绍好,益养懿德,康亡不懋。考友盟,明经济,好祀无醜。心好德馨。遘亦唯协,天釐用考,神复用祚禄,永御于宁。燹公曰:‘民唯克用茲德,无侮!’”

铭文的开头讲述的居然是“大禹治水”的事迹,而这件青铜器的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因此,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有关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

根据铭文内容,将其定名为“遂公盨”。遂,虞舜之后,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周时为鲁国的附属国。盨在古代是一种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一般都是有盖的。

遂公盨,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呈椭方形,直口,圈足。器口沿饰对称的的凤鸟纹带,器腹饰三道瓦棱纹,口沿两侧以一对兽首为耳。

这件青铜盨的发现实在令人兴奋,但兴奋之后有研究者提出了质疑。其开篇为“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尚方执征,降民监德。”与《尚书·禹贡》的开篇惊人的相似。

一方面,这篇铭文使人振奋,因为这篇铭文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资料向前推进了几百年。另一方面,这篇铭文不似以往青铜器的铭文,其真伪令人怀疑。质疑的点主要有如下几个:

格式上,一般而言,像这样的金文在开篇常常以时间开头,结尾处会有诸如“万世永保用”这样固定的套话,如伯弘父盨(西周中期)其铭文如下,而遂公盨的铭文看起来有点没头没尾的,开篇没有具体的时间,结尾没有套话。

内容上:金文的内容主要有几大类:即功绩、册赏、祭祀、诉讼等。而遂公盨的铭文只能勉强与功绩搭点边,大部分铭文内容不涉及具体的事迹,而是纯粹讲“德治”,更像是抒情散文。

字形上的争议:

有学者将其铭文与同时代的青铜铭文仔细比对后认为,很明显,遂公盨的铭文具有西周中期青铜铭文的书法特征,其线条呈现的曲折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小篆的韵味。

从字形上来说争议不大,争议还是主要集中在其格式与内容上。其铭文与《尚书》过于雷同,会不会是后人仿照《尚书》文法而伪造的呢?然而,既然后来有《尚书》,为何更早之前不能有“类《尚书》”。遂国在当时只是鲁国的附属小国,小国之器不遵循中原的青铜礼制也是情有可原的。

这件青铜器来路不明,又涉及到古文字,有争议是正常的,多数研究者还是认可了这篇铭文的可靠性。前面也说到了,这件盨原本是有盖的,或许,在其盖上也是有铭文的,合起来会更完整一些。

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能证明历史上“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大禹在哪治水?治理的是哪条水?我们至今不知。这件距今2900年前的青铜器,其铭文不会是周人杜撰的,必定是有所依据,因此,它就是目前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的文献记录,它的存在至少证明了在西周时,大禹治水就已经是当时一个广为人称颂的传说了。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