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不少皇帝的能力平庸,为何却有276年国祚?说出来别不信
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明朝一共传有16位皇帝,国祚276年,从皇帝的能力来看,明朝真正称得上明君的只有六位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景帝朱祁钰、明孝宗朱祐樘。
除此之后,其他皇帝的能力都是比较平庸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居然被瓦剌俘虏,成为明朝的耻辱;明宪宗朱见深宠信宦官,长期不召见大臣;明武宗朱厚照沉迷酒色、玩乐,死于豹房;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长生不老,常年不上朝。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其中28年不上朝;明熹宗朱由校是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对木工的兴趣超过了皇帝;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眼高手低,内部激起农民起义,外部清朝步步紧逼,终致亡国。
明太祖朱元璋
比较起来,明朝16位皇帝中有10位皇帝能力平庸,占比达62.5%,可以这么说,从明宣宗朱瞻基开始,明朝就陷入了衰退期,从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到1644年明朝灭亡,在长达209年的时间,明朝都处于衰退期,为何明朝一直在衰退,国祚还有276年呢?
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皇帝的能力平庸与否,直接关系到天下是否稳定,皇帝英明,天下就太平,皇帝平庸,天下就平庸,皇帝无能,天下就大乱,而明朝皇帝平庸,仍然还能维持天下稳定,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稳定。
明朝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明朝皇帝即使平庸无能,也不会被权臣篡位。哪怕皇帝不参与朝政,国家的各项政事依然可以独立运行。

明成祖朱棣
明朝的政治制度就是:内阁制 六部制。这是封建社会最稳定、最合理的政治制度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初还是有丞相的,丞相就是执政官,有参政、议政权,最重要的是有决策权,同时还有行政权,但自从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就废除了丞相制度。
朱元璋在位期间,非常勤政,皇帝把丞相的事全干了,所以非常累,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他宁愿勤政也不愿意让外人来分享权力,但是并非人人都是朱元璋,朱棣当了皇帝之后,由于常年在外征战,所以朱棣根本处理不了那么事,于是朱棣设置了内阁。
内阁起初是皇帝的助手,协助朱棣处理政事,内阁只有议政权和参政权,没有决策权,内阁官员把政事商议好,交给皇帝做决策,皇帝同意后,就在文书上朱批,然后作为诏书下发,由六部负责执行。
明仁宗朱高炽
到了明宣帝朱瞻基时期,内阁权力逐渐加重,但同样只有议政权和参政权,没有决策权,内阁把政事商议好后,交由司礼监提交给皇帝,由皇帝亲自过目并做出批红,随后盖章下发,交六部执行。
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内阁呈送的奏折皇帝批红都批不过来了,毕竟天下那么多的事都要决策,再加上皇帝偷懒,于是部分奏折的批红让太监代劳,于是就产生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来代替皇帝做批红,后来明朝的皇帝不是沉迷酒色,就是不理政事,干脆连批红也不批了,全部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来批红,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太监,比如刘瑾、魏忠贤都当过司礼监秉笔太监。
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后,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盖章,然后作为正式的诏书下发,由六部执行,这个制度就成为明朝的内阁制 六部制,内阁负责议政,六部负责执行,皇帝或者司礼监负责决策,明朝的皇帝一旦不理政事,就是由太监来代替皇帝做决策。
明宣宗朱瞻基
所以明朝容易形成太监专权,但是皇帝可以随时收回太监的权力,尽量出了不少权势滔天的太监,但并不影响大局,明朝的这种政治制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权力相对分散,各方势力形成均衡,无论是内阁还是太监,他们可以斗争得死去活来,但是谁都无法威胁皇帝的地位。
内阁只有议政权,没有决策权,无法决定任何一件事的最终处理,内阁不断地在议政,他们虽然参与了政事,但并不能控制朝政,司礼监虽然有批红权和决策权,但是司礼监无法议政,只有内阁与司礼监合作才能控制朝政,比如张居政担任内阁首辅时,与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合作,张居正主外,冯保主外,才能控制朝政。
但明朝大多数时候,司礼监与内阁是死对头,比如魏忠贤掌权时,大力打击东林党人,把投靠自己的亲信安插进内阁,才能掌权,但是朝中仍然不乏反对之士,到崇祯皇帝即位时,魏忠贤不断被弹劾,最终被崇祯皇帝罢官赐死。

明英宗朱祁镇
明朝的内阁制有点像后来的君主立宪制的雏形,不同的是明朝皇帝有决策权,一些能力平庸的皇帝只想自己玩乐,不想决策,比如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28年不上朝,天下照样不会乱,由内阁议论好政事,再交给司礼监批红和盖章,然后就形成法律意义上的诏书下发执行,有没有皇帝参与其中,都不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只要内阁与司礼监能履行正常的职权,明朝就能继续维持下去。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发生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明朝大规模对外用兵,这么大的事,皇帝是否参与都不再重要,皇帝是否有能力也不再重要,明朝中后期,皇帝已经成为国家名义上的君主,不太参与政事了,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制度,所以明朝皇帝有没有能力,不再重要了,国祚仍然能够维持。
明朝政治制度
二、明朝的军事制度稳定。
明朝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明朝对内、对外战争的主力军队是京军,京宫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而且人数众多,朱元璋时期,设置了48卫京军,一卫有5600人,48卫就是268800人,朱棣时期更是设置了惊人的72卫,兵力达到了403200人。
明朝设置了大都督府,军队由大都督府统辖,但是大都督府只能带兵,不能调兵,任何军队的调动都是由兵部来安排,而兵部调动军队的依据就是皇帝下发的诏书,也就是由内阁起草,司礼监批红和盖章的诏书。
所以明朝的军队是很难调动的,而且极不容易被权臣控制,哪怕是魏忠贤那样权势滔天的大太监,也无法染指军队,也无法掌控军队,有明一朝,就没有出现过掌握兵权的权臣,像土木堡之变中的大太监王振,那也是明英宗让他临时掌兵,皇帝不给,谁也没有兵权。
明朝军队
任何权臣只要手中没有兵权,也就是纸老虎,可以在政治上专权一时,但只要皇帝想除掉他,就很容易调动军队除掉权臣,这也是明朝尽量朝中政治斗争非常热烈,但并没有发生动乱,不像唐朝那样,动不动就政变,在明朝一次也没有,这就是明朝军事制度的稳定,不容易形成权臣掌控兵权的局面,对政治来说就更稳定。
三、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是维护皇权的。
明朝的特务机构是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最初有锦衣卫,有缉拿、侦察、逮捕、审问的权力,是皇帝监视和控制群臣的工具,朱棣时期又增设了东厂,全称是东缉私厂,可以不经审讯逮捕任何官员和百姓,东厂还能监视锦衣卫,这就是明朝的制衡。
到了明宪宗朱见深时期,又增设了西缉事厂,职责权限与东厂几乎一样,这完全就是相互制衡的作用,明朝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的特务机构?关键的原因还不是保证不能一家独大,即使明朝出现权臣,掌控了一家特务机构,也有其他机构来制衡。

锦衣卫
不管是锦衣卫,还是东厂与西厂,都是效忠皇帝的,除了锦衣卫之外,东厂与西厂都是由皇帝亲信的宦官掌控的,后期皇帝不相信锦衣卫时,还可以相信东厂或者西厂,这些机构都是维护皇权的,哪怕有宦官专权,只要皇帝想收回权力,这些机构随时为皇帝效命,比如魏忠贤专权多年,崇祯皇帝上台仅三个月,下了一道命令,魏忠贤就只得自杀,这就是明朝皇权的强大。
皇帝在明朝成为摆设,具体政治事务由内阁、司礼监、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来处理,在军事上,把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保证了无法让权臣染指兵权,然后还有锦衣卫、东厂、西厂来维护皇帝的安全与地位,就保证了在明朝即使皇帝平庸,也不影响国祚持续,这也是明朝能维持276年的原因。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详解刘备三顾茅庐的真实原因
提到《三国演义》的时候,相信大家都对三顾茅庐这样一件事情表示非常的熟悉吧,应该不会有人对此感到陌生,那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呢?我们先简单的回忆一下三顾茅庐到底说的是什么,其实三顾茅庐又被称之为是三顾草庐。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4:03:530000王安石的变法注定失败,他生前毁誉参半,死后任人评说
我要新鲜事2023-12-20 18:23:420000囚禁折磨41天后,女高中生被封入水泥罐里,89年开启之日震动日本
文/智多欣编辑/SHI1989年,日本绫濑警署的检察官正围着一个被水泥灌满的汽油桶发愁。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把这个汽油桶打开了,让人们震惊的是,桶里装的并不是汽油,而是已经腐烂的少女的尸体。少女的身上已经千疮百孔,可见生前遭受了怎样的蹂躏和侵犯。而看到警方找到了尸体,犯罪嫌疑人宫野裕史等人的心理防线终于彻底崩塌。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3:32:130000四大菜系的流派是什么:(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
“民以食为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生活准则,在古代,上到皇帝,下到百姓,每个人每天都会吃饭,而因为地区、环境、特色不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菜系,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形成了四大菜系,这四大菜系的流派分别是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四大菜系吧!鲁菜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8:00:470001方志敏被秘密杀害,22年后寻其遗骨9块,但又过20年才得以安葬
(说历史的女人——第1592期)方志敏于1935年1月底(27日下午一点左右),在江西省怀玉山一带不幸被国民党刘振清旅士兵截住盘查抓捕,他们从方志敏身上搜到一枚章,上刻着“方志敏章”。同时被截住盘查抓捕的,还有刘畴西等红军领导人。(见当时担任国民党第八军少将参谋长宋澄的供词《方志敏将军被刘振清旅捕获经过的详细情况》)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