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税制度”乃立国之本 宋代时期都以何种方式收税
宋朝,南北两宋,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悠久而曲折的篇章。虽然宋朝在政治上备受挤压,但就经济繁荣程度而言,无愧为历史上的佼佼者。即便受尽邻国“欺负”,宋朝的繁荣在《清明上河图》中得以生动展现。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依赖对人民的赋税来维持国家的发展。宋朝同样不例外,但其税收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虽然文人在宋朝备受尊崇,但国家却经常被邻国欺负。然而,从经济角度来看,宋朝,尤其是北宋,经济繁荣程度远超其他时期的朝代。这种繁荣为宋朝每年向周围国家进贡“岁币”奠定了经济基础。在这一历史时期,《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宋朝经济的繁荣。
宋朝的税收制度在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后,延续了唐朝的两税制。这一税收制度为宋朝的商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唐朝在两税制度实施之前采用的是租庸调制度,对每家每户的男丁进行三次税收。这一制度虽然表面上对个体男丁的税负较轻,但对家庭而言,若有多位男丁,税赋便倍增。此外,租庸调制度容易随着土地的不断开垦而破坏。为了改革这一状况,唐朝实施了两税法,将原本的三项税赋合并为户税和地税,并规定了征收时间。这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宋朝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方田均税,进一步降低了税率。尽管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但宋朝基本延续了这一税收制度。两税法为宋朝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古代轻税赋制度之一。

税收制度确定为两税制度后,如何快捷有效地进行收税成为一项挑战。宋朝采用的方式是场务制,其中桥头税成为一种独特的收税方式。桥头税的实施主要基于方便快捷、经济实惠以及减少政府征税开支的考虑。在首都汴梁和都城杭州等水多地区,桥头成为每位百姓必经之地。因此,在桥头桥尾设置收税点,覆盖范围广泛,极大减少了挨家挨户收税的成本。这种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实现了经济效益。每一位在桥头征税的官兵不仅负责收税,还要检查货物,代替商品检测员,维护治安,降低城市管理费用。这种一举多得的方式让宋朝政府在征税过程中直接节省了开支。对百姓而言,桥头税也更为方便,调动了交税的积极性。百姓可以清晰地看到交纳税款带来的实际好处,从而更愿意主动缴税。桥头税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宋朝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尽管古代的赋税制度对百姓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剥削”,但宋代的税收方式与制度却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独特的税收方式,宋朝实现了表面上的“双赢”,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税收虽然是一种经济手段,但在宋朝,它成为推动整个国家蓬勃发展的助推器。
伯邑考为什么变成兔子,西伯侯吃了被做成肉饼的他吐出兔子
在各《封神榜》中,伯邑考都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悲情人物。他被商纣王杀了之后,做成肉饼给她父亲西伯侯姬昌吃。他的父亲在吃了肉饼之后,回到家一阵恶心就吐出了三只兔子来。至于伯邑考为什么变成兔子,因为兔子谐音吐子,所以那三只兔子是他的魂魄所化。伯邑考被吃之后化为兔子我要新鲜事2023-03-17 12:25:37000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哪个:南京条约(1842年)
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段在挨打中崛起的历史,清朝闭关锁国,将自己封闭在美好的幻想当中,结果导致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国门,之后强迫中国签下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那么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条约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条约是哪个我要新鲜事2023-05-12 23:48:4100002012年,广东水底发现多具女性骸骨,调查后揭开一段残酷的历史
准备工作完毕后,张松再次潜入了神秘的绿窟潭。原本以为和平时一样,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探潜工作。虽然绿窟潭的深度仍旧未知,但张松之前已经在此地进行过多次探潜,也算轻车熟路。因此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次下潜之行竟会如此惊悚。被潭底景色吸引,张松持续下行,直到周围开始越来越昏暗,只能依循着灯光的指引,继续下潜。熟知,下降至水深40多米处时,映入眼帘的,赫然是许多具被铁链锁牢牢锁住的人体骸骨!我要新鲜事2023-05-24 14:00:350000袁天罡是怎么死的:寿终正寝/不详(曾为武则天看过相)
袁天罡是历史上一个非常神奇的人物,他是古代著名的玄学家,会看相,能够从一个人的面部推算出一个人的一生,后世许多人对其十分尊崇,据说他还是世界十大预言家之一,那么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袁天罡最后是怎么死的我要新鲜事2023-05-13 11:57:560001明武宗朱厚照,一位荒淫但处事果断的皇帝(武宗罪行与功绩)
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他贪图享乐,荒淫无耻,荒废朝政,但却也是处事刚毅果断,在国家重大事情面前一点都不糊涂,他是谁呢?没错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位皇帝,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矛盾体。下面就来和度哥历史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关于他的相关介绍,以及最后的死亡原因。明武宗朱厚照(大明王朝第十位皇帝)我要新鲜事2023-03-13 23:41:210001