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刘伯温,为何朱棣要杀掉刘伯温的儿子?原因只有一个字
刘基,字号“伯温”,以文士的身份获封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伯爵,世袭罔替。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一向以神机妙算的“神算子”形象出现。
在朱元璋扫灭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李善长调度后方,足兵足食,可谓是朱元璋的“萧何”;徐达用兵势若雷霆,变幻莫测,攻破元大都,灭掉元朝,在明朝开国将领中的地位有若“韩信”一般。
刘伯温则作为朱元璋最为看重的谋士,总在关键的时候辅佐朱元璋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在明朝时期,就已经被时人看作是朱元璋的“张良”。明朝建立后,又辅佐朱元璋修订《大明律》,提出“卫所”制度,可谓是明朝国策和制度创建的实际参与者。
但是,刘伯温的死因及其父子三人的下场,却为这位著名的大明开国功臣的一生蒙上了一层凄惨的色彩。
一、刘伯温惨遭毒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刘伯温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任太史令。但是,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暗中汹涌的波动却在逐渐酝酿。
李善长为功臣第一人,担任丞相。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掌管谏台。然而,自宋代以来形成的传统,使得御史台谏不再是君王的“镜子”,而是君王钳制宰相,乃至朝堂高官的利刃。
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张良”,在明初的朝堂架构中,被朱元璋直接放到了李善长的对立面,以至于大明王朝的“萧何”与“张良”在开国之时,就互相“卯上了劲儿”。
刘伯温作为元代的进士,见过元代混乱的朝纲,和宽松充满漏洞的律法。因此,刘伯温本人极度崇尚严明的刑律,加上刘伯温自述“嫉恶如仇”的性格,使得自身树敌众多。
或许是朱元璋欣赏刘伯温的性格,加上刘伯温聪慧而敏锐的头脑,和对局势的洞察力,使得刘伯温得以长久地坐稳御史台这个得罪人的位子。
但是,聪慧如刘伯温也难免百密一疏。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李善长告老归乡,推荐了汪广洋和胡惟庸两人。朱元璋将这二人分别任命为左右丞相,将原来李善长所任的“公相”一分为二。
此前,朱元璋曾就丞相人选与刘伯温商议。刘伯温不但指出了汪广洋、杨宪没有丞相的器量,也指出胡惟庸的才能,不能够胜任丞相之职。
然而,这一次刘伯温的建议并没有被朱元璋采纳。果然,在李善长告老还乡之前,已经担任中书左丞杨宪被诛杀。
而朱元璋也没想到,这一次奏对会在数百年后,让他背上毒杀功臣的名声。
不久,刘伯温病笃,左丞相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派遣御医探望,并送上汤药。随后,刘伯温发现御医所送的药方让他的病情更加沉重。
但是,此时的刘伯温还没有探明朱元璋的心思,所以仅仅只是进宫委婉地说明了此事。不久刘伯温病故,御史台风闻传说刘伯温是被“毒杀身亡”。
数年后,御史中丞涂节先后上奏,胡惟庸谋反;汪广洋隐匿不察、包庇杨宪。朱元璋大怒,将胡惟庸夷族,汪广洋发配海南。后来,朱元璋又追加诏书斥责汪广洋无能误国,使得汪广洋在发配途中自尽而死。
胡惟庸谋逆案的曝光,让刘伯温病故的后续被再度放大,连朱元璋也被后人脑补——是否故意借胡惟庸之手,出掉刘伯温。但是,在刘伯温死后五年胡惟庸、汪广洋才被弹劾罢免、诛杀。
刘伯温被“毒杀”之后,胡惟庸“借题施恶”,汪广洋“曲意相隐”,导致刘伯温的长子——刘琏也因此身故。
后来,朱元璋不但夷灭和胡惟庸全族,还废除了丞相之职。刘伯温诚意伯的爵位则刘琏的儿子刘畾继承,准许“诚意伯”的爵位在刘基子孙中“世袭罔替”。
而刘伯温的次子刘璟被提拔为“閤门使”,顾问奏对,纠察百官。朱元璋给予别刘璟像刘伯温一样的器重和期许,殊不料世事风云变幻,刘伯温的两子如同他一般,都在大明朝堂的舞台中落得凄惨下场。
二、刘璟之死的缘由
在刘伯温病故后,朱元璋对他十分怀念。所以,对刘伯温的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都抱有极大的期许。
在听闻刘伯温的长子刘琏身故时,朱元璋十分悲痛,亲自写文,派使者到刘琏上任的地方凭吊。朱元璋对刘琏的考评极佳,认为刘琏像其父刘伯温一般廉洁有才能。
而作为刘伯温次子的刘璟,其实远比他大哥更像刘伯温。
如果说刘琏继承了刘伯温才具和能力,那么刘璟则是继承了刘伯温对兵法和战局的敏锐天赋。与他大哥刘琏在史书上留下“能吏”的形象相比,刘璟在史书中的形象更是一个“执拗”的刘伯温。
与之不同的是,刘伯温经历王朝兴替,远比刘璟更为通达。
朱元璋爱惜刘璟的才能,便将他带入偏殿,像家人一样对待。而在刘伯温言传身教之下的刘璟,不但通读经传和史书,还研修兵法。
刘伯温嫉恶如仇的性格,使得刘璟的性格恰如刘基一样刚直不阿。每每指出朝臣奏对的纰漏之处,为朱元璋察遗补缺。甚至对时任藩王的朱棣同样不假辞色。
据《明史》记载,由于刘璟每年都被朱元璋召进宫和诸皇子一起玩,当时还是藩王的朱棣在与刘璟下棋,朱棣问刘璟:“难道你就不能让几步吗?”刘璟正色回答:“该让的自认会让,不该让的一步也不能退让!”
世事如棋,在朱元璋崩逝后,朱棣起兵“靖难”,这对曾经在棋盘上对弈的对手,最终在战场上再度相逢。
棋局是大明帝国,棋子是王皇相将。
早前在洪武年间,刘璟随军参与平定叛乱时,就初露峥嵘。朱元璋也深感欣慰:“真不愧是刘伯温的儿子啊!”随后,将刘璟调任为谷王朱橞的长史,谷王被封在宣府,正是大明王朝的北大门之一。
然而,“靖难之役”爆发,谷王响应建文帝的诏书,与刘璟率兵南下拱卫南京金川门。刘璟还向建文帝建言,献上有关平叛的十六条陈策。但是,建文帝并没有采纳刘璟的建议。反而将刘璟调离谷王朱橞的身边,前往李景隆军中听用。
果然,自大的李景隆同样没有听从刘璟的计策,以优势兵力被朱棣几万人打得大败亏输,兵临南京城下。此时的刘璟抱病参见建文帝,再次献上平叛条陈,却同样石沉大海。
眼见建文帝在与朱棣的对决中一败再败,刘璟无奈辞官归乡。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称帝,改元永乐。而这时的朱棣想起了那个当年在宫中对弈的峥嵘国手。但是,在“靖难之役”的棋局中,这位国手甚至没有得到下棋的机会。
而在家乡修养的刘璟,也接到了朱棣诏书。但是在朱元璋看护下长大的刘璟,每每想起老年朱元璋对他的满眼期许,想起兄长的刚直不阿,想起刘伯温的嫉恶如仇,这位“执拗”策士选择了拒绝。
朱棣大怒,下诏强行起复刘璟。谁料刘璟见到朱棣后,不但不接受朱棣的赐官,还用“殿下”二字称呼朱棣,更直言——百年之后,朱棣也逃不了一个“篡”字的评语!
刘璟的话激怒了朱棣,以“忤逆”大罪被下狱。当夜,刘璟自缢身亡。
三、刘伯温父子为何下场凄凉?
以刘璟的才具,岂能不知道他的行为是在刻意激怒朱棣,曾经与藩王朱棣每每对弈时的刘璟,岂会不明与皇帝朱棣对局时,甚至找不到落子的机会。
可能是由于刘璟受到老年朱元璋恩惠,无法接受朱棣的赐官。于是他做出了和他父兄一样的抉择,刘璟宁可跪死一子,也要赢下属于他的半片残局。
由于刘璟是以“忤逆”大罪被下狱,原本论刑应当株连,但是朱棣没有允准,给出了刘基有兴国王佐之功的赦免理由。不过,刘家诚意伯的爵位和世袭罔替的许可都没有被收回。
与刘璟同样,其兄长刘琏身故的另一种说法是被胡惟庸党羽所逼迫,投井自戕。
加上刘伯温被胡惟庸“药杀”,刘伯温父子三人在明初残酷斗争中的凄惨下场,不禁让人扼腕。
而刘伯温父子的下场一方面由于明初功臣、皇嗣之间地震般的朝局震荡;另一方面也是明朝党争矛盾的激化。
在巍峨的皇权面前,在激烈的党争面前,刘伯温父子也只不过是明朝党争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被浪花所拍打的不知凡几。
然而,在明初朱元璋与朱棣这对强势皇帝,虽然用强力压制住这股浪花,也让处在漩涡中官员被压碎。
刘基想走出这个漩涡,却尚未来得及,还导致了长子刘琏被卷入了胡惟庸的党争之中;次子刘璟却选择进入这个漩涡,回报朱元璋的恩情。
正所谓,自古皇权多无情。刘伯温父子落得这样的下场,无非就一个“权”字。在皇权强势的大势中,又岂是刘伯温父子可以选择的吗?
赵武灵王的灭秦战略,容易实现吗?一旦实施秦国会灭亡吗?
赵武灵王的这一策略很难实施,即使成功施行,秦国也很难灭亡,这主要有3方面原因。第一,这种战略的前提是六国齐心协力。赵武灵王灭秦的策略,是列国联军从函谷关正面进攻秦国,把秦军主力吸引到函谷关前,趁秦国后方空虚,赵军从赵国西北的九原渡过黄河南下,直接突袭秦国大后方,从而实现灭秦的战略构想。这种战略看似很好,但前提是六国必须齐心协力,这才是最困难的因素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7-12 18:56:210001诸葛亮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除了实力不允许外 还有哪些隐情
我要新鲜事2023-12-26 20:13:420002汉朝和唐朝相比 哪个朝代更强盛 全方位对比之下看结论如何
中国历史上,汉朝和唐朝被誉为两个最为强盛的朝代,各自在不同的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唐朝在疆域扩展、对外战斗力、文化传播等方面相对较强,而汉朝则在治世和影响力方面表现出色。一、疆域1、汉朝我要新鲜事2023-09-22 20:22:210000历史上拓跋浚怎么死的:病死,房事过多导致身体差
拓跋浚指的是拓跋濬,他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电视剧《锦绣未央》中李未央历史原型冯太后的老公。历史上拓跋浚是病死的,其谥号为文成皇帝,葬于金陵。至于历史上拓跋浚死于何病,没有具体说明,可能是风寒,也可能是其它病。一、历史上拓跋浚怎么死的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5:01:500000鸠酒和鸩酒的关系 :史书上仅有记载鸩酒(毒酒的代名词)
据可考证的来源,历史上只存在鸩酒并不存在鸠酒。原意为有一种极其罕见的鸟类名为鸩,其羽毛含有剧毒,仅仅将其羽毛扫过水面,这杯水便拥有了可以杀人于无形的剧毒,故引申出一个典故,鸩酒即为拥有剧毒的酒。而鸠只是作为鸟类的一种,因其字形略有相近,在口口相传中出现的误传。一、鸩是什么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19:1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